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3-10-18潘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劳育协同劳动

潘萍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2)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发展是时代之需、强国之道、未来之路。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对新时代劳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完善育人模式提供了政策遵循。劳育与德育在教育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劳育与德育都是“五育”之一,其培养目标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劳育和德育既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也互相促进。新时代劳育的内涵是理解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这些内涵的内化需要通过德育进行渗透吸收。而仅依靠理论灌输来开展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劳育可为德育提供道德的生长点,加深道德体验和感悟,让德育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做到知行合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劳育和德育资源,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以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为例,依据学科特点,将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探索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和评价机制,为专业课程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研究提供范式和依据。

1 课程定位和特色

1.1 课程定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的桥梁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主要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实验室检测和防治原则,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原理和规律以及免疫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上的应用。

1.2 课程特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就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接种法进行天花预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接种预防手段进行传染病防控。在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诸如此类的科学事迹如璀璨星河,均可成为育人载体,体现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思维。而在21 世纪,学科发展的时代需求更加迫切。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全世界人民真切感受到微生物的强大破坏力,意识到新发传染病对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和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其发展顺应时代需求,有赖科技创新力量驱动,符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能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发展,体现出的价值观、愿景、使命都能为协同育人强势赋能。

2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课程劳育和德育目标体系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培养不仅具有知识和技能,还具有完整人格、道德情感、创造潜能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在深刻理解劳育和德育时代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岗位需求和学情分析,查阅相关文献,梳理本课程劳育和德育的育人目标体系。其中德育共设置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科学素养3 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见表1)。劳育共设置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和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4 个一级指标和11 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1 德育目标体系Table 1 Objectiv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表2 劳育目标体系Table 2 Objective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3 挖掘育人素材,建立多维立体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以课程劳育和德育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科内容特点深入挖掘育人素材,将医学育人故事、临床案例、实践活动等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以史育人、榜样育人、活动育人、实训育人、情境育人的多维度立体化实施路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鉴古通今,以史育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世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历史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也能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学习历史和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如今更要研究历史、尊重历史,树立历史思维。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治疗药物的研发、传染病的消亡更替、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创新等,都可作为育人素材(见表3)。例如在“细菌的代谢产物”知识点的讲解中,可以讲述国产青霉素诞生的过程:在20 世纪40—50 年代,在青霉素研制技术被西方国家封锁的困境下,由汤飞凡、童村、马誉澂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从寻找理想的青霉菌、发明青霉素的结晶方法到创建国营上海第三制药厂实现青霉素规模化大生产,最终成功地把曾经贵比黄金的青霉素变成老百姓能用得上的普通药品。国产青霉素的诞生史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认同,增强其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其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感受劳动创新给人类健康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表3 历史育人素材Table 3 Materials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3.2 示范引领,榜样育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本课程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劳动者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医护工作者等,结合教学知识点,从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中挖掘劳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整理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上传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榜样育人模块(见表4),以课前云体验、课堂谈感悟、课后践行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外,也可以邀请行业模范、优秀校友、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等进校园宣讲,以身边榜样人物事迹坚定学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表4 榜样育人故事Table 4 Stories of role models in education

3.3 知行合一,活动育人

劳动教育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劳动素养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讲授,而要依靠真真切切的劳动活动与劳动体验。真实的劳动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协同合作中培养道德意识、获得道德体验、形成道德观念和意志,从而改变“知行脱节”“坐而论道”的德育现状。高职院校应建立课上和课下结合、校内和校外打通、专业和行业联合、学校—家庭—社会联动[1],内容涵盖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协同育人实践机制。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实践活动资源包,如“指尖的艺术——微生物模型制作”“家庭防疫,科学消毒”“秋季呼吸道传染病健康宣教进社区”“呵护未来,健康同行——儿童福利院健康宣教”“青春红丝带—校园防艾健康宣教”“人体寄生虫创意绘图大赛”等。实践活动资源包涵盖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记录表、评价量表、反思表等材料,根据教学计划和前期学情调查结果,按照1 月1 次的频率进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形态学内容,需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开展微生物模型制作和寄生虫创意绘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设计、创作、合作、汇报、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劳动获得感,提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劳动的意识,优秀作品还可纳入教具。传染病防控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全年连续多个的世界传染病宣传日可成为劳动实践的契机,通过活动将专业知识和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相结合,发挥高职校的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宣传能力,培养公共服务意识,使其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3.4 理实结合,实训育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实训操作内容,如人工培养基的制作、显微镜的操作和保养、消毒灭菌、细菌的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的有利抓手。(1)为解决实训课时少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更多自主实践的时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前,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单,学生提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实验内容,观看教师操作视频,完成前测题,教师对于学生前测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主题讨论区进行讲解,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策略。课中,学生对照任务单规范操作和记录数据,完成自评和小组互评。课后,学生上传工位显微镜、仪器整理的照片,进一步强化劳动规范意识。(2)在实训教学中加强实验室管理和生物安全教育,包括解读相关制度,如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另外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临床案例的讲解,强化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在以后的护理岗位上能进行无菌操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3)可以设置相应的劳动岗位,例如课前设置实验助理员,负责协助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准备;课中设置学习协助员,负责操作过程中对同学进行协助指导;课后设置卫生监督员和消杀劳动员,负责课后实验室的卫生和监督。通过各岗位的真实劳动体验,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沉浸式参与实训,通过各种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其主动劳动、自觉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3.5 润心立行,情境育人

情境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理论上来看,其注重学生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性、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互补性、突出情感在学科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可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完成认知体验、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获得劳动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和学科特征,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创设临床案例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和真实问题情境是实现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例如:在微生物基础模块创设院感科护士调查院内感染的临床工作情境,设置微生物标本的采集、细菌与病毒的鉴别、细菌与病毒的防控、开展健康宣教活动4 个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思考,掌握传染病防治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安全谨慎、严谨求实的劳动习惯,形成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享受劳动带来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4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是育人功能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劳动素养和道德素养的评价在战略上要紧扣协同育人的目标体系,在具体实施时要进一步明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原则等问题,从而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成效。

4.1 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方联动的多主体评价

评价主体涉及的是“谁来评价”的问题,多主体评价可以提供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场域的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根据协同育人实施现状,应该将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行业导师、福利机构和社区负责人、家长等都纳入评价主体。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家庭育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三者互相融合、协同育人,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教育评价也要采用多方联动、互促共进的评价模式。另外,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劳动实践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体验、感悟、反思和改进,可以促进其自我成长和激发创造潜能,所以在评价主体中不能把学生排除在外。

4.2 坚持“定量和定性”“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

劳育和德育目标和内容涵盖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关注结果和客观指标的评价必然导致评价的片面和畸形,以及作为反馈—矫正系统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劳育和德育评价要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模式。可以根据劳育和德育目标体系制订适合的评价量表,针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具体量化,以定量评价为主,对于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以定性评价为主,可采用研讨评定、档案记录、活动剪影、自我陈述等方式开展评价。另外,评价要贯穿协同育人的全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感悟成长和创新创造等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4.3 坚持“考核和跟踪”“评价和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

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时区”,传统的教育评价是将所有学生纳入一个统一的、既定的评价体系中,也就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显然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不能满足综合素养提升和协同育人的现实需求。与此相反,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体现人本思想,关注个体处境和需求,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促使个体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终身发展的评价制度[2]。因此,在劳育和德育协同育人的教学评价中,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和独特性,多关注纵向成长,少进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评价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反馈,用发展的、动态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其进步、成长和优势,给予每个学生基于已有发展水平的个性化、适切性的指导意见,促使其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

猜你喜欢

劳育协同劳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