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五味”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3-10-10李秀文官哲张秀芳张冬瑞赵春玲姚洪超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南岗区劳动学校

李秀文 官哲 张秀芳 张冬瑞 赵春玲 姚洪超

摘要:“五味”课程是结合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立足北方地域特色、有效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而研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它的“童趣味”“生活味”“科技味”“乡土味”“书香味”不仅满足了全区11万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的课程需要,也为实践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五味”课程;地域特色;核心素养

(一)“五味”课程缘起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1]。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可是基层学校常态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学校场地可利用空间较小

哈尔滨市南岗区地处城市中心,寸土寸金。很多学校占地面积较小,学校教学楼多为早年建造,楼内教室数量有限,生均面积小,有的学校仅在教学楼一侧有一个小操场作为学生的活动场地。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学校可利用的空间都极其有限,无法腾挪出更多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2.不具备专业师资力量

随着人们对教育追求的不断攀升,南岗区作为教育强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到此求知,生源增加使很多学校面临师资紧缺的情况。由于长期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对非考试学科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部分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或者年龄较大的教师兼职,师资力量、师资水平严重不足。学校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专业技术能力和资格,这对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是极大的掣肘。

3.缺少专业的劳动设备

随着工业技术4.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培养目标亟需与时俱进。教学设备是课程设置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尤其是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的很多课程,需要用到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虽然很多学校能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正常开展,但受设备工具的限制,课程内容设置相对单一。

4.课程内容设置相对简单

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在浅层次上开展劳动,只劳动没有教育。如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只是让学生做一做值日生,在校园捡垃圾的层面而已,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设置与之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化、进阶性的劳动教育,没有塑造价值观、幸福观,进行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

(二)研究的必要性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加强全南岗区十余万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解决南岗区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效缓解基层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费、场地、师资等压力,南岗区急需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成立一所专业化的学校,开发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能够起到引领、辐射全区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三)预解决的问题

(1)引进专业化的设备,建设可供多维劳动体验的场地。

(2)挖掘地域文化,丰富课程资源。

(3)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引领全区劳动教育发展。

(4)搭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第一阶段:2012年09月—2013年04月,建构“五味”文化

1.国家大政方针催化“五味”课程开发思想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定盘星”。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学校确立了要“扎根龙江大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五味’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想雏形。

2.深入走访调研催动“五味”课程开发机制形成

学校成立伊始,在李秀文校长的带领下,全体干部教师一边深入学习一边进行实地考察。世居黑龙江的满、朝鲜、蒙古、鄂伦春、赫哲等10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垦荒精神、抗联精神、铁人精神等更是黑土文化的代表。在深入了解北方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立足黑土文化进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并累计撰写20余万字的多个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3.方针纲要解读催生“五味”课程开发内容形成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指出“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都说明课程开发必须以“生活味”作为切入点,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三维空间,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在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多元课程不断提质扩容的当下,劳动课用什么留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答案是趣味性、创造性和体验感,把“童趣味”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让学生在解密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生活的对接。

人工智能将科技带入4.0时代,课程开发时就要考虑借助高科技手段让学生认识劳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把“科技味”作为课程开发的支撑点,在劳动中普及与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相关的科技知识,增加学生对传统劳动的新鲜感,携手少年,科创筑梦。

龙江大地是学生生长的地方,乡土情怀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悠久文化,把“乡土味”作为课程开发的立足点,让学生在农耕劳作、非遗创作、民俗活动中建立文化自信。

没有书的学校就像缺少了灵魂,“书香味”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落脚点,在劳动之余,书触手可及、随手可拿,让书香成为学生人生的底色。

4.地方政策扶持催进“五味”课程开发用地规划

南岗区教育局在2012年成立了南岗区劳动技术教育学校(现更名为南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校址选在南三环,占地面积共24000平方米,有的地方平整宽阔,有的地方植被密生,有的地方土壤肥沃……优良的校园生态环境利于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多维度、多广角的课程,为“五味”课程开发提供了必备的客观条件。

第二阶段:2013年05月—2014年08月,建基“五味”框架

1.理顺架构,建章立制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贯穿学校发展的始终,学校成立了以李秀文校长为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从教育、教学、安全、常规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进行梳理和点位布置,让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学校制定《南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南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试行)》《南岗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劳动教育在学校顺利实施。

2.顶层设计,定位发展

学校在“办一所受人尊敬,学生向往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引领下,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形成了“五味文化、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和“守正求新”的课程文化。为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黑土文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围绕“童趣味、乡土味、生活味、科技味、书香味”开发“生命生活、家乡世界、道德法治、steam创客”四大领域,构建“生命文化、生命安全、生命拓展;龙江民俗文化、龙江艺术文化、龙江工艺文化;法与道德、法治教育、毒品安全;科技探索、工程实践、STEAM”十二个项目模块,以项目模块为课程开发经纬,多领域打造劳动教育课程。

3.固本强基,提高师能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更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唯有教师队伍建设好了,才能让学校整体工作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综合实践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的本领。

学校立足教师专业,鼓励教师优势发展,除发掘美术专业教师自身优势外,也根据其他教师个人特长,为其量身打造专业晋级之路。学校本着“拜名师、学高艺”的方针,不惜重金,把教师送出去。除拜名师,学校还把教师送到各个专业的培训班,使其在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自身能力,使教学更加规范。同时,鼓励教师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教师持证上岗,既为课堂系上了安全、规范的保险绳,又让课程有更多的内涵和延展性。

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研修团队、名师工作室、创作坊、读书会”等组织。真正形成了教师团队链式成长结构,网式学习发展共同体。

第三阶段:2014年09月—2020年01月,建模“五味”课程

1.积沙成塔形成“五味”课程特色文化

学校自2012年建校以来,在课程开发上立足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特点,与时俱进,扎根龙江地域特色,在自己的土地上办出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在课程建设上,坚持自主开发、突出重点、分层推进、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优化结构、统筹推进,于2014年完成“五味”课程文化的建构,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五味”课程特色文化。

2.规范流程,确保“五味课程”有效实施

经反复实验论证,全南岗区小学四、五年级,初中六、七、八年级学生每学期来校上课两天16个学时。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入校教育———专业课程文化普及———基本技法学习———作品创作体验———作品展示评价———实践体验收获总结———离校教育”七个环节,让学生不仅了解文化,体验过程,完成作品,还能自我提升,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之中。为了保证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学校制作了详细的来校上课须知和学生前端菜单式选课。

第四阶段:2020年02月—2020年08月,建塑线上课程

2020年初,学校在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指导下,第一时间制作了《黑龙江省中小学疫情防控劳动体验“宅课堂”》10节劳动教育微课,被省教育厅作为微课模板在全省推广,点击量近20万次。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哈尔滨市教研院组织全市中小学部分业务骨干教师开展了“空中课堂”网课录制工作。学校多位教师承担了“空中课堂”的首批录制工作,达13节之多,为全市中小学生居家提供了精神食粮。

学校又陆续推出了60余节《“五美育心,五育并举”———南岗区中小学生线上劳动实践“微课堂”》系列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该成果被《哈尔滨教育》报道。

第五阶段:2020年09月—2022年03月,建筹送教到校

疫情结束后,学校仍不能大规模接待学生,为让学生在自己的学校里就能接触到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多方筹措,压缩授课时长,调整上课形式,组织教师以送教的方式,走进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福利院等,使学生能持续享受到劳动教育的快乐。

(一)“五味”课程文化成长历程极其完备

它跨越学校发展的“初始建立———特色发展———品牌形成”的全过程,是在不断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见证了一所学校成长的全过程,没有文化断层。

(二)“五味”课程文化实践涉及面广

它涉及学校创建过程、学校顶层文化设计、学校课程建设过程、学校课程建设内容、学生发展体系等多个维度,既是一套综合实践学校创建理论,也是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實施系统。

(三)“五味”课程深度融合课程文化与学生培养

每一“味”课程不仅代表劳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代表学校在吃透国家方针政策基础上对课程文化建设的独立思考,更代表学生成长的一个面。

(1)课程立足黑土文化,为学生植入龙江基因。

(2)课程传承民俗文化,为学生注入家国血脉。

(3)课程融通学生生活,为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4)课程对接科技发展,为学生铺垫未来道路。

(5)课程紧跟时代脉搏,为学生打造峰值体验。

(6)课程服务社会发展,为学生打通课程内外。

(四)“五味”课程的辐射面广

“五味”课程的每一个课程不仅可以独立出来,还可以优化组合,不仅可以使南岗区11万中小学生因此受益,而且还吸引来各政府机关单位、各基层学校教师争相来校体验,“国培计划”哈尔滨师范大学研学班、“国培计划”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研学班、研学导师初级培训班实训等都在学校设点。

同时,学校在课程开发上,不断把眼光瞄向社会发展的前沿,立足“五味”,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在保证教学内容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同时,在课堂上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诉求点,把实践内容的触角延展到社会,推动课程向深层次发展。

“五味”课程是李秀文校长带领团队基于实践学校和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立足北方地域特色、有效落实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路径而研发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讲话,确立了要“扎根龙江大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想雏形。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黑土文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项目模块为课程开发经纬,多领域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味”课程文化。

截止到2022年3月,学校陆续开发了鱼皮画、桦树皮画、皮影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以泥陶砂画、盘艺、篆刻等课程为主的文化创意系列;以机器人、电子科技、冰壶机器人等课程为主的科技系列;以垃圾分类、布艺、烘焙为主的生活系列;以拓展训练、CS野战、攀岩等课程为主的野外生存教育系列;以欻嘎啦哈、投壶、抽冰尜等为主的地方游戏系列;以岁时节庆文化、哈尔滨印象为主的地方文化饮食文化系列;以识农、学农、悯农为主的农耕教育系列;以玉米皮编制、柳编、绳编为主的纤维艺术劳动教育系列等四十余个劳动技术教育专业课程。

学校自主编写了十余门专业校本教材,其中软陶、彩瓷、结艺、布艺等专业教材在全国发行,同时研发出了《实践体验记录评价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书》等模板范例,并在全区推广应用。

五、成果应用及效果

(一)辐射全区劳动教育领域,引领区域课程发展

自开课以来,学校一直承担南岗区60多所中小学校,中学初一至初三、小学四至五年级11万多名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基本劳动实践技能培养任务。学校每年都会接待两万余名中小学生来校参加实践课,培训教师上千人次。到目前为止,南岗区中小学生共有10余万人走进学校,走进多彩的课堂。

(二)多方协作共建共享,影响区域发展

学校先后接待黑龙江省技师学院、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通河少年宫、宁波青少年实践基地、嫩江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的考察交流;与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市农科院、市卫生学校、南岗区妇联结成共建单位。

3.培训学习研讨交流,提升区域发展

学校多次举办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现状和资源情况研讨交流会、座谈会;国家对黑龙江省劳动教育资源情况与现状调研座谈会在学校召开。学校还多次承担国培任务、省市研学导师培训任务、市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任务。

(四)教科研创成果显现,推动区域发展

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资源建构”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出;“新常态下依托综合实践课堂践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家级“十三五”课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为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课型下的教学方法研究”为市级课题;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区域性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获得市级一等科研成果。

(五)形成“五味”课程品牌,壮大学校发展

建校以来,学校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黑龙江省首批研学基地”“黑龙江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黑龙江省首个茶艺师协会少儿茶艺培训基地”等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践基地风采大赛最佳素质拓展奖”“哈尔滨市劳动技术教育学校先进集体”等荣誉。2018年学校成为“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课程联盟核心成员”之一;“黑龙江电视台晨光诵书捐书基地”;2019年在全国基地联盟大会上,李秀文校长作为校长代表在会上做经验交流,并接受中央教育频道采访。

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教师在“巧手绘就中国梦”劳动技术教育成果展中被评为“哈尔滨市最佳文化内涵奖”,在2018年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大赛中,学校选送的10件教师作品获得了7个金奖、3个银奖。

“回望初心,不负芳华”,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道路上,学校始终保持主动作为,积极进取的姿态,携手并肩,行走在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的大路上,通过不懈的努力,积极铸就与时代合拍、与地域同色、与发展同频的有南岗特色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品牌。

參考文献:

[1]马韵.《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调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5).

[2]刘义兵,汪安冉.“大概念”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释义与实践理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南岗区劳动学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学校推介
火焰马
识途“老马”:追记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法治委员会报告团团长卢连基
“学雷锋应是一生的事儿”:哈尔滨市南岗区关工委委员叶滨昌学雷锋的事迹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