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2023-10-19张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文言文高中

张红

摘 要 思辨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对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认知事物本质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做法有:掌握论证方法,培养实证能力;融入历史背景,培养推理能力;引发思考质疑,培养批判能力;整合群文阅读,培养发现能力。

关键词 高中  文言文  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对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文言文,增强思维的理性、深刻性和逻辑性,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掌握论证方法,培养实证能力

实证能力是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从文章语言层面出发,深入剖析文章语言特点,把握文章观点。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实证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提取和概括文章主要信息,明晰作者观点,准确掌握文章论证方式,提炼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实证能力,促进阅读思维能力发展。

如,《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采用了先立后破的写作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此篇文言文的驳论方式和对比论证方法。教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让各小组找到文言文中的“立”,再让各小组找出文中对守旧主张和变法运动驳斥的内容并进行讨论和总结,由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如果存有异议,可以提出反驳意见。小组学习能够深化学生对驳论方式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驳论文的阅读思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论证方法,对比分析文言文中正面立意与接下来三个“不”字排比句之间的关系,再分析原文从反面叙说国家无法安定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作者对全文的严谨布局,感受作者对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为学生深度思考文章、感知文章打下基础。

在思辨能力培养中,教师要以实证能力培养为根基,让学生立足文本寻找论点、论据和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通过论证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证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辨文章谋篇布局方法,掌握论说类文言文的写作方式,积累阅读思辨经验。

二、融入历史背景,培养推理能力

在文言文中,作者会通过说理论证观点,但部分学生对作者说理过程理解不透彻,欠缺逻辑推理能力,导致学习难度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对作者提出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说理技巧,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阿房宫赋》时,此篇文言文是借古讽今的赋体文,作者杜牧仅凭想象写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在分析文言文时,教师要讲明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当时皇帝唐敬宗穷奢极欲、罔顾朝政。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杜牧虽然没有亲眼所见,却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描写的阿房宫,表达了对当朝皇帝的劝诫。在文章中,作者引入三段史实,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三段史实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了解作者对阿房宫结局的推理过程。“戍卒叫”是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统治者失去民心,引发农民起义,给秦国带来沉重打击。“函谷举”是刘邦在函谷关击败秦军后,继续在蓝田大破秦军,秦国最后一道防线失守,最终灭亡。“楚人一炬”是项羽入关后烧毁阿房宫。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三段史实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正因为“戍卒叫”造成秦国实力锐减才会发生“函谷举”,导致秦国灭亡,而阿房宫“楚人一炬”的结局也就此注定。这表达了杜牧对秦国灭亡惋惜之情以及对当时人民生活环境的同情之心。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推理作者的说理过程,使学生明晰作者说理的层次,进而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弥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的缺点,教师要合理引入史实讲解,使学生在了解史实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客观分析、推理文言文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三、引发思考质疑,培养批判能力

批判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高层次思维。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表达的是作者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提出的观点,而有些观点受古今认知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认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质疑、批判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谨慎的质疑态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劝学》时,文中第四段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引入蚯蚓和蟹的习性。作者认为,蚯蚓没有爪牙和筋骨,却可以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蚯蚓用心专一。而螃蟹有钳子和腿,却依靠蛇、鳝的洞穴生存,这是因为螃蟹用心浮躁。通过引入蚯蚓和蟹进行说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学习必须用心专一的观点。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处时,会对作者的论据产生怀疑,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文章论据的合理性。即便学生在讨论中未能得到一致的答案,也要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空间,调动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性思考的欲望,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作者观点的不足,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学生不假思索全盘否定作者观点、主观臆断文中论据对错的习惯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客观分析例证,以科学批判文中观点。

四、整合群文阅读,培养发现能力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全篇讲解文言文的含义,很少让学生自主总结文言文知识点,这导致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思辨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整合同类型文言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群文的异同,并结合已学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为思辨性阅读打下基础。

如,在《语文》必修下册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进行群文阅读,这三篇文言文分别出自《论语》《孟子》《庄子》,是古代学派思想的代表之作。教师先让学生分析孔子、孟子和庄子所代表的学派思想,再结合文章比较分析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同时自制表格,记录下自己归纳总结的情况,以此深化学生对文言文学派思想的认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文章中的相同场景描写、相似语句等细节入手,剖析文章的异同之处,并整理出相似观点和相反观点。

发现能力是思辨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观点、分析异同、总结思想,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群文视角出发整体思考问题,锻炼阅读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文言文的行文构思、思想观点以及说理论证,将其作为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并深度思考其中的观点和论据,以此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文言文高中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