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中土堡初探

2023-10-13乔晓阳袁安卿张苗苗李刚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福建

乔晓阳,袁安卿,张苗苗,李刚 (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言

闽中地区山川纵横、水网密布,封闭的环境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之动荡的社会环境,民众依靠天然地势屏障,筑堡自卫,该区域出现了众多防御性堡寨建筑,其中闽中土堡(下文简称土堡)以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分布之密集、防御设施之完善成为闽地防御性建筑的代表。

土堡是有别于福建土楼、赣南围屋的一种大型夯土建筑,据《宁化县志·建邑志》[1]记载:“隋大业之季……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推测土堡在隋朝就已出现(现已无法考证文中记载是否为现存土堡)。土堡肇始于隋唐,成熟于两宋,盛行于明清,直至近代仍有建造,较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早了近百年。2008 年7 月6 日第3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与福建土楼地缘相近、功能相似的闽中土堡还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远不及福建土楼丰富。因此文章旨在从宏观角度对土堡的历史沿革、分布、选址、建筑特色等基本概况进行总结,并与福建土楼相对比,廓清土堡的概念,期望闽中土堡可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得以保护与发展。

1 闽中土堡的产生与发展

1.1 社会与历史背景

1.1.1 衣冠南渡下的人口迁徙

秦汉伊始,中原汉人便相继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闽、赣、粤等地区,魏晋已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门阀被迫南迁躲灾避祸,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南渡”的中原汉人带来了夯土版筑技术,为土堡的建造解决了技术上的困难。中原地区所奉行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并未因南迁消失,反而在当地延续发展,成为影响土堡建造形制的重要因素。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与当地土著文化经过数百年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在土堡建造布局以及装饰风格中都可以清晰看到中原汉文化的印记。

1.1.2 社会动荡下的自我生存

历史上福建地区饱受匪患、倭寇侵袭,宗族械斗不断,各地乡绅以一己之力或凭全族合力建造土堡,保卫财产及身家性命。明末倭寇侵袭福建近海,朝廷设置的海防及卫所制度,难以顾及偏远乡村,于是朝廷团练乡兵,提倡民众筑堡自卫,土堡建造数量剧增。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之《福建·漳州府》[2]记载“福河城,在南北二溪合流之处。嘉靖中,海有兵,乡人为土堡,亦尝驻官兵于此。”虽然书里所说的土堡也可能是寨堡一类的建筑,但至少说明在明代嘉靖年间,因为社会局势不宁,民间已经开始筑堡自卫[3]。清朝初期,政权还未稳固,福建地区匪患猖獗,朝廷鞭长莫及,便鼓励村民经朝廷批准后自行建造堡寨。清中期宗族间为争夺生存资源、维护本族利益,经常发生械斗,土堡变为宗族械斗的据点。再至清末农民起义频发,帝国主义入侵,清政府已是强弩之末,百姓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土堡为防御中心,在乱世中保全生命。

1.2 发展阶段

1.2.1 土堡起源期

学界对土堡起源尚未有准确定论,当前学者普遍推测土堡原型为西汉时期出现的坞堡。坞堡(坞壁)是两汉时期边塞上的主要防御及瞭望工事,也是边防系统中最基层的单位[4]。坞堡是由城演化而来的,其建筑特点是四角有高出墙体的角楼,具有较强的防御瞭望功能。中原汉人将坞堡的建造方法带入闽赣粤地区,并在当地流传发展。由广州出土的东汉坞壁明器也可证实这一推论,并且现存土堡中很多都带有与坞堡角楼类似的“两点金”“四点金”碉楼。文章暂采纳土堡源于坞堡这一推论,但此论还存在诸多疑点,缺乏事实依据。土堡的起源究竟是怎样,需要学者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早日得出定论。

1.2.2 土堡发展期

传入福建地区的坞堡被加以改造,以适应福建山区的地理环境。融合了客家民居常见的土墙屋(以土作墙的土木构架民宅称土墙屋)、樁凿屋(以木为主的木结构楼屋)[5],形成与土堡极类似的堡寨民居。其后随“衣冠南渡”土堡又得以演变发展,最终形成现存形态。

1.2.3 土堡盛行期

明清时期(明中期至清中后期)朝廷为抵抗倭寇、匪患,号召乡民筑堡自卫。受政策影响,土堡建造数量迅速增加,现存土堡也以明清建造为主。明清土堡不仅建造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并在注重防御功能的同时兼顾居住需求,尤其是清末修建的土堡,内部装饰华丽,木雕石雕精美,体现了堡主极高的艺术修养。

1.2.4 土堡衰败期

民国初年,社会趋于安定,土堡建造数量大大减少,即使偶有建造,其防御功能也减弱很多,与当地民居形制接近。土堡逐渐丧失其“筑堡自卫”功能,且土堡较一般民居的居住舒适性差很多,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村民更愿意在堡外居住,于是土堡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闽中土堡的建造与中原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闽中土堡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坞堡→堡寨→土堡[5]。从其演化过程可以总结出土堡是由“衣冠南渡”的中原汉人将中原地区防御性堡寨及生土夯筑技术带入福建地区,与当地民居融合并为适应环境进行改造后逐渐形成。其最早出现于隋唐,并在之后的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最终在明初形成现今形制。而明清时期闽中动乱不断,土堡作为防御中心大量建造。直至民国,社会开始稳定,土堡失去原有防御功能,建造数量开始减少直至消失。

2 分布范围

闽中地区为山环水绕、林木茂盛之地,交通极为不便,特有的地理环境导致天高皇帝远而匪患横行,同时山林也为土堡的建造及堡中的生活提供了资源,土堡便应运而生。土堡所主要分布的闽中地区并不是行政区划中的闽中,而是指闽江水系以南、九龙溪水系以北、戴云山脉以东、武夷山脉以西的福建中部地区[6]。具体包括了三明市的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明溪县、宁化县、清流县;福州市的永泰县、闽清、福清及闽侯交界地区;龙岩市的漳平县北部地区;泉州市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宁德市古田县西南部(图1),其中土堡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这三个县市土堡现存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

图1 闽中土堡分布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历史上土堡的分布范围要广阔很多,据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辛酉年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7]。”说明土堡曾出现在沿海地区,清中期由于朝廷的海禁政策,沿海民众开始迁界,退守至内陆地区,界外为抵御匪患而建的防御性建筑全部销毁,这可能也是沿海地区未发现土堡的原因之一。

3 选址

3.1 防御性考虑

选址首要目的是防御,土堡及所在村落布局选择在山谷腹地,凭借周围山势作天然防御屏障,土堡建造及堡内生活都依托于周围环境的封闭性。山谷地带也往往意味着有河流存在,土堡建造时不仅仅要做到引水入堡,还要设置多口水井,分别从山中引入不同水源地的水流,防止敌人切断进堡水路。

这种山环水绕向心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作为第一层防御手段,将土堡隐藏在深山中,不易被敌人发现,而陡峭的山势可减缓敌人进攻速度,即使是大股盗匪也会受限于地形无计可施。土堡背山面水,依靠背后的山体、周围的溪流防止四面受敌,如遇匪患,退可依靠崎岖道路、险峻山势驻守土堡,进可入深山密林中与匪徒周旋。

3.2 自然秩序的营造

土堡选址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造前堡内先民会根据山势环境和河流流向寻找到居住环境最佳的位置,再结合地形地势来确定土堡坐向及大门朝向。土堡往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形成前有照后有靠的布局。永安市青水乡福临堡便处于一堪舆宝地中,建筑坐西向东,背山面水,后部背山雄浑,前方案山雄伟,左右均有丘陵为之护卫。土堡周围梯田环抱,阡陌纵横,它独立其中,似如蜘蛛结网,稳坐八卦[8]。永安市槐南乡安贞堡选址于天马山东麓,土堡坐西朝东背靠天马山,东面远处的冬瓜仑山为案山,南北两侧为低矮连绵的香炉山和穿山甲山,土堡北边还有一条溪流经堡门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舒适和谐,既满足防御需要,也为堡内生活提供资源。

3.3 选址类型

按照选址地形对闽中土堡进行分类,可分为高岗型、坡地型、水田型。高岗型土堡顾名思义是建在山顶的土堡,利用周围险峻的山势作屏障,视野开阔,利于警戒观察。高岗型土堡由于受地形影响一般规模较小,如大田县琵琶堡(图2)。琵琶堡坐北朝南,平面呈琵琶形,因此得名琵琶堡,土堡正门开于西侧,只有堡北端有小路通往山下村庄,其余三面皆为陡崖。

图2 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琵琶堡(来源:作者自摄)

坡地型指建于山坡、山脚处利用地势起伏建造出前低后高具有立体层次的土堡。典型特点为建筑前后高差大,远看犹如猛虎下山,气势非凡。如三明市尤溪县茂荆堡,位于山坡之上,受地势的限制较大,建筑结合地势,因地制宜,建成了前低后高、前方后圆的“簸箕形”形制[9]。水田型指建在水田中央或平地中的土堡,视野开阔,来犯敌人无处躲藏。水田型土堡一般地势起伏小,堡内外及前后几乎没有高差。如大田县太华镇步云楼,平面呈矩形,坐东南朝西北,带有一个突出堡墙的碉楼,增强土堡防御性。

4 建筑形制

闽中土堡是由外围防御性堡墙和内部合院式或行列式民居两部分组成,外围堡墙是土堡最主要的防御线。内部民居为主要生活区域,与外围堡墙由天井、过水廊相隔,两部分功能区界线划分清晰。依据建筑平面形制不同,土堡可分为方形堡、前方后圆形堡、不规则形堡。

4.1 方形

方形土堡根据形状具体可分为长方形、正方形、方形四角抹圆形。方形土堡现存数量最多,约占总数一半以上。方形土堡的平面形制与坞堡极为相似,在四角或对角设置碉楼,该类土堡多为水田堡,一般沿堡墙内侧环绕一圈附属用房,中央为天井或合院式民居,前后高差较小,如泰安堡、永盛楼、步云楼。

4.2 前方后圆形

前方后圆形主要为坡地型土堡,堡墙前部与方形土堡基本一致,两侧堡墙在靠近后堡墙处开始出现弧度,其形制与广东地区的围龙屋相似。弧形后堡墙除防御作用外还具有分导洪水、保护墙体的实用性功能。前方后圆形土堡往往在正前方有一半圆形池塘,称为泮池(图3),与后部高大的弧形堡墙共同营造了“前有照、后有靠”的环境,典型代表有安贞堡、安良堡等。

图3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安贞堡前泮池(来源:作者自摄)

4.3 不规则形

除了常见的方形、前方后圆形土堡外,还有一类因数量较少、形制特殊统称为不规则形,如琵琶形、椭圆形等。不规则的形制主要受地形及防御要求的影响,如琵琶堡,地处山顶,土地面积局促,大致呈琵琶状,因此土堡也为琵琶形。潭城堡因顺应水流环绕的地形而选择圆形形制。有些土堡在方形的基础上于一角凹入设置正门,使堡墙作折叠布置,目的是利用凹入的两侧墙体消除大门处射击死角,增强防御性。

5 结语

闽中土堡以独特的建筑形态在我国防御性乡土建筑中别树一帜,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福建先民历经磨难、生存抗争的历史见证。但目前其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在当下社会安定、生活美满的现代化生活中,曾做出巨大贡献的堡垒被废弃,独自在乡野中摇曳,无人问津,甚至遭受人为的毁坏。面对如此困境,应为闽中土堡探寻适宜的保护道路,以挽救土堡的生存颓势,展现乡土建筑的魅力。

猜你喜欢

福建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十月)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福建医改新在哪?
2013款福建奔驰VIANO车故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