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推进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

2023-10-19黄源珠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黄源珠

(广西广播电视信息中心(广西音像资料馆),广西 南宁 5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文学语言创作是广播电视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精品出新出彩。

一、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广播电视语言指的是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声音、影像、文字等向受众传播信息,通过不同的剪辑、加工方式使受众的听觉和视觉都获得享受的渠道和载体。通俗而已,一般包含画面语言、解说语言和现场语言等。

(一)传统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

1.文化性是广播电视语言的先天属性

广义上的广播电视语言,是指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感情,并使受众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比如口头语言、屏幕文字、各色音响以及丰富的图像等,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承文化。

首先,广播电视使用的语言文字具有绝对文化属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的规定,“广播电视的基本用语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因此,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语言必须是标准普通话,画面语言必须为规范汉字,这些要求明确了广播电视语言的先天文化属性。

其次,广播电视语言作为载体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华好故事》等文化类节目,节目的内容就是以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引人入胜,通过文化节目效应辐射影响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从而营造出一种人人学传统、人人懂传统的氛围。

再次,广播电视语言具有传播、传承及交流文化的功能。对于传承文化功能,如《百家讲坛》《中华好故事》等文化类节目,以更加符合现代受众接受和理解的语言表述和表现方式,使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交流文化功能是指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广播电视语言与受众所进行的探讨和交流活动,比如广播直播类节目中的“热线电话”、电视节目中的“线上互动”等,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可以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与广播电视主持人通过电波展开空中交流。

2.规范性是广播电视语言的基本属性

首先,广播电视语言必须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相应的规则。广播电视节目语言必须使用标准普通话和汉字文字传递节目内容,从而满足受众之间清晰、准确、顺畅的交流需求。其次,广播电视语言发展必须与社会语言发展相一致。为了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有效保障传播,广播电视语言必须在尊重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调整与时下社会语言相匹配的语言。最后,广播电视节目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这是广播电视语言权威性和引领性的一种体现。

3.广播电视语言的文化性与规范性相辅相成

广播电视语言的文化性与规范性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一方面,广播电视语言的文化性可丰富规范性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活力。广播电视语言在传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规范了其使用要求。比如,时政新闻节目要体现节目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其有声语言不仅要规范,主持人的仪表着装也要严肃大方。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可拓宽文化性的展示空间和宣传平台。规范的广播电视语言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广播电视语言是不可反复阅读的语言,如果它的表达不能一次性被受众理解,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科普宣传节目如不是通过规范的声音、影像、文字等广播电视语言向受众展示大千世界的奥妙,那么科普文化宣传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语言的特征

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受众聆听和阅读的习惯逐步走向“碎片化”,以短视频等形式出现的新媒体成为新宠。为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广播电视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广播电视语言的通俗化特征更凸显“简”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语言通俗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六化”,即简化、淡化、短化、口语化、具体化和交流化。简化、淡化和短化是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如果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文字语言过于深奥,受众就需要停顿下来思考,等受众理解了前面的内容时可能已错过后面的节目。口语化、具体化和交流化既使得广播电视语言表达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又可以拉近广播电视节目与受众间的距离。

2. 广播电视语言的艺术性追求更注重“美”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不仅要传递信息、提供服务,更要注重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一是注重“发现美”。技术高速迭代的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要求广播电视语言创作中要善于捕捉前沿、前卫的美好趋势,并将其融入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通过广播电视语言传达出符合时代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需求的声音。

二是注重“创造美”。主要体现在创作的对象感和交流感。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将自己置身于与受众面对面的位置,与一个潜在的隐身“交谈对象”进行交流,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贴近受众审美及需求的作品。

三是注重“传播美”。在新媒体环境下,用“美女主播”“帅哥主持人”作为画面语言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比一般节目更高。讴歌爱国情怀、颂扬美好品德、传播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容易让受众引起“共鸣”,让受众产生“共情”,这就是广播电视节目注重提高语言艺术魅力、注重传播美的结果。

3.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5G、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语言呈现出“泛视听化”的趋势。

一方面,广播电视语言发展呈现视听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继听说文化和阅读文化后,视听文化成为第三种文化形态,视听文化进而成为人们的主要文化活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语言成为展示中国风貌、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弘扬中华文化等最便捷而主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语言呈现融合化趋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将以往单纯的听觉、视觉整合汇聚,从而激发人的全身感官。因而融合新媒体普遍具有“全媒体”特性,传受双方将需要调用各种生理器官来体会融合的视听传播内容。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对文学语言的创作要求

在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与文化性的属性前提下,文学语言创作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文学语言的创作丰富多样,表现在广播电视作品上,可归结为“视”和“听”这两类。作为审美主体的文学语言,在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及理论高度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学语言创作要遵循两个基本要求。

共享经济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向多样化发展,种种契机都推动着共享经济的普及。它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还解决了社会闲置资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发展。这是一种21世纪的新型商业模式,它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其涉猎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优质、最便捷、更全面的服务,也实现了互利共赢。但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商家和相关部门都在积极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其为经济发展不断的注入活力。

一方面,文学语言通俗化。广播电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化和口语化表达上,表现在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用最易懂最直接的方式让目标受众理解表达的意思,做到言简意赅、词约意丰。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区别于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最突出标志。主要原因在于受众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虽然可以通过观看节目中的文字、图片等获取信息,但主要还是通过收听节目中的声音来获取信息和内容,而声音又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广播电视在提高其艺术性的前提下,首先就要保证文学语言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文学语言艺术化。广播电视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主要职责不仅为受众传递信息、提供参考,同时还是“美”的发现者、创造者、传播者,这就需要创作者在文学语言创作时,尽最大可能营造出“美”的艺术意境,充分体现广播电视语言“美”的价值,例如声音处理上体现优美感,影像画面上体现清新感,人物形象上展现鲜活感等。此外,广播电视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还可以从叙述方式、语言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打磨。

三、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兴起给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使得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它具有沟通便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满足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在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影响下,网络流行语利用其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富于表达且易记等特点,成为了传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网络化传播、高速传播等需求,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网络视听节目,其语言及文学语言在创作中就难以避免地会使用网络流行语。但网络流行语传播缺乏明确的约束和规范,一些网络流行语因过度追求趣味和新颖而曲解了词汇的原意,广播电视节目如运用了这些网络流行语,则容易为受众产生不正确的导向。

因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和发展广播电视语言,在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及应用中,尤其是在信息传输阶段,应把握时代发展新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并在应用基础上进行优化,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内涵,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确保导向正确。

四、新媒体背景下推进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的路径

在新媒体背景下,随着5G、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运用推广,广播电视进入智慧时代。广播电视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承担着正面引导舆论的职责。因此,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广播电视精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持续推进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使之成为推进广播电视文艺精品创作强有力的助推器。

(一)把握时代特点,强化对广播电视媒体业态的认识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识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语言的应用与传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广播电视工作者应加深对媒体业态的变化、地位、作用等的认识,进而了解受众对广播电视语言的要求和需求,才能准备传导思想、引导舆论,增强节目的影响力。

(二)把握语言规律,规范使用广播电视文学语言

其次,要丰富广播电视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融入真情实感,是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语言运用中的基本素养。因此,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开展文学语言创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并加入一定的语言技巧,这样既使广播电视语言更吸引人、更富有魅力,提升节目效果,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语言的有效传播。

最后,要提升广播电视节目主创人员的文学素养。要想通过文学语言创作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性和思想内涵,作为主创人员就必须自觉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和文学素养。主创人员可以博览群书,丰富文学知识储备;可以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掌握文学语言技巧;可以参加学习交流,积累语言经验,增强临场应变能力。

(三)把握分众趋势,加强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

一方面,要把握需求导向,开展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因不同的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有不同的收听、观看喜好,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开展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时,要把握好分众趋势,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的思维习惯、收听收看习惯,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作,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且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地方特色、深受受众喜爱的广播电视精品。

另一方面,要强化理论研究,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内涵。文学语言可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拥有精深的思想,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作为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就要拥有深厚的文学和理论功底,强化理论学习和研究,结合时代特质和媒体传播环境特点,发现、分析、总结传播规律,用丰富的广播电视文学语言讲好思想精深的中国故事。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开展广播电视文学语言创作时,要把握时代特点、语言规律和分众趋势,进一步提升文学语言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运用效能,科学合理运用文学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如此才能精准地展现广播电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播电视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