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正道”
——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左”现象剖析及策略

2023-10-02

今天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老师

姜 芹

(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 江苏 连云港 222300)

1.纠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奇招异术,语文课堂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等等,这些新理念牵着我们的每一节课,一节课上,如不采取各种花哨的手段,就不足以体现这些新理念。殊不知,为了这些新理念,许多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教学中一些比较好的做法,致使语文课堂中出现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走向另一个极端。

1.1 此时无声胜有声——顾了“活跃性”,失了“沉默性”

许多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优质课、赛课等以“秀课”、表演为主的活动中,总是在为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而大加赞赏,认为这就是好课、成功的标准。大多数教师一般不愿意看到“沉默”现象的,而是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特别是采用讨论式教法的课堂,沉默更是令人担心。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的“卡壳”,也不表明讨论活动的失败。但往往课堂上一出现沉默现象时,教师便产生急躁情绪。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课件出示了这样的句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听了教师的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便沉默不语,有的盯着课件,有的双眉紧皱……这时执教的老师有些急了,不断地暗示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终于有同学举手回答了,这时,只见这位老师似乎宽慰了许多,继续下一个环节。其实,教师忽略了课堂中出现这种沉默现象,是学生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恰恰是学生思维在剧烈活动着,在融入课文情境的一种表现。而如果学生是以一种愉快的、热烈的、激扬的状态去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去了文本真谛。当学生思考问题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沉默,因为只有进行一番苦思冥想,才有可能形成新的认识。

1.2 本位颠倒——顾了“艺术熏陶”,失了“语言训练”

为了展示课堂教学魅力,显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标榜自己的多才多艺,许多教师把不同学科的内容引进语文课堂,有画画、有唱歌、有跳舞、有操作、有实验……表面上可算是五彩纷呈了,而扎实的语文训练却无法顾及,忽略了语文的魅力在于优美的语言陶冶情操。

一位教师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当她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诵了课文后亲切地问学生:“蝴蝶美吗?想画一画这美丽的蝴蝶吗?”小朋们异口同声喊道:“想!”接着执教老师请孩子们拿出洁白的纸和彩笔画这美丽的蝴蝶了!于是乎,教室内热闹非凡,教师俨然像一位美术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蝴蝶的不同形态、色彩,师边画边指导。不仅一堂语文课的时间被画画挤占了大半,而且那原本用语言文字描写的美丽的蝴蝶,也在学生的笔下变得奇形怪状,不敢恭维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意图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艺术熏陶不是靠图片而应该借助优美的语言去感悟,弄巧成拙。

语文虽然是一门要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说到底,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教师应该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放松,应该着眼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展开训练,使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审视和反思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去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和本质才是。

1.3 文本扼杀了天性——顾了“文本性”,失了“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是足以能够体现这一课程理念的,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质疑,但这种质疑往往有一定的限制,仅限于在教师引领下的质疑,即学生要在“该问的时候问”否则将不予理睬乃至批评、指责。

一位教师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中(苏教版第十册课文),当教学到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事物的奥秘时,其他的学生都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说着“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蝙蝠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而在此时,一位一直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被老师叫起来了。老师以为这位同学举手是为了回答问题,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学生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他说:“我有个问题,如果斯帕拉捷当时先堵住蝙蝠的嘴巴,蝙蝠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位教师一怔(显然,教师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然后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我们必须留在课后去讨论”。随后示意学生坐下,继续他预先设计的教学。

从这位教师处理那名学生质疑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文本的框架是无法逾越的,所以,他只能这样去处理。殊不知,这就是处理上的偏激,扼杀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是一味地顾了文本性,而忽视了人文性。那位学生由于没有得到老师的回答,只好怏怏坐下,一副挺失望的样子,一直到下课都不再举手……。

1.4 表扬并非是良药——顾了“表扬称赞”,失了“批评指正”

在赏识教育不断提倡的今天,常有教师不假思索地树起大拇指脱口而出:“你真棒!”“回答得真好!”“你比老师读得还好!”“你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你真是奇才,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大设计师的!”课堂上鼓掌之声不绝于耳,表扬和激励的手段层出不穷,即使学生的答案错了,教师也不直接下给予指出,还要言不由衷地称赞一两句。岂不知,这种泛滥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起不到任何的激励作用,反而滋长了学生不按要求思路去思考、胡乱发言的恶习。其实学生的这种信口胡说,随意应付的态度,实际上是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过多的表扬和奖励的后遗症。所以,教师一味地注重表扬和奖励,而疏于批评和指点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表扬和批评一样,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恰如其分。除了口头表扬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是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只要老师根据不同场合,采取恰当的表扬方式,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学生说错了,错就是错,没必要去味学生的错误遮掩,更不能给错误披上美丽的光环,牵强附会地去乱表扬一通。

1.5 再好的表演离不开导演——顾了“合作性”,失了“引导性”

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是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我们的课堂长久地被教师主宰着,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便沦为了“接受的容器”。当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这使我们很多教师一下子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应对。教师不讲怕学生不懂;讲多了,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内心非常纠结。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既离不开教师的教(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学(演),这就像演戏一样,要想把戏演好,既要导演导得好,又要演员身心投入演得像。要防止由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发展到放任自流,或老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难堪局面。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略发挥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1.6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顾了“个体性”,失了“全面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辅导后进生工作自然成了首要问题,不少老师也想在课堂上处处体现辅导后进生,因此花了许多心思,费了许多周折。

在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景,老师为了体现关注学困生,往往为了读准一个词、一段话,不厌其烦的指导,倾听、鼓励,有时要花费三五分钟乃至更长的时间,全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无形中使课堂成了一个人的课堂,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存在和感受。试想,一堂课才40 分钟,你花了三五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教一个学生读几句话认几个字,这种做法可行吗?你有没有想到过课堂效率?是的,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只关注优等生,问题让优生回答,完全把其他学生撇在一边,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不面向全体学生。现在,多数课堂上教师比较注意学困生学习,也把眼光盯在了学困生身上,这当然好,但,这也要有个度,做到适可而止。如果一味适应学困生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另一种不面向全体学生的表现。一个班级,学困生占极少数,我们决不能因极少数而忽视了大多数。如果太偏重于个别学生,那岂不是顾了个体性而失了全面性?

2.释然:繁华殆尽,峰回路转,回归朴实,这样的风景独好

在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有幸欣赏了孙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金子》。孙老师的课可以用“原生态”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淳朴自然、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刻意的修饰,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让听者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一起听课的老师几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啊”。听课的教师无不深受启发和鼓舞。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有的要事先上两三遍,甚至更多,把课堂作为表演作秀的舞台。总是一味的借助、课件、多媒体等手段,而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精华做法。

繁华落尽以后,我们的课堂重新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它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探究与构建,是一种继承与扬弃,更是一种敞开后的纳入、激活、融合、生成。它是课堂充盈着情感的奔放,洋溢着智慧的挑战,流淌着灵性的自由,亦是是师生自然、和谐、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现,是现代语文课堂精神的殷殷呼唤。

2.1 朴实的课堂教学为境界

倡导“朴实”的语文教学。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这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很好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做到“面向现实,课堂真实,教得朴实,学得扎实”,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的《 黄河的主人》,课伊始的几分钟,学生学得不太顺利,磕磕碰碰,但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通过多次饱含深情的朗读,慢慢进入了课文情境。学生从课文中读懂了课文,知道了课文从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轻小、我的提心吊胆、乘客的从容自若几个方面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从容与机敏。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高潮不断。课后,大家都觉得这节课上得最好,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本是师生平等、互助的对话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心灵上的沟通与碰撞。上好语文课,其实并不难,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才可以深刻地彰显语文隽永的活力,才可以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那杯心灵鸡汤,那块精神家园。

2.2 朴实的课堂应以求简务本为风格

简单不是肤浅,而是厚积薄发,是以简单的方式深入浅出的与学生对等言说,是教师钻研教材和学生认知后的精彩生成。简单是一种境界,不追求表面形式的冗杂。而要挖掘内里的厚重。我们应采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到化难为易,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平时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在课后下功夫。针对教材和学生,精设教法,以务本求真为原则,养成习惯,形成风格。

2.3 朴实的课堂应以高效为支撑

目前,不少语文课为了体现教学开放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安排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课堂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化,内容庞杂,喧宾夺主,直接造成语文课的低效和质量的下降。这些弊端,我们要予以摒弃,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必须充分抓住有效的时间,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读进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情感,读出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自我构建、自我生成。在充分“读好文本”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回归鲜活的生活,调动切身体验,发挥创造才能,提高认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4 要以教师读懂学生为背景

提倡“读”的语文教学。“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如:“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学生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做好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孩子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不要让课堂变成了工厂,毕竟,学生不是你量身订制的产品。若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只能培养出缺乏灵动的模式化人才,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远离了真实,摒弃了本真。如此,当是语文的悲哀。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不但要读懂学生的心理,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功底,知道学生所需。只有达到读懂学生,才能知道如何教学,才能真正让课堂回归本真。

杜绝形式化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而在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老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净是一些花架子,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最终却连本节课应该传授的知识都没讲清楚。因为他们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设计这些形式上了,而对语文学习的目标却忽略了。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深刻领悟,灵活运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不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足够的教育智慧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课堂的活跃性,又要让沉默存在;既要有艺术熏陶,又要注重语言训练;既要体现文本性,又要体现人文性;既要体现赏识教学,又要有批评指正;既要体现合作性,又要注重教师的引导;既要照顾个体,更要照顾全体。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极左现象,新课改才能改得扎实,改得稳健,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