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理论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模型研究

2023-10-07董洪哲宋小康赵宇翔

现代情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理论活动

董洪哲 宋小康 赵宇翔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3.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1],将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方面作为未来重点任务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信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提升公民健康素养和促进大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在线健康信息,但是一些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互联网经验不足、缺乏相关搜索技能的群体很难利用互联网获得有效的在线健康信息,他们一般会通过家人或朋友进行替代搜寻来获得关于健康信息的支持[2],这一行为被称为“替代搜寻或代理搜索”(Surrogate Seeking or Proxy Searching)[3]。一项美国调查结果显示,约2/3的在线健康信息搜寻者会代替他人进行相关健康信息搜寻,成为替代搜寻者(Surrogate Seekers)[4]。对于被替代者而言,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Surrogat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SHIS)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满足各种各样复杂的健康信息需求,改变或影响相关健康行为决策[5]。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有望减少数字鸿沟带给不同个体之间的健康信息获取差异,促进健康公平和数字包容[2],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

相较于自我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替代搜寻行为的信息需求来源于他人,强调社会纽带关系和人际协同效应,该行为包括健康信息需求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分享等复杂过程,尤其在信息需求的理解和感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搜寻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6],行为特征也有显著差异[4]。目前,已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替代搜寻行为的特征和模式[17,44]、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影响行为的因素[2-4]以及行为的结果[3,40]。尽管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的研究缺乏体系性和系统性,视角比较分散,缺乏对行为的系统理解。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描述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要素,从而构建更加精确、完整、有效的理论模型,促进理论的发展和演化,现阶段亟待以一种宏观视角对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作为个体行为深入分析的方法和视角,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能够系统地解释和理解个体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框架下,个体的行为被视为一种目的驱动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通过工具来实现,同时又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综合性的理论视角可以深入了解个体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个体行为。具体来说,活动理论从多个维度对行为进行解析,包括主体、客体、工具、规则、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可以对替代搜寻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解构,有助于提供系统性和体系性的理解。活动理论作为理解复杂人类活动的分析范式,已在信息行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7-10]。同时,该理论具有较高的可拓展性[11],通过应用活动理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个体行为的多个方面,从而提高对行为的理论认识。基于此,本文基于活动理论阐释替代搜寻行为的主体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深化对替代搜寻行为本身的认知。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健康信息替代搜寻的概念和内涵

从目前研究来看,学界主要从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搜寻者两个视角对替代搜寻行为进行阐述和研究。从信息需求者视角,McKenzie P J[12]在对怀孕妇女日常生活信息寻求研究中发现,替代搜寻是她们日常信息实践的4种类型之一,被定义为信息需求者通过他人或代理中间人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Massey P M[13]研究发现,老年人和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更倾向于让他人代替自己寻找健康信息。从信息搜寻者视角,Abrahamson J A等[5]通过探索非专业信息中介行为(Lay Information Mediary Behavior,LIMB)提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是信息搜寻者作为一种信息中介(Information Mediaries)为他人或因为他们而寻找健康信息。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搜寻者这两个视角描述了单一静态的信息实践活动,而替代搜寻的交互模式和动态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宋小康等[14]提出包括替代搜寻者、健康信息需求者和在线健康信息资源3个主体的替代搜寻模型,认为替代搜寻者需要及时与信息需求者沟通需求,并利用在线健康信息资源对所需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最后传递分享给需求者,以促进健康公平和社会融入。

在替代搜寻过程中,替代搜寻者会出于关心或接受信息需求者的请求,利用网络查找并提供信息支持[12],他们一般针对特定的健康状况或问题使用在线健康信息资源进行替代搜寻[5]。为了将在线健康信息转化为可用的内容以积极地改变需求者的健康行为,替代搜寻者需要深入了解需求者的目标、态度、状况和情感[15]。相关研究发现,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会更频繁地参与健康信息的搜寻、生成和分享活动[16],且在搜寻过程中持有更谨慎、更执着的态度,直到获得较为满意的信息[5]。因此,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是指替代搜寻者为满足被替代者特定的健康需求,借助搜索引擎、在线健康社区、健康问答平台等在线互联网工具,在遵循系统平台规则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协作,对健康信息进行搜寻和价值判断,最终将健康信息传递给被替代者的信息行为。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人们寻求信息改善和促进健康提供了信息资源平台,同时也放大了数字时代的信息不平等问题[17]。当数字贫困者的健康需求无法满足时,便会产生替代搜寻的渴望[18],他们可能求助于他人来间接获得健康信息,进行替代搜寻的家人或朋友成为他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治疗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5]。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搜寻能够弥补特殊人群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不足,满足他们的健康信息需求,提升他们的健康信息素养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健康行为的改善。因此,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能够消解数字鸿沟的负面效果,减少在线健康信息不平等[13],同时在数字融合和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8]。

1.2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其作为一种人类意识,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活动是行为主体和客观世界客体之间有目的的、社会的、中介的、多层次的、发展中的互动。因此,活动被认为是动态和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19]。后来,Engeström Y等[20]扩展了活动的概念,在“主体—客体”交互中增加共同体部分,并提出通过工具、规则和分工来调解主体、客体和共同体的三向互动方式,以提供对共同体活动和组织实践的解释。由此,活动理论模型形成了由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分工6个部分组成的活动系统模型,所有人类活动都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活动系统中,每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并协同工作以实现与其他部分互动。

随着理论的发展,活动理论超越学科的界限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不仅应用于心理学,而且还应用于教育学[21]、信息系统[22]、人机交互[11]、图书情报[23-24]等学科领域,并成为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在信息行为领域,Wilson T D[10]首次将活动理论扩展到信息行为研究中;Allen D等[25]证明了活动理论在研究信息行为方面的相关性与可行性,并通过“活动—行动—操作”的概念框架和层次结构解决了信息行为研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问题。Xu Y[26]通过活动理论解释了用户在使用信息检索系统时,认知状态与其表现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孙晓宁等[8]借助活动理论框架深入解析社会化搜索行为,确立了该行为研究范畴和概念体系。薛翔等[27]引入活动理论对信息偶遇进行解构,构建了行为生态系统模型。周晓英等[9]以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为例,采用活动理论描述了搜寻行为的规律。Zhao Y C等[28]创新性地将示能性理论和活动理论结合,提出了信息实践研究的概念框架。

对上述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活动理论既可作为概念分析的理论框架,也可作为实证分析与系统设计的概念工具。活动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理解人类行为,它从主体、客体、工具、规则等方面,对行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其可以更加细致地分析和解释行为中的各个维度和要素,促进对行为的系统理解和研究。因此,运用活动理论解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以展现其内部结构特征,深入阐释行为的产生、发展以及要素间的交互,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2 基于活动理论的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分析

根据活动理论的六要素,并结合Engeström Y[29]对活动理论的研究,本文将从替代搜寻行为的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分工6个部分对行为结构进行全方位解析,如图1所示。

图1 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要素结构

2.1 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活动要素分析

2.1.1 活动主体

主体是执行活动的行动者,也是活动目标的实际行动者。先前研究指出,替代搜寻是一种主体间信息支持的活动[14],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替代者利用ICT工具帮助被替代者进行信息搜寻的一种模式。因此,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中,主要的行为主体是替代搜寻者,其目标是为了满足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尤其当被替代者无法通过自身满足健康信息需求时,替代搜寻行为就可能发生。相关研究发现,人口统计特征、搜寻经验以及家庭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替代搜寻者的特征,自我感知健康状态良好、已婚、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较强以及家人患有慢性病的参与者更容易成为替代搜寻者[17],即当人们面临健康问题和需求时,周围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往往会出于关心或接受患者的求助,成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者。

2.1.2 活动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活动的对象,它通常是人们正在聚焦的问题或关注点,是主体注意力、动机、努力的焦点。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寻中,客体为各种各样的在线健康信息,包括疾病症状、病因、就医等。替代搜寻者通过在线健康社区、互联网搜索引擎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疾病、保健、治疗、诊断、药物、心理和医疗保险等[3,17],由于在线健康信息具有多源异构、类型多样、冲突不一致、真假难辨等特点,需要筛选摘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被替代者以满足其健康问题需求[4]。

2.1.3 活动共同体

活动共同体是多主体联合实现任务的组织或团队,由于主体活动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复杂情景因素的影响,共同体往往处在不断变化中。健康信息替代搜寻作为一种“团队活动”[3],狭义的活动共同体是指基于被替代者形成的健康知识共享的人脉圈层团体,如被替代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亲人、朋友、相似健康信息需求的其他患者等。而广义的活动共同体还包括了医生、拥有疾病健康经验的网络博主、其他信息提供者和支持者等。在替代搜寻过程中,替代搜寻者为了实现活动的目标和健康信息的获取,需要与共同体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交流和交互。

2.1.4 活动工具

活动工具是指主体参与活动的手段,也是主体、客体与共同体之间互动的媒介。主体、共同体与活动的客体或目的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工具的使用来实现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中,主体、客体与共同体之间交互是指替代者如何利用相关工具获取被替代者所需的相关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的是主体和共同体之间通过工具进行交流以及替代者对工具的使用。根据研究调查发现,主体和客体的交互即健康信息获取过程中,替代者获取信息的工具主要有搜索引擎、在线健康社区、在线问答社区、社交媒体、手机健康App、医疗机构或政府网站、专业数据库等[17]。除此之外,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也会发起一些项目来支持健康信息的获取[30]。在主体与共同体之间交互中,替代者通常利用微信、电话等社交媒介将健康信息转发和分享给被替代者。

2.1.5 活动规则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规则和条例以一定的方式指导和约束活动主体的行为,主体按照相应规则来调整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这些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第一,在法律法规层面,健康信息搜寻还涉及隐私安全、信息质量、虚假信息等问题,这些可能对替代搜寻活动产生阻碍作用[31],因此,替代搜寻中的健康信息获取和分享需要遵循隐私和安全的相关规则和法律规定。第二,在平台规则方面,替代者搜寻涉及信息检索、甄别、评价、整合和加工等过程,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平台运营规则下将信息处理后传递给被替代者,包括检索规则、筛选整合规则、信息传递保真度等[14]。第三,在人际规则方面,对于涉及健康等严肃议题,被替代者会根据人际纽带关系谨慎挑选“替代人”,同时,替代者在心理认知上也存在考量,比如责任心、搜索技能等[14]。此外,主体需要通过社会经验和个人能力素养来区分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以获取具有价值的健康信息。同时,在特定问题的搜索需求中,社会规则对于筛选搜索系统、工具和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为搜寻者提供必要的引导。

2.1.6 活动分工

分工指的是共同体成员开展活动时的责任分配和工作角色的变化,不仅包括执行时间,还包括角色发挥的功能[32]等。在共同体中,不同的角色如何顺利协作和组织,就需要成员进行“任务分割”。在一个完整的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活动中,角色包括替代搜寻者、被替代者、医生、相似疾病健康信息需求的其他患者、网络博主、其他信息提供者和支持者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为健康信息评分、点赞、评论等的“追随者”[33],不同角色共同协作,最终推动替代搜寻活动的完成。

2.2 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系统结构

将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模型中邻近的3个要素构成4个子系统:主体、客体和工具组成的信息获取子系统;主体、规则和共同体组成的信息交流子系统;主体、客体和共同体组成的信息分享子系统;客体、共同体和分工组成的任务协作子系统。基于此,本文借助4个子系统揭示替代搜寻行为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系统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系统结构

图3 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层级结构

2.2.1 信息获取系统

在替代搜寻行为中,活动的产出和目标实现都是基于这一系统,因此其是整个活动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结构。根据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替代者借助各种工具(搜索引擎、在线健康社区、在线问答社区、社交媒体、手机健康App、医疗机构或政府网站、专业数据库、图书馆等)对健康信息进行检索、浏览和交互,并对多源异构、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的在线健康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处理,最终获取和形成被替代者所需的健康信息以实现活动目标。

2.2.2 信息交流系统

在遵循社会道德、互联网相关协议、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则下,替代者、被替代者以及共同体其他用户之间,围绕被替代者所面对的健康问题和主题进行协作、交流和沟通。首先,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过程中,替代者和被替代者之间存在直接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初始阶段的信息需求的交流,还包括替代搜寻过程中需求调整的交流和情感交流,如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等;其次,在平台中,替代者与平台用户存在直接的交流,比如通过平台与其他患者、医生等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虚假信息、安全隐私、伦理道德等问题会引发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冲突和矛盾,系统需要有周密完备的规则制定机制,避免破坏群体的关系和影响活动任务完成。

2.2.3 信息分享系统

分享是实现多方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替代搜寻行为中实现搜寻目标任务的最核心的手段。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教育程度较低或老年人等群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存在着障碍,他们通常寻求家人或朋友等代替完成信息搜索[13]。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的强弱关系,通常强关系的他人更有可能成为替代搜寻者[34],这是因为健康信息搜寻往往需要信息披露以获得特定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需要被替代者不断反馈自己的信息和需求。在搜索中,替代搜寻者面临病情表述等障碍和挑战[5],他们需要其他共同体的用户进行协作以提升搜索效能和信念。同时,通过与其他网络用户的交流、分享、探讨、互动等,替代搜寻者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全面的治疗经验、疾病保健等信息,以更精准有效地实现替代搜寻的目标任务。从中可以看出,围绕替代搜寻者、共同体成员和健康信息,无论是被替代者与替代搜寻者关于健康信息需求和搜寻结果的沟通和反馈,还是替代搜索者与其他共同体成员的信息分享和交流,都是分享系统最直观的表现。

2.2.4 任务协作系统

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针对被替代者的健康信息需求,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彼此协作,根据不同角色分工共同发挥作用,这也体现了Web3.0协同生态互助的核心精神。首先,由于身体、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局限,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可能在使用互联网及相关设备方面存在障碍,通常寻求他人使用互联网来代替完成信息搜索[35],通过他人“中介”[18]的角色来实现技术层面的协作;其次,在线健康社区等社交媒体提供了患者之间以及医患之间互动交流协作的平台,使成员可以分享疾病、治疗、药物等方面的经验[36]。在这个过程中,替代搜寻者、被替代者以及其他社区用户都可能成为受益者,从而实现组织内容的协作。围绕共同体、分工和客体,技术协作和内容组织协作共同组成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协作系统。

2.3 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层级结构

为了多角度揭示替代搜寻行为的层级结构,笔者借鉴Leont’ev A N等[37]提出的“活动—行动—操作”三层级结构的描述活动方法,对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层级结构进行解析,分别对应活动的动机(Why)、活动的目标(What)和活动的条件(How &Where)。

在纵向结构上,动机、目标和条件组成了行为3个层级。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活动主体最终目标是获得有价值、高相关的健康信息。被替代者的信息需求决定了目标方向,而替代搜寻者行为动机为目标实现提供了原动力。这些行为动机包括替代搜寻者拥有丰富的搜索经验所产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帮助他人获得自我价值感、具有利他主义倾向以及对他人健康状况的关注等[17,31]。在替代搜寻过程中,活动目标也会受到搜索资源、搜索规范、隐私安全、网络便利性、筛选信息困难程度等网络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替代搜寻者需要不断变化和调整搜寻目标方向,整个活动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动机决定了目标,条件影响了目标。

在横向结构上,动机激发了替代搜寻活动,获取高价值健康信息的基本目标引发了信息搜寻的行动,资源、情景等外部条件因素决定了操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整个搜寻活动由各类搜寻行动组成,如搜什么、在哪搜、怎么搜、搜寻结果的判断处理与提炼等各类行动。行动又由各种具体操作组成,如明确搜索疾病主题,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在搜索框中键入症状、疾病名称等关键词,根据搜索结果判断信息的匹配度、权威性以及完整性等。因此,活动、行动和操作三者形成了从属关系,即整个活动可以拆解为搜索引擎的选择、信息处理、分享采纳等多个行动,行动又可以分解为确定具体的搜索主题、键入检索表达式等操作。

可以看出,在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中,“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分工”6个要素、“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和任务协作”四大系统、“活动—行动—操作”三层级结构彼此紧密联系,直观呈现了替代搜寻的本质和机制,也为学界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了多个视角。

3 基于活动理论的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系统模型构建

对现有研究总结发现,替代搜寻行为可以划分为感知触发、搜寻获取、采纳使用3个阶段。本节在对替代搜寻行为的要素、层级和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活动理论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系统模型

3.1 感知触发阶段

根据行为层级结构,动机是触发活动的根本原因,也是目标的决定因素,因此,替代搜寻行为活动始于被替代者的需求和替代搜寻者的动机,并由此产生活动的任务目标。Abrahamson J A等[5]提出的LIMB模型(Lay Information Mediary Behavior)认为,社会支持是替代搜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主要有患者需求、替代者认知动机、替代者心理动机3个方面,包括自我效能较高、自我肯定、同理心、利他主义、关怀、帮助他人的满足感、病情担忧等[5,16,31,38-39]。出于他人的求助或对他人的关心,替代搜寻者在感知他人健康问题并理解体会后,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和需求,通过替代搜寻行为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由于替代搜寻行为是一种基于社会纽带的信息实践[40],替代搜寻者通常会选择为强关系的他人“替代搜寻”以提供信息支持[34]。除了为他人提供信息支持之外,健康信息可以为疾病作出相关解释和建议,这也间接为患者提供了心理情感支持[5]。

根据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41],人们在受到威胁情况下,个人倾向于寻求更多的信息。当个人受到健康威胁时,患者通常利用互联网来查找症状、诊断健康问题或确定治疗方案等信息,以实现健康问题自我管理[42]。替代搜寻者在搜寻过程中会根据被替代者的保护动机需求确定目标任务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的确诊疾病名称,搜寻的对象和目标也较为清晰;第二类是没有明确的疾病名称,这种未知情况需要通过健康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并作为决策,因此,这一任务较为复杂,目标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常被认为是探索型任务。

3.2 搜寻获取阶段

首先,基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要素结构,根据任务目标,替代搜寻者会通过习惯经验或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进行信息搜寻,主要有搜索引擎、专业健康网站、学术网站、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在线健康社区等信息源。由于不同信息源的信息质量有很大差异[43],替代搜寻者对于信息源的选择也存在一定偏向性,如探索型任务更多依靠在线健康社区,面对较为清晰的任务目标通常使用健康网站来获取信息;其次,信息源工具确定后,搜寻者通过主题、关键词等检索表达,选择浏览不同类型的健康信息。这些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疾病症状、病因、诊治信息、就医相关信息、日常保健、疾病发展预测、治疗药物、注意事项等[44]。根据任务类型的不同,搜寻的目标信息主题也存在一定差异,目标清晰的任务更多关注治疗药物信息,而探索型任务对就医信息关注较多[44];第三,替代搜寻者在搜索中可能会面临障碍,包括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预期不满足等,需要共同体其他成员协同分工进行,如与被替代者多次进行沟通以调整搜索目标方向、向在线健康社区贴主回帖咨询追问、求助于在线医生专家等。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平台运营规则、人际纽带关系等规则限制,因此,搜寻行为需要建立在这些规则前提之下进行。

3.3 采纳使用阶段

该部分是替代搜寻活动对被替代者产生作用效果的阶段。首先,替代搜寻者通过面对面、视频、电话或文字等方式将搜寻的信息和内容分享给被替代者。然后,通过替代搜寻者提供的健康信息和内容,被替代者选择采纳与其需求匹配、可信、准确、全面且有用的健康信息,从而能够对其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等产生积极影响[45]。同时,这些健康信息也会改变患者的态度、认知和能力,提升被替代者的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水平,有效帮助被替代者更好地处理不确定性的健康问题,促进自我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与此同时,根据健康信息采纳和使用的效果,被替代者将新的问题反馈给替代搜寻者,进而产生新的信息需求,激发更多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

纵观整个模型,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动态的行为过程。首先,替代者的心理动机、认知动机和被替代者的需求触发了行为;其次,在明确目标任务之后,主体、客体、共同体、规则、工具、分工六大核心要素交互协调,开展替代搜寻行为并将整理后的健康信息分享给被替代者;最后,被替代者完成信息的采纳和使用后,无论是进行反馈还是产生新的信息需求,都将可能重新进入感知触发阶段,导致下一轮替代搜寻历程,由此形成整个闭环。因此,系统模型从整体视角揭示了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活动的要素构成、系统结构及要素间交互协调机制。这一模型将为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探索不同要素间的交互影响机制、各方的参与动机和路径等方面提供理论借鉴和行动指南。

4 总 结

作为研究复杂工作和动态活动的当代社会理论,活动理论有助于概念化复杂的现实世界情景,深化对人、中介工具和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协作的信息实践[6],其过程是动态交互复杂的。本文引入活动理论以深入系统解析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结果变化。在分析行为的要素构成、系统和层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理解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行为的系统模型,拓宽了对替代搜寻行为特征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行为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未来可以考虑利用混合研究方法,对行为的各个要素和动态交互过程进行深入考察,探索替代搜寻行为机理。

猜你喜欢

共同体理论活动
“六小”活动
爱的共同体
“活动随手拍”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