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居遗韵之广西桂北民居(下)

2023-10-10

广西城镇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干栏桂北火塘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沿海、沿边地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 个世居民族的和谐相处,造就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交融,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图景,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形态。

为持续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广西城镇建设》撷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写的《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丛书中部分精华内容,缀集成专栏,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追溯,向读者展示各民族村寨聚落的选址、布局、风貌特色和民居建筑文化特点,探索广西古今建筑文化之间的共存及融合,从源本中系统地了解聚落及民居的起源、变迁及其价值所在。

桂北民居的建筑分类

桂北民居的分类有三类:山区少数民族木构干栏式建筑、平川以汉民族为主的砖(土)木院落式建筑、传统古镇古街。

桂北山区少数民族木构干栏式建筑

桂北山区一带,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甚少,形成封闭的地域文化。这里山高坡陡,溪河纵横,森林密布。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在此长期劳动生活,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和乡土建筑。这里没有受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土生土长,是纯粹的本土文化、地道的乡土建筑,是桂林民居建筑文化之源流。山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小青瓦坡屋顶。第一层架空,是贮放农具和饲养家禽牲畜之用。第二层是民居的主层,是居住层。第三层小部分作卧室,大部分为仓库,用于存放杂物、晾衣等。

山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多有火塘,火塘是民居的内聚空间,是民居中最大的空间。家人或客人都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和交流生产经验与拉近感情等。“火”是侗、壮等民族的崇拜物,终年不灭。以火塘为中心的内聚空间,在民居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火塘是民居家庭的社交中心,也是民居的食文化中心。同时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木结构易于加工的特点,民居的屋面和墙身都做得十分灵活。悬山、披檐、挑檐、腰檐、挑廊、挑台、挑柜,层层出挑,使民居立面的造型自由多变、丰富美观。挑廊、垂花柱与花窗的木雕花纹简洁流畅、朴素大方,具有桂北特色。建筑的朴素美、丰富美、环境美,是桂北山区少数民族民居的文化气质。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壮寨立面

火塘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壮寨民居结构

桂北平川以汉民族为主的砖(土)木院落式建筑

聚落布局受宗法、儒教礼制和风水意向的强烈影响,有较明显的总体规划痕迹,呈现规整的向心性组团空间形态。宗族关系是汉族聚落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崇尚儒教礼制的汉族将祠堂的建设视为立村之本,其余居住建筑均以祠堂为中心严整规划布局。另外,山为依托、依山面水、藏风纳气等风水理念也是汉族村落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建筑支撑体系上,木结构和砖(泥)—木结构两种体系均有广泛运用,木结构又以穿斗为主而抬梁为辅。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且木材资源在人口稠密的汉族平原地区较少,砖墙承重硬山搁檩的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反映在建筑造型上,砖石建筑以硬山搁檩为主而夯土和泥坯墙承重的民居则以悬山为屋面形式。与百越民族的干栏建筑相比,经济和营造技艺相对发达的汉族天井地居式民居装饰讲究精致,砖、石、木雕饰丰富工艺精美。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凤溪古村

桂北民居中的传统古镇、古街

桂林大圩古镇、兴坪老街、两江老街、沙子老街、阳朔老城、雁山老镇、六塘老街、百寿镇老街等,这些汉民居建筑反映的地方特色因素更多,具有桂林汉民居的一定代表性。

街巷是村落形态的骨架,其布局、尺度、走向等平面要素的形成是在地形与环境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再根据人的生活需要而逐步产生的。桂北古民居的传统街巷一般以步行街为基本骨架,辅以多条与主街垂直的巷道构成村内的主要交通网络,整齐通畅的街巷共同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

桂北古镇的街道空间尺度一般为3 ~5 米,建筑高度2 ~3 层。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多雨的气候特征使桂北古镇的沿街建筑常常是檐廊式建筑,特殊的建筑形态与街道构成模糊的过渡空间减少了压抑感,让人产生一种内聚、安定的感觉。传统城镇的空间形态虽多为线形,但街道每隔一定的距离便会形成一个开放的小空间,同时城门、古桥、牌坊、鼓楼等的布置,打破了线形空间的单调感。此外,桂北建筑丰富的立面形式,也增加了线形空间的层次感。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老街

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

桂林市灵川县大圩古镇

桂北民居的建筑细部

火塘

火塘即火坑,是传统干栏式民居里最基本的建筑元素之一。火塘所在的空间称为火塘间。在火坑上方,或架有支起锅炉的三脚架,或从顶上悬下可挂住水壶的挂钩。

望楼

望楼位于厅堂前,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突出于干栏的前部,一面与厅堂相连,另外三面由约1 米高的木板围合。望楼的两个角上是高约1.5 米的悬柱。悬柱的柱头多以南瓜或葫芦为造型做装饰。望楼是桂北干栏民居的特色之一。

晒排

晒排是传统干栏式民居主体建筑的配套设施,用于各个家庭晾晒稻谷、玉米、辣椒及衣物等。

披厦、披檐

在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两侧山墙下,常常设有披厦(或称偏厦、偏厦等),或在前后檐下增设1 ~2 层披檐。披厦其下为一小开间,相当于主体建筑的半个开间,一般作次要卧房或辅助房间。披厦多设在一年之中风来得最多的方向,以增强干栏的侧向抗风力。除此之外,披厦还可以对主体的干栏建筑起保护作用,避免烈日对木质干栏建筑的暴晒和雨水的侵蚀。

桂北传统民居的山墙主要有两种形式:马头墙和“人”字墙。马头墙基本都在砖砌墙体上砌筑,在两层或三层顺砖叠涩上覆盖小青瓦做屋檐,再在屋檐的灰埂上竖叠青瓦作为收束压顶。大户人家多重视马头墙檐角的装饰,题材多为吉祥的花草纹样和辟邪的图腾。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马头墙,如全州、兴安、灌阳县等地区,有从中间向两旁明显的升起,呈半弧形,除了马头部分向外叠涩出挑,墙身也由上而下向内呈弧线收束,马头处的起翘也多高耸,整体看起来轻巧空灵,举势欲飞。在阳朔、恭城县等地,马头墙的造型就平实很多,仅在靠近马头的部分略有起翘,两相比较而略显笨拙。在建筑群体的组合中,马头墙在不同高度穿插搭配,变化万千,使得本来稍显封闭呆板的建筑组团和整个聚落都富有生气而活泼起来。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街巷

马头墙

“人”字墙

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朗梓村祠堂

屋顶

屋顶细部装饰

屋顶

桂林属多雨地区,为快速排净雨水,桂林传统古民居通常采用“人”字顶。“人”字顶可分为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屋脊为屋顶的“分水岭”,形式分为瓦片脊和清水脊。桂林传统民居瓦片脊居多,在脊檩上抹上三合泥浆,用瓦片斜立排成脊,两端做成鳌尖,中间做成中墩,装饰作用十分突出。一般宗祠建筑屋脊的中堆工艺较为精致,可以起到防雷和镇邪的作用。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凤溪古村落建筑细节

桂林传统民居的大门一般有:屋宇式大门、门楼式大门、贴墙式大门。

屋宇式大门面阔有三五间,门前后留有一定空间,门下可遮阳避雨。门楼式大门通常采用青石、青砖、小青瓦等建材,屋顶采用硬山式,雕刻精美。贴墙式大门最为常见,墙门合一,外墙比照牌坊或花雨罩,做贴墙式,注重门头壁画。

桂林古民居的窗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槛窗、支摘窗、直棂窗等。槛窗,即窗和门安装在同一个槛框上,一般置于内天井与正堂屋之间。槛窗的花纹图案有繁有简,如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古民居以莲花为主,也有用传统的蝙蝠等。这与宅院主人的文化背景、素养、喜好及经济条件息息相关。支摘窗,即厢房与内天井之间的窗。就是将窗做成上下两部分,用小木棍或小竹竿支起,下窗固定。直棂窗,即竖着排列的窗。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古民居用直棂窗做气窗,美观实用,外部装饰十分讲究,窗头用彩绘装点,风格独特。就形状而言,窗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边形、八角形等,丰富多彩的窗外形,装点着古朴典雅的桂林古民居。

屋宇式大门

窗花图案

柱础

柱础,即柱之基础,是民居主要承重部件。桂北地区,常年雨多、潮湿,故民居中都采用较高的石质材料为柱础;其造型丰富多样,有圆鼓形、方形、瓜形、竹子形、四边形、六边形等样式。柱础的装饰图案也十分丰富,有民间信仰、风俗、风土民情与吉祥寓意等装饰题材,雕刻图案有鹿、兔、鹤、喜鹊等动物和梅花、莲花、松、竹等植物图案。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百柱庙

猜你喜欢

干栏桂北火塘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火塘边的乡愁
桂北红色资源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向研究
2016 年5 月桂北地区一次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