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的“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

2023-10-12李玲玲吴璜璜

中国音乐 2023年1期
关键词:乐派新文科扬琴

○李玲玲 吴璜璜

“新文科”是近几年出现的学科发展战略新概念。2018年,中共中央在相关文件中提出高等教育“四新建设”,其中“新文科”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所包含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也成为了高等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改革方向与重要依据。“新文科”理念作为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需要,是在继承传统文科建设的基础上,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培养知识密集型、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文科教育新范式。这是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的迫切需要,也是立足于新时代与国际新形式,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文科”理念在为各大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的同时,也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王黎光提出了“中国乐派”的创新构想,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以构建中国音乐文化学派来推动国家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深化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与“新文科”理念提出的背景与倡导的价值观十分契合,都是对推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睿智贡献。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秉承“为乐”和“为人”两方面进行打造,历经三年时间对教学理念与内容的创新,对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对新课标的落实以及对教材建设的推进,全面建设中国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为一体的多层次教学体系,为构建和完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乐派作为一个凸显中国文化特质的音乐学派,与特定的地缘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同扬琴这件世界性的民族乐器,在中国与其他各国的发展存在着既相通又互异的文化标准,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扬琴器乐文化的属性。因此,“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必然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文化强调与特色发展,并以“新文科”的新思维和新高度,强调融合与创新,多元化构建中国特色扬琴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扬琴教育专业化进程,力求培养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专业技术精湛、理论知识丰富,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全方位和谐发展的高等扬琴专业人才。

二、“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扬琴教育中,本科教学是重中之重。因此,课程体系建设重点首先围绕本科四年制扬琴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在扬琴课标新思路中,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教材相互呼应,形成了协调有序的映射关系,成为扬琴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势与特色。

(一)扬琴主课

扬琴主课是扬琴专业课的核心课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制定每学期授课计划,有重点、有系统地将课程内容分为技术训练、乐曲演奏、理论知识、鼓励科研创编四个方面,并辅以期中、期末考试结合工作坊(双月阶段性教学汇报),以及举办毕业生音乐会作为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形成体系化的扬琴课程建设。加强理论思维、重视艺术实践和综合能力提升,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天赋,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教研创编能力的优秀扬琴艺术人才。

1.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作为扬琴器乐演奏的基本功,是重要的基础环节。专业教育中的扬琴技术训练,不仅要体现于双手肌能的灵活性、规范性,并在保证纯正发音的基础上,达到不同速度和力度的自如运用,而且还需要通过系统化的音阶训练、视奏训练和技法训练,进一步拓展技术训练的深度与广度,从多个维度提升演奏技术基础能力。

(1)音阶训练。通过中国民族调式音阶与西洋大小调式音阶,以及自然半音阶的系统化训练,以级进、分解、琶音为主要方式,以求达到熟悉扬琴音位排列规律,建立调式概念的目的。树立“顺竹法”现代扬琴演奏新理念,以“左右全能”为目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扬琴演奏技艺发展。(2)视奏训练。通过视奏系统化训练中的音阶视奏、节奏节拍视奏、演奏技法视奏、综合视奏等练习,进一步提升演奏技术的运用能力、反应能力与综合视奏能力,有效促进技术训练系统化建设。(3)技法训练。通过扬琴练习曲中对现代扬琴五大类 “击弦类”“拨弦类”“滑揉类”“音效类”“制音类”技法进行系统化训练。同时,结合不同的节奏训练、双手独立性训练、多声部训练以及技法组合综合训练,达到“左右全能”,全方面提升演奏技术能力。

2.乐曲演奏

中国扬琴器乐作品从音乐风格、题材体裁与演奏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课程建设所采用的扬琴乐曲包括了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以及外国音乐作品等内容。其范围涵盖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扬琴作品,并按照小、中、大型(包含扬琴协奏曲)作品篇幅与难度系数,层层递进,合理统筹,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诠释能力、综合演奏能力,丰富艺术感知力与想象力。

(1)扬琴传统音乐作品。选取不同乐种和不同版本的地方音乐风格作品,以此研习扬琴丰富的民间演奏技法,体悟多元的地方风格特色,从而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多样与广博。如广东音乐《昭君怨》、潮州音乐《寒鸦戏水》、江南丝竹《弹词三六》、东北扬琴《苏武牧羊》、四川扬琴《将军令》、新疆扬琴《塔什瓦依》等。(2)扬琴现代音乐作品。选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优秀创编作品,展现当代扬琴音乐多元的创作理念、艺术内涵以及丰富高超的现代演奏技术,彰显扬琴器乐的专业化发展高度与中国特色。如刘维康《春到清江》、桂习礼《凤凰于飞》、项祖华《林冲夜奔》、黄河《川江韵》、杨青《觅》、冯继勇《圈》、王丹红《狂想曲》等。(3)扬琴外国音乐作品。扬琴作为一件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乐器,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世界家族中的各国扬琴文化相依并存。因此,扬琴不仅在演奏外国音乐作品时有着一定的优势,而且更加擅长诠释直接移编的世界各国扬琴音乐,极大限度地拓展了中国扬琴艺术表现疆域,也成为了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特色之一,彰显中国扬琴器乐多元共生、融会贯通的艺术潜质与音乐魅力。如《流浪者之歌》《木屐舞》《金色时节》(匈牙利扬琴Cimbalom)、《问候卢森伯格》(瑞士扬琴Hackbrett)《伊朗扬琴即兴曲》(伊朗扬琴Santur)等。

3.理论知识

新时代的高等扬琴人才培养,不应该只是侧重演奏技艺的培养,必须站在理论建设的角度,拓宽专业学习的思维与认知层面,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为扬琴教育体系化发展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撑。中国乐派扬琴课程建设创新纳入扬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相关扬琴历史文化、乐器改革、演奏技术、传统地方风格、音乐作品创作等方面的优秀扬琴论文进行归类划分,并作用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建立理论思维,在宏观与微观的视角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扬琴体系发展历程与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与不足,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4.鼓励科研创编

科研与创编能力是新时代高等专业人才跨学科实践与应用能力的体现,也是艺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与动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编是新文科视域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放的培养方式,挖掘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运用,鼓励学生在扬琴主课学习与音乐创作、乐器改革、舞台表演、艺术策划、多媒体制作、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多种尝试与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与艺术行业对扬琴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与新期待。

(二)扬琴重奏合奏课与扬琴伴奏训练课

多元化课程设置是新形势下扬琴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单一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足以满足优秀扬琴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需求。“中国乐派扬琴”课程建设在“一对一”主课授课模式的基础上,配以扬琴重奏合奏课程与扬琴伴奏训练课程,贯穿本科全学程,成为主课研习的拓展课程。

1.扬琴重奏合奏课

扬琴重奏合奏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一种崭新的同类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由不同音域和功能形制的扬琴组合而成。在获得立体、多彩音响效果的同时,极大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扬琴重奏合奏课程正是基于这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设立的专业化课程。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在演奏中的配合性、协同性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组合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扬琴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拓展了扬琴的艺术表演形式与音乐内涵,推动了扬琴重奏合奏乐曲创作,充实了扬琴教学内容,为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更是为扬琴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扬琴伴奏训练课

扬琴伴奏形式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扬琴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伴奏乐器,在民族器乐表演舞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基于这种形式的广泛应用,伴奏技巧成为了扬琴演奏者一项必备的演奏能力,也是扬琴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涉及的重要内容。扬琴伴奏训练课的学生群体除了扬琴专业学生之外,还包括专业是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板胡、笛子、笙等)的学生。通过扬琴与主奏乐器的合作训练,培养学生伴奏时“听”“合”意识,掌握扬琴伴奏的技能方法,提升扬琴伴奏的水平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对现有伴奏乐谱做必要的修订或进行重新编配创作。该课程是继目前已有的扬琴专业个别课、扬琴重奏课之后,又一补充性课程。在与其他乐器配合的训练中,形成了学科交叉与协作,达到资源的共享与融合,进一步完善扬琴专业课程设置。

三、“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创新教材建设

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以扬琴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重要成果和经典曲目为首选,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具有影响大、流传广、教学效果显著、出版规范的专业教材。同时,以“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系列教材”为特色,进一步推进扬琴专业教材系统化建设。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自创的扬琴专业教育在音乐创作、演奏技艺、乐器改革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但专业教材建设仍存在不足。专业音乐院校长期使用零散的各类曲集,甚至是业余考级教材,这与扬琴艺术的整体发展极不相称,缺乏具有全面、系统、规范的专业教学系列教材。近年来,由中国音乐学院李玲玲教授主编的“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系列教材”相继出版,从内容上分为4类:1.技术训练:《扬琴演奏基础教程》《扬琴音阶训练教程》《扬琴五线谱视奏训练》《扬琴现代技法训练教程》。2.乐曲演奏:《扬琴传统音乐作品精选》《扬琴当代音乐作品精选》《扬琴音乐会作品精选》《扬琴外国音乐作品精选》《扬琴原创作品精选》。3.理论研究:《中国扬琴乐器法》。4.课程拓展:《扬琴重奏作品精选》《扬琴伴奏作品精选》等。通过系统化的整合与全新的科研创编,为体系化教材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扬琴专业课程的实施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填补了中国扬琴专业教育系列教材建设的空白。

四、“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教学特色与发展方向

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扬琴课程还在沿用传统单一化专业课程设置,使用教材分散,系统化层级划分不够明确,缺乏全国统一示范性教材建设。在扬琴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形成重“技艺”轻“理论”的局面。在人才能力培养上,存在着侧重追求独奏技能,重奏、伴奏及视奏能力较弱等不足。学生专业能力单一造成就业困难。就上述情况来看,从“为乐”的角度忽视了音乐艺术也需要具备“新文科”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发展性”四大特征;以“为人”的角度反映了原有的人才培养将较难适应多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在实施路径与教材建设中不断优化改革、创新融合,在成其教学特色的同时,为中国扬琴教育现存的问题与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1.多元化扬琴专业课程设置。以扬琴主课为核心培养方式,并加入扬琴重奏合奏课与扬琴伴奏训练课,全方位提升独奏、重奏与伴奏能力。2.完善技术训练。通过新编系统音阶训练、视奏训练、技法训练为一体的训练内容,全面提升演奏技术能力。3.系统化乐曲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曲目,并将其分类,兼顾中外不同类型和音乐风格,从易到难,注入到不同学期的学习内容中,达到音乐表达与演奏技艺的全面提升。4.重视学科理论研究与科研创编。增加扬琴理论知识阅读量,拓展理论思维,加强文化底蕴,鼓励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艺术创想与音乐创编能力。5.创新教材建设。以“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系列教材”为特色,进一步推进扬琴教材建设专业化进程。6.开展网络教学与实践。通过建立数字化“扬琴特色资源库”及结合多种现代化网络传播方式,把多年来在国内外艺术实践中积累的专业资料进行汇编整理,并作用于教学、观摩示范与学术交流之中,形成了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扩大扬琴专业教育影响力。例如:在现阶段扬琴主课“一对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多媒体观看多位演奏家不同版本的演奏视频,同时,结合主课老师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其演奏方法、技法运用、音乐处理等,进行比较学习。甚至课上连线专家现场示范演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后仍可以下载并反复观看课程视频,加深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促进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双一流”研究性大学,正在不断完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文科”视域下的“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将在中国乐派课程体系基本思路的引领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导向,中国风格为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为基石,多元化课程设置与创新教材建设为主要途径,深化演奏技艺、拓展创作理念、加强理论研究、鼓励科研创编,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积极探索扬琴教育新思路,进一步完善扬琴课程教学、育人的体系建设。这对“新文科”理念下高等扬琴艺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结 语

中国乐派课程体系尊重艺术规律、教育规律,在中西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前瞻性的思维和理念夯实中国音乐文化学派的理论建设,突显中国教育特色,为进入世界一流艺术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中国特色和中国创新不断推动中国音乐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跨越发展、超越引领,是国际化视野下国家意识形态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践行。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与价值取向。“新文科”视域下的中国乐派扬琴课程体系建设是中国扬琴学科拓展的必须,对推动中国扬琴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乐派新文科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