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招聘需求信息的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培养

2023-09-25汪传雷杨依婉叶春森汪宁宁

物流技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供应链岗位物流

汪传雷,杨依婉,秦 浩,叶春森,汪宁宁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坚持物流发展,物流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2022年《“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是打造现代流通体系[2];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维度提升供应链韧性。目前,我国物流业加速向数智化转型,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和供应链人才成为高校关注重点。本研究通过收集互联网招聘信息,剖析不同层次的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回答如下问题:(1)招聘单位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职位需求总体情况如何?不同类型的招聘单位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岗位需求是否存在差异?(2)招聘单位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提出了哪些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3)不同岗位类型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哪些异同?基于此,发掘社会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具体需求表征,进而有针对性地为高校优化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模式的探讨、培养方案的构建等方面。万凤娇[3]从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出发,提出重点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完善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赵林度[4]在系统分析应用型和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基础上,提出“四位一体”与“知行合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陈民伟,等[5]调研企业供应链人才需求和高校供应链管理人才供给的现状,提出产学协同的应用型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曹小华,等[6]针对培养物流创新人才,提出打造基于协同创新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赖虹秀,等[7]通过文献调查和网络数据采集等方法分析物流人才需求特点,进而提出本科物流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建议;朱丹[8]从工业4.0背景下物流岗位胜任力变化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举措;吴迪,等[9]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Birou Laura,等[10]通过三个案例公司,聚焦于高管在企业内部培养供应链人才中所能发挥的作用;Yan Yingying[11]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探讨物流企业构建数字技术与业务融合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综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研究的创新。但目前社会对于物流和供应链的人才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培养模式与现实需求存在偏差,融通、融合、融汇的不广、不深、不高,传统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深入分析研究对象内容的科学方法,特点是能系统、客观、定量描述信息内容,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12]。本研究首先选取样本,检索、搜集互联网相关单位的招聘信息文本,提炼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编码方案,最后分析得出结论。

2.2 数据收集和处理

网络招聘逐渐成为求职者获取岗位信息的主要途径,招聘信息也已经成为企业甚至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映射[13]。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以前程无忧、BOSS 直聘、智联招聘等主流求职网站为主,数据采集的时间为2022年7月20日至11月23日,此时间段为秋招高峰期。使用“物流”和“供应链”作为检索词,再以《2022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和《2022年中国民营物流企业50强》榜单作为参考[14],学历设置为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要求,基于机器和人工相结合筛选得到招聘信息96条。每条招聘信息包括岗位职责、岗位要求、工作地点、企业性质等内容。

2.3 数据编码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招聘信息进行编码分析,编码方案通常源自三个途径,分别是数据、已有的相关研究、理论[15]。本研究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以下简称《国标》)对物流管理和工程类专业人才设置培养要求[16],且参考物流类第一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高校安徽大学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分析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社会需求。为统一和方便起见,对单位性质的三种类别进行简写“,国有企业”为“国企”“,民营企业”为“民企”,“外资企业”为“外企”。编码方案见表1,尊重招聘网站原始需求信息表示,岗位工作地点采用原始地点信息,既有省份、省会城市,又有地级市。

3 分析与讨论

3.1 招聘单位类型与岗位分布

按照划分标准,对招聘网站服务单位按性质分类,包括国企12家、民企65家、外企11家、合资企业8家。岗位信息的编码统计结果显示,对于不同类型的招聘单位而言,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岗位需求比较均衡,无明显差异。同时利用SPSS Statistics 25软件,针对不同性质招聘单位的职位需求是否有差异,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这一结果与企业物流和供应链岗位的高度市场化特点相吻合。

统计分析招聘岗位的工作地点,66.7%的岗位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结果与区域物流格局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重庆等为顶点的“五级”态势相符合[17]。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物流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而成都、杭州、武汉大力发展物流,加速物流业转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紧随其后。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岗位工作地点的分布情况

观察各招聘单位对岗位人才的学历要求,80.2%的岗位要求学历为本科,其中供应链专员、物流专员、管培生和供应链经理的学历要求基本为本科,17.7%的招聘岗位要求大专学历,仅有2.1%的岗位要求硕士学历,说明大部分岗位对学历没有过高要求,这与物流岗位本身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密不可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岗位学历分布

3.2 知识要求

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知识要求主要涉及外语知识、高数知识、计算机知识三个领域。外语知识主要是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高等数学知识体现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三方面,计算机知识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三方面。由图3可知,77.1%的岗位提出高等数学知识的要求,82.3%的岗位希望求职者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重视岗位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提出要求,以顺应供应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日常工作需通过挖掘和提取物流业务信息,支撑企业优化决策;同时,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要求物流人才对数据具有高度敏感性。对外语知识提出要求的岗位为29.2%,说明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语言能力的关注度一般,其中供应链专员比较重视外语知识,与岗位本身特点存在一定联系,其职位描述多为“为客户提供国际物流服务”,该岗位人才实际工作需要面对境外客户群体,需要较熟练地运用外语知识。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岗位的知识要求分布

企业的招聘信息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专业需求描述为“物流、经济类等相关专业”或“物流、统计学等复合型人才”等,说明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知识要求有较高期望,要求掌握与“经济类”“统计学”等专业应聘者同等竞争力的知识水平。

3.3 能力要求

《国标》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描述了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应当掌握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对应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对应的物流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运营管理方法、物流系统优化理论、物流工程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技术、采购管理理论与方法等[16]。结合物流类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能力要求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统计可知,有88.5%的招聘单位同时提及学科基础能力和物流基础能力,构成岗位要求的最基本能力,学生是否拥有系统且扎实的知识基础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除了基本能力,招聘单位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要求。表2汇总了不同岗位信息对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运营管理能力(81.3%)、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69.8%)、供应链管理能力(63.5%)在专业能力要求中占比较高,采购管理能力(56.3%)、物流系统优化能力(54.2%)、物流信息管理能力(36.5%)三项要求紧随其后,占比最少的是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基本原理(5.2%),表明招聘单位比较重视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

表2 不同招聘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为了分析各类岗位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岗位对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优化、运营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六个方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基本原理能力无显著差异。物流专员岗位对运营管理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经理和供应链经理均对运营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如“制定标准化的运营流程”,对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基本原理能力要求不多;供应链总监除了对国际物流与货代基本原理能力要求不多,对其他各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且较均衡,说明招聘单位希望该岗位求职者拥有全面的专业能力,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求。物流总监更加注重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如“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其平台处理物流领域各种业务流程”;物流运营岗位同等重视运营管理能力和物流系统优化能力,且对以系统规划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改善和管理,以及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较关注。

表3 不同岗位对专业能力有无显著差异性检验结果

3.4 素质要求

《国标》描述了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统计分析发现,83.3%的招聘单位对人才的沟通能力提出要求,77.1%的招聘单位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物流领域的实际问题;65.6%的用人单位比较关注思维能力,反映对求职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看重。其他的素质要求,包括合作能力(53.1%)、执行力(34.4%)、抗压能力(25%)、学习能力(19.8%)、创新能力(17.7%)以及谈判能力(10.42%),与《国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存在差别的是,从学科角度出发,《国标》比较关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招聘单位对岗位需求,更加强调的是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职业素质。两者要求的差异部分其实并不冲突,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

总体而言,招聘单位比较看重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但不同岗位对具体的素质要求各有所侧重。物流专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较高(83.3%),物流运营则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多(77.8%),供应链经理对思维能力(100%)、实践能力(100%)、沟通能力(100%)同样重视,对应聘者的整体要求更高。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岗位素质要求分布

4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基于网络招聘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社会需求进行编码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类型的招聘单位对物流和供应链人才的岗位需求并无显著差异,需求较为均衡;招聘岗位的工作地点多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一线城市;招聘单位更偏好本科学历的求职者。(2)在知识要求方面,招聘单位均比较关注人才的高等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储备。(3)在能力要求方面,招聘单位注重员工的学科基础能力和物流基础能力。就专业能力而言,不同的招聘岗位对供应链管理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采购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4)在素质要求方面,招聘单位关注员工的沟通能力,且较重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职业素养。

4.2 主要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对高校物流和供应链人才培养实践提出建议。

4.2.1 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体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融合在各行各业加速应用,物流行业顺应了这一趋势。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多关注传授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应探索与新时代相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18],尝试塑造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教学新形式[19]。基于新文科战略引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守正创新落实《国标》,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朝着具备优秀专业技能、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灵活沟通协调能力、精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发挥扎实基础知识增强物流人才竞争力的作用,探索融合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等新模式,广泛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认证对接等,加快培养物流和供应链复合型人才。例如,安徽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基于国家级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拥有国际视野,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创新型物流人才”[20],具体从专业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科基础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对物流管理本科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具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随社会发展趋势,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结合物流学科的战略方向,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优化培养方向,持续调整完善培养目标和内容。根据物流和供应链专业历年就业数据,以及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招聘单位对接具体的岗位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洞察行业趋势,评估和优化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畅通教研室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交流,形成教师深入知晓企业经营、企业人士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物流人才。

4.2.2 优化多元课程体系结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21],同时加快打破信息孤岛、突破信息茧房、跨越数字鸿沟的步伐。针对企业实践中物流系统运营可能伴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合理收集,过滤无关信息,整合、集成、挖掘数据的价值,最大程度利用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辅助企业科学决策,这些均离不开大数据分析和物流知识应用的融合。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物流人才目标,优化各类课程比例结构,强化思想道德素养与增强身体素质是人才根基之理念,下足功夫做细做实;夯实物流专业课程知识作为物流人才的必备素质,结合招聘企业的诉求信息,明确“理论-实践-实战”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定位,按照物流及供应链的运营流程构建基础理论框架,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专业理论应用,提升统计能力、编程能力、处理能力、运筹能力,掌握运用数据、模型、算法、算力进行分析、预测、对策、决策、评价等;同时,创新完善美育、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中发现美,在劳动教育中应用专业能力创造价值。

4.2.3 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层出不穷,但理论内核本质一成不变,应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训练,其中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22]。但由于缺乏有效衔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存在不匹配问题[3],应结合招聘单位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素养要求,优化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围绕需求开展实验、移动课堂、见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例如,学生通过实验实训,提升运用所学物流系统建模仿真等工具手段进行设施规划和设计、过程优化和决策、流程管理和绩效评估的能力;学生通过移动课堂,从鲜活的企业实例中了解、理解、把握理论知识;学生通过项目主题的挖掘、计划书编写、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探索解决具体的运营问题,实现既有知识输入以及丰硕的知识产出;学生通过基地企业或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在真实业务中锻炼,掌握沟通技巧,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4.2.4 发挥学科竞赛的综合作用。纵观物流行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重应用、谋创新的特点,梳理核心行业及其延伸行业对人才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组织与管理能力等素质要求。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创新能力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和技能竞赛作为培养人才的一条路径,备受高校、企业等关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职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正不断深入人心。通过举办校内外各种专业及科技文化赛事,借助参赛过程经历优化思维范式,通过校企各方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促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各省物流教指委、专业合作会积极组织开展的高校专业评估将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纳入其中,为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出色的高质量人才发挥了作用。如2022年安徽省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明确大赛主题、确定大赛方案时努力体现本土特色,聚焦具体物流与供应链企业,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空天产业领域等新兴产业的物流与供应链为对象,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针对企业的痛点和难点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目前行业发展的热点,另一方面使学生将物流知识、模型、方法应用于实践,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增强,个人沟通和协作能力的提升。

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物流和供应链人才成为社会的急切需求,未来行业向智能物流和智慧型供应链趋势发展,高校应直面物流与供应链人才与市场需求匹配存在差异的现实,守正创新,密切需求梳理和分析,及时发现短板弱项并加以补齐消除,推动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卓越物流人才,为物流和供应链高素质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供应链岗位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