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体育训练的动作积累促进语篇记忆研究

2023-10-02宫朝铭王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6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语篇记忆

宫朝铭 王慧

(1.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2.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32)

“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实际上是对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与语篇记忆(Discourse memory)水平的否认、质疑,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加大心理健康问题等基础性研究。由此可见,体育学、心理学以及二者的交叉研究,既可以满足个体或群体发展的身心需求,又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大学生动作表征深加工的探索研究表明,久坐现象增长,对个体的身体活动特征、心理认知、动作表征与知觉范围等会产生消极影响。相比之下,锻炼多的大学生,有理由假设他们积累的动作经验更为丰富。Gibson 指出,感知和行动的紧密耦合与生态心理学的前提一致,表明一些心理学问题可通过简单的感知—动作耦合来解决,非复杂的计算。第一,动作表征有助于单词等内容的理解,这为进一步探讨在语篇记忆中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第二,Glenberg指出,语言文字的理解实际上是将要发生的行动模式连续转变[1]。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表明对距离的感知,是外部环境、目标以及身体拥有的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潜能的一次有力结合。人的认知受身体感知运动系统的影响,以往的感觉运动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知识的基础角色。目前,已有研究将内容主要放在具体形象的短语、句子、语篇上,少有显示身体操作促进抽象概念的认知的结论,与形象篇章记忆的比较研究也很少。

因此,体育动作表征积累对语篇记忆的研究为体育训练对语篇记忆的促进机制提供翔实、充分的研究基础;为具身认知研究提供多学科的数据支撑;挖掘大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的优势,弥补其学习与认知方面的劣势,有益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打破固有思维的教学模式和形式,为大学生语篇记忆水平的提升与保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应用动作记忆的被试操作任务范式,为大学生语篇记忆的提高提供实践启示;探索收听音频材料上的操作效应,也可能会为提高大学生的记忆稳定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体育训练的动作积累促进学习记忆的实践

长期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经验图式,有助于思维模式的形成,充分肯定了体育运动认识论价值[2]。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学习记忆是大脑最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如何改善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是体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3]。目前,从体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工作者或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的潜在优势,分析影响该群体语篇记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改善其语篇记忆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为构建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引入新的视角,把体育教育的效果融入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1.1 运动训练促进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

该方面的研究以各年龄段的白鼠为对象,以Morris水迷宫测验的方法,发现适宜的长期运动训练可提高白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他研究也发现,运动训练提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产生机制可能在于:运动训练通过增强神经系统可塑性,促进神经增长,增加齿状回区的细胞增殖和神经发生等方式,进而提高了学习记忆能力。但是,动物研究对象局限性导致上述研究只能分析运动训练对空间记忆的促进作用,无法说明语义记忆是否也受到影响。

1.2 体育训练促进人类的学习记忆能力

此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但研究对象年龄分布范围较广,30 min 高强度身体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短时记忆,改善儿童的长时记忆[4],中等强度的自行车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儿童工作记忆水平;高强度30 min有氧运动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长时记忆固化水平;有氧运动可以加快工作记忆任务中的反应速度,提升情景记忆;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内隐记忆运动[5];长期步行可提高老年人面孔记忆水平[5];长期适宜的武术训练可以促进脑内毛细血管的增生,并提高组织利用氧的效率,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能力,而情绪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能是体育锻炼提高老年人记忆水平的原因所在。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认知能力提升已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如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等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

综上,体育学领域更多地关注了运动训练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促进作用,虽然动物与人类的相关研究均发现躯体运动对学习记忆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尚未有关于运动训练促进语篇记忆的研究。因此,体育运动与语篇记忆的关系的研究视角有待更新。相比于其他群体,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体育运动表征经验可能更丰富,对于这个问题,具身认知和体育训练的动作积累的关系可能会给出答案。

2 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记忆的支持路径

2.1 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材料具身效应的理论依据

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动作记忆(Action Memory)的研究关注身体动作对记忆的影响,研究证明,通过身体运动(操作)实物学习后,记忆保持时间增加,身体操作有利于语言理解、记忆及其保持时间。脑电波研究提供了相应的认知神经基础证据,“动作—句子一致性效应”(ACE)则是理论基础。由此说明动作(操作)通过加强记忆促进认知的作用。然而,认知不仅包括语义的记忆,还包括对语篇的理解与记忆,那么,身体运动(操作)在阅读语篇内容材料的具身效应是可预测的。因此,心理学相关研究范式(具身认知研究),可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深层运动表征的加工水平提供研究依据与新视角。

2.2 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材料具身效应的事实表现

手势是人们常用来具体化表达或者促进对方理解的方式,它与人们要表述的语义相关,互为补充或强化,尤其在带有情绪的表述中,明显流露运动表征积累的痕迹,这表明记忆和动作(手势)之间存在直接联系[6]。模拟动作理论(GSA)认为,模拟动作和感知状态,激活运动和运动前皮质,导致手势产生,根据GSA框架,大脑中的表征越是基于动作,产生手势的可能性就越大,动作发生促进形象准确的表达、理解,强化学习和记忆效果,其中身体运动(操作)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理解的深度和记忆的保持时间。

2.3 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材料具身效应的研究价值

体育学已有研究通过控制运动训练或动作表征水平,分析其对单词、短语、句子记忆的影响,却未关注到对语篇记忆和记忆保持的影响,也未明晰动作表征水平与语篇性质、呈现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层次的影响机制尚未探索。国内外基于具身认知的阅读与记忆研究,提出“移动阅读”(Moved by Reading),“移动阅读”细化为身体操作(Physical Manipulation)和想象操作(Imagined Manipulation)两个部分,以是否呈现实物进行外显操作为标准。其中,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实物进行操作为身体操作,反之为想象操作,以此探索两种操作对于空间判断和记忆保持的影响,并预测身体操作将促进抽象性质内容的学习。因此,动作表征水平、编码方式、材料性质及呈现方式与语篇记忆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价值。

3 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记忆的实现策略

3.1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体验练习的积极性

动作(身体操作)练习融入接口要链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增强练习的主动性,以强化动作的具身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动”制“动”,针对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一的情况,优化教学策略,因人施策,灵活调整教学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扬长避短,提高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匹配度,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然,兴趣高、低的学生都可以随着练习频次的增加,促进记忆、理解和纵向认知的出现。

3.2 增加练习频次,提高动作掌握的精准性

从动作的毕生发展与个体认知发展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相关性看,动作技能的精准性随个体年龄、经验的积累而提高,更与大脑神经机制密切相关,18岁到35岁期间,身体动作发展能达到最高水平,其中运动能力亦如此,体现在易模仿、准确感受和记忆理解上。因此,通过大学生体育动作表征积累促进认知发展,要倡导“做中学”“练促学”,翻转课堂增加学生体验学习的时间和频率,通过经常感受、多次参与和实际体验,不断提高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精准性[7],帮助学生进入自动化记忆程序,先保证记住才能进入理解环节,进而形成理解性记忆,保证记得牢、忘得少,实现体育训练动作积累促进语篇记忆的实效。

3.3 加强动作表征积累,提高学习记忆持久性

将体育动作表征积累促进认知发展的优势融入学习记忆效果,融入比例要根据学习内容和难度确定。身体参与的沉浸式学习,通过学习情景、身体感知及身体感受,促进心智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感。学习内容的记忆理解难度适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知识抽象程度较高,无法使用陈述性语言的学习内容[8],最好的方法就是身体操作参与,体验促进认知。比如教师教授离心力的公式时,说明离心力和向心力平衡,相对于转动的非惯性系中的物体,所受离心力为F=mω2r(其中ω 表示非惯性系自身转动的角速度),那么是否能顺利地推导向心力公式?但是如果让学生握持一个类似流星锤的物品做圆周运动,通过调整连接流星锤绳子的长度、流星锤的重量、圆周运动的速度,感受力的变化,就会很容易厘清各相关条件的关系,这个过程恰恰说明了动作表征积累促进认知发展的优势。

3.4 区分学习内容类别,优化动作体验真实性

学习内容通常被分为形象类和抽象类,形象类知识容易被理解,抽象类知识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习难度较大,仅死记硬背难以掌握。比如学习投掷类项目技术的前提可能需要掌握力学原理、力和力矩的关系,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分析,很可能会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支点的变化对做功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且记忆持久。当然,形象类学习内容本身就具有具体化的优势,教师通过陈述性语言便可以说明主要内容。比如教师给六年级学生讲授《狼牙山五壮士》经典片段:胡福才牺牲前的英勇行为。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能记住烈士的行为,但他们难以感同身受当时五壮士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高于生命的家国情怀。不难发现,形象类的学习内容,比如舞蹈、武术等课程需要身体的高参与度,但若脱离身体的参与,缺少动作示范、体验环节,即使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观看视频的时长和频次,学生总是不能深度体会到动作背后展示出的情感表达。由此,不难看出动作表征积累的重要性,而学生最容易参与的动作学习就是体育训练,因此体育训练不仅强身健体,更是有促进认知的重要作用。

3.5 结合学习风格特点实现语篇的记忆理解

一般而言,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其认可的高效的或者是更易获得正确答案的策略,“学习风格偏好”或“学习通道偏好”说明,选择某一种只适合某一类学习偏好学生的方法进行集体教学是不合适的。比如,动觉型的学生不需要教师强调,也会主动增加练习频率,提高动作的精准性,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记忆和理解,但是对于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的体验参与积极性可能是重点。另外,学习通道偏好差异与学习风格偏好相似,已经形成的学习习惯会在学习开始前不自觉地分配给学习内容相应的策略。比如有学生学习单手投篮的技术靠背诵,而有的学生是实践,感受出手角度、双臂的力量、拨球的手指发力等,最终实现熟能生巧,终身掌握一项技术或运动技能,即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下降,但投篮的动作要领依然是烂熟于心。所以,结合学习风格特点开展教学,将有利于实现语篇的记忆、理解。

4 结语

随着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大力推进,把学校体育作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锻炼的乐趣,在训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而对于体育训练的动作积累促进语篇记忆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未来可探索动作表征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学习风格偏好所发生的理解记忆区别、风格相似的学生在学习材料呈现方式上的差异等,文本、音频、视频对大脑的刺激和接收通道是迥异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语篇记忆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记忆中的他们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