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出导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2023-09-21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科英语课程育人

党 倩

(运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中共中央于2018年8月发文表示,“要朝着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新工科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1],“新文科”概念由此正式提出。随后两年,“六卓越一拔尖”[2]、《新文科建设宣言》[2]等相继出台,新文科建设工作开始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呼应[3]。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受众覆盖面广、教学时间长、影响力大,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巨大潜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平台。

“产出导向法”[4](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在中国外语教学土壤里发展起来,是文秋芳教授立足本国国情和学情提出的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学用分离”[4]现象,产出导向法提出的“学用一体”[4]理念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全人教育说”[4]也与我国建设新文科、发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即在完成语言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语言人文性层面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4]。

一、研究意义及内涵

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中央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在反复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党的二十大再一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5]”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这一切都说明课程思政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1]强调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作用和分量[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实践探索中发现诸多问题,也有诸多问题业已解决,但落实立德树人、全人教育过程中,“学用分离”[6]问题严重:教师主要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思政教育,后续教学过程中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存在思政教育和外语教育“两张皮”[7],思政教育变成“盖浇饭”[7]的教学现状,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思政目标达成度;学生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习动机有明显功利性,更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语言输出能力和思政学习零星展开,缺乏体系化输入和输出,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认知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为有效解决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学用分离”[6]的矛盾,本文作为相关课题下的一篇子文章,尝试将立德树人、全人教育理念与POA理论融合,以POA理论为经线,以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纬线,经纬交错,在POA理论的各个部分渗透新文科建设要求和思政理念,探究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以期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为未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提供一定基础和借鉴。

二、教学改革与设计实践

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1》读写教程第三版中的Digital Campus为例,结合新文科大背景,基于产出导向法,开展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产出效果理想。本次教学活动以大一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授课对象。

(一) 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设置了初级语言知识目标[9],即掌握数码产品、网络工具等相关英文表达。设置的终极语言目标[9]是掌握段落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逻辑,且可运用此逻辑结构就某一主题或事件发表观点。育人目标是通过体验当今多媒体混合式教学和线上课程,能够批判性对待新技术,能够辩证思考新技术带给我们的利弊,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电子产品。

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体现立德树人的道德素养,还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10]。新文科背景下的战略定位之一便是将语言能力与科技能力相结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各个文科领域当中。线下课堂学习与线上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基于真实实践的任务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创新、线上线下外语学习互动等方式可以有效促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也体现了新文科背景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11]。

本次教学活动以产出导向理论为指导,先设置产出任务,通过整合线上平台及资源,按照“驱动-促成-产出-评价”[7]的步骤完成课堂设计和教学。“驱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意愿,然后将准备好的材料交予学生,使之自由学习,配合各种“促成”方式,确保学生学会目标语言、结构、观点,并具备输出能力[9]。在此期间,要针对学生各个环节的表现予以评价,再进行汇总,完成任务的再次产出。

教师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基于产出目标,在U校园教学平台等信息化载体的支撑下,将教学目标深度融合到了学科当中,表1所示即教师融“思政元素,教学子手段、子方法、子内容、子目标”于课堂的路径:

表1 大学英语课程Digital Campus单元教学流程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1. 课前驱动

教师在U校园平台发布课前视频学习资源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The Future of Digital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Smart Education in China:Ed-Tech Firms Seek New Opportunities as Pandemic Eases,同时发布课前讨论话题,就课上要讨论的内容“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模式的利弊”进行任务布置。课前学习视频的发布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已经开始发生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学学科已经开始与其他领域各个学科融合,并应用、发展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实现了全人教育的思政目标。与此同时,学生在新旧模式的不同体验下,讨论提炼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线上教学模式的利弊,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课中驱动+促成+产出+评价

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所看的相关视频,结合近几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近三年新冠病毒疫情时期线上学习的体验和课前讨论,将自己学习中形成的观点、看法,以及所学网络词汇进行分享。教师听完学生的总结和汇报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新时代生活、教学和学习的新模式,即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带现金出门、共享出行、拍短视频和朋友分享等都成为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要求我们既要学会适应全新的学习方式,不断进行学科融合,实现互联网+的学习和教育模式,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青年,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对网络暴力、网络糟粕等坚决抵制和反对。

接下来是本课的知识重点。通过阅读文章的每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的主旨大意,进而引导学生梳理出全文结构框架和写作思路。第一部分包含第一段,呈现出一个结果:互联网改变了大学校园生活。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和更多细节层面阐释互联网如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其中,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第九、第十两个典型段落的结构,总结出因果、果因等篇章布局的写作方法。第九段中,主题句(topic sentence)首先陈述了“大学要求学生拥有或租用一台电脑”这一结果(effect),接着描述了原因(cause),即各大学在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下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给学生提供网络与世界保持同步,否则就会处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结合疫情时期的上课模式,会发现互联网+时代已经切实来到身边,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学科融合也在不自觉中进行着。自己除了本学科之外,还需学习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或专业知识。之后,给学生提供促成内容,把诸如“互联网普及率”“网络购物”“在线教育”“网络空间治理”“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等词条的英文表达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这里的学校正用技术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什么要用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教室里使用的技术太多,对学习有害吗?》等视频材料,让他们根据因果关系的结构,在课堂中展示、分享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是如何学习的,是否和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分享具体学习方法和学习中使用的互联网相关工具。

完成第一轮产出任务后,教师递进这一轮的话题,提出了两组思辨问题:1.Do you think the university should provide Internet access anywhere and anytime on campus?Why or why not?2.Do the internet and smartphones affe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Why do you think so?通过深入挖掘和讨论,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利弊以及5G等先进技术的优劣。互联网技术在大学校园乃至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刚刚结束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所提出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备之技。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本部分设置了访问、提问、分享等环节。学生后续将在作业中结合写作技能中涉及到的逻辑结构,把观点整理成写作材料。教师同学生共同讨论、点评,课程思政的全人育人目标在这一过程也可得以实现。

3. 课后完成产出任务

本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读”的方式,复盘和练习老师教授的“因-果”“果-因”结构,完成“The Internet—a doubled sword”的写作任务。先向学生推荐一些诸如中国国际电视台、学习强国、中国日报双语版等供其进行自主阅读的公众号、网站、APP,夯实其基础,再让其完成课后练习,培养他们的课后阅读习惯,完成“supporting details”的积累。

课后作业强调“产出”二字,以此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有无被学生吸收。就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角度而言,课后练习任务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高度契合,形成了“视-听-读-写”的完整输入和输出闭环;在塑造价值观方面,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必然会大量自主阅读很多材料,体悟到互联网对大学校园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进而会辩证思维,学会如何面对和应用网络技术。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任务产出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改进方式方法。就本次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况而言,课前所有学生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课上精神集中,配合度高,如期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价值观层面也有所提升。教师在设计课中任务时要分解总目标,丰富任务形式,以此维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少部分学生英语底子薄,在驱动环节能够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明确输入目标,完成了“有选择性”[12]的输入,很好地实现了“产出导向”理论当中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13]。

实践表明,如果将教学设计理念与产出导向法相结合,以语言产出任务作为驱动效应,成功促成学习行为,那么教师也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理念植入给学生。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上的每一个教学目标,注意价值引领。课堂上学生的能动性会带动教师依据随堂互动的特点,再次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要在课前备好大量资料,为融入思政元素做好铺垫,这样也有利于增加课堂的灵活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反馈来选取恰当的材料成功融入思政元素。

四、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师形成“大外语”[10]教学思路。通过整理、归集、深挖思政素材的方式来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传授外语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的深入融合。学生既能从外语学习当中辩证的看待中西方文化,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外语对话,还能明确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定位。新文科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法而进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破了价值塑造、价值思辨、价值引领之间的壁垒,创新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未来相关方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是高校英语教师可持续探索的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孙文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