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群文任务型联读教学设计

2023-10-19王蕊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

王蕊

摘 要 在基于大单元的群文联读教学中,教师在设置真实、生动的任务情境时,可以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多样化;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理解,体认和践行革命传统。

关键词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群文联读  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根植红色革命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的第三单元“延河澎湃”,重点讲述延安精神。翻阅单元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中流淌着百年来支持我们前行的红色基因,它们以热情奔放的姿态向我们走来,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本课时希望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鉴赏,提升鉴赏能力;希望学生在深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火热的革命情怀,并用文字书写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

【单元目标与架构】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本单元对应“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反映中国革命传统的经典作品,设置相关研究专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该学习任务群有三个目标指向:一是通过研讨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二是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三是陶冶情操,赓续红色基因,形成正确的三观。

2.教材依据。准确把握教材的文本价值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文本价值包括文体、语言、情感、文化等方面。本单元由《风景谈》《我歌唱延安》《延河散歌(选四)》《王贵与李香香(节选)》《白毛女(节选)》五篇文章组成。从文体来看,有散文、抒情诗、叙事诗和歌剧。从单元主题和内容看,这些作品孕育于根据地独特的革命文化氛围中,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体现了革命文艺崇高的战斗品格。

本单元的文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养成价值。二是以散文、诗歌、歌剧为主体的文体辨析价值和作品的美学价值。基于上述价值,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不同文体的文学鉴赏”和“革命作品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笔者将本单元教学设计为三个专题:①解码经典作品,感悟革命情怀;②聚焦典型人物,回溯峥嵘岁月;③赓续延安精神,扬帆复兴征程。共计九个课时。

3.学情依据。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并不陌生,在必修上、下冊已学习过一部分。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阅读体验和经验。但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多有一定的历史情境性,与当代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如何使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滋养是教学设计的难点。由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情境。

为了使青少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校团委拟布置“文墨生香心向党”延安红色文化展厅。展厅拟以“感悟革命情怀”“聚焦人物特写”“赓续红色记忆”为主题,用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带领同学们回望延安岁月。

根据三个课段的教学流程,笔者又将情境任务进行分解。

课段1:解码经典作品,感悟革命情怀。在品鉴作品的美学价值的同时感悟革命情怀。阅读延安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于阅读中撰写文学评论。

课段2:聚焦典型人物,回溯峥嵘岁月。深读文本,整体认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选择延安时期创作的感人故事,将其改编为舞台短剧并表演。

课段3:赓续延安精神,扬帆复兴征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收集身边的红色记忆,捕捉镜头下的美好,撰写短视频脚本,拍摄《温暖的红色》系列短视频。

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不同文体的文学鉴赏”和“革命作品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学生要从选材、构思、形象、语言、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努力探索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思维品质与鉴赏能力;深入体会延安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特点,加深对文学的时代使命、责任担当的理解。

2.情境任务:校团委“文墨生香心向党”延安红色文化展厅活动策划与展示。

【课时定位与呈现】

一、课时定位

1.课时定位。本课时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的群文阅读。作为第一课段“解码革命作品,感悟革命情怀”的第三课时,要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对三篇不同文体的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比、鉴赏,引导学生探究革命情怀产生的原因,深入解读延安精神,并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该时期文学作品的同时,以撰写文学评论的方式让延安精神内化于心。

2.目标定位。(1)通过筛选、整合关键信息,从选材、构思、情感、抒情方式、语言表达等多角度比较、鉴赏三篇作品;(2)挖掘、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做延安精神的赓续者;(3)选择阅读课内外延安时期的文学作品,整合素材,结合所学,撰写一篇文学评论。

3.情境定位。为校团委布置“文墨生香心向党”延安红色文化展厅的活动推荐延安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并撰写文学评论。

二、课时呈现

本节课教学用四个步骤完成:情境导入—学习活动—课堂总结—作业布置。其中,学习活动又分三个环节完成:经典作品我深读—革命情怀我感悟—延安精神我书写。

1.播放。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片段,导入新课。

2.设置学习任务情境:

为了使青少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校团委拟布置“文墨生香心向党”延安红色文化展厅。展厅拟以“感悟革命情怀”“聚焦人物特写”“赓续红色记忆”为主题,用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带领同学们回望延安岁月。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第三单元“延河澎湃”中的第5课,课后再选择阅读延安时期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融入个人思考,在推荐优秀作品的同时撰写文学评论,向校团委踊跃投稿。

任务一:经典作品我深读

(课前下发相关学习资料和预习任务清单,随堂检查预习效果)

活动1:分组阅读三篇文章,感悟作品中洋溢的革命情怀。

(1)跳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预习清单一。(见表1)

(2)抓读具体语句,探究革命情怀产生的原因。

(3)分组赏析三篇文章在谋篇布局、抒情方式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见表2)

任务二:革命情怀我感悟

活动2:解读延安精神,联系实际,探究延安精神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1)解读延安精神。

(2)意义探究。

任务三:延安精神我书写

活动3: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延安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结合所学,撰写一篇文学评论。

★教师推荐阅读作品(略)

★文学评论的写作要点(写法指导)

(1)文学评论指运用文学理论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包括诗歌评论、小說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2)文学评论VS读后感

文学评论是对作品本身好坏与优劣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一般不触及现实生活;读后感则要求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体会、感想,需要联系现实生活。

(3)文学评论的写作思路和角度

思路:作品说了什么?作品意味着什么?作品是如何表达的?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角度: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鉴赏作品的语言。

(4)撰写需把握的基本要点:评论的科学性;见解的独创性;叙议结合、评析结合;语言的生动性。

★示例赏析(略)

3.课堂小结

4.作业布置

总结本课所学,根据校团委布置“文墨生香心向党”延安红色文化展厅的活动要求,阅读、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撰写一篇文学评论。下周班级内部评选后,择优报送校团委。

【案例思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有一定的历史情境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学生对相关作品的专题研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情感和心理层面的体认与理解。为了打破单纯知识学习、识记的壁垒,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创设真实、生动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文本进行梳理与探究。

情景任务下的学习活动需要紧密关联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做到活动环节有效衔接,需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供合理、有效的学习支架。教学设计在导引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同时,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与提升,使学生获得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
以“点”引“面”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