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3-10-14邱德忠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3503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议题媒介高中语文

邱德忠 (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350300)

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体系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媒介阅读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跨媒介阅读,全面提升高中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跨媒介阅读与思辨能力培养

媒介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媒介,信息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传递。媒介的种类繁杂,传统的纸质媒介与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电子媒介相互交织,使阅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跨媒介阅读的关键在于多种媒介之间的相互跨越和变换,或者同时运用不同媒介进行阅读。跨媒介阅读是一种颠覆传统单一阅读模式的复合型、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它利用不同媒介语言的差异性特点,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加立体化的情感体验,获取更为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辨能力培养是基于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培养,也是全面促进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

1.思辨能力培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思辨性表达”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模块中也蕴含形象思维、语言逻辑表达、创造性思维品质等相关内容。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必然要求加强学生辨识、判断、概括、比较的能力,使其完整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导向标。

2.思辨能力培养是适应新高考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

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更加宽阔,往往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考查学生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纵观当前高考作文题目,其考查内容明确地指向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关注。学生只有辩证、全面、理性地看待事物,利用辩证思维剖析事件,在尊重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脱离了思辨力,学生的作文提升必然寸步难行。

3.思辨能力培养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机制持续优化,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人才培养目标是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传统单一性的育人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五育并举,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判断、理性表达、辩证分析的能力,还要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立性与多元化。学生的全面、综合化发展,必须要基于思考、辨析强化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困境

1.思辨能力培养意识仍然不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思维的局限,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注重以讲授解题方式、解题技巧为主,以期通过模式化的阅读理解增强学生的答题能力。这种单一的讲解方式在短期内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效率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聚焦于思辨意识内涵的钻研,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这种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导致部分语文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

2.阅读问题的导向性不够明确

思辨能力培养的核心要以问题为导向,然而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阅读问题的导向性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意识比较淡薄。针对阅读内容教师创造性提问的能力不足,往往直接以课后习题为依据。二是对学生实施的问题分析缺乏足够的引导,仍然以教导灌输的方式将学生引向个人预期的“答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关注度不足。三是对学生的质疑态度“冷淡”。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赶进度和时间,很少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面对个别学生的疑问也是潦草应对。

3.突破固化思维的局限难度大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往往认为个人观点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时就是个人的理解错误,这种固化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评价时往往也是用参考答案衡量学生,导致突破固化思维局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这种思维与评价模式的导向下,学生深入思考阅读题目的欲望减弱,主动辨析思考的积极性下降。高中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教师应努力使其摆脱僵化思维,而不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其发散性思考。

四、基于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1.注重整合,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多样性

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加强资源信息整合,丰富跨媒介阅读的多样性。首先,跨媒介阅读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点,部分教师无法清晰、明确地厘清跨媒介阅读与多媒体教学的概念及核心内容。概念与内涵的混淆,使得部分语文教师盲目认为使用了多媒体,用多种方式展示相关教学内容就等同于实现了跨媒介教学,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理顺跨媒介阅读的内涵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以及差异性。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主要依靠视频、图像、声音等丰富多彩的能够激发学生感官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内容展示的体量与灵活性。跨媒介阅读则是基于多种媒介形式,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所要表达的信息融入学生的学习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其次,要注重媒介“跨越”整合与重组。很多语文教师谈手机色变,谈网络色变,认为这些电子设备信息只能让学生沉溺其中而影响学习。其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合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一些短视频APP 等多媒介信息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在阅读中的思考也会更加具有张力。

2.加强凝练,实现文本议题的思辨性转化

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把握阅读文本的议题。议题的中心点就在“议”字上,因此,教师在确定议题时必须要立足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讨论辨析的空间,并且议题要具备多元化探究的维度。好的议题,往往能够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对议题,必须要加强凝练,不断实现文本议题的思辨性转化。一是要积极打破教材固有模式,创新性地确立议题。比如,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百合花》《哦,香雪》等相关女性形象文本选段,同步结合相关的影视片段、综艺活动、名家评论等多种媒介,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女性之美”这一议题。通过这一开放性的议题,结合多种媒介的表现形式,学生对“多样化的女性美”会产生更加全面、丰富和立体化的感受。这种文本、声音、视觉融于一体的跨媒介阅读相比较单一的文本阅读,更具有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优势。二是要合理规划具有典型性的思辨议题。虽然阅读教学不拘泥于课本教材,但教师要精准施教仍然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议题选取和凝练都要具有典型性。在阅读教学中表现抒情散文的语言艺术,可以选取《故都的秋》文本与北京秋景的短视频相融合;感悟苏洵的精神内涵,学习“说理”之道,可以选取《六国论》文本与楚汉传奇经典辩论影像相融合等。总之,议题选取要与新课标的核心要求保持同步。

3.丰富形式,全面构建思辨能力培养体系

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丰富形式,构建系统、全面的培养体系。第一,要基于跨媒介阅读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情境的创造,可以立足语文学习任务的主线创设,选择调查、访谈、表演等方式开展;可以依托社会生活实践创设,比如开展走入社区、养老机构等公益性活动,感受奉献之美、劳动之美,引发学生对学习、做人、生活的深刻思考。第二,要基于跨媒介阅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跨媒介阅读方式相互融合,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在主客体变换中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将案例式教学与跨媒介阅读相互融合,通过分析探究案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多样性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掌握跨媒介收集信息的能力,促进养成自主阅读学习的习惯。第三,整合、开发跨媒介阅读专项性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三国演义》,专门开发和整合针对曹操人物形象的专题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利用史料书籍、影视剧、百家讲坛、网络专题等多种媒介分析曹操的人物性格与形象特征,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能力、辨析问题能力以及新观点、新论点的阐发能力。

4.科学评价,建立多元互动高效的评价机制

要保障跨媒介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必须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一是要拓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破除教师评价的单一主体性地位,融入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将其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的标准和依据。二是要实现多角度评价学习内容。评价依据要全面融入“媒介素养”“思维与表达”“阅读与鉴赏”以及“合作精神”等综合性内容。三是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破除“唯分数论”,激发师生自我反思;强化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提高媒介素养思维能力,也要关注提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应顺应社会时代发展,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高中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综合工程。高中语文教师既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也要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不断整合跨媒介阅读的资源,丰富思辨能力培养体系,采用合理的评价反馈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思辨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猜你喜欢

议题媒介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