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体育游戏提升智障儿童身体活动能力的尝试

2023-10-15陆秀亮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体育游戏

【摘要】本文认为体育教学能够帮助智障儿童有尊严地生活,建议教师通过体育游戏训练智障儿童的平衡协调、大肌肉群活动、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智障儿童发展感知觉、注意力和语言能力,提升智障儿童身体活动能力。

【关键词】体育游戏 智障儿童 特殊教育 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2-0122-03

智障儿童因为大脑功能损伤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与行为两大领域及感知觉功能受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与正常儿童有很大差异,存在学习能力弱、知觉反应异常、动作发展迟缓、社交能力差等问题。在课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基本情况,对他们进行技能层次划分,并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了使针对智障儿童的体育课更有实效性、能更好地提升智障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教师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相对降低训练要求和难度,设置出更符合智障儿童参与的体育游戏。教师应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体育器材,创编体育游戏,使智障儿童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参与到游戏中。

对智障儿童而言,只要有参与就会有活动,有活动就会有沟通,有沟通就会有适应,有适应就会有希望。而体育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把基本体能的锻炼融入娱乐性极强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游戏的开始可不必过分要求技术动作和游戏方法的规范性,只要达到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刺激其感知觉的目的即可。笔者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对体育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改变,以期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每一名智障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实增强身体活动能力。

一、感知觉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的外在表现淡漠,对周围的事物不关心,目光游离不定,缺乏情感与相互关注的能力,不能较好地感知外界环境,因此教师可从提升注意力方面创编体育游戏。我校的校本课程是打腰鼓,在体育课上,笔者利用现有资源将迎面接力跑活动进行改编:让智障儿童手持腰鼓棒依次敲打地面上间隔一定距离的3—4个腰鼓,跑到对面交给同伴再以同样方式返回,把鼓棒交给下一个同学。该游戏融入了下肢的跑、上肢的击鼓,通过鼓声来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锻炼智障儿童对鼓声的知觉反应。智障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跑的能力,又锻炼了手的灵活性。开始练习时可让智障儿童在原地击鼓,感受鼓声的刺激,通过鼓声和敲击吸引他们的视线和好奇心。当智障儿童对击鼓有了参与欲望时,再训练他们在跑的过程中击一个鼓,然后逐渐增加击鼓次数,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激发参与游戏教学的欲望。

平时,教师还可组织智障儿童进行滚轮胎游戏,引导他们用手拨轮胎,使轮胎向前滚,通过感受圆的滚动和维持力量均衡来保持轮胎的平稳,从而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感知觉。在训练时可让智障儿童先短距离练习滚轮胎,再加长练习距离。对于能力稍强的智障儿童,可尝试进行滚过障碍物的练习,让他们在滚胎跑的过程中训练跑的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

二、语言能力训练

智障儿童大多眼神空洞,不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症状严重的儿童甚至无语言表达能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适当通过“简单的语言+肢体配合”的形式来训练智障儿童。例如,在进行拍篮球游戏时编简单口诀:“圆圆的球,拍拍拍,我拍拍,连续拍球我最棒!”练习时教师要带头边念边拍球,要求学生边念边做,并让陪读家长也跟着一起念。听的次数多了之后,即使是不愿开口的智障儿童也会在脑海中建立动作概念,听到口诀时会下意识地产生拍球动作,并能跟教师一起进行拍球游戏。在进行单双脚跳游戏时,教师可编口诀:“跳跳跳,双脚跳,单脚跳,跳过红色跳绿色,蹬地跳起我最棒!”教师在地板上设置红绿色标志碟,要求学生依次跳过,每跳一个不同颜色标志盘都要读出来。本来是跳跃技能的训练,通过编简单口诀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记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对色彩进行了认知训练,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实现了体育技能和言语康复训练的有效结合。

三、情绪行为训练

智障儿童行为刻板,认知和情绪异常,他们或对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很感兴趣(玩自己的手指、拍手、不停地摇头等),或对某个物体感兴趣(看风扇旋转、开关水龙头、摘树叶、撕纸等)。多数智障儿童由于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便会通过特殊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此,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只能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尝试转移智障儿童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在体育课上,教师可安排以下小游戏进行训练:(1)头上顶书本向前走10米(双手可扶住书),再后退10米;(2)用羽毛球拍托着羽毛球走10—15米;(3)把散落在地板上各种颜色的球捡起来,跑到前10米处的桶前面,按颜色分类放好。通过此类游戏训练智障儿童的平衡力和注意力,把智障儿童的不良情绪转移到正在练习的活动中。例如:当智障儿童双手扶书时,他的双手就不会去玩手指或抓其他东西;当他托着羽毛球走时,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羽毛球上,盯着羽毛球;对不同颜色的球进行分类时,他需要观察球的颜色。智障儿童要通过走、跑并保持平衡,才能顺利完成这些小游戏,从中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转移智障儿童的情绪,在帮助智障儿童训练技能的同时训练其注意力,切实提升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四、社交训练

社交是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第一任务。由于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智障儿童缺乏沟通能力,只能通过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体育课上教师可创设“跑和打招呼”的游戏情境,让智障儿童从起点出发,跑到老师处招手或立定向老師问好,再向前跑到终点。在玩“跑和打招呼”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智障儿童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假如智障儿童使用的方式是正确的就马上表扬,如果方式有误就及时纠正。一般而言,智障儿童常常出现的错误的打招呼方式有:(1)打招呼时拍别人屁股或胸腹;(2)走到老师面前时过于贴近老师向老师问好;(3)跟老师打招呼时不看老师、不说话、不招手。当智障儿童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就要用“有一说一,直接说出观点”的陈述句来引导其纠正:“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别人不喜欢。”在“跑和打招呼”的小游戏中,生活社交训练与体育课有机融合,学生既锻炼了跑的技能,又学会了打招呼。当然,这样的游戏活动不必过分地追求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对智障儿童来说,只要他参与了体育活动就算是成功的教学。

当智障儿童熟悉“跑和打招呼”的游戏之后,教师可适当改变游戏对象,即让智障儿童和同学之间打招呼,或者和同学父母、校内老师打招呼等,并可延伸到课后和邻居亲朋打招呼等,让智障儿童通过此类小游戏,增强社会融合度和生活技能。平时的体育课,教师在组织一些小游戏时也可以融入打招呼的形式。例如,抛接球小游戏,可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要求其把球抛给同伴时,要说出“抛给×××”,或接球时说出“我接球”等简单语言。智障儿童在和自己熟悉的伙伴进行互动时,会放下心理戒备,主动参与的概率会更高。由于智障儿童每抛一个球都要把同伴的名字念出来,无形中就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抛接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综合技能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自我管理、自我迁移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时适当加入锻炼生活技能的小游戏,以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提升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教师可把智障儿童的水杯放在终点处,让他们从起点处出发,跑一圈后到终点处喝水,再通过“拧水杯”比赛,比比谁完成得快又好。智障儿童通过“拧瓶盖—喝水—拧紧—放原位”一系列动作,训练了生活技能。在游戏中,智障儿童既可以认识自己的水杯,明白不能乱拿别人的水杯喝水,又可以通过拧瓶盖的精细动作来提升身体活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搬凳子接力比赛、背书包接力跑等游戏活动对智障儿童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因为游戏对象都是智障儿童熟悉的物品,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会更强烈;可以让智障儿童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主题和材料进行游戏,当智障儿童在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或集中注意力时,教师应及时干预,让他们学会清楚地陈述教学指令。例如,让智障儿童跟着教师说“从起点出发不能踩线”“把东西放回原位”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将先前已学会的技能运用于新技能的学习中,注重简单任务与困难任务相结合,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六、泛化技能训练

智障儿童个体间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重度智障儿童,他们身上的典型特征往往很难描述,因为他们基本上不会想象,而且他们的兴趣会随时随地转移。为此,只能进行泛化技能的训练,即用在哪里就教在哪里。在体育课堂上,有时候智障儿童可能会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完全不感兴趣,而是抓起地上的树叶乱扔。这时教师应敢于摒弃原来的教学设想,主动配合他们玩扔树叶游戏,在和他们建立关系后再进行干预。例如,当智障儿童玩扔树叶入迷时,教师可随机设置练习目标和要求:请你把树叶扔了又接住、请你把树叶扔进老师画好的圆圈内、请你把树叶扔到老师所画的线之外等。当智障儿童发现后面两个游戏难以完成时,教师可以灵活引导他们尝试运用纸团、小毛球、小皮球、小毛巾等来投掷,运用原地投、跑动投、向上投、向前投、向目标投等方式去完成游戏。这样,学生练得开心,也容易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在玩的过程中与老师、同学产生了互动。这种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情景随时随地教学的方式,能让智障儿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参与活动,并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技能练习,有效地增强了身体活动能力。当然,这种随机教学的方式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地设计一定的教学任务,促使智障儿童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七、社会意识训练

特殊教育教师要牢记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帮助智障儿童学会生活,让智障儿童有尊严地融入社会。融入社会需要每个人具有规则意识,而体育活动是训练规则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可在体育课堂上创设游戏教学情境。例如,用红色、绿色、黄色卡纸做成红灯、绿灯、黄灯,并用粉笔画好斑马线,让智障儿童模拟过马路:先引导他们过马路要注意观察灯的颜色变化,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绿灯时快速通过马路。教师交替出示三种颜色的灯给他们认识,再让他们反复练习过马路,并及时纠正闯红灯的错误现象。这样的游戏活动有观察练习、反应练习,有走的锻炼,同时还能让智障儿童对简单的交通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创设排队购物、领书、进电梯、坐公交车等情境,训练智障儿童有序排队和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吵闹的意识,以及锻炼智障儿童的站姿,把体育游戏和社会规则有机融合,促使智障儿童在锻炼身体活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八、注重体育游戏训练评价

由于身体缺陷,智障儿童在体育游戏中体验更多的是失败,很容易对体育活动丧失参与信心。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注重游戏过程中的评价,这是对智障儿童实施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体育课中评价可分为运动技能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智障儿童由于身体方面的特殊性,他们在运动技能上的训练效果往往不明显,需要参与漫长的训练,才能缓慢提升身体活动能力。体育游戏中的评价要考虑智障儿童的身体素质、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等,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智障儿童更多时候对身边的活动是漠然的,因而对他们参与态度的肯定和鼓励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智障儿童参与了游戏活动,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让他们感觉到能参与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教师通过鼓励给智障儿童树立自信心,有助于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智障儿童只有参与了体育活动,身体活动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而身体活动能力的提升又会对智障儿童融入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课中,智障儿童一点一滴的进步,一举手一抬腿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时教师不但要从技能上进行评价,而且要从精神上进行鼓励,可进行口头鼓励,也可适当进行物质鼓励,以激励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身体活动能力的进步是缓慢的,需要家长和教师耐心等待,并积极地通过教育来干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体育小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的参与欲望,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进行适时地干预,切实提升智障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使智障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曦,梁艳,王颖,等.智障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法及其编排原则简析[J].黄石理工学院學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3):83-86.

[2]万莉莉.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实施[J].中国特殊教育,2012(3):33-36.

[3]陈琦.体育游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8):60-62.

[4]赖惠娴.体育游戏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1):68.

[5]赖芳.浅析体育游戏在智障儿童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4):107-109.

作者简介:陆秀亮(1975— ),广西马山人,本科,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教师,兴宁区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体育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智障儿童特殊教育体育游戏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借助体育游戏教学法促进小学篮球教学
浅析如何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