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人物画的主题语境构建

2023-10-09杨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构图唐代人物画

摘 要:唐代人物画与早期人物画相比,功能性转变为世俗性。唐代人物画作品多无背景配置,旨在突出人物活动。探讨与早期人物画相比,唐代人物画如何运用各种元素来强化主题,具体从人物画基本形式出发,对构图、道具、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代;人物画;构图;线条;色彩

一、唐代人物画的发展状况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在唐代得到发展,由早期人物形象符号化发展成为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唐代人物画吸收早期人物画的表现方式,表现人物外貌时,达到人物外在特征与内在精神品格相统一。但在功能上,与早期人物画不同,其不仅具有政治教化功能,更多注重的是现实生活的表现。例如:初唐时期《步辇图》表现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故事,表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件,具有历史价值;《历代帝王图》表现十三位帝王形象,旨在让统治者“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盛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是张萱、周昉、吴道子等人。张萱、周昉擅长画仕女画,表现贵族的日常生活,《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虢国夫人一行人游春的场景,《簪花仕女图》表現贵族妇女及其侍女赏花游园,这大大推动了贵族美术的进步;而吴道子擅长画寺观壁画,对民间画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人物画为五代两宋以及后来的人物画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人物画主题语境构建

(一)多样化构图表现主题

在绘画中组织画面的主题元素是整幅画面成功的关键,也就是构图。所谓构图,是指艺术家通过对画面的构思,将所要描绘的对象安排在画面中,表现出画面形式美的同时,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美感。在中国古代,构图被称为“章法”。南朝谢赫《古画品录》言“六法”,其五为“经营位置”,即指画面中物象与空白的分布安置。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以“布置迫塞”为第一忌,所讲的也是构图。可见规划布局在绘画实践中的重要性。

早期人物画没有背景,例如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表现引魂升天的主题,人物在画面占左侧一角,而龙凤在画面的右上方,形成对角线构图,没有背景正对应主题语境。而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树木分割画面的形式,在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有所表现,树木既能分割画面,也是对于主题语境空间的表达。唐代人物画在人物的排列方式上加强主题语境。阎立本《步辇图》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部分描绘了典礼官和使者及随从,右边是被宫女簇拥着的唐太宗,整幅画面虽无背景,但通过人物的排列疏密也可清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同时画面中间留有部分空白,也暗示了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地位。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三匹马走在前面,与后方紧密围绕在一起的五匹马,形成疏密关系。整体画面虽没有背景的特殊表现,但是马匹不是奔跑状,而是步伐安排紧密,稳定行走,这也符合人物春游踏青的主题。《捣练图》表现宫廷妇女捣练的场景,此幅图从右到左依次为捣练、缝制、熨练三个步骤,共十二个人。在构图上,从捣练开始,四人呈现环形构图;而中间的缝制工序二人一高一低,排列形成三角形的构图;最后熨练一首一尾二人将练拉直,一人在中间熨练,一小女孩背对着观者,这样形成了十字形结构。画面中扇着扇子畏热回首的女孩连接着两个部分,让观者自然地进入下一部分。原本中间缝制应该是最后一道工序,但为了画面的均衡,作者安排在画面中间,使画面构图形成起伏变化。在引入观者的表现上,周昉《挥扇仕女图》的左右两部分的人物都为一站一坐,左边执扇背对观众的女子将手中扇子挥舞出来,仿佛在让观者回看,而右边第一人执长柄扇面向观者,并且右边第二位女性形象和左侧第二位女子的表现形成对比,整幅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侧面或者背面的形象,让观者如同也在画面中,做着相类似的活动。

总之,唐代人物画运用对画面对象的安排来表现画面的形式美感,通过人物的排列组合、人物大小配合、设立虚境等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中。在无背景设立的条件下,空间如同画面的空白需要观者去想象,来表现主题,这也正是唐代人物画表现的特点。

(二)道具强化主题

在唐代人物画中,为了衬托主体特征,突出人物的心性表达,画面中的道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道具可以大小、遮挡、摆放位置等关系表现出画面的空间,也可在画面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强化主题。

在唐代人物画中,对于扇子的运用比较常见。扇子可按形式分为长柄和短柄,也可按功能分为实用性、装饰性、礼仪性等。例如:《步辇图》中宫女执宽大华丽的障扇于唐太宗的左右两侧,扇子是身份的象征,也具有礼仪性;在《历代帝王图》中有雉尾扇伴随帝王左右,代表着帝王的高贵身份。《新唐书》中写道:“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因此也可看出统治者对扇的重视。在《挥扇仕女图》中,长柄扇和短柄扇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长柄扇在画中发挥实用性纳凉作用;短柄团扇则与女子的温柔婉约之美相呼应,也暗示女子的寂寞、空虚与无聊。在《簪花仕女图》中,除了表现几组女性形象外,还有花卉、石头、小狗、仙鹤等一系列元素作为配景,这些元素说明人物可能处在花园之中,她们在逗狗、赏花等,做着悠闲的活动。与之相似,《宫乐图》中宫中女性围绕在桌子前,她们拿着不同的乐器弹奏着,观者乍看上去可能会觉得画面呈现的是一场听觉盛宴,但是画中的人物或回首,或喝茶,或执扇,更像是围坐在一起聚会聊天的娱乐活动,正与主题相结合。

人物性格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画面中可以运用道具来衬托出人物特征,强化人物性格。周昉的作品《调琴啜茗图》画面表现了五位仕女,图的重点是一位仕女在园中树边石凳上弹古琴,其形象与右侧两位贵妇人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她膝上的琴使得她与其他人有截然不同的气质。画家将女子的手部刻画白皙纤巧,与黑色的琴体形成一道看不见的音符,她流露出来的文艺气息与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相一致。孙位《高逸图》结合不同人物的性格来安置道具,例如画中右侧第二位名士裸足趺坐,引人注目的是他手持的一杆长柄如意,以此配器,将认定他为王戎,因为他喜欢作如意舞。正如庾信《乐府·对酒歌》所写,“山简接籬倒,王戎如意舞”。如意加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强化了主题语境。

(三)多风格线条塑造主题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线条的运用贯穿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早期彩陶纹样大多以线来造型;之后青铜器上的纹饰,如兽面纹、饕餮纹等,都是以线条将各种形象组合在一起表现;秦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石上用线刻以神仙故事、孝子烈女、世俗生活等内容,生动传达了一定的哲理与美好祝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走向了自觉,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称之为“人的觉醒”,这一时期个人意识不断增强,从而产生了新的审美观念,画家在表现技法、主题等方面不断探索,产生了新的表现方式,这也为唐代人物画以及之后的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例如,顾恺之在线条的处理上,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被称为“高古游丝描”。中国画的线条运用毛笔勾线,将人物的外在形象与神韵表现出来。中国画中的线条并不是简单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而是用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写”出来,同时通过毛笔的不同方向、形态等产生有“骨力”的线条。同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兼备”也强调对人物神情的表现。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就是在强调将人物的精神品格表现出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无线者非画也”,也点出了线条的重要性。

纵观唐代人物画作品,阎立本使用“铁线描”表现人物衣褶质感,《历代帝王圖》塑造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全卷用线遒劲有力,将帝王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对于陈文帝、陈废帝身旁的仕女形象,则有意识夸大女性柔媚的特点,衣纹的处理多体现婀娜的特点。西域风格的代表人物尉迟乙僧,区别于汉魏时期的画法,用笔严密紧凑,用线如“屈铁盘丝”,力度均匀,粗细相等。盛唐时期吴道子用线长短、虚实、粗细兼备,形成“吴带当风”的个性表现,例如《八十七神仙卷》人物飘带宽衣,动静张弛有度,线条圆润相间,浓淡相宜,极富节奏和韵律美的视觉感受。宋代米芾云,吴画“行必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

在唐代人物画表现上,线条在众多的表现技法上表现出空间性。例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衣纹多短线,袖子的衣褶颇多,线条在穿插、遮挡以及粗细、虚实变化中表现出画面的形体的对比关系。《簪花仕女图》大量用长线,一方面说明人物所处的状态为站立,另一方面也在暗示衣服的材质丝滑,这也需要线条流畅有力,例如领口位置的线条转折有力,表现出空间感。同时,画家能够将轻薄通透的衣服与人物的身体部位区分开,如对仕女胳膊处的转折有三种表现的线条:表现胳膊的线条是有流畅弧度的;在表现披肩时线条更加柔和细腻;在表现外部的衣服时,线条既表现出衣服的质感又与人体形成虚实对比,线条整体较粗,用笔转折顿挫,表现出胳膊撑起衣服的动态。章怀太子墓《马球图》表现激烈的马上运动,人物在马上运动的各种姿态通过线条对形体的塑造,体现出运动的力量感,在击打马球时胳膊的张力与肌肉的线条形成对比,浓淡相宜,粗细相间,富有力量感。

(四)色彩细化主题

中国传统绘画中,早有五色说,自然万物均由“五”来概括,青、赤、黄、白、黑等五色与五行相对应为正色。之后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从“礼”的角度认识色彩的象征性,认为五色为正色,其余为“下色”。道家追求自然,用色简朴,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以黑白二色表现天地万物。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颜色也有正间色之分,但是与前两者不同,佛教的色彩更多带有象征性,例如白色象征善,蓝色代表纯洁、理智等。

南朝谢赫“六法”其四为“随类赋彩”,即既要尊重物象的固有色,也要根据作者的情感来表现。唐代人物画在学习前人的技巧上,又不受限于前人的经验。唐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包容性强,各方面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推动了艺术审美走向新高度。唐代人物画在色彩上丰富灿烂,可以分为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卷轴画。墓室壁画设色艳丽简洁,在统一的色调中使用对比色。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的壁画,以红色为主,面容上着以肤色,过渡自然,在色彩上运用了朱磦、石绿、石青、大红、深红以及金箔等多种颜色。同时期的章怀太子墓出土的《狩猎出行图》、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出土的《宫女图》等,都以红色为主,为墓主人营造热闹繁华的气氛。石窟壁画在唐代已不像北周那样粗犷、单调而是富丽堂皇,用色和谐悦目。莫高窟盛唐130窟的供养人像,从服饰色彩的搭配上分辨出地位的尊卑,后面的侍女身着纯色长袍,衬托出供养人高贵优雅的气质。画面使用矿物色石青、石绿以及互相调和以降低纯度的间色,还有不少壁画使用沥粉堆金,例如莫高窟盛唐217窟《西方净土变》建筑结构多处涂以金边,显得金碧辉煌。

在卷轴画方面,初唐时期卷轴画设色沉着古雅,《历代帝王图》用色相对厚重纯净,主要是红、黑、白来表现主体人物。《步辇图》中典礼官衣服为红色,红色为正色,与吐鲁番使者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的衣服形成对比,这也暗示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高下之分。唐太宗的衣着为黄色,彰显了其高贵的身份。其周围的侍女以小部分红色点缀,衬托画面的气氛。盛唐时期仕女画是仕女画发展高峰期,张萱、周昉比前人更善于运用颜色,所画妇女都是浓妆艳丽的形象,着色艳而不俗,注重色彩的装饰性,《捣练图》人物衣着华丽,色彩丰富,画面中运用了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白色等颜色,以覆盖力强的矿物色配合一些植物色,层层晕染,显得画面厚重而细腻。同时,画面中的颜色相呼应,第一段中的绿色长裙与第二段地毯色彩相呼应,第三段一位扯练妇女身着的蓝色长裙与中间执扇的女童颜色相呼应,同时还有大量对比色的运用,蓝裙黄披帛、红衫蓝裙等,色彩和谐,艳而不俗。《簪花仕女图》画面多暖色,但是有色彩区别,有朱砂、石绿等颜色,层层晕染,将植物色与矿物色巧妙结合起来,使得画面在颜色厚重而透气。《虢国夫人游春图》大量使用暖色做对比,衬托出游春的主题。

三、结语

唐代人物画受外来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刺激,艺术家在表现人物画表现方面,更加重视对人物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当时的绘画精神和面貌,形成了唐代独有的绘画语言。唐代人物画没有背景的衬托,从多个方面来塑造主题,使得主题语境与画家所表现的情感相一致,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饶自然.绘宗十二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

杨霞,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构图唐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