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碎片化传播视域下的人物专访

2023-10-19◎袁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主持人群体受众

◎袁 婧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成都 610000)

一、碎片化传播概述

碎片化是指将完整的事物分解成不完整的片段,从媒体传播来看,碎片化传播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纸张等媒介,将事件进行零散描述,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碎片化传播更为明显,其会对媒体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而且也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受众群体更喜欢接收碎片化信息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改变,碎片化传播开始出现个人行为的特征,更多自媒体人参与到碎片化传播中,将碎片化情绪不断释放,容易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1]。

(一)碎片化传播的涵义

碎片化传播是指将完整的信息分解成零散的状态,相关信息内容简短、微小。如果将信息看作一个整体,媒体加工制作发布之后,自媒体人可能会进行再加工,导致受众群体所接收的信息内容趋向零散。尤其是多元网络为个人提供了条件,这无疑推动了碎片化传播。

(二)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首先是去中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官方媒体极具权威性,受众群体往往不会对相关信息产生质疑。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爱好者参与到媒体内容的传播中,使碎片化传播进入社会,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看法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散发,这是碎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其次是与连续性相关。碎片化传播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并不是内容方面的片面化,只有把握住碎片化与连续性相关的特征,才能借助碎片化传播来为受众群体更好的服务。最后是强调社交化。碎片化传播过程不仅强调内容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也强调信息社交化,这无疑会让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碎片化传播的表现

首先,碎片化传播具有话语表达碎片化的表现。碎片化传播中往往存在话语表达碎片化的情况。在媒介话语表达早期,相关内容规范完整,可以按照时长进行区分。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话语表达逐渐走向碎片化,比如话语文本、影像文本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其次,碎片化传播具有媒介渠道碎片化的表现。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受众往往比较被动,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者与受众群体之间逐渐实现了双向交互。随着人们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媒介渠道更加细化,这无疑会提升碎片化传播程度。再次,碎片化传播具有时空场景碎片化的表现。时空场景碎片化主要是指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与地点更加多样,可以在睡觉前、可以在吃饭时,也可以在闲暇时间进行信息的浏览。受众群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浏览信息,这无疑促进了碎片化传播。最后,碎片化传播具有信息内容碎片化的表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其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现,受众群体也开始习惯碎片化传播。比如,以往媒体传播过程,对一个事物的全面介绍往往会耗时耗力,而碎片化传播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介绍,能够让产品的宣传更加简单[2]。

二、人物专访概述

(一)人物专访的定义

首先,人物专访往往都是节目主持人与受邀嘉宾一对一进行采访,虽然交流的主体形式是一对一的,但能提升受众群体的亲近感,有助于相关内容更加广泛地传播。其次,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主传递方,嘉宾作为信息的主接收方,其中还包含全方位沟通的人际传播元素,无疑能增强节目的制作效果。最后,主持人和嘉宾的沟通交流是双向传播,双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能为受众群体提供感兴趣的及时反馈,从而提升节目传播的效果。

(二)人物专访中的三要素

1.节目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在人物专访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这也可以称为节目主持人的认知能力。节目主持人想要在人物专访节目中掌握主动权,就需要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只有将认知整合到主持行为中,才能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可。

第一,节目主持人需要对自身有足够的认知,应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要求主持人在传播领域里的言谈举止应限定在媒介环境规定和允许的范围之内。在人物专访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整体形象的代表,在专访过程中应保持主导地位,起到引导话题、语言组织等作用,并重视嘉宾的主体性,可以启发嘉宾述说往事,或在浓浓兴致之中阐明自己的人生看法,将机会留给嘉宾,这有助于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效果。

第二,主持人要对与嘉宾沟通的交流特性有深刻的认知。一是人际性与平等性。人物专访节目进行中,应营造理想融洽的氛围,要求主持人调动相关感受去化解指向角色关系的作用力,使嘉宾能够在人物专访过程中呈现最真实的状态,能够坦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倾诉感情。这也要求主持人应该要用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嘉宾以心换心,如果主持人采取居高临下的问答态度,就会影响人物专访节目的效果。二是私密性与情感性。人物专访节目往往是在主持人和嘉宾两者之间展开的,其中有很多嘉宾不为人知的自我认知,这也使得专访节目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引导过程主要是通过对嘉宾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的了解和理解完成的,这也使得人物专访具有一定的情感性。主持人应当在人物专访中注重嘉宾的私密性与情感性。三是纪实性与挑战性。人物专访与其他访谈节目存在不同,必须严格遵循纪实的理念,如果主持人与受邀嘉宾在人物专访中遮遮掩掩,就会导致节目播出效果极大降低。主持人最根本的职责,就是引导受邀嘉宾愿意说出更多自己的心声,交流的过程也会全部记录,这也使得人物专访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同时,主持人需要适当地引导、引发嘉宾机敏地回答,扩大人际交流互动中的张力,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提纲束缚,向嘉宾提问一些事先可能没有准备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极大地调动嘉宾参与节目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突出人物访谈节目的亮点[3]。

第三,主持人应对受众群体有一定的认知。主持人除了具有对自身和嘉宾的认知以外,还要把握对受众特点的认知。比如,不同的受众认知结构不同,需要主持人运用经验、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专访的内容与效果满足受众群体的期待。受众群体一般是基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节目类型,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受到主持人、嘉宾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个体受众都会各取所需,筛选自己认同的信息,这也要求主持人应对受众接受心理有一定的把握,如果不能了解和把握受众心理、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无法获得受众的认同。

2.受邀嘉宾

一方面是嘉宾的动机。主持人进行访谈的动机很明显,就是挖掘受众群体感兴趣的话题,而受邀嘉宾往往会在专访过程中存在三种表现,即积极配合接受访问、不积极接受访问和消极不合作。积极合作受访型嘉宾十分乐于接受访问和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这类嘉宾的受访动机为认为接受访问对自己有利、想要发表信息、想在话筒或镜头前表现等。一般合作受访型嘉宾虽然接受了访谈,但在访谈的某些环节中表现得缺少强烈倾诉欲望和沟通情绪,其接受专访的动机是接受访问与自己无利害关系。有些受访型嘉宾在访谈进行中可能产生消极不合作态度,这类人物可能具有一些负面新闻与舆论压力,要清楚专访的目的就是满足受众想要知道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是制约嘉宾心理的因素。在人物专访过程中,由于嘉宾的个性不同,有很多制约因素,会对主持人的专访产生不同心理效果。一是嘉宾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其受到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可能会持有与主持人不同的观点与主张。二是受邀嘉宾的个性特征。不同嘉宾拥有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这决定了他们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嘉宾善于言谈,而有些嘉宾不善于言谈交流,如果在专访的过程中触及嘉宾的利益,就会让其对专访产生消极情绪。比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涉及嘉宾的隐私、个人喜好等,如果是嘉宾不想公开曝光的内容,那就会导致其产生消极回避的心理。三是配合程度。一些嘉宾能够快速理解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并做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回答,而一些嘉宾只能讲述大概,有的嘉宾表达能力很强,能绘声绘色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一些嘉宾无法有效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四是情绪影响。受邀嘉宾可能会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专访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情绪,这也要求主持人应该对嘉宾的个性、气质、能力、经历、情绪等提前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物专访的效果[4]。

3.受众群体

受众群体具有情感丰富多变、崇尚个性、追求自由、轻信盲从等不同的心理特征,其共性心理产生的原因包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传播者的情感关系、受众对媒介的认知、对节目的期待和要求等。因此,只要传播者和大众传播媒介切准受众的脉搏,就能制作出受众群体乐意接受的节目。同时,受众群体还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收中所呈现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这也会抑制受众群体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定论的信息与作品,很少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

三、碎片化传播视域下人物专访的措施

(一)提升节目主持人的能力

首先,提升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在人物专访中节目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能够为受众群体传递有价值、有内涵的信息,同时也能减轻受邀人物的采访压力,使其积极配合主持人的访谈。因此,要求节目主持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风格定位。一是根据人物专访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娱乐主持方式,并根据受众群众的心理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话题。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够有受众喜爱的特点,这不仅能够为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提升人物专访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更有看点的话题。三是节目主持人应迎合受众的喜好,适当增加一些亲和力,从而提升人物专访现场的驾驭能力,这也要求节目主持人应在筹备阶段下足功夫,特别是在一些专业知识上,应时刻避免说多错多的情况,并敢于创新,将新奇有趣的节目内容带到受众的面前,从而提升人物专访的水平。

其次,应丰富主持风格。节目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之前,应深刻了解自身的语言风格习惯,并与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预案进行对比,及时优化不和谐的地方,从而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吸引力。节目主持人也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在语言的表达上更趋向口语化,使声音具有亲和力。比如,可以适当在专访年轻嘉宾的节目中引入相应的网络语言,这不仅能够缓和专访过程中的紧张氛围,也能开拓更多的话题,有助于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从而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水平。节目主持人也应该重视了解受众的想法与感受。在人物专访节目主持的过程中,节目主持人掌握受众的想法与感受可以及时调整主持导向,使其节目能够满足受众的观看体验,确保人物专访节目顺利进行。节目主持人应培养个性风格,将个性与人物专访节目相互结合,提升主持的吸引力,并锻炼扎实的语言功底,告别以往人物专访节目枯燥乏味和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进一步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趣味性。当然,节目主持人还应在人物专访中保持机智幽默、儒雅大气、坚定温和等主持风格,为受众群体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再次,在人物专访节目主持中,心理状态尤为重要,是人物专访能否满足受众要求的关键。节目主持人必须加强主持基本功练习,以保障在人物专访节目主持过程中能够从容镇定。同时,节目主持人还应学会在人物专访节目主持过程中创造对话情境,以缓解受邀嘉宾的紧张感,使其更好地配合自己。节目主持人也可以创建心理情境,可以幻想自己与受邀嘉宾是朋友关系,现在只是与朋友之间的日常闲聊,这有助于提升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主导整个人物专访节目。节目主持人在专访过程中,应重视对自己心理的调整,以缓解主持压力,有助于更好地主持人物专访节目。

最后,节目主持人应将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物专访节目风格相匹配。比如,受邀嘉宾是喜剧演员,节目主持人可以在专访中更开朗风趣一些;在文化类的人物专访节目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在专访前学习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5]。

(二)打造人物专访短视频特色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物专访节目传播往往是单向性的,受众群体只能全盘接收整个专访过程。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节目可以借助碎片化传播的优势,打造人物专访短视频特色,以提升节目品牌效应,从而让人物专访节目也能在新媒体时代焕发生机。对于人物专访短视频来说,优秀的品牌标识设计有利于帮助受众判断视频节目的整体调性,也便于品牌辨识度的提高和品牌传播。尤其是新技术改变了人物专访栏目的生产、分发以及传播的过程,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人物专访节目应积极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人物专访节目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同时,在碎片化传播视域下,还应对人物专访节目进行细致划分。比如,不同年龄的受众会对人物专访有不同的诉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诉求,应根据受邀嘉宾的身份进行细致划分,比如,娱乐界人物专访、政界人物专访、体育界人物专访等,这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诉求,从而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传播效果[6]。

四、结语

在碎片化传播视域下,必须重视人物专访节目的适应性,不仅要积极提升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能力,而且也应借助碎片化传播来打造特色短视频的人物专访,这有助于增强人物专访节目的传播效果,将受众群体感兴趣的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从而提升人物专访节目的传播效果,推动媒体节目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主持人群体受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