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大椎时机选择对发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PGE2 含量变化的影响

2023-10-19限,张磊,王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椎下丘脑体温

吴 限,张 磊,王 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哈尔滨 150040)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之一。目前,西医主要使用口服或注射退烧药、抗生素治疗发热[1],中医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治疗发热,具有廉价、便捷、见效快等优势。大椎在人体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外感热病,是针灸治疗发热的要穴,退热作用明显[2-4]。前列腺素E2(PGE2)是公认的发热过程中的重要脂质介质之一[5]。关于大椎退热的最佳针刺时机尚无系统研究,本实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时机针刺大椎对发热大鼠体温和下丘脑PGE2 含量变化的影响,探求大椎退热的最佳针刺时机及退热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F 级SD 大鼠450 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编号:SCXK(辽)2020-0001。

1.2 主要药物与仪器

干酵母粉(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编号:420528010005);前列腺素E2(PGE2)竞争法ELISA 试剂盒(联科,货号:EK8103);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30 mm×13 mm(苏州医疗用品长有限公司);电子天平,LS-T302(兰思仪器有限公司);电子体温计,DT-101A(广东天际电器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建模 将450 只SD 大鼠(雌雄各半)饲养于(24±1)℃、(55±10)%相对湿度和12 h 明暗循环的房间中,提供充足食物与饮用水源,适应性饲养3 d,每日测量肛温3 次,单次体温高于38℃或3 次肛温波动大于0.3℃者淘汰。实验前10 h 禁食,可自由饮水。实验当日,每只大鼠测量肛温3 次,每次间隔0.5 h,取3 次肛温平均值为大鼠基础体温。随机选取10 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标记为A),剩余大鼠进行建模:背部皮下注射20% 酵母悬液10 mL·kg-1,注射后按压注射部位1 min 以防液体外渗,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建模后每小时测量肛温1 次,共测量4 次。4 h 后大鼠体温较基础体温升高0.8℃以上者视为造模成功。

1.3.2 分组设置 根据对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的研究[6-7],SD 大鼠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悬液后,体温会在经历短时间的下降后迅速上升,于6 ~7 h到达体温峰值并进入峰值平台期,10 h 时出现第2个峰值。本实验据此设置4 个治疗组,分别选择以大鼠发热的体温上升期、体温到达波峰前1h、体温到达波峰时、峰值平台期作为针刺时机。将成功建模的大鼠随机分为B ~G 组。

A 组:空白对照组(10 只),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理;B 组:模型对照组(90 只),建模成功后正常饲养;C 组:治疗1 组(90 只),建模成功后即刻针刺大椎;D 组:治疗2 组(80 只),建模成功后1 h 针刺大椎;E 组:治疗3 组(70 只),建模成功后2 h 针刺大椎;F 组:治疗4 组(60 只),建模成功后3 h 针刺大椎;G 组:非经非穴组(10只),建模成功后即刻针刺大椎旁开0.5 cm 处。

1.3.3 取穴与针刺方法 1)取穴:参照《常用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同时结合模拟人体经穴并比较解剖学方法选取大椎:第7 颈椎与第1 胸椎间,背部正中。2)针刺方法:选取大椎,针尖向上斜刺0.3 cm,留针30 min,每15 min 行针1 次。行针时用捻转泻法:大拇指作用力向后时用力捻转,然后轻力向前退回,捻转幅度360°,频率每分钟60 次,持续捻针l min。

1.3.4 数据测量 各组在建模成功后0.5 ~9 h,每0.5 h 随机挑选5 只大鼠进行肛温测量。A 组最后1个时间点和B 组所有时间点和C ~F 组针刺后所有时间点所取的大鼠,在测量肛温后断头处死,取下丘脑液氮速冻,-80 ℃冻存。下丘脑PGE3 含量测定:提取实验大鼠脑组织的样本,加入生理盐水,制成10% 脑匀浆,离心,分离取上清液,-20℃ 冰箱保存待测。按照检测说明书,采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上清液中的PGE2 含量。

1.4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体温与PGE2 含量变化情况,比较各组退热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为针刺治疗开始后到体温下降0.5℃以上所需时间,解热时间为从针刺大椎治疗开始到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所需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用相关性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发热大鼠体征的影响

大鼠在注射20%酵母悬液后出现短暂的四肢及口唇苍白,后随体温上升而逐渐出现蜷缩和四肢、口唇、耳部的发红发烫,至体温显著升高时出现呼吸急促、竖毛、肢体末端深红发烫。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后,大鼠各种发热体征均有明显减弱,实验结束时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2.2 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模型对照组在注射20% 酵母悬液6 h 后到达体温峰值并进入平台期,注射后10 h 出现第2 个峰值,与预期的大鼠发热模型相符。各治疗组在针刺大椎穴治疗后均对大鼠体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建模成功时体温与基础体温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提示建模成功。见表1。

表1 各组建模后大鼠体温比较(±s ,n= 5) ℃

注:与A 组比较,# P <0.05;与B 组比较,△P <0.05

组别 基础体温 建模成功时 建模1.0 h建模1.5 h建模2.5 h建模3.5 h建模5.0 h建模7.0 h建模8.0 h A 组37.32±0.06 37.32±0.06 37.32±0.09 37.32±0.06 37.33±0.08 37.32±0.08 37.32±0.06 37.32±0.06 37.31±0.07 B 组37.34±0.08 38.52±0.13# 38.98±0.11# 39.30±0.12# 39.53±0.11# 39.39±0.11# 39.34±0.11# 39.17±0.08# 38.91±0.11#C 组37.34±0.10 38.44±0.15△38.68±0.11△38.81±0.17△38.79±0.16△38.61±0.13△38.59±0.11△38.08±0.16△37.43±0.14△D 组37.30±0.09 38.47±0.14△38.98±0.17△39.05±0.16△38.91±0.12△38.44±0.15△37.72±0.14△37.34±0.10△37.31±0.09△E 组 37.35±0.10 38.50±0.12△38.97±0.15△39.29±0.20△39.06±0.19△38.20±0.22△37.36±0.10△37.37±0.11△37.35±0.12△F 组 37.34±0.11 38.47±0.16△39.02±0.15△39.34±0.15△39.53±0.17△38.98±0.11△38.31±0.11△37.37±0.12△37.35±0.11△G 组37.36±0.07 38.51±0.10△38.98±0.10△39.32±0.12△39.50±0.10△39.39±0.11△39.38±0.07△39.20±0.11△38.84±0.07△

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1 组在建模8.0 h及之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 组在建模7.0 h 及之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组在建模5.0 h 及之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 组在建模7.0 h 及之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均可使发热大鼠体温降至正常水平,各组解热时间:治疗3 组(3 h)<治疗4 组(4 h)<治疗2 组(6 h)<治疗1 组(8 h)。

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1 组体温从建模1.0 h,即治疗1.0 h开始均低于模型对照组,治疗2组、治疗3 组、治疗4 组体温分别从建模1.5 h、建模2.5 h、建模3.5 h,即每组治疗0.5 h 开始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4 个治疗组均具有抑制发热大鼠体温升高的作用,治疗1 组的抑制作用要慢于其他组,非经非穴组无抑制作用。

治疗组体温变化趋势:治疗1 组体温在针刺治疗后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于治疗2.0 h 后到达峰值并进入1 个类似模型对照组的峰值平台期,于治疗6.0 h出现第2 个峰值,在此期间始终显著高于治疗开始时体温(P<0.05),从治疗6.5 h 起低于治疗开始时体温并持续降低至正常水平(P<0.05):治疗2组体温在治疗后先上升1.0 h 到达峰值,后持续降低,在治疗2.0 h 及之后显著低于治疗开始时体温(P<0.05),在治疗5.0 h 出现1 个回升的小波峰,之后降至正常体温;治疗3 组和治疗4 组体温从治疗0.5 h 起持续降低至正常水平,并显著低于治疗开始时体温(P<0.05),其中治疗3 组在0.5 h 的体温降低值已超过0.5℃,达到退热起效时间标准,治疗4 组未达到。因此退热起效时间治疗3 组<治疗4组<治疗2 组<治疗1 组。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治疗后体温比较(±s ,n= 5) ℃

表2 各组大鼠治疗后体温比较(±s ,n= 5) ℃

注:与A 组比较,# P <0.05

组别 治疗开始时治疗0.5h治疗1.0 h治疗2.0 h治疗5.0 h治疗6.0 h治疗6.5 h A 组 37.32±0.0637.31±0.0837.32±0.0937.31±0.0637.32±0.0637.32±0.0637.30±0.05 C 组 38.44±0.1538.54±0.12#38.68±0.11#38.87±0.16#38.59±0.11#38.69±0.11#38.39±0.14#D 组 38.98±0.1739.05±0.16#39.11±0.13#38.71±0.12#37.70±0.16#37.34±0.10#37.30±0.09#E 组39.57±0.1939.06±0.19#38.64±0.18#37.83±0.17#37.37±0.11#37.35±0.12#37.36±0.11#F 组39.40±0.1338.98±0.11#38.73±0.11#38.31±0.11#37.35±0.11#37.34±0.14#

2.3 对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的影响

治疗1 组PGE2 含量从建模1.0 h 起始终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于建模8.0 h 和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 组PGE2 含量从建模2.0 h 起始终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于建模7 h 和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 组PGE2 含量从建模2.5 h 起始终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于建模5 h 和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 组PGE2 含量从建模3.5 h 起始终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于建模7 h 和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均可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 的升高,并降至正常水平,与大鼠体温的变化趋势相似。见表3。

表3 建模后大鼠下丘脑PGE2 含量变化比较(±s ,n= 5) pg ·mgprot-1

表3 建模后大鼠下丘脑PGE2 含量变化比较(±s ,n= 5) pg ·mgprot-1

注:与B 组比较,# P <0.05

组别建模1.0 h建模2.0 h建模2.5 h建模3.5 h建模5.0 h建模7.0 h建模8.0 h B 组60.42±5.1370.92±4.5968.94±3.4767.64±4.6865.00±4.6167.78±4.0656.71±4.02 C 组48.17±4.67#55.42±4.48#53.87±4.27#50.52±4.39#46.78±4.01#47.59±4.57#34.09±3.93#D 组62.78±4.68#55.60±4.61#48.29±5.98#41.67±3.21#35.47±5.42#29.90±4.41#E 组56.61±5.05#42.45±3.84#35.98±5.73#29.55±5.21#31.42±5.04#F 组58.82±4.52#49.12±6.13#36.08±4.88#31.18±3.60#

2.4 发热大鼠体温与下丘脑PGE2含量变化关系

为进一步探求体温与PGE2 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数据完整的C 组建模后体温与对应PGE2 进行相关性检验,R2= 0.842 8,见图1。提示发热大鼠体温与下丘脑PGE2 含量具有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图1 建模后C 组大鼠体温与下丘脑中PGE2 散点图分析

3 讨论

外感发热为中医常见病症,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而致病,又称“发热”“寒热”“壮热”[8]。干酵母致热大鼠其体温先短暂下降,而后迅速上升至峰值并进入相对稳定的峰值平台期的特征,符合中医邪袭卫表证和气分热证的病理机制[9],因此本实验选择干酵母致热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发热阶段进行分组,以实现在不同时机对大椎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发热大鼠的体温变化。

针刺对发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0-12],大椎是治疗发热的要穴。大椎始见于《素问·骨空论篇》,为人体督脉穴,也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居上属阳,有向上向外之性,有振奋阳气之作用,因此针刺大椎有调节全身阳气,解表退热的作用[13]。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个阶段对大椎穴进行针刺治疗均可起到抑制发热作用,并解热至大鼠正常体温,充分证实了大椎穴其良好的退热作用,也与近些年来对大椎穴退热效应的研究成果相符[14-16]。非经非穴组并无抑制大鼠发热的作用,验证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穴位特异性是指不同穴位对机体的治疗具有不同的特异效应,是针灸选穴基本原则之一,对穴位特异性进行的相关血流动力学研究亦证明了此特性的存在[17-18]。通过对4 个治疗组大鼠体温变化的分析可知:治疗组均可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PGE2升高,并降至正常水平,与大鼠体温的变化趋势相似。

本实验中各治疗组均可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 含量升高,并使其降至正常水平,与对大鼠体温的抑制作用相似。为进一步探求体温与PGE2含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了数据完整的C 组建模后体温与对应PGE2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温与PGE2 含量成明显正相关,即体温随PGE2 含量的升高而上升,随其降低而下降(R2= 0.842 8),提示建模后不同时间的发热大鼠体温与下丘脑PGE2 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推断不同时间对发热大鼠大椎行针刺后的退热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包括PGE2在内的中枢性发热介质的释放来实现的。

《素问·针解篇》[19]曰:“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即要依据气血盛衰来进行针刺补泻。气血迎时为盛,去时为衰,本实验中大鼠体温到达波峰时乃气血最盛之时,根据子午流注法“逢时而刺”“泻则乘其盛”思想,此时进行大椎的泻法针刺疗效显著。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大椎退热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科学解释子午流注针法提供了思路与启发。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机针刺发热大鼠大椎穴均有退热疗效,可使大鼠体温恢复正常,以体温到达峰值时进行针刺退热效果最佳。针刺退热具有穴位特异性。针刺发热大鼠大椎可能是通过抑制PGE2等内源性脂类介质的释放实现退热机制。

猜你喜欢

大椎下丘脑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地震云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