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漂浪与抒情的异乡人手记

2017-07-21王嘉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散文随笔异乡人

王嘉慧

摘 要:“80后”写作场域中沿着传统文学路径成长的青年作家不能不提张怡微,她的多样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为她提供了写作容器。作为一个资深异乡人,她在台湾求学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文风沉稳,用真实的笔触观察台湾那越过想象的文艺生活,记录所经历的世情风景,思考台湾与上海两地的文学与人生,反观自身,烛照世情,虔敬趱程。

关键词:张怡微 台湾系列 异乡人 散文随笔

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有着多重身份——新概念大赛冠军、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等,她的多样身份和丰富的经历为她提供了写作容器,尤其是长时间的台湾旅居求学使她逐渐成为一个资深异乡人。她用真实的笔触观察台湾那越过想象的文艺生活,记录所经历的世情风景,思考台湾与上海两地的文学与人生。本文以她在台湾生活阶段写下的大量散文随笔,而后结集出版的《都是遗风在醉人》《我自己的陌生人》《云物如故乡》这三本集子为文本,在她沉稳的笔尖风格中,试图走进一个青年作家精神生活的流浪与异乡人的抒情。

一、散文随笔写作容器——台湾

台湾地缘赋予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断受益成长的她开始思考人的时运与土地的关联。在谈及写作课的随笔中,她不断强调寻找写作容器,而台湾就是她散文创作的独特容器。以小说创作为重点的她,散文写作也因其独特的异乡人视角和文化思考得到认可。她的文字沉稳扎实,甚至带点冷,这也为她的散文风格提供了一个写作优势。她享受台湾是一个能做文学梦的地方,因为文学搭建鹊桥,两岸互通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养分。《親爱的人生》一文开头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到上海作协成为一名青年作家;从文学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再到台湾的求学写作,及成为一个“文学奖作家”。她有多重身份,每一个身份,每一份经历,都给予她丰富的养料。她坦诚曾因生活所需,写过很多宝岛推介之类的口水专栏,在写专业论文作业的同时瞅着文学奖的截止日期来创作比赛作品。如今她也被人酸称为文学奖作家,但是台湾文学奖项给予她很多的荣誉和认可是她书写台湾、书写自我应得的。台湾有繁荣的文学阵营与文学奖文化,对热爱写作的年轻人来说是乐土。张怡微一路走来幸运地得到很多眷顾,她的写作得到很多前辈们的鼓励和认可。除了在复旦跟着王安忆等老师完成文学创作专业的学习外,她还曾通过作品选拔上过吴念真的剧本创作课程,在台湾也接受了写作训练的培养。自新概念出道以来,张怡微一直拥有自己的粉丝读者。她的散文写作内涵丰富,对异乡人事信手拈来,她以她青年作家的阅历来思考生活,因而青年读者会更有共鸣感,而她独特的阅历和生活是读者们好奇和想象的样子,是切身的阅读期待。

二、一个资深异乡人——对于台湾不止文艺想象

从上海到台湾,长期的求学生涯使得张怡微逐渐成为一个资深异乡人。“异乡人”这个词不断在文字中出现,这是张怡微的一个身份认知和观察视角。由最初只是试图融入台湾生活的参与者到逐渐自觉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在场的距离与位置的变化,使得异乡人的视角更加丰富和深刻。有时候她对台湾文学及文化的关注了解,比本地人还要丰富和深刻,这也是一个异乡人的收获。张怡微的散文写作可读之处还在于特殊的“在场感”,她介入台湾具体生活,在自我之境中去揭示、展现和表达。张怡微说初到台湾时写过的很多“卖友”之作收录在《都是遗风在醉人》,里面写了很多接触到的台湾人和事。这部作品充满台湾味道,更多是展示性的内容,如关于台湾的游记、台湾的采访交友等,读来比较轻松享受,也是令读者对台湾生活充满想象期待的文字。从《我自己的陌生人》开始,思考在她沉稳的笔尖中逐渐形成风格,这一阶段她逐渐正视自己书写台湾的散文创作,有了更多地缘和人生思考的表达,还写下一些关于两地写作的秘密和认识,第三部分关于读书的笔记思考更纯粹一些。《云物如故乡》也延续了这样的内容含量和行文风格,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台湾,游台湾,写台湾,而是将台湾的生活融进自身文学的阅读与表达中,台湾不止是一个写作容器,逐渐化为写作的墨香。

与一些作家、文化名人的接触和访谈是较为吸引人的人文风景,像是速写,用简明的文字勾勒一个个人物形象。台湾吸引人的还有书店风景,张怡微真切地写下了在其间读书、买书的时光;台湾还拥有独特的看电影风貌。这些随笔风景对于文学青年来说是十分向往的,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想象空间。而关于台湾的文学、电影、诗歌、戏剧等生活风景的描写,是张怡微已经融进日常平和生活中的文艺,超越热望和想象。在《一阵一阵,甜蜜的迷雾》中,她不断检讨自己和这片土地的关联。张怡微在整理文集时发现自己对于台湾的认知,是一个从文艺高于生活,再到生活高于文艺,又最终回归到一个神秘的平衡点上的过程。从最初怀揣着文艺梦踏上旅程,到如今对台湾已经祛了魅,在张怡微眼中,民国梦、文艺梦,始终都只是一种情结,这是人与地缘的很微妙的关系。对于文艺情怀,作为资深文艺女青年的张怡微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台湾文艺的概念成为一个被消费的品牌,是被我们建构起来的纯粹,而这种朦胧的审美距离使遥远的温情弥漫开来。隔岸观火,许多事情不及想象那般美好,虽然台湾距离她的生活越来越近,离想象越来越远,却也收获了别样的况味,而故乡也成为她需要重新理解的概念。

三、台湾与上海的火花——思考文学与人生

到台湾读书逐渐成为一个常居客后,张怡微成为一个自己的陌生人,以熟悉的异乡人身份,远观台湾的生活和感触,得以找到比较适合的位置来看上海。所站位置不同,身份不同,因而有不一样的感受。青年作家葛亮也拥有类似的异乡感触,从南京到香港,他的写作冲动来自于以反照的态度去看待生长的城市南京,去感受不同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特性。而张怡微从上海到台湾,两地的文化在她的成长中相遇,竟生发出更多的思考火花,散文随笔的写作更能直接地表达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新的认知和眼光。

首先是对于文学写作的思考,张定浩对于张怡微的随笔及评论有过中肯的评价,她的文字总是能看到她的面影。的确,对于张怡微来说,台湾的学习生活给她的写作成长增加了能量。《都是遗风在醉人》中记录了很多她与台湾作家、画家等的日常交集,还有对蒋晓云、朱天心等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云物如故乡》中关于文学感悟、读书笔记部分写得更加自然,更加深刻,不断思考是贯穿她文字始终的姿态。作为复旦创意写作硕士,张怡微关于写作课有很多经验心得,在《写作课的秘密》中她写出对王安忆写作课和吴念真写作课的不同认识,感触都是作家在分享与所写小说的关系,两地的写作课训练使得张怡微对于写作有了更广阔、多角度的学习。她的小说最擅长写人的处境,而她的散文记录的正是她这些年在台湾的真实处境,这是她叙事、思考和表达的容器,是她自己与所经历生活的关系,她在这些世情中建构自我认知。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到如今成为签约作家,面对自己曾经写下的幼稚的文学作品及一些因生活所迫而写的口水专栏,张怡微将其称之为“烂东西”,内心有些不堪回首和处境无奈之意。台湾作家张国立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她明白现在是其写作的黄金时代,并笑称自己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写了一本《老年人健康法》,凑齐了房子的头期款。张国立在自我调侃中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理解和鼓励,令人感受到一种很积极的力量,读来使人会心一笑。纵观文坛有谁一出手就是名篇且一辈子全是名篇?所谓《老年人健康法》真是一个好例子。张怡微逐渐转变自我的写作观念和态度也是其成长中很可贵的思考。

其次,是有关人生的深沉思考。《华丽岛流水》的信息量很大,从对台湾最初的认知开始说起,依次谈她的交换生活,城市性情,对故乡的重新理解,结合外省人和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的故乡认识讲,感慨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人。在渐渐识得了台湾、台湾人之后,由此更进一步地识得了大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张怡微把这句诗词当作散文集的名字,这本散文集的确读来比之前多了一份沉重,除了关于在台湾写作读书的更深入思考外,年轻的生命用很大的篇幅书写有关疾病与生死的感悟,这与个人际遇相关,而“异乡人”还是不断提及的字眼,所有的感触都是来源于此。《云物如故乡》前言中就以生了一场大病为开头,将生病的状态与人生瓶颈期的处境表达出来,自我的经验、审美、性情都发生改变,如今张怡微的文字变得更加克制和稳重。在每个月真正健康的那五天抒发自己的哀愁与思念,来呼应哲学家齐奥朗所说的“痛苦的抒情在疾病中开始,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抒情的德性”。关于死亡的书写,如台湾室友意外车祸去世的文字散落在各篇文章中,可见对张怡微的影响还是较深的。在异乡经历的生死变迁,使她想起童年记忆中第一次认知的外公的死亡。年幼的她已能感受到死亡给她的家庭带来的变化,结合家庭面貌的分合,对于死生无常的感受更加低沉。往后经历的频繁的人事无常给她留下无尽的怅惘与漫长的疑惑,读来让人觉得异常平静,会沉浸在她诉说的愁绪里、深思中,体味世事无常。

张怡微的文风沉稳阒静,然而通篇读来,总有一种沉闷的气息压在心头,那种安静是压抑的,她的文章即使是幽默,也是隐隐的、冷冷的一幽一默。如此,沉稳阒静虽是其标志,然而总是缺乏一种阳光的感觉,哪怕是晴冷天气的阳光。像她在谈到青年女画家昭彦的画风空灵幽渺,又别具文学意味时,感慨自身不得志而借用文字呻吟,常常是郁郁寡欢的调子。虽有独到思考,然终缺失那一份幽情,那一份文学之美。而她的随笔《情关西游》中对于《西游记》的哲理思考,内在反而明快有趣,既让你读懂一些东西,又不会觉得过于沉重,从而达到一种通透的境地。

四、结语

《无字天书》中提到书画家张光宾老先生写书作画时垫在宣纸下面的白布上,画痕已经自呈为无字之画。张怡微关于台湾生活、学习及思考的书写,也犹如无字之书一般,可以没有主题,没有文风,自呈为时光与空间的交错,自现为漫漫旅途长久的思考。也许,张怡微还需要更多的一道道痕、一个个点的积淀,毕竟当下写作自由化中对于青年作家的要求和期待还是多了一些时光的打磨和安排!当下文学的生态给了她很好的平台,有对青年作家的关注和扶持,也有对青年作家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力,只是她静静成长的路还须在冰山一角之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得。不过话说回来,不成世俗中要求的正果又怎样呢?在如今的写作场域中,有这样一个作家笔耕不辍,默默写下去未尝不是一种风景呢!但笔者总觉得她也许会承担更大的文学使命。她的小说多以上海的田林地区、工人新村为题材,甚至颇具野心触及上辈人的故事,然而不及文珍更内在地触及当下青年的两难处境,所以要引起共鸣恐又力道不足。因此,只盼微小的一步一步,能走出自怡、微言的小圈,不辜负自身的才情才好。但她也有自身成长起来的粉丝群,从新概念一路走来的粉丝,也为她的成长和转型点赞。其实她早已得到传统文学的关注和认可,早已是签约作家,她也具备一个作家的资质和自身特质,然而要走出一个群体的或“80后”概念的认识和共名,以个体的姿态获得更大场域的关注和认可,还须拿出大情怀、大情调的作品,不然现有的资质就会成为自我的局限。对于台湾的想象已经祛了魅,也给旅行和读者对异乡异地的想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个认识和思考是可贵的。许多评论家和读者对青年作家的作品恐怕也是一种想象,并不是真切地了解作品。因此青年作家需要更多的批评、关注,以及接受时间的历练。张怡微在台湾读博期间研究明清小说,写了一本读书随笔《情关西游——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她以清人张书绅对《西游记》的评论作为题记:“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这本小集子与张怡微的台湾系列的散文随笔是具有互文性的,它们都是其生活的镜子,用来反观自身,勾画处境,烛照世情。张怡微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路径,会在“山川知异路”的文学写作场域里汇成一股清流,就像选择树林里分出的那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一样,虔敬趱程。

參考文献:

[1] 张怡微.都是遗风在醉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2] 张怡微.我自己的陌生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张怡微.云物如故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

[4] 张怡微.情关西游——从《西游记》到《西游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张怡微.因为梦见你离开[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

[6] 张怡微.你所不知道的夜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散文随笔异乡人
美术作品
致异乡人
排队
异乡人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听到乡音(外一首)
《问取扁舟》
散文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