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丽丝·沃克小说中女性身份的构建

2023-09-28张喆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郑州450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西丽艾丽丝沃克

⊙张喆[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郑州 450000]

纵观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艾丽丝·沃克是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创作了多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对备受压迫的黑人女性的关怀和激励,如《紫色》《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在我父亲微笑的光芒下》等。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性格饱满的女性形象,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悲剧女性、觉醒女性和独立女性。这三类女性虽然经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都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后两类女性往往会勇于反抗世俗的压迫,不会被固有的腐朽思想所束缚,并且为了自由和尊严而坚持不懈地奋斗。艾丽丝·沃克放眼于广大黑人女性群体在社会底层真实的生存境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笔为剑,将矛盾直接指向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持续不断地号召黑人女性群体解放思想,追寻自我救赎。这不单单激励了黑人女性群体走向解放,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所有的黑人群体为了自由而努力抗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艾丽丝·沃克小说的创作背景

作为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沃克一直细致地研究美国发展历程中的种族、性别、身份等问题,在生活体验和文学创作中体味黑人群体的身份构建,而这些感受和体会也正是她创作的主要来源。她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是自己“虔诚的祈祷”,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在“挽救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能够展现对未来社会的观察并“挽救一些与众不同的生命”。她在写作中思考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也在其中不断地寻找自我生存的意义。

结束了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南方迈入重建时期,此时的南方白人统治者对于黑人种族的歧视比战争前更为严重,加之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连续几年没有取得好的收成,于是很多黑人群体开始迁徙至北方的大城市。一战充分刺激了美国的工业建设,美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北方城市的黑人数量急剧增加。此时的黑人群体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在受教育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纷纷开展文化活动,掀起了一股黑人文化热潮。伴随着1963 年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发表,黑人群体也热血沸腾,开始投入民主权利争夺的运动中去。但此时的黑人女性虽然也为民权活动做出了大量贡献,却得不到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一度被拒绝参与游行和演讲。当时的牧师表示,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服从命令,而不能对男性发号施令,即使是活动组织者马丁·路德·金本人,也在面对女性问题时表现出推诿。在父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下,虽然黑人女性活动的组织者自认为她们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民权改革,但放眼整个社会,黑人女性并没有被赋予实质上的独立的权利,她们依旧在社会中,甚至是自己的家庭中身份低下,处境艰难,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只是被当作繁衍的工具,服从于绝对的男性权威。在人们看到黑人群体被白人群体压榨和歧视的时候会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极大的愤懑,但黑人女性所默默经受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暴力却远远没有被人看见。虽然在19 世纪短暂地出现了一系列妇女运动,但黑人女性的基本利益却并没有得到保障,甚至同样身为女性的白人妇女也并不在意她们的处境。

经历了民族主义的深刻影响,黑人群体自身的阶级观念和思想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民族自尊心也开始生根发芽,此时他们不再以自己拥有黑色皮肤而自卑,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揭露白人群体迫害黑人的文学作品,如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就呈现了黑人男性被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所压迫的艰难处境,激发了全社会对于黑人群体的同情。但这样的作品却只是将目光聚焦于黑人男性,黑人女性在忍受同样折磨的同时,还在遭受一定的性别歧视的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我们可以从黑人男性的文学作品中清晰地发现来自于白人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却无法找寻到与黑人女性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这一群体一直处于隐身和失语的状态。因此,黑人女性意识到自己必须站起来夺回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社会权益,于是诞生了很多由像艾丽丝·沃克这样的黑人女性所书写的,表达她们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的反抗和控诉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的黑人作家相比,此时的黑人女性作家获得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和反思也更加深刻,这也不断推动着她们在文学创作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不断创造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自我,构建完善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激励广大黑人女性群体共同解放自我、寻找自我。

二、多样化的女性身份构建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坚持从黑人女性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取材,将目光聚焦于被迫害的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受到社会和男性双重压迫的女性的爱恨情仇,并始终以呼唤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为小说主题。艾丽丝·沃克所构建的女性人物形象血肉饱满,有着独特的思想个性和生命体验,并不断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为三类:第一是深受时代束缚,在苦难面前默默隐忍的悲剧女性。例如在小说《梅丽迪安》中女主人公的母亲黑尔夫人身上就折射出了时代的悲剧。婚前的黑尔夫人是一位独立女性,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但这一切都在结婚并有了孩子之后结束了:“她不再是原来的她,她的独立精神败给了成为母亲的压力。”随后政府颁布了种族隔离法,黑尔夫人仅仅因为不符合新规定的要求便失去了工作,可是她却没有反抗命运的不公——因为这是传统社会的要求,她也习惯了被动接受。孩子长大成人后,黑尔夫人也试图尝试重新考取教师资格证,但长时间琐碎的生活已经逐渐消磨了她的意志,学习已经变成一件难以企及的事情,她只能在教堂中寻找解脱。这个曾经独立自主的女性就在屈服于家庭以后,不但丧失了自由精神,还将自己送进了教会的坟墓。长篇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虽然以男性角色布朗菲尔德为主要叙述内容,但作者也在其中描绘了一系列悲剧女性形象。年轻的乔西因被强奸而不幸怀孕,这对于她的家庭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为了生存,乔西竭尽全力讨好牧师父亲以求宽恕,但父亲不但不理解她,反而在众目睽睽下殴打她,并将她扫地出门;这时,乔西的恋人也离她而去。失去了全部尊严和希望的乔西最终成了一个妓女,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寻找所谓的精神慰藉,她一生渴望被爱却从未被爱过,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是受到现实影响,从麻木走向抗争的觉醒女性。在艾丽丝·沃克的经典作品《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在14 岁的时候就被邪恶的继父侵害,生下的孩子也被无情带走,她不敢将自己遭遇的一切告诉任何人,只能不断地向上帝祷告。母亲去世以后,西丽被迫嫁给了鳏夫X 先生,X 先生不但不尊重她,反而将她当作泄欲工具,西丽的生活只是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此时的西丽迫于求生的欲望,面对各种各样的折磨时一味地选择忍耐,坚信只要“活下来”就可以忍受一切的不幸。但随着X 先生的情人莎格的出现,西丽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莎格鼓励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西丽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她开始慢慢敞开自己的心扉,向扭曲的婚姻和不公的生活反抗,并成立了“大众裤业有限公司”,在获得了经济独立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朋友和时间,这都是她以前不敢奢望的。除此之外,西丽的离开也让X 先生彻底反思自己,他开始像女性一样做好家务、认真工作,甚至还和西丽一起做裤子。西丽的蜕变不仅是从麻木不仁到独立自主的飞跃,更是从默默忍受到勇于反抗的升华。

第三是始终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独立女性。小说《紫色》中哈波的妻子索菲亚就是一位勇于挑战父权压迫的黑人女性,她从小就意识到女性在满是男性的家庭里是不安全的。为了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索菲亚不惜未婚先孕,在遭到对方父亲怀疑的时候,她挺着肚子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即使是在嫁给哈波以后,她也没有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相夫教子的妻子,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思考,从来不会逆来顺受,即使曾经追求的爱情被消磨殆尽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索菲亚还勇于挑战种族主义,在面对市长夫人的无理要求时勇敢地说不,尽管最后被关进了监狱,但也依旧坚持与命运抗争,并因此获得了市长女儿的尊重。同样的独立女性还有《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艾琳。艾琳小小年纪就被父亲送到教堂当佣人,由于身份低微被排斥,没有人愿意与她交流。但艾琳却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她自己一个人独立学习多门外语,并在学习中不断了解世界各地的人与生活,拥有了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批判思维。父亲和兄弟去世后留下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但艾琳却将大部分钱捐给了慈善机构,因为她觉得应该借助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总的来说,艾丽丝·沃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都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在她们或喜或悲的生命体验中不断感受社会对她们的影响。

三、身份构建的现实意义

对于美国黑人群体而言,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历史性集体记忆,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主要标识,因此身份定位和身份认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他们文学创作的侧重点。而对于黑人女性作家而言,她们所面对的除了社会主流的白人话语权之外,还包括黑人内部的男权社会性别话语。因此,她们便不断在自我身份的分裂和重构中,试图打破阶级、性别和种族的三座大山,找寻女性群体的身份认同感。而作为重要的黑人作家,艾丽丝·沃克一直致力于帮助女性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群体重塑自我意识,争取女性的自主发言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构建黑人群体的族裔身份,解构男权中心主义的种族意识,呼吁真正的社会平等和阶级平等。

纵观艾丽丝·沃克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身份构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黑人女性群体的悲惨遭遇,同时也鲜明地呼吁广大女性站起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并持续不断地为女性群体探索着成长的道路和方向。其小说中三类女性的遭遇如同一部真实的女性苦难史,无论是何种身份的女性,在忍受着种族歧视的同时,更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来自性别制度的另一种压迫。倘若黑人男性在与白人男性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回家以后就会将不满和愤怒转移至黑人女性身上,借助他们所掌握的来自父权制社会的话语主导权把迫害女性变成一种习惯,同时强迫黑人女性“同意”这种习惯。在这样的生存境遇面前,有的黑人女性选择默默隐忍,有的则选择奋起反抗。如果想要彻底根除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两性关系,努力实现男女平等,而为了建立和完善这种和谐关系,女性的身份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黑尔夫人选择接受现实,在痛苦中结束自己的一生;西丽则转变了想法,靠自己的勤劳能干争取到了合法权益;索菲亚更是坚持自己的追求,真正地活出了自我。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当女性不再满足于社会和男性为她们制定好的身份,真正拥有身份认同感时,才能够明确地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并由此获得独立自主的“重生”。也只有这样,男性群体才会认识到自身霸权主义的错误之处,才会再次思考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男女的和谐共处。艾丽丝·沃克所构建的女性身份正是以黑人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原型,并在情节营造中不断突出女性独立思维的意义和作用,为广大女性群体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方向。

艾丽丝·沃克通过小说创作表达着对黑人群体的关怀,她通过构建多种多样、意蕴深刻的女性身份来告诉她的同胞:只有根除破坏种族团结和社会团结的毒瘤,女性群体才能够得到解放,黑人民族才能够日渐兴盛。借助自己的小说作品,艾丽丝·沃克斩断了黑人男性的专制统治和黑人女性的犹豫不决,为整个黑人群体的独立自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也正是她能够在美国当代文坛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西丽艾丽丝沃克
侵凌与被侵凌:镜子中的西丽小姐
未来科幻城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快递爱情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世上最美丽的吻
点亮黑人女性的自我复归之路——解读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和妇女联盟
《紫色》中独特的成长领路人
——黑人女同胞
浅评电影《紫色》中西丽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