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识·学识·才识

2023-10-14曹艳婷肖艳平

影剧新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散文随笔

曹艳婷 肖艳平

摘  要:《声湾:音乐与旅行》以旅行为出发点,采用随笔的文字记录形式,记述了作者在欧洲各国的所见所感以及沿途所遇的与音乐相关的故事。谈及特点,主要有三:其一是具有独辟新径的音乐记录视角,该作以“自我民族志”的新型学术视角叙述,着重表达了个人的体验;其二是多元视野的音乐解读,该作分别从音乐本体、文学和中西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最后是具有文学家般的细腻文笔。该书作为音乐游记中的一部力作,图文并茂,记录了音乐家眼中的世界,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跟随作者的旅行了解世界音乐文化。

关键词:《声湾:音乐与旅行》  张振涛  散文随笔

音乐,是旅行的方向;旅行,是音乐的舞台。在中国,写自己本国游记的著作大有人在,但反之,以中国人视角写国外游记的却屈指可数,如果以音乐旅行为主题就更算得上凤毛麟角了。其中,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22年2月出版的张振涛新作《声湾:音乐与旅行》是以国人视角写国外音乐游记中的一部上乘之作。作者從自己的所见所感出发,将音乐、经历、情感、思想激发融合在这一本精美的音乐游记中,给予我们一次全新认识西方音乐的机会。作为学者,张振涛曾写过《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吹破平静: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诸野求乐录》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和论文,一般来说,严肃的学者在文章的撰写上会更注重学术性,文字表达也会更严谨,因此,通常对于散文类文章的撰写会稍加逊色些。但张振涛却打破了这种常规,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造诣匪浅,在随笔、游记的撰写上也突显了他的才华横溢。每当他撰写的散文、游记类文章,一经发表便受到多人的喜爱和转载。基于此,他将这些随笔、游记整理成册,出版了《声湾:音乐与旅行》一书,该书一经推出,广受关注。

著作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27篇随笔。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游记,第二部分是作品体验。游记部分的标题为“旅途中的音乐”,包括《船歌》《欧洲练摊》《雪境幻听--匈牙利游记》等篇章,记述了作者在古典音乐的源头欧洲各国的经历和见闻以及沿途所遇的与音乐相关的故事。第二部分标题为“音乐中的旅途”,有《我们忧郁时沉浸的声湾--俄罗斯歌曲回望》《中国人手下的肖邦和中国人心中的肖邦》等篇章,该部分介绍的音乐作品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新型学术视角进行叙述,重在个人的体验。作者长期浸润于中外音乐文博领域研究,学问广博、思想深邃,以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笔记录音乐家眼中的世界,全书图文并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世界音乐文化。

一、智识:独辟新径的音乐记录视角

记录不仅是捡拾记忆,也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因此,记录得有没有价值自然得看有没有特殊的视角。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不止可以阅读各种游记,观看各类综艺、视频,也可从我们的朋友圈,看到旅游时代的个人化表述,从各自的角度记录“诗和远方”。随着出国的人增多,写游记的人也相应多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1] 近几年,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界关注与应用。张振涛作为音乐家,采用了“自我民族志”这种新型的学术视角,将旅游情景中自身体验、情绪感知以及互动来进行反思性的表达。正因于此,这也成为了这本音乐游记的特色所在。

笔者初读《声湾:音乐与旅行》时便被作者动人观感的能力和理解“在地文化”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每到欧洲的一个地点,便用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去解读旅途的意义。如《一把钥匙开两把锁——布拉格游记》,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里,总会觉得捷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始便束手就擒,很丢面儿。毕竟,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投降是被视作节操不保的。作者也持有这种观念,来到了著名的布拉格,亲眼见识了著名的落雷塔教堂、斯美塔那故居、德沃夏克故居等胜地。在他的文字记录中,“口说不如亲逢,耳闻不如目睹。不走到坐落于伏尔塔瓦河畔、打开百叶窗便可俯视滚滚河水的故居,就解不开斯美塔那流出《伏尔塔瓦河》优美旋律的谜底。日日枕在哗哗流的河床上,就是管弦乐奏出动态十足的‘前波让后波的声景那条流畅的旋律让中国音乐家记忆中的伏尔塔瓦河生机盎然!”[2]75-76 我们似乎来到了斯美塔那故居,感受到了捷克浓厚的音乐氛围。大多数人觉得音乐家写不出像文学家那样吸引人的文字,而在作者引人入胜的文字中,其对旅途中栩栩如生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也理解作者为何最后摒弃了之前的偏见,开始对捷克投降的做法表示认同。力有所及,照有所穷,如果当时捷克威武不屈没有投降而选择战斗,那么,“当今的人们就见不到始建于9世纪的布拉格城堡,始建于13世纪的‘提恩大教堂,以及始建于12世纪让人念念不忘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这就是我们评价傅作义将军从民族大义出发而非从个人得失做出的冷决定,从而保护了北京城让中国人永远受惠的关键。”[2]73 该篇以布拉格为旅行地,以音乐作为线索,贯穿整篇。文中作者的反思性叙述,令人记忆犹新。概读全篇,张振涛以个人生活的亲身经历体验、思想与情感,探索着用传统社会学中系统性反思和回忆来理解自身的经历、情感与体验,并将其书写为故事,来理解其生活方式。这种以“自我民族志”的叙述方式也令读者在阅读该作之后更有共鸣。

二、学识:多元视野的音乐解读

初读第一篇随笔《船歌》,便被张振涛的博学多识给吸引住了。他从不同方面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想,明明是看似简单、随心的随笔,或对于一个十分简单的音乐现象,却可以看出他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的表达特点与叙事风格。这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他扎实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才识积累。

首先,在音乐本体上,此书出现了多首享誉中外的乐曲,如第一篇随笔《船歌》,作者就《船歌》主题阐述了四首经典的“船歌”乐曲即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船歌》、肖邦“f小调”《船歌》(作品60),以及这一体裁中最著名的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间奏曲”的钢琴改编曲《船歌》。根据这四首来自不同国家的作曲家所创作出来的《船歌》,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最流行的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做了一个音乐整体结构的分析,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扎实的音乐素养功底,也展现了其严密的逻辑性和规整能力。通过对不同的《船歌》的分析和对比,作者给予了我们一次全新认识《船歌》的机会和全新认识西方音乐的机会。

其次,在文学上,笔者拜服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折服于作者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浓郁的文学气息。在精读此书后发现,书中除了多次使用引用之外,在其27篇随笔中更有多处引经据典,其中包含四书五经、史记文选、唐诗宋词、名人警句等,使此书的整体感更为典雅丰实。如《湿漉的音符——肖邦<雨滴>》,它主要描述雨,那么不同国家的人会怎样描述日常所见的雨呢?作者则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音乐家有三种感知世界的维度,分别是现实、书本、音乐。在波兰,雨成就了肖邦钢琴下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在法国,雨成就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篇第一句,成为很多人心中描写音乐类小说的第一句。同样,在中国描写雨的有赵令时《清平乐》的“雨魂云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寒雨连江夜入吴”以及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中洋溢着“珠落玉盘”的闲适优雅。作者以其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采用我国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对国内外经典作品进行解读,这使读者在品阅我国优秀诗词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

最后,在中西文化差异上,我们都知道地域是孕育知识文化的产床,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作者在书中以音乐经典作品为例,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如《响亮的月亮》,以月亮为主题,探寻了中西方描写月亮的不同,从而探讨双方的文化差异。在我国,我们有流传上百年的《月儿高》《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再加上《二泉映月》和《月亮代表我的心》,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月亮的想象,也对月亮寄予了美好的祝愿。在德国,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却拥有一大堆沉重的和弦,托出沉思与冥想,与中国所表达的月亮大相径庭。如《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采用暗暗流动的三连音分解和弦,这看似好像没什么神奇手法,但连接起来生气顿起,有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音乐单声的线性思维使我们不能采用这种手法去表达我们的月亮。在法国,德彪西创作的《月光》,采用直白的描写,将月光的皎洁描写得出神入化。同样是钢琴,同样是分解和弦,同样是宽阔音区,听到的却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也体现了不同地点、不同文化的人所看到的月亮和所表达的月亮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论证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三、才识:具有文学家般的细腻文笔

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认为学风严肃的学者只能写严谨、充满理性的学术性的专著、论文。因此,散文类的文章撰写定会逊色很多。但读过张振涛的散文就会立马打消这种偏见。作为研究区域音乐与文化的著名学者,其著作多以民间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物的描写多为吹手、鼓匠等民间艺人。因此,在其诸多著作中,可见他充满严谨的学术思想和十分干练的文笔,在文字表达方面具有浪漫细腻的特点,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达,深入浅出且有生花之笔,做到了雅俗共赏和通俗易懂,凸显了作者独有的浪漫才情。如他在维也纳旅行结束之后,撰写该篇章的标题:《理论萧萧下,旋律滚滚来——维也纳乐派回望》;在捷克旅行之后,写就《一把钥匙开两把锁——布拉格游记》;在描写雨时,写的《湿漉的音符——肖邦<雨滴>》,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章主题思想高度的概括能力,也展现其具有诗意般灵动的文笔。

现代是一个旅游时代,人们都希望在旅行中得到不一样的体验,但音乐家能不能在这些地点获得一些其他人体会不到的感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欧洲有许多瑰丽多姿的建筑,也有非常多浪漫的音乐,作者以浪漫细腻的叙述手法阐述了他在贝多芬故居回顾他们一代人学习音乐的特殊经历和把音乐当做生命出口的历史;在奥地利维也纳和萨尔茨堡,当他看着莫扎特故居,便想到了人生演奏的第一支曲微旨远、节短旨长的乐曲《小步舞曲》;在听到俄罗斯歌曲响起时,写下“以前唱的是歌词,因为其中填满了求之不得的爱情;后来吟的是旋律,因为其中填满了挥之不去的忧郁;再后来听的是余韵,因为其中填满了渐行渐远的自己”[2]254 如此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句子。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作者总能够慧眼独具,在各种历史事实与音乐作品之间纵横开阖,巧妙的将国家历史与音乐作品理解阐释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文学家般的细腻观察力及文笔才情。

结   语

张振涛既是一名学者,也是一名思想者。如果说其学术著作以系统化的架构呈现了他的理论学识,那么散文随笔就像是他思想的碎片化剪辑,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作为音乐家的思想精神气质。《声湾:音乐与旅行》作为一部音乐游记随笔,除了在文字记录上拥有独特的音乐视角、运用多元文化进行音乐解读以及具有浪漫细腻的文笔以外,书中选配的精美插图、比比皆是,充分展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更可贵的是,这些图片大都出自作者之手,使著作在形式上图文兼具,这也告诉读者,乐器细节如同音乐,不可言说;音乐故事如同音响,转瞬即逝;文字无法描述,一图抵千言。张振涛曾说:“写游记的人很多,作为音乐家,总要写点与其他行业不同的东西,说点与音乐相关而且只有音乐家才能说出的话。”[2]6 著作不仅展示了一位成熟音乐学者的思考和感悟,也展现了严肃学者撰写游记文章的才华横溢,更成为了我国以国人视角书写国外音乐游记晨星寥落的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

[本文为2022年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区域音乐与舞蹈文化传承创新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建兴,吴茂英,汪菁.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应用评析[J].旅游学刊,2022 (2):1.

[2]张振涛.声湾:音乐与旅行[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22.

[3]谭雅旎.以音之名读国乐千秋 以乐之声赏华夏风采——读张振涛《燃烧的琴弦: 中国音乐家的成才之路》有感[J].人民音乐,2018(1).

曹艳婷: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肖艳平: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林宇

猜你喜欢

散文随笔
美术作品
牛马行
牛马行
漂浪与抒情的异乡人手记
不妨再坚持一下
《问取扁舟》
听花堂诗语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汪曾祺创作年表
散文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