APP下载

第七课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2023-10-19向春玲李赟

党课参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群众

向春玲 李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当前,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首要立场观点方法。完整准确理解掌握人民至上的理论渊源和重要内容,有助于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从而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创立了唯物史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深化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理论,系统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奠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现实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来看,作为劳动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人民群众通过生产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不断创造物质财富,为推动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之前,有人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仅是为精神文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区别主要源自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从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来看,作为主要生产者的工人、经理、工程师等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从这一角度来看,精神财富的创造与物质财富的创造密不可分,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作为物质财富生产者的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恩格斯将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平民大众”,认为“资产阶级至多不过是一个没有英雄气概的阶级”。在这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尤其在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具有革命性质的一个群体,通过无畏的英勇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革。

(二)毛泽东思想对人民性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党外,我们都要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团结更广大的人民,从而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更快发展。同时,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提出要走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与实践中,我们只有积极向人民学习,从人民身上汲取智慧、力量,才能够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权。

(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人民性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核心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对改革开放判断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三个有利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始终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即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体现了彻底的人民性。只有依靠人民执政,才能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前进。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人民性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全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全面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一)站稳人民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鲜明表达。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根本目的和根本立场,着力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这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赢得民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理论创新,必须继续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真正凝聚人心。

(二)把握人民意愿

新时代新征程,要了解人民的需求,把握人民的意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此,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在工作中强化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我们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了解人民的需求,把握人民的愿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深入基层调研。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员干部要“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善于从基层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寻求工作方法,坚持把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主动带着感情下基层,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发现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所在。在把握人民愿望基础上,我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人民的愿望,实现人民的愿望,就要在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不断汇集人民意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须也只能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尊重人民创造

尊重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界线。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就越彻底、越深刻、越顺利。尊重人民的创造,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均体现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不懈奋斗,进而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才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有效应对了许多重大挑战、抵御了许多重大风险。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枫桥经验”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开展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到大力开展网络民意征求意见……均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更要坚持人民至上,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四)集中人民智慧

只有认真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向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調:“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保证。

如何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使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拓展民主渠道,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通过建立人大代表基层联络点,汇集民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集中人民智慧。二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协商渠道,集中群众智慧。三是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不断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增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集中群众的智慧,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首要行动指南,坚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多种制度化机制汇集人民的智慧,从而使形成的理论为人民所喜爱,为人民所认同和为人民所拥有。

(一)形成为人民所喜爱的理论

坚持人民至上,要形成为人民所喜爱的理论。理论只有为人民所喜爱,才能够被人民所认同,并在具体实践中被人民自觉运用,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形成人民所喜爱的理论。一是深入人民生活,扎根人民实践。要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政策讲明白,从而将其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例如,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他们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理论家,但他们的论述却是通俗易懂和生动鲜活的。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工作者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我们要用人民群众喜欢、熟悉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现在,我们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搭建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平台。运用“学习强国”平台以及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完美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我们要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和实践站等场所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切实加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并依托法治宣教中心、基层“五老”青少年服务中心等不同宣传载体,积极拓展群众学习理论的空间。

(二)形成为人民所认同的理论

坚持人民至上,要形成为人民所认同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首要考虑的利益,只有形成人民所认同的理论才能够为人民所使用,从而真正将理论变为实践的指导。一是保证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理论要想真正获得人民的认同,理论本身就要不断保持科学性与先进性。从历史的长期发展来看,保持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理论创作的科学前进方向。二是给人民奉献精品。要把对人民负责,真正有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人民。人民需要高质量的理论成果,需要正品和精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正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将优质的理论作品贡献给人民,从而获得人民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形成为人民所拥有的理论

坚持人民至上,要形成为人民所拥有的理论。理论从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到为人民所拥有,是理论的人民性充分体现的需要,也是理论的价值最终实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让理论真正为人民所掌握,实现真懂、真信、真用,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一是了解人民的理论需求,回答人民之问。理论宣传工作者要保持持续高效的工作能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了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出满意而持久的理论回应。二是加大理论宣传力度。要紧紧围绕宣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生动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伟大成就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主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宣传部门、党校、高校等要精心组织重大理论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推出精品理论课程,统筹网上网下、大事小事,唱响主旋律,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三是让人民自觉用理论指导自身行动。人民在掌握了理论之后,要引导人民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例如,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群体。有医务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物资运送者、志愿者等,他们投身于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这正是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生动体现。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广泛收集民意,了解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不断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充实完善重点民生保障清单,用心用情用力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此指导下,我们更要通过严谨细致的调查研究不断汇集人民智慧,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不仅要有坚强的党性和牢固的宗旨意识,而且要有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时刻用“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作为衡量标准,从而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讨论题:

1.如何充分认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人民至上。

猜你喜欢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群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