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研究
——以皖西大别山区为例

2023-10-13许方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皖西风貌

许方明

(合肥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村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1]。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全球联合会议上,号召重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遗产,强调对原住民传统文化体系和实践模式的的保护与传承[2]。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作为中华传统民居重要分支之一,内蕴独特的伦理哲学、人文主义精神和文化理论内涵。皖西大别山区民居建筑外部构建元素朴素,内部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独特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有利于传统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现代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要素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自下而上地进行提取、分析和编码,以期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提供清晰的描述及解读。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传统村落民居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对传统村落民居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价值保护的理论和更新发展的实践两个维度展开。

从价值保护的理论维度而言,主要成果聚焦传统村落民居的空间演变、形态发展及特征、价值内涵及评价、审美文化特色等方面。朱少华等对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各类价值(包括建筑价值、艺术价值、礼仪价值、社会价值等)和评价体系,提出一系列保护策略[3];吴志宏剖析了传统民居的空间发展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4];汪德根等宏观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代表型案例进行研究[5]。以上研究发现,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世界民居建筑文化的瑰宝。

从更新发展的实践维度而论,主要成果集中在对传统村落民居设计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环境更新、节能技术、气候适应性、建筑改造等。研究提出将现代设计技术运用于传统民居建筑实践中,对不同气候地域传统民居的建筑能源性能进行分类评估和量化比较,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6];还有对传统建筑能源改造的标准、方法和决策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世界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7-8],强调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以上研究发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很好地适应了当地自然和气候,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充分反映其所处地域的环境、文化、技术和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前者多从宏观层面展开,跨学科交叉融合较少;后者多从微观层面对比某一具体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案例。两个维度均取得一定成就,但对中观层面关注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特别是关于皖西大别山地区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美国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研发的一种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以系统归纳的方式从资料中提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来构建严谨的理论基础[9],即一种通过对大量、零散资料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构建新理论模型的方法。扎根理论遵循严谨的步骤,主张带着问题,从直接观察和收集数据入手,运用归纳的方法对资料、数据和图片进行文本分析和逐步编码,展开深入分析。

(二)案例选择

本文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筛选出金寨县斗林村、上畈村、姚冲村,岳西县响肠村、清水寨村、店前村,太湖县金鹰村、太湖县龙潭村、蔡畈村,宿松县大地村等10个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作为样本材料。这些传统村落均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地理位置独特,建筑历史悠久,建筑造型、构造及装饰特征有一定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其所包含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院落、寨墙、古树、道路等是地域风貌特征的重要价值呈现。

(三)研究过程

在前期文献收集和样本调研的基础上,收集汇总全部资料,提取民居建筑风貌特征要素,对要素的形式、材质、颜色等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并从中提炼和发展主范畴,进一步构建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要素特征模型。根据扎根理论,编码遵循理论饱和原则,随机选择2/3调研数据用于扎根理论编码,剩下的1/3调研记录则用来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具体过程见图1。

图1 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一)开放式编码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村落民居的建筑风貌”和“风貌特征构成”两个主题展开。开放式编码原则要求在使用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中不能将主观见解带入到研究中。故对调研样本中6个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要素原始资料进行分解,对风貌各要素的类型、形式、材质、颜色等方面的原始图片内容运用专业化语汇进行文本描述,结合图示化的表达方法,整合、梳理、比较和筛选,归纳出原始概念,提炼出初始范畴(表1)。

表1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与范畴

(二)轴心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轴心编码是将开放式编码中归纳的初始范畴,通过分析与比较,从中提炼出主范畴及其副范畴。本文根据不同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逻辑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出以下6个主范畴(表2)。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

选择性编码是围绕核心范畴,借助主要范畴,梳理出“故事线”。经过开放性编码和轴心编码,形成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6个核心范畴:总体布局特征、建筑平面特征、建筑立面特征、建筑构造特征、建筑装饰细部特征、建筑风貌特征等影响因素[10]。建筑平面特征、建筑立面特征、建筑构造特征和建筑装饰细部特征是民居建筑建构技艺体现,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是影响建筑风貌特征形成主要原因。依据这6大核心范畴,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验证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将开放式编码和轴心编码所形成的范畴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并抽取剩下4个传统村落样本,将其导入Nvivo软件,再重新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和构建分析,发现结果均与先前的关系属性和概念维度相符合。这说明构建的扎根理论模型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四、模型阐释

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地区传统村落民居调研的图片资料进行文本专业化记述,结合查阅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图2)。

图2 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

(一)总体布局特征

作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第一个重要维度,主要从选址布局和总平面布置的两个方面展开。传统村落的总体布局因受到自然地形、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作用,大多体现出共同的建筑风貌特征。选址布局上顺应当地自然地形,选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临近农田”之处,注重民居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不仅满足了传统村落日常生活需求,而且满足了日照通风、防火耕作等重要功能需求(图3)。

图3 村落总体布局特征

(二)建筑平面特征

建筑平面特征主要从空间类型和空间布局两个主范畴呈现。空间类型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主要空间、交通空间和其他空间。民居建筑的主要功能以居住为主,故厅堂、厢房、天井、院落等为主要空间,其中厅堂是民居建筑的核心空间,厢房则是围绕厅堂所在轴线展开布置,天井一般位于民居建筑的中心,承担着采光通风等功能,以三水归堂、四水归堂的形式呈现。院落承担着家庭生活、交通组织、美化环境等作用,按照位置主要分为前院、后院、内院和侧院。交通空间包括檐廊、走道、楼梯间等。檐廊是传统村落建筑中联系厢房和厅堂的一种常见的交通空间,一面靠墙而另一面开敞。传统村落层数大多不高,楼梯间位于厅堂两侧比较隐蔽的位置。其他空间包括戏台、厨房、厕所和储藏间等。戏台一般位于民居入口处厅堂的上层,是为了满足原住民日常观演需求的功能空间。储藏间大多位于戏台两侧空间,厨房则较多分散布置在民居偏僻角落。总体来看,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平面进深长,为多进组合式,每进之间通过天井或院落进行组合,分别有院落式、天井式、院落组合式、天井组合式以及院落天井组合式等多种空间布局形式(图4)。

(三)建筑立面特征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立面特征主要分为立面造型、接地形式、屋顶特征3个范畴[11]。以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而言,立面呈中轴对称造型,主入口居中,呈内凹造型,突出主入口的中心地位;外立面以实墙为主,开窗较少。一方面,出于传统村落民居私密性和封闭性考虑;另一方面,民居内每进可以通过与之相邻的天井进行通风。建筑侧立面呈现与山地地形良好的接地形态,因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民居大多位于山麓缓坡地,接地形式为筑台式与阶梯式结合。民居建筑层数包括一层、一层半和两层,以一层半为主。作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在立面特征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建筑功能,也反映了建筑的等级。建筑立面特征研究主要从屋顶的形式、材质和颜色3方面进行研究,形式有坡屋顶和平屋顶,以坡屋顶为主,包含有单坡、硬山、悬山、重檐和组合屋顶等(图5)。

(四)建筑构造特征

建筑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结构构件。建筑结构使用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主要采用穿斗式、抬梁式、组合式和墙承式4种。墙体不仅是重要的建筑构件,也承担着防火、防盗和装饰作用,其中最有鲜明特色的就是马头墙。马头墙形式除了阶梯形,云形和硬山半马形式使用的也较多。对柱部分的范畴定义主要包括柱身和柱础的形式、材质和颜色。柱身大多采用木制,柱础基座有方形、圆形和复合型等。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梁坊形式朴素扁平,贯穿在柱子之间,辅助柱子和墙体,通过共同作用形成水平围合结构体系。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材料尽量选择当地传统材料,就地取材,按照不同部位分为屋面材料、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和地面材料、装饰材料等几类(图6)。

图6 建筑构造特征

(五)建筑装饰细部特征

建筑装饰细部特征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与独特艺术技法,是建筑风貌特征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装饰特点及部位来看,装饰特点比较朴素,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门窗、檐口、屋脊、三雕等。门窗因在建筑立面上占据比例大,故也是建筑风貌特征重要构成部分。民居大门形式以多层门斗为主,装饰位置多集中在门楣处,雕刻卷草纹样,或是在门上设门簪装饰,门簪刻有福禄寿吉祥文字。用石材雕刻门框,在门框两侧设抱鼓石或石墩。内部门的形式有木板门、隔扇门、字匾门、门罩门等。窗的装饰形式多以槛窗、隔扇窗、石漏景窗、檐下通风窗为主,格心为主要装饰部位。檐口装饰形式朴素简洁,有抽屉檐、斗拱檐、方块檐等形式。屋脊装饰做法多为立瓦叠涩,屋脊正中或尾部上方有的采用鸱兽,垂脊略向上翘起呈弧形。在建筑细部装饰特征中,“三雕”最能体现地域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技法。门窗装饰、结构构架、屋脊牌匾等都主要采用木雕;砖雕主要运用于屋檐、窗楣、门框、窗楣上;石雕主要运用于抱鼓石、栏杆、门罩、柱础等处。在三雕题材装饰上,中国古代以来就热衷于体现忠孝节义的作品,此外还有动物题材、文字题材、几何图形、植物题材、人物题材、装饰纹样等内容[12](P143)。建筑装饰细部见图7。

图7 建筑装饰细部

五、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原始文本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对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数据模型。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模型能清晰体现传统建筑形制和营造体系,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民居地处偏僻,数量不多,地域传统风貌要素数据库不完整,不够系统。因此,对民居建筑风貌特征体系科学的梳理和理论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民居研究体系,为地域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二)不足与展望

研究主要依托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走访调研、根据相关政策和参考文献进行编码,尽可能保证文本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需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持续验证和补充。同时,本文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貌特征进行了理论性探讨,但目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一步梳理和归纳已有理论基础,从中辨识优秀地域文化遗产并构建出研究理论模型,可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新时代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皖西风貌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回马枪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回马枪
库车城市风貌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回马枪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