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玉玲教授诊治食管癌学术思想探析 *

2023-09-27周世繁张克克郭志忠周超锋郑玉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病位邪气气滞

周世繁 张克克 郭志忠 周超锋 郑玉玲

(1.河南省中医院肿瘤三区,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郑玉玲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工作40余年。河南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特别是林县、辉县等地。由于该病发病比较隐匿,有症状的患者多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内科治疗常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首选。郑玉玲教授在多年诊治食管癌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理验俱丰。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兹将郑玉玲教授治疗食管癌的学术特色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承古纳今著新说

与多数肿瘤相关资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不同,“噎膈”自唐宋后并称,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疾病论治体系,多数医家在著作中专门开辟噎膈门,对其进行论述。其文献资料之丰富、学术思想之活跃、观点争论之激烈,远非其他瘤种可比。噎膈以症状命名,包括贲门痉挛、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癌等,病种范围比较广。而食管癌是借助现代医学技术,依据病位、病理命名的一种疾病,吞咽不利或困难只是该病类似于噎膈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不仅局限于噎、膈、反胃、呕吐等症状。二者虽分属不同的疾病分类体系,但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交叉。文献研究对发掘食管癌证治具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中医古籍对食管的论述甚少,《黄帝内经》及《难经》只是对食管的形态学进行了初步描述,如《灵枢·肠胃》曰:“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难经·四十二难》曰:“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关于食管的生理功能与特点,《医林改错》说:“喉之后名曰咽,咽者,嚥也,嚥饮食入胃,即胃管上口是也”;《医贯》说:“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医学指要》说:“胃管柔空,府之系也”,明确指出了食管中空有腔,与胃相连,为“胃之系”,属胃所主,是饮食通道,功能受胃腑调节。

中医研究食管癌既要借助古人关于噎膈的理论成果,更要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不断深化认识。郑伟达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食管癌分为气痰互阻型、脾虚痰滞型、气血不足型[1]。刘嘉湘教授根据食管癌病机演变规律将其分为痰气互结、气滞血瘀、脾虚痰湿、津亏热结4 种证型[2]。张代钊教授从食管癌病机辨证得出“痰、气、瘀、热”为其4种病因,认为气虚既可导致气滞血瘀,也可导致气化失常、津停痰阻,痰瘀互结,阴津耗伤,形成阴虚血虚、气血两亏之证[3]。孙桂芝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多表现为痰气交阻,肝气不舒、升降失司之证;中期则为痰湿、痰热内盛,阻滞食管;后期多为邪实正虚,表现为痰瘀互结、脾肾两虚之证,故孙教授常谓“治膈之法,当益脾肾”[4]。徐荷芬教授认为正气虚弱是食管癌发生的根本原因,痰凝、血瘀等邪气侵凌只是促使其发生的外部条件[5]。张爱萍主任认为食管癌总属本虚标实,痰阻、气郁、血瘀属标,精亏血燥、阴损及阳为本[6]。林丽珠教授认为食管癌病位在食道,与肝脾肾紧密相关,病性本虚标实,虚多属阳虚、阴虚、气血不足等,实则为气阻、气滞、气逆、瘀阻、饮停、闭结不通等,二者互为因果。治疗应标本兼顾:行气降逆祛痰瘀,和胃健脾养气血[7]。司银套等[8]通过整理、分析食管癌中医辨证相关文献,发现在食管癌辨治中,实证以气滞血瘀所占比例最重,虚证以气血两虚多见;证型因素统计分析:痰浊、气滞、血瘀、气虚分别位居前4位,出现频次高。司富春等[9]分析、总结食管癌证型和方药特点,对所选文献进行统计归类,发现食管癌证型13个,其中以痰气交阻、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脾虚气滞、气虚阳微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可知食管癌发展的过程中虚实属性不断变化,邪气种类及所涉及的脏腑各异。郑玉玲教授融合古今理论,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食管癌“双病位”的理论学说,认为食管是传导食物的通道,癌变后以吞咽食物梗噎不利,甚至不能进食为主症,一者导致纳运失司,气血乏源,脾胃后天失养,终致血虚津枯,久病及肾;二者纳运失司,升降失常,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浊内生,因虚致实,相互兼夹,变证丛生。其直接病位在食管,病机关键在中焦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但在食管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直接病位虽均在食管,但间接病位有所不同。该理论是整体观念在食管癌辨证中的具体体现,克服了以往气血津液辨证的弊端,将脏腑辨证融入食管癌证治,进一步规范了食管癌的辨证分型。

2 辨证重在脏与腑

中医内科教材将噎膈分为痰气交阻、瘀血内结、津亏热结、气虚阳微四型[10],这对食管癌的辨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二者同中有异,同者在于均有气、痰、瘀等邪气胶结阻隔食管导致食管狭窄、胃失通降,出现吞咽不利等症状。异者在于食管癌是食管病变超出机体自身调节范围,由量变到质变所形成的恶性病变。早期以气、痰、瘀等邪气胶结食管为患,病情可迅速发展,虚实兼夹,变证丛生。郑玉玲教授结合临证经验将噎膈分型与食管癌“双病位”的理论学说相结合,认为气滞、血瘀、痰浊等邪气并非产生食管癌的必要条件,也非食管癌形成的直接原因,只是为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脏腑功能失调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坚持脏腑辨证。如在食管癌早期,临床多表现为食物吞咽不顺,有轻度或中度梗噎感,受情绪波动影响明显,有嗳气频频等肝胃不和见症。以痰、气等邪实为主,其直接病位在食管,间接病位在肝、胃,治以疏肝理气、化痰降逆。中期,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纳少,乏力,有梗噎感、胸骨后疼痛、舌苔腻、脉沉无力等脾虚见症。此时病性由实致虚,病情发展,由气入血,痰瘀互结为患,直接病位在食管,间接病位在肝、脾、胃,邪实正虚,治以健脾疏肝、化痰活瘀。晚期,表现除进食梗噎难下外,多见大骨枯槁,大肉陷下,泛吐清涎泡沫,舌质淡胖、少苔,脉沉细或细弱,久病及肾。此时直接病位在食管,涉及脏腑为肝、胃、脾、肾,正虚邪盛,治当扶正固本、消痰逐瘀。总之,食管癌的辨证治疗重在调整脏腑虚实,恢复脏腑气化功能。

3 论治在于气痰瘀

食管癌属于恶性病变,气、痰、瘀等邪气胶结阻隔食管,导致吞咽不利等症状,影响进食,造成后天失养;脾胃运化失司,又可加重气、痰、瘀等邪气生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郑玉玲教授认为廓清蕴结于食管的气、痰、瘀等邪气,疏通梗阻,缓解吞咽不利,使患者能够进食是治疗的关键。但癌肿所致的痰浊、瘀血,与他病杂病所致者大有不同,为区别对待称其为顽痰、痼血。所谓顽痰、痼血者,其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与气化隔绝,非寻常化痰、活瘀药物所能祛除,郑玉玲教授在临证中常于辨证基础上选用虫类药物化痰散瘀,认为虫类药物入气行滞、入血散瘀、入络攻通散结,是祛除顽痰、痼血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11]亦证实,此类药物多有抗肿瘤作用。但虫类药物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如䗪虫、土鳖虫、水蛭等偏于活血祛瘀;壁虎、僵蚕、蜈蚣、全蝎等偏于化痰散结,此类药物多有一定毒性,当合理辨证选用。膏丹丸散,各有所益,杂合以治可提高效果。郑玉玲教授认为要想较快缓解患者的进食梗噎,必须发挥中药的剂型优势,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即在整体调理的基础上,配合丸、散剂含化,使药力直接作用于局部。局部治疗以化痰祛腐、活瘀生肌为法,临床常用蓝天丸、玉枢丹等。此类药物药专力强,合理使用可较快改善梗噎症状,但不可过量,否则导致穿孔、出血的风险较高。

郑玉玲教授继承先贤论述,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不断创新研究,提出了食管癌“双病位”理论和辨证重在调脏腑、论治注重气痰瘀、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等诊疗理念。食管癌“双病位”理论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规范了食管癌证候分型,提高了选方用药的精准度,学术特点鲜明,便于临床推广。通过对其学术思想的总结、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新食管癌中医诊治原则和理念,更好地把新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开创食管癌辨治新局面。

4 验案举隅

孙某某,男,70岁,2018年4月10日首诊。2018年3 月,患者因吞咽不适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胃镜考虑食管癌,后至省肿瘤医院,确诊:(食管)低分化鳞癌。因年老体弱,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及放化疗,慕名至郑玉玲教授门诊中药治疗。首诊症见:进食吞咽不畅,伴胸骨后及胃脘部刺痛不适,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偏暗、苔白,脉沉弦滑。证属痰浊内阻,兼有气滞血瘀,治以化痰活瘀。药用:姜半夏12 g,陈皮12 g,茯苓30 g,枳实12 g,威灵仙15 g,胆南星12 g,桃仁12 g,郁金15 g,红花12 g,莪术15 g,冬凌草12 g,急性子12 g,炙甘草3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400 mL,早晚温服,每次200 mL。

5 月14 日二诊,诉进食较前顺畅,胸骨后及胃脘疼痛减轻,咽部不适,纳眠可,大便调,舌淡黯、苔白,脉弦滑偏沉。该病本虚标实,上方加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治病求本。药用:姜半夏12 g,陈皮12 g,茯苓30 g,枳实12 g,郁金15 g,山豆根6 g,冬凌草12 g,麸炒白术30 g,当归30 g,莪术15 g,党参30 g,桃仁12 g,威灵仙15 g,炙甘草6 g,红花12 g,急性子12 g,胆南星12 g。28 剂,每日1 剂,水煎取400 mL,早晚温服,每次200 mL。

7月9日三诊,服上方效可,进食顺畅,偶有进食异物感,胸骨后及胃脘部疼痛消失,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效不更方,加莱菔子通腑利气。药用:姜半夏12 g,陈皮12 g,茯苓30 g,胆南星12 g,枳实12 g,急性子12 g,当归30 g,冬凌草12 g,郁金15 g,山豆根6 g,威灵仙15 g,熟地黄30 g,炙甘草6 g,桃仁12 g,党参30 g,莪术15 g,炒莱菔子12 g,麸炒白术30 g,红花12 g。30 剂,每日1 剂,水煎取400 mL,早晚温服,每次200 mL。

按语:该患者舌淡黯、苔白,脉弦滑,舌脉合参,辨其体内痰浊壅盛,痰阻气机,血运不畅,瘀血结于食管,故胸骨后及胃脘部刺痛不适。该患者以痰浊内阻为主,兼有气滞血瘀之证。郑玉玲教授以廓清其蕴结体内的气、痰、瘀等邪气,疏通梗阻,缓解吞咽不利作为治疗的第一步。故该患者首诊以涤痰汤为底方,佐桃仁、郁金、红花、莪术活血理气,威灵仙、冬凌草、急性子、山豆根等均为郑玉玲教授常用来治疗吞咽梗噎之专药。多管齐下,力专效宏,故患者诉吞咽不畅与胸骨后及胃脘部刺痛不适症状好转。

郑玉玲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该患者虽以局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辨治仍当从整体着眼。该患者直接病位在食管,间接病位在肝、脾,治病必求于本。该病总属本虚标实、痰瘀互结,首诊虽以化痰活瘀取效,若想疗效持久,健脾养血柔肝当为正治。因此,二诊、三诊在化痰活瘀基础上加四君子汤、当归、熟地黄以养正祛邪,标本兼顾,故而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病位邪气气滞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幸福来自感动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别轻易拔罐刮痧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