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技术与艺术之间
——读《最璀璨的银河——刘慈欣经典作品集》

2023-09-29江苏刘阳扬

名作欣赏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刘慈欣文明人类

江苏 刘阳扬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最璀璨的银河——刘慈欣经典作品集》精选了11 篇刘慈欣获得“银河奖”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刘慈欣笔下丰富的太空世界。作为其科幻创作初期的作品,刘慈欣在这些短篇中传达了自己深厚的科学技术情怀和民族热诚,并通过多种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创造出绚丽而多变的艺术空间。

技术探索与科学精神

刘慈欣常常自诩为一个“技术主义者”,在他和江晓原的著名对话中,刘慈欣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伦理,以更高的“宇宙”视角关怀人类命运。在他看来,科学视角把人类作为整体来看待,即可以“把人类用一种超越道德底线的方法组织起来,用牺牲部分的代价来保留整体”。在《地火》《地球大炮》《带上她的眼睛》中,刘慈欣已经形成其人类文明的“整体性”思想。《地火》涉及自然灾害、人类生存、技术发展等宏大命题,充满着历史和时间的沧桑之感。在小说中,科学家刘欣试图改造能源的获取方式,将地下的煤矿变为可燃性气体,并通过特殊材质的管道将气体直接运送到工业用地,以实现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刘欣的实验在当时仍面临着技术的困境,最终实验失败,地火被点燃,整座城市化为乌有。但是,刘慈欣的笔触没有在此处停下,并未给读者留下太多感叹的余地,他很快将时间的线索延伸至一百多年以后的“近未来”时期。在那时,气体煤炭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刘欣的技术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并且在未来不断造福着人类。小说实际上涉及关于技术的双重主题,既有对科学理想的热情赞颂,也有对狂热的、非理性技术的冷静批判,然而这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了消弭和融合,而刘欣和父亲之间亲情的羁绊、文明的传承也给小说提供了温暖的人性色调。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尽管包含着无数艰辛与苦难,但终究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人类前进的步伐则永远不会停止。

相似主题的《地球大炮》也提供了刘慈欣对技术主义的多重看法。科学家沈渊通过“南极庭院工程”,试图开拓一条“地球隧道”,用新固态材料作为支撑,打通一条贯穿地心的隧道。这一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引发了大型自然灾害,工程的负责人沈渊成了整个世界的罪人。当沈渊的父亲沈华北从冬眠中醒来,即被百年后的人们当成了复仇的对象,他也亲身体会了儿子修建的庞大工程。在小说中,沈华北、沈渊父子都是狂热的技术主义者,对科技有着无上的崇拜,他们坚信自己的技术信仰,即使这个不成熟的设计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实质上的灾害。而第三代女科学家、沈渊的女儿沈静更是为勘探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被永远困在了地心。至此,小说的关注点依然放在人们开发新大陆的狂热和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之上,对工业和科技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破坏持有质疑的态度。不过,和《地火》类似,《地球大炮》很快迎来了转折,当沈华北再一次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地球隧道”已经经过技术处理,变身为“地球大炮”,成为便捷、快速的航天发射器,实现了凡尔纳的幻想,为人们的太空探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小说中,科技的多面性又一次得到了呈现。在技术不成熟的年代,领航者一方面面临科学突破的重重困难,同时还不得不忍受寂寞、不解和他人的仇恨。当然,无数惨痛的代价都只是人类前进的小小一环,但经过层层累加,也将筑起向上的阶梯。

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给刘慈欣的技术理想带来了温馨的人性色调。小说中被困在地心深处的女宇航员形象,在《地球大炮》中得到了进一步丰满,也联系起了三代科学工作者的传承之路,并共同构成人类探索精神的象征。小说设定了一个虚拟现实装备为科技道具——传感眼镜。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进行配对,匹配后,眼镜不仅能接收到对方的视觉图像,同时还能感知对方的触觉、嗅觉等多种知觉。当女宇航员通过眼镜看到花草树木时,她对自然景观的渴慕已经跃然纸上。结合《地球大炮》来看,沈静和她的父亲、祖父及《地火》中的刘欣一同构成了科学的殉道者群像。他们伟大却又渺小,背负着责任却又孤勇前行,忍受着痛苦和寂寞却依然对未来具有信心,正如沈华北所说:“长城没能挡住北方骑马民族的入侵,金字塔也没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复活,但时间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有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

在刘慈欣的“殉道者”形象谱系中,《朝闻道》里的丁仪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物理学家,丁仪的梦想是用粒子加速器,建造宇宙大一统模型。但在他即将成功之际,粒子加速器被销毁,来自高等文明的“排险者”设置了“知识密封准则”,不允许通过“管道传递”的方式传承文明,低级文明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

当然,为了满足部分科学家对真理的渴望,“排险者”设立了真理祭坛,当人们目睹了未来的真理之后,就必须献祭。得到消息的科学家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希望获知各自领域的终极秘密。《朝闻道》呈现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和价值选择,似乎并不完全符合社会的主流观念,但刘慈欣对这一问题显然有自己的思考。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以“朝闻道,夕可死也”的精神追求真理和终极意义,是刘慈欣传达其“技术至上”理念的一种方式。当然,在这篇作品中,刘慈欣再一次拓宽了他的视野,不再以人类的技术进步作为终极的理想,而将目光投向了浩渺的宇宙,试图以终极的宇宙情怀触及真理的多种可能。

现实指向与文明忧思

在小说《鲸歌》中,刘慈欣以颇具批判意义的现实眼光,以寓言的方式直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黑暗和罪恶。毒枭沃纳雇佣了霍普金斯博士,利用一条由技术控制的蓝鲸运输毒品,以躲避海岸警卫队的中微子探测器。而这条蓝鲸属于美国海军,被用于向华约国家的海岸线运输间谍和特种部队。曾经的项目负责人霍普金斯认为,用蓝鲸来走私毒品并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因为“人类用这些天真的动物为他们肮脏的战争服务,这已经是最大的不道德了。我为国家和军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资格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既然社会不给,只好自己来拿”。小说巧妙地串联起了“恶”的因果循环,因为蓝鲸在制造之初就出于不道德的目的,那么现在自然也可以再次为其不道德的行为找到借口。小说的最后,蓝鲸被捕鲸船所杀,藏在蓝鲸腹中的沃纳和霍普金斯也葬身大海。无论是捕鲸、贩毒还是军事行动,在小说中都是为了欲望而实施的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单个地、零散地实施的时候,或许不一定会立即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当其产生连锁反应的时候,技术异化所带来的文明恶果自然也无法避免。小说最后用“鲸歌”这一意象串联起上古至今的文明历程,以生命和历史之歌呈现出人类的渺小和可笑,表达出对技术的反思和生态文明的警示。

《赡养人类》同样表达了末日降临时刘慈欣对技术主义的忧思。在小说中,地球已被“哥哥文明”占领,而地球人则被全部转移到“保留地”,由哥哥文明负责赡养。赡养的标准来自社会普查。当哥哥文明确定目前人类社会最低的生活标准后,将会按照这一标准给人类配给生活资料。为了获得更高的赡养标准,地球上的富人急于采用“财富液化”的方式平均财富,富国把财富向第三世界倾倒,富人则向穷人抛洒金钱。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将现金装进箱子中,在城市里寻找流浪汉、拾垃圾者和底层民工,付给他们金钱,以改善其生活条件,从而拉高人类生存的整体标准。但是,有些人不愿意接受富人的财富,富人们便雇佣杀手猎杀他们。在这部小说中,科学技术的表达并非重点,而复杂的人文哲思和人性思考成为小说最受瞩目的部分。当人性在工业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主宰下滑落乃至迷失,小说也揭示出其对“后人类”时代的文明忧虑。

家园情怀与民族认同

小说《流浪地球》重在呈现人类在遭遇末世危机时,不得不向外太空迁移的过程,体现出浓烈的家园意识。在西方末世主题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往往选择离开故土,但《流浪地球》传达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映射下的文化特质。人们即使出逃,也不愿将家园弃之不顾,因而,人们给地球装上发动机,带着地球一同驶离了太阳系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类忍受着精神的失落,不得不面临分离、背叛和死亡,曾经的爱情、信仰和道德在面对生死存亡时变得渺小而虚无,只有宇宙的冷酷规律亘古存在。不过,刘慈欣依然通过人物形象和亲情关系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电影的改编中也得到了强化。

2019 年,《流浪地球》改编为电影上映,大受观众欢迎,票房超过46 亿元。《流浪地球》获得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宏大浩渺的星际旅程,还在于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家国文化与故土情怀。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流浪地球》把城市、家园、地球并置,从父亲之情、民族之情到人类之情,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表达。

《超新星纪元》也在传达重建家园、拯救世界的主题。一次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造成了人体细胞染色体的破坏,几天内,13 岁以上的人将全部死去,地球将变成孩子们的世界。经历了选拔后,54 个孩子被选为国家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习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和经济贸易,还要试着抵御外族入侵。在新的世界中,现有的由科学和理性建立起来的体系将完全崩溃,世界即将进入野蛮争霸时代。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完成身份的转换,并维持国家的运转?这似乎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尝试,但是,知识的火炬不得不在这一危急时刻传递下去,并成为新世界的唯一寄托。在超新星纪元开始后的真空时代,华华、眼镜和晓梦顾全大局、深谋远虑,稳定了国民的情绪,使中国在战争中获得了主动权。小说告诉读者,当秩序和理性崩坏之后,知识的传承将会带领下一代继续前辈们的旅途,走向新的纪元。

宏大细节与艺术至境

刘慈欣在《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归纳了名为“宏细节”的科幻写作技巧,即在极短的文字中囊括巨大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科幻作家笔端轻摇而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空间,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以“宏细节”为写作指导,刘慈欣也在他的太空歌剧中构建起瑰丽的艺术境地。

小说《诗云》制造了一个宏大的艺术幻境,以量子计算技术为基础,创造出由10 的40 次方片存储器构成的“诗云”,“诗云”悬浮于太空中,记录着所有符合格律诗歌的常见组合,储存了终极吟诗的全部结果。“诗云”的创造者是高级文明“神”,“神”认为通过“诗云”即可以掌握人类所有的文学艺术,但通过计算和实验却发现,高科技并不一定能够提高艺术品的艺术水准。尽管“诗云”穷尽了所有的格律,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体验,并非简单的技术模仿就能掌握。

这种“宏细节”的构想,在《流浪地球》中也有精妙的呈现。在孤独的逃逸之旅中,“世界就是由广阔的星空和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冰原组成的,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尽头,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鲸歌》同样表达了这种历史的孤独感、虚无感和无力感,“鲸歌中,恐龙帝国在寒冷中灭亡,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智慧如小草,在冰川过后的初暖中萌生;鲸歌中,文明幽灵般出现在各个大陆,亚特兰蒂斯在闪光与巨响中沉入洋底……一次次海战,鲜血染红了大海;数不清的帝国诞生了,又灭亡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表现在主流文学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世界。”《最璀璨的银河——刘慈欣经典作品集》中的短篇小说,恰如其分地以独到的艺术理念拓展了主流文学的表现空间,也为星辰大海的远征提供了美妙的阅读体验。

猜你喜欢

刘慈欣文明人类
刘慈欣宇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