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出镜记者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语言表达

2023-10-19王连昆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新闻报道技巧

◎王连昆

(天津市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心,天津 300000)

出镜记者作为新闻节目内容传达的重要人物,其自身不仅肩负着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责任,而且还是媒体品牌的代表形象。因此,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至关重要。出镜记者必须充分掌握与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保证新闻节目内容传达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5G 移动通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入应用,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导致传统语言表达技巧不再适用于融媒体环境,这便要求出镜记者适时调整语言表达技巧,进而为受众呈现更为精准、生动的新闻现场。因此,对出镜记者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语言表达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融媒体概述

(一)融媒体的内涵

融媒体概念的形成是为了打破传统新闻媒体在资源匮乏与覆盖面小两个方面的局限性,借助媒介载体将电视、报纸、广播以及杂志等传统媒体既有的共同点以及互补点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充分整合媒体行业的人力、宣传以及内容等资源,达成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互融的发展目标。其中,资源及内容方面主要融合了传统广播电视和网站,通过现代化的融媒体采编中心,同时为广播电视和网站提供新闻稿件,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资源通融与内容兼融。宣传方面主要构建了全新的互补互促的媒体关系,用以全面解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宣传上的优缺点,进而实现互补与互促,打造宣传互融的融媒体环境。利益方面则主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融及提高,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助力传统媒体打破局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效益。

(二)融媒体环境的特点

1.跨地域性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舆论格局,在融媒体环境下,各类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还使得传播载体更具灵活性和多元化。不仅如此,新闻信息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即使不同地域的受众也能够实时获取新闻信息。

2.包容性及个性化

包容性及个性化是融媒体环境呈现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差异化的媒介形式都能够被包容。相比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单一化,融媒体环境下能够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新闻受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二、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同时,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影响下,新闻受众群体的审美水平被大幅拉高,这对出镜记者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的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部分出镜记者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略显不足,导致其无法有效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媒体行业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标准。

(一)语言表达平淡无味

传统新闻媒体播报渠道由于受到载体、平台等相关因素的制约,限制了新闻播报人员的播报形式与播报风格,导致新闻受众群体逐渐默认新闻出镜记者只允许通过单一新闻播报方式与风格完成新闻播报工作,久而久之便使其对出镜记者产生的认知误解,即认为出镜记者必须是稳重、成熟、端庄的形象。在此种观念下,甚至部分出镜记者都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受众眼中的形象且是一成不变的。在报道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出镜记者必须将真实、客观、精准的报道原则作为先导,然而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是针对出镜记者报道期间所阐述的内容而言的,而非阐述的方式以及阐述相关内容期间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语气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多数出镜记者为尽可能降低或避免直播、现场报道等相关工作中出现错误,其通常情况下会采用模式化、系统化、流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虽然此种新闻报道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期间的“安全性”,但也会致使出镜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丧失创意性、创新性以及趣味性,使新闻报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除此之外,出镜记者在基于系统、流程的报道方式下,会为新闻受众群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形象,使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言较为平淡,导致新闻受众群体在观看新闻内容期间会对出镜记者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错觉,这样会使新闻受众群体逐渐疏远出镜记者,严重时甚至会因认为该栏目的新闻报道毫无趣味而降低对相关栏目的关注度。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均朝着多元化、多样化、丰富化方向发展,新闻受众群体已经不满足于接收过于平淡无味的内容,多数受众更加喜爱富有趣味性、创意性以及创新性的新闻内容。

(二)忽视副语言的应用

基于新闻受众用户角度对新闻本身进行分析,其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当成为一门视听语言艺术,基于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与载体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优异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从而切实推动新闻媒体行业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而为有效满足上述要求,则需要出镜记者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有声语言与副语言在表达层面的融合。

对于传统媒体的出镜记者而言,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加重视有声语言的表达,其往往单纯地认为新闻报道工作仅依靠“说”便可完成,通过“说”将相关新闻内容向新闻受众进行传达,没有充分认知到副语言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在融媒体时代下,若想有效通过现场报道、直播等方式尽可能向受众还原出镜记者所在现场的氛围,则需要其结合实际情况深化有声语言与副语言在表达层面的融合,以此增强用户在观看相关新闻内容期间的代入感。然而,部分出镜记者在报道现场较为欢快、活跃的新闻事件时,仍采用官媒报道的方式、语气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即严肃、刻板,导致在效果层面出镜记者的报道内容与现场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的割裂现象,究其原因是该出镜记者并未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基于有声语言表达与副语言表达的融合使其顺利融入到新闻现场中,并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氛围等相关因素灵活调整自身的报道方式,最终导致受众认为出镜记者就像一台冷冰冰的机器。

在语言表达中副语言表达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同时副语言也是语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副语言能够有效根据报道现场情况对出镜记者所采用的有声语言进行润色与优化,其中副语言包括但不限于妆容、服饰、眼神、手势、表情等。需要注意的是,出镜记者的言行举止均代表媒体形象,因此需要出镜记者结合实际情况,严格遵循新闻媒体相关标准与规范,在合理范围内灵活运用副语言并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加强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融合,以此切实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副语言还具有一项有声语言所不具备的优势,即相通性。对于新闻受众群体而言,由于其人群基数过于庞大,便会导致受众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等层面上的差异性,致使不同人群在理解有声语言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然而出镜记者通过眼神、表情、动作等副语言,能够以人类最为根本且直接的传递方式将所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进而实现与受众之间在信息内容层面的相通,同时将副语言与有声语言进行融合,能够进一步削弱不同受众在理解有声语言期间所产生的偏差,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直观性与有效性。

三、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语言表达技巧

基于宏观角度分析,可以将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副语言表达技巧。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与副语言表达技巧,能够切实提升新闻报道整体质量。基于微观角度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技巧与外在技巧。其中,内在技巧分为情景再现、对象感等;外在技巧分为节奏、停顿与连读、语气、重音等。为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出镜记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熟练运用各类语言表达技巧,从而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完善新闻报道方式。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新闻媒体行业、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因此,为有效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确保新闻报道方式、报道内容等符合融媒体时代下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则需要出镜记者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

(一)增强受众群体的代入感

一方面,需要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期间加强对感情的投入。基于人类角度对感情进行分析,其本质上属于能够影响人类体验的各类因素,诸如心境、情感、情绪等,不同的感情能够为人类带来多样化的感受。因此,出镜记者若想使新闻内容在实际报道期间更加丰满、多样,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感情的投入,基于感情引发受众群体对相关新闻事件的共鸣,从而增强受众群体在新闻事件中的代入感。在此方面,出镜记者不仅应当具备在报道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与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即兴表演能力,即根据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况、事件进展、背景等相关方面的因素,搭配多元化的情感,如伤心、遗憾、喜悦、开心等,以此将语言表达技巧作为载体,有效将出镜记者在现场中的感受清晰、全面、完整地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出镜记者应当将自身对相关新闻事件的感受融入到报道中。对于感受而言,其是人们因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从而接收其反馈并通过体验产生内心波动的过程。换言之,感受可以理解为将外在环境的感知转变为内在想法。而在新闻受众群体浏览相关新闻报道时,导致受众群体代入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出镜记者并未有效将自身感受融入到报道过程中,并将其顺利传递给受众。因此,若想确保出镜记者有效将自身感受融入到报道中。首先要明确其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新闻内容传递过程中并非旁观者,其应当基于受众角度对当前报道工作开展方式进行分析并充当受众的“耳朵”“嘴巴”“眼睛”等角色,以此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受众呈现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切实增强受众在新闻内容浏览期间的代入感。以文化专题新闻节目为例,在此类节目中,出镜记者应当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即讲解员或导游。因此,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以讲解员或导游的工作方式,以语言表达技巧为基础,利用通讯设备、屏幕等媒介将现场最为精彩的内容呈现在受众众眼前。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镜记者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以行动有效扭转新闻受众默认的记者形象,基于人格化、生活化的报道方式,尽可能在新闻报道中树立一个丰满、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拉近出镜记者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

若想在合理范围内切实缩短出镜记者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则需要出镜记者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在现场新闻报道中凸显对象感。所谓对象感,主要是指出镜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对受众群体存在与否的认知,换言之就是出镜记者能否基于主观意识层面以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屏幕后的新闻受众进行适当的互动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出镜记者在报道期间所面对的只有摄像机、工作人员以及现场环境,其所工作的环境中并未真实存在于受众群体,因此若想有效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凸显对象感并有效利用对象感缩短其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则需要出镜记者做到面前无人、心中有人[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基于此,新闻受众群体在观看新闻现场报道时,往往会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等设备直接观看出镜记者以及部分现场环境,而在此过程中,受众的眼睛与移动终端设备屏幕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30cm 左右,进而使新闻受众在观看新闻现场报道期间产生与出镜记者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因此,需要出镜记者以对象感为先导、以语言表达技巧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在新闻报道环节中尽可能缩短屏幕前与屏幕后两者之间的距离,使受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期间始终能感觉到出镜记者在与“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

在此方面,出镜记者应当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语言交流习惯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自身在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内容,即结合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加强口语化的表现[3]。所谓口语,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即想即说的背景下,借助多元化语言完成信息的传达,如方言、网络用语、专业词汇、英汉结合等。与书面语不同,口语化语言的实际表达效果更具张力,同时其更加灵活与动态,可以利用更少的词汇量更加贴切地描述相关事件或内容。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镜记者所接触的新闻类型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以及丰富化,致使其实际报道周期被大幅压缩,而这也是融媒体时代下对出镜记者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其根据报道内容的转换,及时调整报道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内容,不仅需要以有效迎合不同新闻类型背后各个新闻受众群体对报道效果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而且还应当基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接地气[4]。

四、结语

融媒体环境具有跨地域性、包容性以及个性化特点,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为新闻受众呈现更为优质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融媒体环境合理调整语言表达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以此有效助力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新闻报道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提问的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