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优化路径

2023-09-25唐朝丰

物流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冷藏农产品互联网+

胡 毅,李 星,唐朝丰

(1.广东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9;2.广东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9)

0 引言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代表着一种新经济形态的到来,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以期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进行优化,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动下,许多领域都在尝试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思路[1-3],物流业就是其中的典型。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发展的时间不长,具有发展战略不明晰、法规政策不健全、物流人才缺乏、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4],很多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然比较粗放[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产供销的主要桥梁。我国是农业大国,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相比发达国家来说非常落后,究其原因是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等发展水平较为落后[6]。从农产品的存储能力来说,我国冷藏保温车只有5万辆左右,而美日发达国家高达20余万辆。我国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不到20%,而美日等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率不超过30%,而发达国家却达到90%以上。这些问题实质上都与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标准对于标准化的对象具有规范、保障和节省等方面的作用[7]。由于标准化的缺失,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经营较为传统和粗放,发展缓慢。

国内不少学者已经对农产品物流标准展开了相关研究。李敏和吴群琪[8]经过调查之后,针对农产品物流标准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程丽林,等[9]从分析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现存的问题入手,最后从深化标准化工作、探索农产品冷链物流强制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以及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出意见。李学工和张媛[10]主张重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从技术术语、需求分析、参考架构、要素规范和过程规范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袁清[11]指出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冷链技术应用、信息系统运营、物流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建议。国外学者还分析了标准化管理的影响、标准化对于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意义[12-14]。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对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进行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基于标准分类法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物流标准协会的惯例,按照物流标准性质可以将农产品物流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层次[7]。技术标准是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依据。作为技术上组织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技术标准是个大类,可以包含基础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设备标准、原材料标准等。在202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标准手册》中,基础类标准是对一些基本术语、通则等事项的规定,例如(GB/T 18517-2012)制冷术语,(GB/T 30643-2014)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标签通则等。产品标准是对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使用到的零部件等的相关规定,例如(GB/T 31123-2014)固体食品包装用纸板和(GB/T 30889-2014)冻虾就是对相关产品的适用性、检验方法等进行说明。设备标准就是《物流标准手册》中的技术标准,即对设备的技术条件、技术性要求的规定,例如(JT/T 650-2006)冷藏保温厢式挂车通用技术条件和(SB/T 11092-2014)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等。现有标准体系中,产品标准、基础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有相互重合的地方,并且分类时也把三者统一划分到技术类标准当中。为了保证统一性,我们在优化的过程中尝试把三者归为技术性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性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以确保企业和组织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发展生产。管理类标准是对管理目标、项目、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定,例如(GB/T 28009-2011)冷库安全规程就对冷库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行方面的管理给出了要求,(GB/T 24400-2009)食品冷库HACCP 应用规范包括了食品冷库的建立和实施HACCP 体系的管理要求,以便对相关程序进行评价和管理。

工作标准是对工作范围、构成、程序、效果和检查方法所作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说组织中的员工。在《物流标准手册》中,工作标准就是作业类标准,例如(GB/T 24616-2009)冷藏食品物流包装、运输、标志和存储就规定了员工在冷藏农产品的包装作业、运输作业、存储作业等环节中操作流程。(GB/T 25868-2010)早熟马铃薯预冷和冷藏运输指南给出了马铃薯冷藏和运输的作业标准,并且还对适用于何种类型的马铃薯进行了说明。对操作流程的规定可以减少员工的差错率,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总结出现行的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现行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框架

由图1可知,现行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主要分成农产品物流基础标准、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和农产品物流作业与管理标准三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又包含5类标准。这一体系明显存在重复、混乱等问题。

2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优化动因分析

由《物流标准手册》可知,农产品物流标准被归纳到专业类标准的农副产品及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子目录中。由于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有易腐的特征,在运输贮藏的过程当中需要冷藏保鲜,因此冷链物流标准与农产品物流标准密切相关。《物流标准手册》共收录农产品物流标准161项,分别从农产品的基础标准、设施设备标准、作业与管理标准三个层面来制定。从颁布的时间来看,2014-2018年发布的标准有35条,2009-2013年发布的标准有66条,2004-2008年颁布的标准有38条,2000-2004年颁布的标准有7条,2000年以前颁布的标准有15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亟需优化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不完善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求互联网与农产品物流深度融合。然而在整理《物流标准手册》时却发现:第一,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面的标准比较缺乏,例如目前农产品大部分是与批发市场、超市、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尤其是互联网平台,那么农产品物流企业就需要与互联网平台建立数据交互系统。有关系统的建立规则标准,目前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中都没有体现。第二,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统一参照物流信息标准制订,而物流业除了农产品物流外,还包括逆向物流、制造业物流、生产物流、冷链物流等诸多领域,不同领域使用的标准不可能一致。以物流仓储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为例,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存储规格、时间要求、温度要求都与其他产品有很大差别,因此传输的频次以及信息交互平台建设与其他物流产业肯定有区别。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少有农产品物流企业配备了专业化且智能化的仓储系统,因此现存的信息系统标准在农产品物流企业很难实施。

我国农产品“买难卖贵”的现状依然存在,除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农产品物流企业缺乏以外,其很大原因在于农产品物流信息不通畅,未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设施设备,使得农产品物流与互联网大趋势脱节,阻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可以从基础类、管理类、作业类以及技术类四个层次进行完善。例如物流信息化术语的统一、物流信息设备的接收条件、农产品物流信息设备的操作规范、农产品物流信息更新操作规范等。

2.2 农产品物流标准更新滞后

从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近三年几乎没有出台农产品物流标准,2013-2019年发布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仅有35条,占所有农产品物流标准的21%。甚至某些1979 年的物流标准还在使用,例如冷藏库舱口盖(标准号:CB 3040-1978)在我国《标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标准实施5年就要进行复审,标龄(标准实施到复审之间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5年。而79%的农产品物流标准都超过了这个年限。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产品物流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并且还可以通过云计算加快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使得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人员素质、设备水平的变化也比以往更加快速。这就要求农产品物流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并且要提高更新速度。目前来看,农产品物流活动一直沿用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前的标准,与先进的物流设备与信息技术不相匹配,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3 智能化物流技术的驱动

从《物流标准手册》可以发现,农产品物流的设备标准主要与制冷设备相关,例如冷库的设计管理规范、低温保存箱、冷藏保温厢式挂车通用条件等。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物流企业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例如物联网系统、智能储藏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可以使农产品物流实现实时可追溯,而智能化设备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作业效率。现代化物流设备的使用也对物流标准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智能化设备一般都有信息传输系统,如农产品物流企业使用到的智能化仓库,能够实时监测农产品的数量、温度,并把这些信息传输到互联网终端。这就要求智能化设备的信息传输系统能够与终端进行衔接,因此就需要有智能化设备的制造标准、员工的使用规范、数据信息的相关标准等。但是就目前来看,现代化智能设备相关标准是比较缺乏的。

2.4 “互联网+”要求农产品物流标准更具专业性

《物流标准手册》把标准分为技术、产品、管理、基础和作业五大类别。对于农产品物流而言,技术类的标准主要包括物流设备的制造和验收标准;产品类标准主要包括包装以及农副食品(果蔬汁等)的生产、检验和销售的标准;管理类标准主要是对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的规范的定义,例如番茄流通规范、易腐食品冷藏链操作规范、包装材料的技术性要求等;基础类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的定义以及产品分类的定义,例如制冷设备术语、肉制品分类标准;作业类标准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的操作规范、农产品贮藏导则等。

但是经过整理发现不同类的标准之间存在混乱。例如食品冷藏陈列柜术语(GB/T 21001.1-2007)归入技术类标准,但是术语定义一般为基础类标准。机械式冷藏集装箱技术管理要求(GB/T 13145-1991)和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GB/T 22918-2008),同是技术层面的要求,但是归类却不同。前者是管理类标准,而后者却是技术类标准。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物流标准也会相应增加,如物流信息化标准以及智能化设施设备的相关标准的增加会扩大农产品物流的标准体系,如若还是按照先前的分类方式,会使农产品物流标准分类混乱,标准和农产品物流流程之间难以匹配。因此应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的专业化,让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落到实处。

3 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优化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企业物流管理理论[15]的指导下,按照作业-技术-管理的路径对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进行优化。

3.1 农产品物流标准的作业层

首先,应引入互联网相关术语类标准。互联网术语是农产品物流人员与外部沟通的基础,也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形象的关键一步。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和素质不高,对于互联网了解不足,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农产品物流互联网术语标准体系。此外,在作业层还应该有互联网相关的作业标准,例如对员工如何上传物流相关信息的规定以及物流信息更新频次的规定等。还需出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标准,例如RFID 扫描器的工作标准,从而加强物流活动作业的协调度,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

在原来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中,术语类标准是属于基础层的,现在把基础类和作业类的标准归入到作业层,这是因为基础类标准例如运输物品的分类与代码、运输条形码标签、相关术语等标准都是作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与作业活动十分密切。

3.2 农产品物流标准的技术层

引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设施设备的相关技术要求。以智能化运输工具为例,由于农产品种类多样,对于运输工具的功能要求也不同。易腐类农产品对温度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就需要具备冷藏存储功能的运输工具。但是不同农产品物流企业所使用的冷藏运输工具在温度调节、功能、材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交接运输的过程中可能导致农产品腐坏。这就要求出台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的制造标准,同类的农产品引入同种物流设施设备进行作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作业的统一性。不仅如此,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可以即时追踪农产品的状态、数量以及位置等信息,便于农产品物流作业的管控。

此外,将原来农产品物流标准中的产品类标准,例如冷链运输包装低温瓦楞纸箱、冷链温度记录仪、液体包装用纸板、农副产品加工的技术要求等都归入技术层。这些标准有的与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关,如产品类的冻虾,虽然字面意义表达的是一种农产品,却是对冻虾生产、存储和运输的技术要求。有的产品类标准与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相关联,如冷链温度记录仪可以与智能化冷藏运输车匹配。因此把产品类标准和技术类标准归类为技术层标准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3.3 农产品物流标准的管理层

原有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中大多是一些农产品规范(例如番茄流通规范等)、生产管理规范、产品的流通分类等标准,缺乏互联网管理标准。因此需要引入互联网相关的安全规范标准、追溯管理体系、能力评估指标等。例如在对农产品物流人员提出了使用互联网术语之后,就需要对人员的使用情况进行测定,这就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农产品物流人员在操作智能化设施设备的时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触电、爆炸坠落等,因此需要有相关的安全规范标准。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重构了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重构后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事实上,互联网标准的引入的关键还在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从作业层到技术层再到管理层的所有物流活动都是通过信息流串联起来的。每一个环节物流标准实施的好坏都直接影响整个农产品物流活动。

4 结语

本文对现行的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互联网+”大背景,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企业物流管理理论,结合标准分类方式和现行农产品物流标准的主要性质,规划出“作业层—技术层—管理层”的标准优化路径,对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构。本研究旨在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冷藏农产品互联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哪些应该放冷藏?哪些应该放冷冻?哪些不用放冰箱?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再谈冷藏保温车:市场已升温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