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构模式探析

2023-10-19任德欣任青青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任德欣,代 超,任青青

(西京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新时代青年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 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新时代“大思政课”着重依托信息网络平台与社会实践基地,统筹汇聚各方教育资源条件,打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界域壁垒,贯通历史经纬与现实生活的精神脉络,综合形成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育人合力,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变革。

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核心理念

“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大群体,出发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落脚点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大思政课”的目的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通过“三全育人”,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3]110。“大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汇聚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着重围绕青年大学生的素养培育与全面发展统筹聚力,“大思政课”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

(一)“纵横贯通”强调“大思政课”要纵贯运用各种资源条件对青年学生成长形成系统性教育影响

在人文学识上,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放眼世界培养广阔的国际视野;既要立足现实教育资源条件,也要善于高效运用社会资源与网络资源。在能力素养上,更加注重青年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既要加强以提升思辨能力为主旨的认知素养与信念素养培育,也要注重优化生活能力为目标的情感素养与艺术素养培育。在工作格局上,更加强调党委领导下形成分工负责、密切协同的育人合力,既要注重思政教学的主导引领、价值塑造,也要加强课程思政的渗透融入、隐性教育;既要抓好第二课堂的拓展培育、实践转化,也要注重生活管理的循序渐进、强化养成。

(二)“情理交融”强调“大思政课”要融合运用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方式影响塑造青年学生

就教育主体而言,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善于讲清楚道理,还要具备工作热情与人格魅力,从而感召青年学生以师为长、以师为范,积极学习汲取老师的智慧与精神。就教育对象而言,影响判断决策的不但是他们的观念与认知,还包括他们的情感情绪与道德情操,因此既需要提升负责分析判断的认知素养,也需要提升影响价值取向的道德与情感素养。就教育方式而言,不但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道理,还要让同学们切身感受体验,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义哲理与人文情怀,从而在认知观念与道德情感方面都能得到更好学习成长[4]21。

(三)“启智润心”强调“大思政课”通过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温润帮助青年学生拓展提升自我心智

智慧启迪主要通过道理观念的传授与学习实践的反思,破除错误观念与习惯模式的遮蔽屏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心灵恢复澄明活泼的状态,激发内在的智慧与潜能。心灵温润主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品格感召与人文关怀,培植滋养青年学生的内在心灵,让同学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共鸣,激活学生学习成长的内生动力,赋予学生改变自身的勇气与热情,积极向上投入未来的学习生活[5]147。

(四)“塑造精神”强调“大思政课”主旨在于影响塑造青年学生的人格精神

其一,通过学习实践拓展知识观念。通过思政课学习培植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专业课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视野实践转化,通过生活管理实践运用强化养成。其二,通过感受体验改善情感情绪。“大思政课”教育既注重“知”也注重“行”,鼓励青年学生勇于探索、知行合一,在学习生活中运用知识观念,在人际交往中调控情感情绪,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素质。其三,通过反思领悟修正品格心性。“大思政课”教育还强调反思体悟、自省自律,青年学生首先需要对自己担负起完全的责任,透过生活返观自心,以史为鉴完善自身,在积极进取的人生旅程中塑造更好的自己[6]7。

二、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构维度

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着眼青年学生成长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目标维度、课程维度、资源维度、组织维度、平台维度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建设发展蓝图,协调配合共同组织推进。

(一)目标维度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形态组织开展,强调以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影响塑造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现实生活中分析处理问题,除了思想认知之外,同时需要价值评判的取向与知识数据的支撑,另外还会受自身情感情绪的影响。因此,“大思政课”强调围绕青年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统筹规划,除认知素养之外,还包括信念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知识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7]63。其中,认知素养支撑分析判断能力,信念素养影响支配个体的认知与感受,道德素养关乎自身与他人的价值评判,情感素养影响个体的心智状态,知识素养支撑具体的决策与行动,综合素养融合集成相关能力素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要以“大思政课”为依托,通过思政教学、专业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条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动青年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升。

(二)课程维度

“大思政课”并非依托某门课程或学科组织开展,而是需要构建协同共振的“大思政课”课程方阵,主要包括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课程等。思政课程教学要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立足统编教材与现实环境,针对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及发展需求,充分运用历史资源与社会课堂,阐释以理、佐证以事,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帮助青年学生能够客观辩证看待自身与环境,自觉投入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时代进程。课程思政主要是借助专业课程教学,在知识技术方法传授的同时,挖掘提炼行业文化、职业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法等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青年学生的品格精神,从而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8]102。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走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面,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课堂重点在于拓展视野实践转化,社会实践关键在于深入社会综合历练,帮助青年学生经历体验深化转化。

(三)资源维度

“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打开思路打破界域,以宽广视野驾驭利用各方教育资源条件,构建“教育+管理”、“校内+校外”、“线下+线上”混合育人模式,汇聚打造系统立体的育人环境[9]75。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来看,“大思政课”要打通不同部门的横向区隔,既要发挥思政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既要依托第二课堂的拓展转化,也要利用党团活动的培养锻炼。从校外社会资源条件来讲,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生活热点人物事件都可成为“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企业培训见习则是非常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感受社会体验职场;文化旅游景点与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则是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依托。从网络线上资源条件来讲,可以将网上视频资源有机融入“大思政课”线下教学,同时网络专家讲座或线上学术交流也可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同时还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大思政课”相关活动。

(四)组织维度

“大思政课”建设涉及范围广、推进难度大,更加需要坚强有力的统筹协调与组织领导。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院系、学工系统、共青团委等单位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各项任务工作。学校党委主要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从政治上把握好“大思政课”建设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思政教学主导引领,从技术上把握好“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节奏;专业院系主要负责课程思政渗透融入,从专业发展角度满足“大思政课”建设的个性需求;学工系统主要负责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从实践转化方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素养培育;共青团委主要负责社团建设社会实践,从青年发展角度配合完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工作。

(五)平台维度

“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教育资源条件,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教育平台,综合形成以课程平台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拓展、以线上平台为延伸的平台支撑体系。课程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依托,主要包括思政教学、课程思政、专家讲座等类型,是“大思政课”教育影响青年学生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等优势特点。实践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阵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是青年学生开阔视野实践转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直观性、实效性、综合性等优势特点。线上平台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钉钉直播、腾讯会议、雨课堂、中国大学M00C等平台类型,是“大思政课”教学双方资源利用与信息交互的网络媒介,具有信息便捷、资源丰富、异地同步等优势特点。

三、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构模式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8]102。

(一)思政教学重点解决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等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大学生心智培养的主阵地,根据教育部规定,目前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政策”等公共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学习当代中国主流思想理念、社科理论、价值观念等,重点在于强化确立理想信念、价值导向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建构充实客观理性的认知思辨系统,自觉投身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8]102。

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着重围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成长发展,主要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互动、拓展实践等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建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讲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主要通过专题教学、历史分析、延展讨论等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家国观、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要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热点时评、讨论互动等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审视明辨科学的社会观、治理观、发展观。同时,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

(二)课程思政重点解决人文精神、思维方法等问题

课程思政是为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信念塑造、价值引领、情感同化等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而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课程思政主要是挖掘提炼行业文化、职业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法等内容,贯通融入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重点在于正向的价值引领与精神灌注,协同培植科学的人文精神与思维方法[8]102。

专业课程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以拓展大学生认知之外,主要通过信念塑造、价值导向、品格感召、精神激励、情感共鸣等方式,发挥影响塑造大学生心智的功能作用。其中,信念塑造主要是结合专业教学与人生经历贯穿培植科学务实的信念信条,培育引导大学生建构形成正确的人生信念;价值导向主要是结合专业教学渗透融入科学的人生价值引领与行业价值导向,培育引导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品格感召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与责任奉献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培育引导大学生修养高尚的人格素养;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与社会典型的人生态度及奋进精神鼓舞学生信念意志,培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情感共鸣主要是通过授课教师及生活典型的认真敬业与坦诚负责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培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追随先进、积极学习生活。

(三)第二课堂重点解决开阔视野、实践转化等问题

第二课堂主要是依托各个书院及专业院系,着眼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成长需求,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发的系列专题沙龙、读书会、演讲比赛、项目实践等素质教育类活动。第二课堂通常结合社团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开阔眼界与思路、实践体验转化,通过创意活动激发心智潜能,通过团队协作增进集体观念,拓展培养大学生的认知素养、信念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知识素养与综合素养[8]102。

其中,认知素养拓展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类、思维方法类、思想文化类、历史镜鉴类、总结反思类主题活动进行;信念素养拓展主要通过人格修养类、核心价值观类、传统文化类、青春梦想类、青年励志类等主题活动进行;道德素养拓展主要通过道德修养类、班风教育类、日常养成类、规章制度类等主题活动进行;情感素养拓展主要通过情感教育类、情绪调适类、健康心态类、人际关系类、家国情怀类等主题活动进行;知识素养拓展主要通过学术报告类、读书沙龙类、知识竞赛类、技能培训类、社会实践类等主题活动进行;综合素养拓展主要通过生活习惯类、学习养成类、演讲辩论类、公益服务类、社会实践类、团队竞赛类等主题活动进行。

(四)心理建设重点解决心态调适、情志调控等问题

心理建设是青年成长的重要课题,是心智系统建构完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心智状态与人生幸福的关键因子。大学阶段,心理建设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专业指导培训,书院辅导员负责教育管理引导,学生骨干负责协助配合具体实施。心理建设针对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重点解决大学生心态调适、意志强化、情感情绪调控等问题,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情志调控能力。心理建设应逐步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纳入教育管理考评的重要指标[8]102。

其中,心理自我调节依托大学生自身实施,具有普适性和经常性,主要解决自我心态调适、情感情绪调节等问题,疏导化解不良心态与负面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传授心理学方面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心理调节必备的知识技能;心理主题班会主要针对共性存在的现实心理问题,适时进行专题班会教育,防范化解心理方面倾向性问题及风险;心理团辅活动主要就某项心理技能进行团体培训辅导,学习掌握某项心理知识技能,提升大学生相应方面的心理素养;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少数群体,着重从思想和情感上及时沟通解惑与疏导化解,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升级恶化。

(五)生活管理重点解决习惯养成、社际沟通等问题

生活管理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生活与校园秩序的重要保障。生活管理通常由书院辅导员负责,学生骨干协助,主要涉及校园纪律、生活卫生、请销假、评功评奖、集体活动等方面。从集体角度看,生活管理是为了确保健康安全的校园秩序;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生活管理主要是解决习惯养成、社际沟通、团体协作等问题,着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品格、较高的人际交往以及环境适应能力[8]102。

其中,主题班会主要针对校园学习生活的共性重要问题,适时组织班会集体教育,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学习生活规则方法及相关要求,防范化解学习生活中的不良倾向;日常管理主要确保校园学习生活的正常秩序,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集体活动主要是组织参与某项活动或者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奖惩实施主要是组织落实评功评奖或处罚决定,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风气引领与价值导向。

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0]15”“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相关各方积极参与、主动担当,通过思政教学、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生活管理等方式,纵横贯通、密切协作,共同谱写一曲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交响乐”,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更加美好的品格精神。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