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前海大铲湾片区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3-10-08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8期
关键词:片区深圳海洋

陈 江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蓝色正逐渐渗入中国经济的“底色”。海洋强国战略吹响海洋经济腾飞号角,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党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深圳前海亦提出2025 年初步建成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大铲湾作为前海海洋产业发展重点片区,需要打造有特色、有差异、有优势、有潜力的海洋产业发展高地,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敢想敢闯。

二、背景情况

深圳是我国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1145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 公里海岸线和51 个岛屿。2017 年,深圳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深圳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度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2 年起,深圳市连续推出数个重磅文件,包括《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等。深圳正积极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金融驱动、交通互联等综合优势,构建东西“两翼齐飞”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强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打造成为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2011 年到2021 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从998 亿元增长到3012 亿元,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2%,远超GDP 增速。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增加值合计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3%。

2010 年8 月26 日,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2021 年9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 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 平方公里,涉及前海中心区、海洋新城、大铲湾片区、蛇口国际海洋城等海洋发展重点片区,拟集聚国际海洋创新机构,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1]。

三、前海发展海洋经济优劣势分析

(一)前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国际性、创新性、引领性特色鲜明,政策、资金扶持多样化,与香港合作紧密,具备支撑海洋产业长足发展的天时地利条件。

1.发展基础扎实

前海地处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与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交汇处。扩区后,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拥有600 平方公里海域、68 公里海岸线、13 个岛屿及7个港口码头,涉海注册企业约3400 家,实现增加值约469 亿元,拥有中集集团、招商重工、惠尔海工等龙头企业。海洋产业门类丰富,覆盖11 个行业门类,海洋产业发展逐步显现规模效应,并向高端业态发展。

2.功能逐步完善

为实现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前海在持续完善西部港区港口设施,有序集聚高端航运服务资源,发展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海洋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海洋金融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涉海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逐渐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重点布局海洋新城、大铲湾、蛇口国际海洋城等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其中,海洋新城面积约7.44 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大铲湾片区重点打造蓝色未来科技园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两个海洋产业集聚区;蛇口国际海洋城面积约26 平方公里,规划打造“一带、两谷、四湾、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3.优惠政策叠加

前海出台了支持金融创新、总部经济、航运服务、保税业务、土地开发模式创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文件,如《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促进商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专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服务深港合作鼓励总部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前海实行“双15%”税收优惠,即设在前海合作区三湾片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税率最高均为15%;同时,前海被纳入经国家批准的广东省专业资格互认先行先试试点范围,为境外人才、海外华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在前海的就业、生活及出入境提供便利,在吸引国际人才、高端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二)前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不足

1.缺少重量级的海洋组织

重量级海洋组织通常是指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海洋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等。这些组织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海有待加大引进国际组织、国际平台,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力[2]。

2.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品牌

目前,深圳市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驱动不足,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支撑匮乏,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品牌。前海需要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用好深圳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相关政策,深挖前海特色,孵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品牌[3]。

3.缺少国家级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和相应空间载体

深圳市目前已建设涉海创新载体61 个,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新增海洋工程本科专业,深圳海洋大学正在筹备建设中,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已启动共建等等。但整体来说,海洋科研机构水平较低、数量少、分布散,与国家级海洋机构在海洋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有较大差距[4]。

四、大铲湾片区发展海洋产业优劣势分析

(一)大铲湾片区发展海洋产业的优势

1.首屈一指的门户枢纽地位

大铲湾片区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心、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枢纽节点区域、前海扩容范围内,兼具海陆空战略资源汇集的区位优势:航空方面,北通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约9 公里;港口方面,大铲湾港区三面临海,水路南距香港20 海里,北至广州40 海里;轨道方面,地铁延伸大铲湾,直接连通深圳福田、罗湖、南山中心城区;道路方面,广深沿江高速、深中通道、妈湾跨海通道、机荷高速等构成大铲湾片区周边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络。优越的地理区位及四维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聚集,将奠定大铲湾片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首屈一指的门户枢纽地位。

2.极度稀缺的滨海空间资源

2005 年,深圳市颁布并实施《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约974 平方公里土地纳入生态线范围,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剩余约900 平方公里土地则早已建成。深圳可发展的物理空间受限,可供开发的土地基本饱和,人口、产业高度集中的格局,必然触发深圳对战略空间的极大需求。大铲湾片区是深圳西部都市核心区最稀缺的滨海空间资源,已形成的约5.1 平方公里土地,权属清晰,具备打造规模化海洋产业园区的无限想象空间,是深圳未来稀缺的可成规模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空间。

3.优质的产业项目储备

大铲湾片区地处深西海洋产业走廊协作中枢,拥有广阔的产业腹地与优质的城市功能支撑,以及前海蛇口自贸区的辐射带动。深圳西岸大空港地区、保税港区、自贸区形成了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孵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大铲湾片区拥有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蓝色未来科技园、国际远洋渔业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国(深圳)国际渔博会等优质产业项目储备,为片区吸引海洋产业企业,打造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发展势头强劲。

(二)大铲湾片区发展海洋产业的不足

1.区域竞争激烈

根据《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前海范围内就有四个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前海中心区,布局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打造蓝色金融发展示范区;蛇口国际海洋城,重点培育发展海洋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测试服务)、海洋智能设备、海洋电子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研发集群;海洋新城,重点发展海洋高端智能设备、海洋电子信息(大数据)、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大铲湾片区,打造集海洋科技研发机构、装备检测设施内容的海洋产业科技服务集群[5]。大铲湾片区起步晚,区域竞争激烈,亟须找准自身发展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2.向海扩容受限

2018 年,原国家海洋局出台13 条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加强围填海管控,省、市层面也均出台严格管控围填海文件,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大铲湾港区二期、三期还未完成围填海,其填海工程面临海洋环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制约将越来越大。在大铲湾片区约7.2 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约2.1 平方公里无法解决填海问题,片区发展面积受限。

3.港城矛盾难调

大铲湾片区以集装箱码头规划启动填海造地,随着《深圳港总体规划(2016—2035 年)》调整,片区一分为二,呈现半城半港空间格局。城市功能区内,蓝色未来科技园完成部分建设,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已开始分批开发。港口功能区,一期码头已投入运营15年,二期码头正开展前期工作。就现状而言,大铲湾片区交通疏解、环境提升等港城矛盾问题暂未得到很好解决。

五、大铲湾片区海洋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大铲湾片区港口功能亟须释放,以港带产推动港口集约化升级,补足城市配套功能,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建设,协同周边优势资源强链补链,共育海洋新兴产业,打造高适应的蓝色产业智创空间,导入技术、人才资源,构建良好创新服务生态,实现海洋产业规模跃升。

(一)打造海洋产业赋能平台,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是前海打造一流海洋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之一,已建成部分占地面积约9.7万m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2,正在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是前海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战略空间,可作为推动海洋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规划中的产业空间约133.4 万m2,建成后可融合科技园区、总部基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安居等多元功能,引进以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智能装备为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现代文旅消费,成为前海海洋产业发展的超级赋能平台。

(二)开拓海洋现代服务市场,培育产业生态体系

结合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海洋产业赋能平台所集聚的产业需求,建立海洋现代服务平台,构建一站式产业服务体系,提供企业经营(如人力资源服务、装卸存储服务)、产业发展(如产业孵化服务、科技支持服务)、海洋金融(如海洋产业基金、海洋开发银行)、海洋科教(如海洋科普教育、海洋高端智库)、基础配套(如物业管理服务、生活配套服务)、政务服务(如政务代办、政务直通)等各类海洋现代服务。培育以海港资源为依托,以蓝色未来科技园为抓手,以大铲湾片区即将建设的产业空间为载体,以海洋科技和数字经济为名片,汇聚人才、资金、技术的海洋产业生态圈,与腾讯未来科技城联动发展,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端产业承载区,实现片区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

(三)打造海洋产业创新平台,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环境

与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合作,打造海洋技术创业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推动政企产学研多方合作;引入行业协会、商会及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加速研发技术产品化、市场化进程,构建起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以专业交易服务为核心,通过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高端水产综合性交易平台,整合基于交易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全产业要素高效流通,汇聚产业生态资源,提升大铲湾片区海洋产业相关项目的服务能力;以文化引领,挖掘深圳“渔”文化,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渔博会,宣传深圳“渔”文化,打造前海大铲湾片区“渔”文化旅游地标,塑造“渔”文化国际品牌[6]。

(四)强化海洋产业投资,拉动产业体量增长

对接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和全球重要的新经济发展策源地战略,构建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开展大铲湾片区综合运营和产业投资,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实现片区全生命周期运作和滚动可持续发展,打造成为专业的海洋产业投资者。围绕创新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人才链,集聚海洋科技总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远洋渔业等高端海洋科技和产业要素,开展直接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并强化大铲湾片区、前海中心区、蛇口国际海洋城、海洋新城等片区的互补合作,深入参与海洋产业发展[7]。

(五)协同周边优势资源,实现强链补链差异化发展

大铲湾片区+蛇口片区:提升产业链高度。蛇口休闲业和邮轮母港可增加大铲湾片区旅游休闲和研发办公潜力,联合蛇口共同打造海洋消费品牌和高端空间载体。

大铲湾片区+前海中心区:提升产业链深度。引导前海金融机构加大对大铲湾海洋科技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和优惠力度,优化各类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式,实现涉海金融服务在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布局。

大铲湾片区+南山科技园:拓展产业链增量。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科技园龙头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一批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足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8]。

(六)完善海洋人才政策,夯实海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前海特区中的特区优势,尽快制定海洋人才认定标准,将海洋领域内的人才类别、认定标准、统计机制等明确,纳入现有人才政策,对在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经济技术、海洋现代服务、航运服务、港口物流等领域的管理、科研、服务、教育等人才进行鼓励,对人才的产出效益进行科学统计。同时,完善海洋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在奖励补贴、研究经费、居留和出入境便利、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税收、医疗、保险等方面对其提供优惠政策[9]。大铲湾片区要以培养专业化、创新型、高层次的人才为重点,加强梯队建设,加快海洋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海洋产业投资等业务拓展方向的专业人才储备。统筹推进各领域、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队伍培训,全面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

六、结语

深圳前海大铲湾片区正在书写崭新的蓝色未来新篇章,通过强载体、重服务、做品牌、优投资、链资源,实现与周边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差异化发展,勾勒适合片区海洋产业发展的远景图,成为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锋示范。

猜你喜欢

片区深圳海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