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 *

2023-09-27钱敏娟张宗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中医药受众课程

钱敏娟 刘 舟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作为新型、开放的网络教学形式,萌芽之初就得到了世界顶尖大学的积极推动,促进了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从“建、用、学、管”等多个层面全面推进,课程数量与学习规模跻身世界第一[1]。

中医药因其文化积淀及临床疗效,得到海内外民众的关注,目前已在183 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2]。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医药亦成为全球健康发展的中国方案的一部分。为回应全球对中医教育的需求,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中医药在线课程先后登录多个慕课平台,开创了中医药国际化传播的新途径。研究聚焦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现状,探讨如何推动中医药慕课“走出去”,提升中医药慕课作为对外传播话语的场域影响力。

1 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现状分析

现有中医药国际慕课既包括国外创办的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中医药相关课程,也包括中国本土建设平台国际版上线的中医药课程。在国际平台上发布的中医药课程主要集中在美国慕课平台Coursera 和英国慕课平台FutureLearn 上,截至2021 年12 月检索到的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推出的涉及中医健康理念、日常中医药等的课程共7门。在中国本土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国际版(https://www.icourse163.com/)和“学堂在线”国际版(https://www.xuetangx.com/)上线的中医国际慕课现也有近30 门,课程主要由国内中医药大学制作发布,个别设有中医学院的西医院校如南方医科大学亦开始建设中医在线开放课程,此外有些综合性大学如暨南大学也参与其中。

研究从国际传播视角关注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的4个阶段:发起、翻译、传输和接收。发起阶段以建设院校为中心,院校作为建设主体,产生传播意图,决定课程内容;翻译阶段译者居于中心位置并与其他要素进行互动,这是中医药国际慕课与国内慕课传播的最大区别;传输阶段以课程平台为中心,涉及平台的选择与建设;接收阶段以国外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需求、解读受众反馈。这4 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实现课程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

1.1 发起阶段现状分析在发起课程阶段团队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讲授模块。此阶段涉及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还包含对授课材料的创编。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团队在课程发起阶段结合慕课碎片化特点,有侧重地选配了视频、音频、图片多种素材;针对疑难点和专业性强的内容,邀请相邻学科的专家出镜,以讨论的形式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香港中文大学推出的“日常中医药”,借助动画及图像来讲解中医基础概念,拓展了常见健康养生方法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等课程内容。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慕课及时补充了中医抗疫的内容。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推出的针灸学补充说明了中国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的背景;增设了中医药居家防护方案;介绍了穴位按压、艾灸、八段锦、龟形功等行之有效又简便易学的防护方法。

从平台所提供的课程综合来看,课程内容多侧重基础理论讲授,涉及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致病因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程内容选题易重复,课程视频有较多重叠。因每门在线课程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复性建设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应引起重视。当然大规模多校共进课程建设造成课程建设重复的现象在其他学科也存在[4],各个高校有必要在课程建设发起阶段注重内容整合,减少粗放型教育资源重复建设困境[5],结合高校优势及在线学习的特点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

1.2 翻译阶段现状分析中医药国际慕课的一大特征就是课程建设需要借助翻译来完成语际转化,翻译成为中医药在线开放课程国际传播的关键环节。上线课程的翻译操作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课程团队成员直接使用外语(以英语为主)进行课程讲授,主讲人融合译者、传播者双重角色,对其专业知识加语言的复合能力要求较高;另一类是在中文慕课的基础上以字幕翻译进行视频语言转换而成,因字幕播放时间受限,在翻译策略上需要注意简化与浓缩。中医药术语负载了丰富文化信息,如何借助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中医思想的完整性、传达中医文化的内涵,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中医药术语翻译来看,上线的中医药国际课程中同一术语在同校相关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程中都存在不同版本,统一性有所欠缺。如“三焦”翻译有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推荐的triple energizer,也有直接用拼音san jiao;冲脉有用thoroughfare meridian、penetrating vessel,也有用拼音chong Mai 对应;对于一些业内形成标准的规范表述,如针灸腧穴的英文翻译,有的课程也没有参照采纳,这给受众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国际慕课存在英文字幕不完整、借用机器翻译导致错误频出等问题,如将中医所讲的“虚证”脱离语境以虚拟(virtual)或虚假(false)作为对应词。这些客观反映课程的翻译需要以合理的方式来保证课程质量与传播效果。

1.3 传输阶段现状分析传输阶段涉及传播媒介,就慕课而言主要指平台的选择和建设。平台的影响力,在课程注册人数上有一定体现。以Coursera 平台为例,香港中文大学开设的日常中医药,自2017 年课程上线以来,已经有超过4 万人注册;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有1.8 万多名学员注册学习。对比而言,中国本土建设的国际慕课选课人数多在百位级,与其中一些课程中文版动辄学员人数上万相差甚远。

选课人数的差异与本土国际平台启动于2020 年[6],目前仍在建设推广期,课程服务及所配套的资源尚需提升,相关课程内容有待升级有一定的联系。这客观说明国内平台建设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国内平台在开课时间的灵活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学员参与互动体验等方面可积极借鉴海外平台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

1.4 接收阶段现状分析在课程传播的接收阶段,受众居于中心位置并与其他要素进行互动。实际上在课程建设的多个环节,都需要强化受众意识,考虑受众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情况,从受众的客观实际和客观需求出发,选择适合的讲授内容、恰当的表述方法,理解他们对于课程模式的期待,提升传播实效,破解“传而不通”的困境。

国际在线开放课程中有很多以受众为导向进行内容调试的案例。如总体课程对国际关注度高的针灸涉及更多;与中药相关的课程聚焦受众颇为敏感的中药使用安全性问题。在课程讲解中,常借用西方人熟悉的机构和人物进行话语构建,如针灸课程推介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针灸临证指南,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讲拔罐时补充游泳健将菲尔普斯使用拔罐的视频激发学员兴趣。此外还有借助现代研究话语来阐释中医概念的例子,如香港理工大学引入了药理学的概念来探讨中医阴阳,借助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阐释补阴补阳的药物与参加提高能量状态的生化机制有关。这些策略有助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减少交流隔阂、增进共识。而在课程上线后借助对注册学员的一手调查来评估传播效果的研究目前还较少,对课程学员的结构性研究、行为性研究和社会文化性研究均有待加强。

2 推动中医药国际慕课走出去发展思路探讨

国际慕课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展示“中国质量、世界水准”的课程成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对中医药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客观要求我们对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虑,练好内功、提升外功,依托平台建设、提升课程影响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1 整合课程资源 吸纳培养人才慕课设置不仅能体现国家与高校学术文化热点、建设高校的学科优势,还是高校学术思想与学术成果的缩影,需要凸显学校特色,避免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7]。参与在线课程建设的各高校应以促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为共同目标,在课程开发中注重区分度,结合所长、整合资源,有侧重地推进课程建设,协同提升课程整体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课程建设的综合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兼具专业知识、理解在线课程技术要求,同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能借助恰当的策略推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因此,在课程团队组建时需注重人员的多元构成,吸纳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同时也亟需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认同热爱中医药、掌握媒体传播技能,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为新时期中医药走出去做好人才储备。

2.2 优化译语表达 创建融通话语对课程中所涉及的译文表达,注意专业核心术语表达的规范性,减少歧义和中式英语的出现。课程译文整体质量需加强,可借鉴一些制作院校团队协作的办法,让中医专业人士和母语为英语的人员进行合作[8]。同时翻译中要关注西方思维习惯和价值,注重与现代语言接轨、与学科的最新发展相结合,形成融通中西的话语,做好中医药话语的对外交流。此方面,可联合海外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的人员,选择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制作,重视他们与海外中医学习者在沟通与认同上的亲近感,运用好“自己人”效应,切实提升中医药国际话语影响力。

针对国内本土平台所提供字幕语言多为英文的现状,还可以结合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认可的相关状况,分阶段增加相关语言的译文。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课程,或可借鉴国外慕课组建网络字幕组的方法,招募有学习热情的志愿者参与中外字幕互译制作,并由授课者认证一批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组成助教团,借助网络的强化分工和资源共享,获取规模收益,获取更大限度的传播力度[7,9]。

2.3 内外平台兼重 构建立体互动在课程媒介建设中,我们有必要整合平台优势,积极把“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相结合:一方面适当借助国外的在线课程平台,增加课程的曝光度;另一方面加强本土平台的建设,提升平台国际知名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10]。在本土国际慕课建设中,注意关注国际平台的新变化,借鉴其运作经验,注重在内容、特色上下功夫,加速中医药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中医药国际慕课互动有限的现状,有必要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互动模式。线上课程要积极安排人员跟进、参与线上的讨论,及时了解学员进度,分析学员学习中的困难。同时,要积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分享和讨论,可通过邮件、讨论区、平台数据等及时收集学员反馈,深化对受众的认识,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而针对中医药线上课程偏于理论而缺少实操的状况,也可鼓励条件成熟的高校或相关机构利用其海外影响力,通过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学会等,组织线下工作坊,帮助拓展线上课程所学,增加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2.4 把握受众诉求 关注受众差异考虑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关注国外受众接受中医的主要原因。在认识受众客观实际和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安排。如在针刺案例的讨论中,可选择西方发病率较高且中医疗效突出的一些疾病重点关注;除了借助西方医学、实验、临床的方法进行解读,也可以引导学习者关注中医的意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借助调神导引,体会“经络动静之妙,复察其流注敛散”,体验中国文化常提的“心法”“悟性”,理解“身心合一”的状态[11]。

把握受众诉求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一般受众与专业受众。针对一般性受众,加强课程的趣味性,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帮助其认识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医所倡导的自然观、和谐观。课程目标或不在于全面介绍中医理论,而在于帮助受众初步了解中医对于疾病的起因、预防以及治疗的理解,尝试通过如“厨房中的中医药”等大众话题,拉近和受众的距离,增强课程教学的亲和力;而对于专业受众,或可借鉴会员制付费的方式给进阶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发挥国内名医优势,深入介绍中医特色疗法,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思路。

3 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展望

国际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国高等教育借助慕课进行新探索,为实现“变轨超车”提供了可能[12]。中医药国际慕课建设和应用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投入,争取政府、企业、院校的多方支持,积极创建国内中医院校在中医药国际慕课中的品牌优势,结合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举措,优化课程建设各个环节,推动课程可持续发展。借助课程的知识传播、媒介影响,助力中医药“走出去”,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西医学融通话语的形成,促进中医药更好地与世界医学交流和交融,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中医药受众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