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因我们“ 芯 ” 心相印

2023-10-11牛志远

环球人物 2023年19期
关键词:哈军工评测华为

牛志远

2023年9月18日,宋茂信在洛阳接受本刊采访。( 本刊记者 张森绚 / 摄 )

9月25日14时许,洛阳秋雨绵绵,但宋茂信的心情十分灿烂。这个时刻,他期待已久。

一周前,宋茂信就收到了“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的邀请函。按照计划,他本该在发布会现场就座。但他毕竟81岁了,虽说身体很好,儿女们还是担心他,希望他不要长途跋涉。他几番权衡,虚心接受了儿女们的意见。

去不了现场,看发布会也要有仪式感。宋茂信早早到了线下的华为门店,戴好眼镜,静静等待发布会的开始。

从开场恢弘的交响曲到结尾铿锵有力的大合唱,发布会召开的两个多小时里,包括宋茂信在内的1亿多人在屏幕前见证了一众新品的惊艳亮相。大合唱环节,发布会现场的大屏上闪过了宋茂信的面孔。他用“感动”形容自己的心情:“4年来,华为一直在负重前行,今天的‘遥遥领先,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9月18日,《环球人物》记者在洛阳见到了宋茂信。“潮”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块华为的智能手表,手边叠放着两部华为手机,还时不时用华为电脑熟练地查找资料。如果不是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很难相信他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了。“华为的工作人员们都称呼我为‘老爷子。”宋茂信笑着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这位老爷子不一般。他是200多部华为手机的拥有者,是“华为花粉俱乐部”最年长的手机评测博主之一,也是曾在部队干了一辈子的科研工作者。

“始于颜值”

卧室的一处角落是宋茂信最常待的地方。那儿有一张桌子,上面整齐地摆放着3个收纳箱,箱子内部用泡沫垫隔开,留出许多空隙,宋茂信收藏的大多数华为手机就分别安放在这些空隙当中。在箱子背面,还有10多部被拆了的手机,用相框装裱起来,挂在墙上。

宋茂信指着墙上的一部拆机:“这是我用的第一款手机,是1998年我托北京的亲戚购入的一部摩托罗拉,我当时视若珍宝。那时候电话费很贵,为了省钱,来电一般不接,而是用BB机给来电者回复信息。”然而,这部手机只用了两年多就坏了。

转眼到了2014年,科技迅速发展,手机从简单的通信设备变成了集拍照、通信、上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工具。宋茂信用过的手机品牌也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款手机的使用寿命超过两年。“西门子、松下、联想、LG、三星、HTC、索尼这些牌子的手机我都用了,当时就是在探索,究竟哪款手机适合我。”

就在此时,华为手机犹如一匹“黑马”,在一众国外手机品牌中突出重围,进入了宋茂信的视野。这一年是任正非创办华为的第二十七个年头,过去只在通信技术专业领域有名气的华为,此时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华为的全球研发中心总数达到了16个,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了7500万部。

宋茂信与华为手机的初识,是“始于颜值”。他酷爱摄影,对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十分看重。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被荣耀X1吸引了目光,“这款手机的屏幕有7英寸,在当时十分新奇,现在看起来就像平板一样”。他试了试,“拍照果然比一般的手机要好看”,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两年后,华为与徕卡宣布达成合作关系。这个消息让宋茂信十分激动。“上世纪60年代我出差时,单位给我配过一台徕卡胶片相机,用于拍素材。那台相机还是从一位华侨手里买的二手货,但拍照非常好。”宋茂信的经验告诉他,华为手机在影像技术方面会取得很大突破。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后,华为P系列手机开启了进阶之路,从P9系列、P10系列再到P20系列,华为手机影像实力大大增强。

2018年,华为P20系列手机问世。“这款手机在当时被誉为P系列的影像实力巅峰。”于是,华为刚刚开完发布会,宋茂信便花5488元购入了P20 Pro手机。他感慨:“之前还从没买过这么贵的手机!”虽然贵了点,但是它强大的拍照功能彻底俘获了宋茂信的心:“用它拍照,能感受到浓浓的徕卡风格,画质很漂亮。”

这一年,华为的销量与口碑双双起飞。华为全年全球销售量首超千亿美元,宋茂信也成了忠实的“花粉”。

2019年,宋茂信萌生了收藏华为手机的念头。他即刻花了310元,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了一台华为P9,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4年过去了,宋茂信收藏了200多部华为手机。其中最左侧的收纳箱里,存放的是60多部“爷爷辈”的华为手机。“全是淘来的功能机(具有基本通信功能的手机),最早的一部是2004年2月生产的华为第一款终端产品A616。”宋茂信打开手机翻盖,“你们猜,这款手机还能不能開机?”话音未落,华为的LOGO伴着开机铃声出现在《环球人物》记者眼前。宋茂信的眼睛也亮了起来:“你看,它可是有19年历史的‘老古董了!电池不鼓包,能开机,时间显示也很准确!”

2023年7月,河南洛阳,宋茂信参加华为“花粉俱乐部11周年庆祝活动”。( 受访者供图 )

在宋茂信的精心保养下,收纳箱里的手机有些进行过系统升级,有些进行过故障修复,每一部手机看起来都“闪闪发亮”。“缝缝补补”的过程中,宋茂信积累起越来越多的手机知识,他骄傲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现在箱子里的这些华为手机全部都能开机!”

“拆机评测博主”

宋茂信很可能是最年长的“拆机评测博主”。

他参与的,可不仅仅是这一轮华为Mate 60手机发布后席卷中外博主的拆机评测热潮。这些年来,他写下了900多篇拆机评测报告,光是充电评测记录就有三大本数据资料。他还取了一个“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昵称,将评测的内容发布在“我的华为花粉俱乐部”中,其中一篇《华为手机鸿蒙系统2.0升级后的多机位拍照初体验》阅读量达到了48.6万。许多“花粉”也成了他的粉丝。

华为关注到了这位不一般的“花粉”,开始给宋茂信邮寄用于评测的手机。接受采访时,他手里还正拿着一台测评中的华为Mate 50 RS保时捷设计款手机。

和年轻的评测博主们不同,宋茂信的评测更关注老年人的使用体验感,充电测试与OTG测试(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是他关注的重点。以OTG测试为例,宋茂信评测一部手机时,会把它分别与10个左右的设备进行连接,测试数据在设备间的传输情况。“我要看它们之间的连接是否正常,并截图、拍照,保留数据。”过程十分繁琐,但他乐此不疲。“我觉得这对老年用户很有用,马虎不得。”

华为是较早关注到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会遇到困难的品牌之一。2020年,华为的适老化团队联系到了宋茂信,征求他对适老化的建议。宋茂信于是参与了华为《送给爸妈的手机使用指南》小册子的修订。

这本册子涵盖了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包括如何调节字体大小、调节音量等基础操作,以及如何清理手机内存等进阶操作。宋茂信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华为手机的“简易模式”就是适老化模式,册子里也有使用教程。“把简易模式打开,软件图标会变得更大,布局也更加简化。”

“册子修订了很多次,我亲眼见证华为的适老化工作越做越好。”修订过程中,册子的字体大小、适宜颜色、排版布局都属于修改范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在宋茂信看来,这些都意味着,“华为没有放弃老年消费群体,而且在主动帮助老年用户适应科技的发展”。

与此同时,宋茂信也成了身边老人们的“手机顾问”,他开课教学,专门教老人们玩手机。一开始并不顺利,给老人讲“如何用微信发红包”就讲了三节课,但许多老人还是没学会。“老年人学习的最大问题是记忆力差,当时学会了,过后又忘了。”

教学遇到困难怎么办?宋茂信的解决办法是:“遇到困难不要绕着走,而是要迎难而上。”

他分析,老人们学不会发红包是源于心理。“发红包涉及钱,老同志怕点错了,不敢尝试。”宋茂信由此切入,“我就在课堂上发红包,让他们收了之后,再给我发回来。一来二去,许多老人就深深记住了。”

无论是评测还是授课,宋茂信完全不收取报酬,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一切都是因为热爱。”

平日里,宋茂信总爱“捣鼓点东西”,逛闲鱼、戴智能手表,还改造旧手机“变废为宝”。在宋茂信家里,记者就见到两台用华为旧手机改造的时钟。宋茂信笑着说:“这个很简单,旧手机上安装一个软件后再插上电,就是一部电子时钟!”

“一辈子实实在在地做研究”

1942年,宋茂信出生在哈尔滨的一户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家里兄弟姐妹一共7人。高三时,宋茂信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要招一批高中毕业生,便参加了政审和体检。1960年8月,宋茂信收到了哈军工发来的电报,他被成功保送到了哈军工。

哈军工成立于1953年,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陈赓担任首任政委兼院长。在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全方位遏制,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科技封锁无所不用其极的背景下,哈军工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到20世纪60年代,很多专业科目是当时国内拔尖水平,为我国的“两弹一星”等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4年,宋茂信(右一)和同事们在研究设计方案。( 受访者供图 )

但在当时,接到保送通知书的宋茂信有点儿纠结。从初二开始,他连续5年参加航空模型课外活动,对航空事业有浓厚的兴趣。“高考后,我的前三个志愿都是航空学院,真有点儿非航空学院不上的决心。”18岁的宋茂信问母亲:“妈,我是上哈军工还是等志愿录取结果?”母亲选择了哈军工。

就这样,宋茂信走进了哈军工,穿上了军装。回首这段录取的往事,宋茂信感慨道:“如果晚一些收到哈军工的电报,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了。我的一生能为军队科研工作服务,值得!”

宋茂信进入哈军工不久后,学校迎来分建,各系陆续迁出。1961年夏天,宋茂信所在的院系从哈尔滨搬到西安,成为了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的首届学生。1965年2月,毕业前夕,宋茂信再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班上有12位同学被分配去了北京工程兵科研所,按照惯例,其他学生会被分配到各个军区的工程兵部。但12位同学中有1位留校任教,宋茂信便意外地替補去了北京工程兵科研所。

宋茂信觉得自己的一生很简单。“我18岁参军上哈军工,23岁毕业进入科研所,65岁退休,一辈子实实在在地做研究。”但他的一生也很不简单。1985年,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到1992年,他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

接受采访时,他不愿意谈及荣誉,只愿意谈面对困难时的斗志。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漫湾电站的建设遇到了问题。“山坡顶上有一个缆车,要吊装混凝土浇筑大坝,但山体不稳定。这个问题不解决,电站的施工就要停。”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岩土锚固技术。该技术在与岩土有关的工程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外首先应用在煤矿巷道和其他岩石矿山的支护上。但在我国,锚杆的工程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漫湾电站建设过程中,云南的科技人员因为不掌握这项技术而束手无策,他们辗转多方才打听到,宋茂信所在的单位可以使用岩土锚固技术,便向该单位请援。

宋茂信作为援助施工负责人,带着几十人组成的小分队去了云南,将岩土锚固技术带到了漫湾电站。在那里,他们一待就是两年。

“90年代初期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没有什么先进的器械,但我们每个人都干劲满满。大吨位锚索重达2到3吨,吊车不能用的情况下,我们七八十个人硬是用肩扛,把它扛到70多度的坡上去。”

1993年,漫湾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澜沧江的丰富水资源转化成了点亮万家灯火、推动工业设备运转的电力能源。宋茂信一行人激动不已。

“我们那一代人就是从突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走过来的,到今天华为再一次突破了美国‘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科技封锁。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宋茂信说。

“遇到困难不绕着走”

2019年,宋茂信应邀出席华为年会。从洛阳开往深圳的火车上,宋茂信专门读完了《任正非传》。“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大学生,年轻时便进入部队,从事过技术工作。”

宋茂信说,“我发现自己和任正非有很相似的经历。”不仅如此,相似的经历也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有着相似的抉择。

华为凭什么挺了过来?在宋茂信看来,就是“遇到困难不绕着走”。

“以国产手机为例,一开始,我们使用国外的技术和元器件组装,操作系统也是外国的。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统治着手机界。我们的国产手机,是地地道道的组装机,钱都被外国赚了。”宋茂信说,“国产手机的变革来自华为的自研芯片。”

2009年, 华为海思推出了第一代手机芯片K3V1,2012年,又发布了第二代手机芯片K3V2。宋茂信也收藏了使用这款芯片的华为手机,“当时由于缺少经验,这款芯片发热严重”。

正因为如此,受到宋茂信偏爱的Mate 7差一点就“夭折”了。“因为Mate 1使用的是K3V2芯片,上市后反响非常差,所以一部分人对Mate系列没信心。”

核心技术攻坚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面对困难,华为并没有停止芯片研发的脚步。

2013年,在K3V2基础上改良的麒麟910芯片发布,麒麟时代正式拉开序幕。这之后,使用麒麟925芯片的Mate 7一炮打响。“Mate 7的成功是华为迎难而上、转型搞自主攻关的回报。”

2018年,华为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80。当时,使用该芯片的华为Mate 20也被许多人认为将是华为真正超越苹果的一大利器。到2019年,华为在5G手机市场上的份额成为全球第一。

宋茂信(右一)在小区教老人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受访者供图 )

但隨之而来的是,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对华为开始了“围追堵截”式的技术封锁。“美国一波又一波的严厉制裁,使我们终于明白,美国某些政客不是为了纠正我们,而是要打死我们。”2020年11月25日,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如是说。

那一天,包括宋茂信在内的许多“花粉”都担心,面对史无前例的困难,华为究竟能不能挺过去?

事实给出了响亮的答案——2023年8月29日,使用华为自研芯片麒麟9000S的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从国内外各个机构、各路博主对这款华为新手机的拆机解评测来看,麒麟9000S芯片,包括其他1万多种部件,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面对封锁和打压,华为披荆斩棘,一步步穿过了“黑障区”,顽强地挺了过来。宋茂信感慨:“没想到华为可以用1500多天把国产手机芯片搞出来,但他们确实做到了。”

9月25日,就在华为发布会召开的时候,宋茂信在洛阳门店拆开华为平板电脑MatePad Pro13.2包装,他的激动溢于言表:“太薄了!薄得都难以想象!果然是遥遥领先!”

在宋茂信看来,这是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科技强国不是一句空话,要靠我们每一名科技工作者齐心协力。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国产手机从操作系统到零部件,全部都是自己研发的,这样才能不受外部制约,我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哈军工评测华为
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哈军工纪念馆:不能忘却的纪念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下)
次时代主机微软XSX全方位评测(上)
肩负育人使命 传承军工精神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不忘“哈军工”的红色使命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