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究

2023-10-08袁飞吴婧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专业课程导师

袁飞 吴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道路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角度。“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来源,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临床专硕生教育既丰富了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又拓展了继续医学教育外延。课程思政融入其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有效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360 度高校德育“大熔炉”教育合力作用的有效途径。

1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专硕生教育的必要性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医学院校作为课程思政医学教育阵地,应集中力量探索发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全课程育人布局,承担起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促使思政教育由专员转向全员[3]。临床专硕生教育是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医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有效推进临床专硕生教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将有利于医学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 培育“医者仁爱精神”素养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卓越好医生”的摇篮,它不仅应培养其医学技能,还应着重培养其崇高的职业素养,使其受益终身[4]。医学直面生命,自古以来“厚德而后为医”是医学永远不变的规律,塑造医德之魂是医学教育的第一要义[5]。1988 年爱丁堡全球医学教育大会宣言: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人类健康的具备仁爱的医生。纵观全球,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人才为促进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基本实现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的目标,但距离具备“仁爱精神” 的医者这一最终目标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特有的高等教育育人路 径,与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相辅相成[6],“医教协同”背景下,“双轨合一”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丰富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使医学教育在育人功能与医学技能传授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而使其更好地成长为兼具“医者仁爱”精神素养和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才。

2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专硕生教育的可行性

2.1 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所需

我国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健康中国[7]。“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标志着我国对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已从培育拥有精湛医术的医务工作者,转向塑造具有人文关怀的“白衣天使”。“医教协同”推进背景下,医疗制度纵深改革的趋势预示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不再是检验教育过程的唯一标准,职业道德、爱国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已俨然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继续医学教育更是成为主战场。

课程思政的重心在于“思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立足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以及伦理道德的培养,按照可复制可推广性的实践要求,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具备住培学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的临床专硕生教育进一步扩招的趋势已成定局,医学院校为国家输送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规模不断增大,临床专硕生教育阶段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爱国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积极探索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意识形态能力的路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伟大斗争的前沿阵地,在临床专硕生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观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不是单纯地在培养计划中强加思政内容,更不是生搬硬套自然科学与德育人文之间的联系,而是寻找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之间的纽带,将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的各环节、各方面[8]。

2.2 新医科学科发展建设之选

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是实施我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医科作为构筑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聚焦大国计、大民生,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9]。新医科建设的关键在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产生医学重大成果、解决临床复杂问题的核心[10]。科、教融合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大力发展新医科的同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之路,也是改革创新高等医学教育的必然之举,更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之选[11]。

3 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专硕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住培学生在培训期间需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硕生的专业课程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学习实现了对接,然而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模式,与课程教学的“相融性”有缺失,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入“契合度”存在困境,导师负责制度的课程思政“能动性”未凸显,是目前临床专硕生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现状。

3.1 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性”有缺失

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主体,教师队伍更是成为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主心骨、德育行为的主导者,但实际教学中的不重视和敷衍了事,造成医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无法交相融合,难以达到理想中的高度。一方面,临床专硕生课程教学简单直接地进行“技能和知识点”的灌输,课程思政性不明显;另一方面,部分课程教学将思政课程的内容生搬硬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课程思政作用的显现强行“对接”表现生硬。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错综复杂,多元意识形态渗透交织,医学研究生接受思政课的显性教育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甚至可能由于观念上对其缺乏重视而产生抵触心理[12],从而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毫无裨益的学业负担导致意识形态矛盾日益凸显,最终出现职业道德沦丧、爱国精神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的局面。

3.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入“契合度”存困境

3.2.1 显性化困境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启发研究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其成长。专业课教学是临床专硕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载体,但由于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偏差,常常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直白地将思政元素“灌输”给学生,将隐性思政教育变成了显性教育,导致思政教育生硬、不深刻,影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的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3]。

3.2.2 形式化困境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各专业课程的设计难度相较于文科课程来说较大,很容易出现重形式而轻实质“两张皮”的现象。医学院校缺乏课程思政体系方面的深度研究,在宏观与微观医学人文方面虽均有所涉猎,但宏观上扎堆于课程思政与医学素养的研究,微观上拘泥于对现状及已有经验的总结反思,难以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将理论方法用到课程教学的实际当中,距离临床专硕生“大思政”教育目标达成较远。某些院校课程更是一方面生搬硬造地使用思政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简单粗暴地模仿同类高校课程,无法根据课程的自身特色发掘思政元素,导致研究生的获得感较差。

3.2.3 功利化困境

为推动临床专硕生教育课程思政更好推动建设,各级各类政府、高校制定并出台许多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措施。部分教师却投机取巧,出于其“功利”目的,将专业课程稍做包装申报研究生课程思政优质课程,但申报书设计精彩却流于形式,打造出的课程空洞无内涵,违背了教育初心,更未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3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课程思政“能动性”未凸显

导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是培养合格、同质化住院医师的重要保障。导师更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团队的学术水平、专业态度和方式是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4]。导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在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专硕生教育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15],但目前导师指导不够、“压榨式指导”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导师负责制的思政“能动性”未被重视,极大地影响着临床专硕生培养质量。再者,由于相关的临床专硕生教育评价机制的局限性,部分导师错误地将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视作学业的全部,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不实用且占用学习时间,忽视“医者仁心、教者恒心”等道德人文观念的培育,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存在差距[16]。

4 课程思政在“双轨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融入探索

“医教协同”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临床专硕生教育的建设应着眼于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重庆医科大学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功能的三重建构,探究课程思政融入临床医学专硕生教育的有效路径。

4.1 建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机制

4.1.1 注重顶层设计

“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系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构建,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学位点特色出发进行顶层设计,方可开启具有新时代我国医学特色的“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课程思政建设新局面。为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17]。重庆医科大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临床专硕生培养目标中,充分贯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临床专硕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提升医学继续教育的宽度、广度。

4.1.2 挖掘思政元素

在遵循德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课程思政融入“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教育应巧妙地与学科特色及专业背景融合,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论与形象生动的医学案例相结合,结合研究生的学习情感要求,开展具有可行性的医教协同育人模式,培育出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队伍[8]。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其传播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以及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德素养,临床专硕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被赋予了更高的品德要求。如将时代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课程之间进行渗透与融合,通过创新课程教学实施路径,着重培养生命至上的人本理念、举国同心的爱国情怀、舍生忘死的担当意识、尊重科学的求知精神、命运与共的博大胸怀,从而将时代精神内化成“医者仁爱”精神培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支撑,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和医学生继续教育外延。

4.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功能积极性开发

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关键,更是作为课程思政融入的首要环节。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大都兼具医者和师者双重身份,在立德树人根本原则指导下,都对其有“医德医风”和“师德师风”双重要求。立足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榜样典型,促进优秀导师团队联合,搭建专业教师队伍为主导的“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德育目标达成,重视对专业教师开展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 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为学生打造更加良好的教育平台。

开展“个案榜样进课堂”课程思政,结合当代青年医师对专业课程的了解程度,将达成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者平衡,创新教学方式发掘其学习爱好,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某种疾病相关医学知识的时候,邀请受过表彰且被主流媒体宣传过,在医师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的榜样医师进课堂,与学生开展“情境互动式”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探讨,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生动形象地以所见所感宣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意识形态上的深远影响,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逐步实现自我教育。

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功能积极性,离不开构建多种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进行 评价[10]。针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功能积极性水平的评价,建立“学生必评、教师互评、督导抽评”三结合的考评机制,构建“教学、管理、评价”三交互的考评体系,综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两渗透的考评方式,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渗透效果,形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功能积极性长效评价机制。

4.3 导师课程思政责任能动性促成

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人,在“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教育培养的实践带教、教学育人、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引等方面的课程思政责任能动性会产生重大影响。导师作为学术人,既是学科的守卫者,更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增强导师的职业认同,爱护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德服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的兴趣[18],导师聚焦于提升课程思政责任能动性,有助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的力量渗透到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中,从而达成德育目标。

为了更好地达到导师课程思政责任能动性促成,一是完善导师遴选和考评机制,确定“德行表现”一票否决制为底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即研究生导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为”方针,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强化研究生的价值观塑造,努力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19]。二是要强化导师团队建设,“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教育普遍采取双导师制的导师团队育人模式,强化导师团队建设,一方面导师团队内部可以开展集思广益、协同合作创新多元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团队内部导师自身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育人先育己,有利于导师自身课程思政责任能动性水平提升。三是要规范导师培训,除增强导师对学生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外,重点根据国家新文件的要求,强调对学生思想引领、价值传递、心理关怀和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责任能动性水平。充分发挥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强化导师在其实践、学术和生活中的榜样效应,把握“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在育人中的主阵地,给学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课程思政融入“双轨合一”临床专硕生教育的深入探索对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教育的主战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应积极主动地肩负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不断迸发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发挥医学人文教育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医学生把握好知识引领与价值取向,不断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专业课程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爱情导师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