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塘部落艺术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2023-09-21潘倩莹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4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潘倩莹(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群众的物质水平有了一个整体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同步提升,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仍然落后,国家政策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政策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发展放到优先地位,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5 项总体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国家领导人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因此,如何打造乡村文化建设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选择粤东北边远山区,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为基地,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基地的基本情况

(一)基于调研大埔县北塘古村落

梅州市大埔县北塘村位于西河镇西北部。村辖28 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683 户,人口2596 人;全村总面积10.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8 亩。北塘从宋末元初建村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村内至今完好地保存有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客家民居古建筑20 多座,随处可见的700 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360 多年的志事堂等,这里历史悠久,纯生态农产品,民风纯补,是国家级3A 景区,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地处偏远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民心不齐、青壮年人多数外出读书或谋年生,村民结构以老幼为主,基层领导眼光的局限,组织与开拓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了村子的发展。

(二)基地存在问题的剖析

1.传统文化定位和宣传

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保留有很多有名的古村落,不管是经过了时间的变迁,还是朝代的转换,其民间传统文化精髓都是根植于这片土壤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辅德堂”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侨商张韶光,又名张舜卿(为清朝红顶商人张弼士的管家)所建。北塘村“振德楼”,为20 世纪10 年代左右所建,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征。

同时,在北塘实施了“南宋古村,艺术北塘”乡村振兴工程的政策支持背景下,如何挖掘且传播这种文化,使其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发挥其价值需要探索,提高知名度。

2.乡村的文化结构单一和服务人群

古村落虽然有很多的古建筑,有些已经成为村民的“废弃房屋”,年久失管失修,如何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土地和资源,就是当务之急之一。打造一些教室、图书馆、艺术中心、交流娱乐中心等,仍然未能达到振兴的目的。

目前,乡村教育的状况,主要受义务教育的是年轻人和学生,其他的村民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条件。同时,山区的文化的传播没有大面积展开,文化的内容也很单一。当地有闲置的土地和古建筑,如何将其利用起来,通过一些外在驱动力,激发山区村民的内在主动学习力,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何结合各大高校资源来提升村民的艺术文化修养,就是值得探索的路径。

3.乡村文化文创产业的发展

乡村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闭塞,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然生态农产品是乡村的主打产业,但由于知名度小,没有品牌效应,生态鸡、鸭、鱼、肉以及一些当地的传统手工特色小吃,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依赖于当地农贸等传统集市,与现代化社会经济脱节。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等储备,不了解现在网络媒体的运用,只停留在乡镇内部小范围的传统销售方式,没有做出一些固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综上,如何促使乡村发展成有规划、成体系、有内涵、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之路,并打造为新农村旅游业,推动文化建设,传播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二、基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一)校企合作与品牌定位

乡村文化的提升需要一个文化依托的主体,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和教育资源的集合地,乡村文化的打造可以联络各大高校,利用高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引进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给古老的乡村注入新鲜文化血液,促使其焕发活力。

XH 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有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书法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发挥这三个专业和音乐系的特色特点优势,以及学院教师的专业才华与社会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共同打造大埔北塘客家特色文化的“南宋古村,艺术北塘”乡村。

(1)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根据梅州大埔当地客家的民俗传统服装文化元素,研究有关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家具装饰、民间服饰和传统工艺品等文化艺术特色特点,结合时尚元素,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服装系列。首创别具地方特色的“田野时装秀”和“美妆”模特走秀活动,“田野时装秀”让开门见山的乡村农民和青少年儿童,亲眼看见以往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时装秀”,看到客家传统文化与新潮时尚服饰巧妙融合得如此美丽,用美好的时尚方式向乡村传播文化艺术,提高乡村农民的审美水平,激励他们向往的美好的生活追求。一款款优雅时尚的时装,从绿色的田野里悠悠走过,吸引了乡村农民的和国内外新闻记者的眼球,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使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名扬天下,产生无穷的魅力,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乡村旅游文化发展。

(2)书法专业的师生,为当地乡民和学生举办书法培训课,书法艺术欣赏课等文化艺术熏陶开展活动,传授书法技巧,让他们了解和喜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创办书法工作室或从事相关文化产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生,利用专业优势和技术,深入山区乡村民宿,采访拍摄当地的风土与民情。

一是,可通过策划推广活动:利用自己的学术和技术优势,策划推广适合农村群众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美食主题等活动。

二是,建设电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建设专门面向农村的电商平台,提供科技创新方案,智慧农业等,帮助当地农民将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并且结合当地特色。

三是,制作宣传视频:运营摄影,剪辑等技能,制作宣传视频。

(4)学院音乐系也参与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①策划乡村音乐节、音乐会等,如:音乐系师生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举办“田野钢琴演奏”。把以往只在高大上的音乐殿堂演奏的高雅的三角钢琴搬到边远乡村的田野,使优雅流畅的音乐旋律融入大自然的清风绿浪之中,让地处深山幽谷的乡民聆听着高雅的音乐旋律。让无国界的音乐艺术,使淳朴善良的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与升华。

②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合作创作:许多乡村都有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去调研、采访、收集、整理、保护、创作,传播,并且和当地音乐人、艺术家、探索当地音乐元素和文化内涵,以免这些传统文化流失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

③设计音乐教育项目:由于交通闭塞,资源有限,乡村的孩子缺乏音乐教育资源,当地政府可以因地制宜,设计一些音乐类的公共设施,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5)设立“大学生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同时也是高校师生和艺术名家的写生创作基地。邀请各大媒体及其他院校共同参与挂牌等仪式。将此基地作为大学的教学、采风、实习和传播普及文化艺术的常设基地。每年学生都有采风的课程,北塘又是具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其建筑错漏有序,历史的文化气息浓厚,加上周边的环境宜人,很适合学生采风的基地。

土地居多并荒芜,因利用多余的土地,除去种植农作物外,可利用废弃无人居住的旧宅改造,有效的废物利用,既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特点,又能结合现代化建筑形式及新产品把多座空置的古祠堂和附属建筑改造成民俗客栈,图书馆,展览馆等多种用途的室内场所,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遗产,使其沉浸在其中,更真切的感受先贤的文化气息与灵气。

(6)把北塘的一座古祠堂作为“北塘美术馆”,常年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绘画与服装展,让山乡农民每天都有机会欣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利用高校师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当地文创产业互动,举办中小学生美术培训班,传播文化知识和最新信息,积极开展美育教育活动。

(7)联系各大美术家协会摄影协会等艺术机构,举办梅州大埔风光采风写生活动,举办美术展览、艺术欣赏讲座、摄影艺术欣赏、手工工艺品制作与欣赏等相关讲座,结合当地的特色,通过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培养兴趣、整体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激发创造力,激活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等。可吸引人才来到当地创作,就业,促进旅游业,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化底蕴和历史,也便于增加不同文化地域的艺术人交流互鉴,促进文化融合和共享,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对音乐艺术的需求。

(8)设立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书法家和各高校名师工作室等,是为了给艺术家们可以创作的空间,可利用旧宅改造,通过艺术作品来推广当地文化和历史,每年适时到北塘采风创作和举办艺术讲座与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可利用大师工作室作为给当地人民耳濡目染的体验艺术场所。

(9)校企合作和乡村振兴建设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望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国际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就是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开发的实践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和并建立实训项目库;依托实践基地,可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和高端的技术,渠道和平台,可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项目、专利发明、论文发表数量也会逐步增加;丰富实践教学成果,依托基地建设衍生一批省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参加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展。

因此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和乡村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吗,还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融合。

(二)文化互递

大埔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在很多古建筑上留下很多先贤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痕迹,这是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物质,在现代却被忽视了的东西,我们发现这里的文化遗产,因势利导,再次发挥其作用,教育村民既要珍惜又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美化乡村建设的同时,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村民们认识艺术,普及艺术知识。由于乡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文化互递就尤为重要,他可以把各个地区之间在文化领域的知识进行交流,学习,讨论,分享,借鉴,并以多样性的共存来实现,实现一带一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村民也可以把生活的小常识,农耕技巧传授给城市出身的大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双方共同打造品牌文化,定期输送大学生到基地实习,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为基地服务,实现互助互利。例如: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采取支教的形式,对乡村人群开展一些创意绘画、手工DIY、硬笔和软笔书法教学等,使青年人在传播文化的活动中,增加兴趣爱好,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中流砥柱。让更多的大学生融入乡村建设当中去,关注民生动态,抓住机遇,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乡村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同时,可以号召全国捐赠图书,修建乡村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存储和传递知识的场所,是促进人民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认知,这是一个常态化的文化艺术培养,培养当地人民的持续自觉的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不断地拓展自觉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这都是向乡村输送文化艺术,培育农民的文化意识,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方面。

要让农民更加了解所生长的土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资源价值,正确认识当地的优势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认知,体会到文化的魅力与乡土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现代文化与传统的互联互通产生的认识情感,人文关怀,唤起记忆深处的情感”,激发出对故土的热爱和奋发图强的动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生机,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的实现共同富裕。

在推动和塑造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做到真正的为人所知、为人所用。文化知识的传播普及,首要是解决当地村民的迫切需要。例如,基本的文化素养、医疗护理与养生常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传统文化艺术价值与传承等,从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普及开始逐渐推进,通过免费的医疗护理与检测,普及一些日常食物养生知识,举办一些艺术名家和师生实习写生,手工艺的艺术培训,让村民和中小学生参与进来,体验文化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激发村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让乡村的美好与建设深入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更好的传承乡村古老文化。

(三)旅游文化产业和农副产品的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目前,仅有少数的乡村的风景名胜古迹保留完好和还没有商业化,正因为如此,也是值得保护和传播的场所,如:百侯名镇,张弼士故居,花萼楼等有文化历史的古建筑,都是集民俗与自然、观赏与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建筑的屋内抬梁、斗拱、屏风严谨精密,并彩绘有山水、花鸟、人物,雕凿有龙、狮、虎等动物;大门屋脊及正堂屋脊雕塑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等图案,造型美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以及围屋的历史和发展渊源,结合学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播音、拍摄、自媒体、网络传播等把景点古迹制作成纪录片,投放在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各大媒体平台宣传,以提升影响力,从而让别人能发现并投资,同时借鉴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的主要问题,重点任务是必须使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逐渐成熟与完善。而文创产品是最近旅游业热门话题,如何丰富和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如何挖掘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来构建文创产品,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艺术化”。可以面对各大高校师生,艺术爱好者及社会人士前,开展文创大赛,不仅可以让社会更多的人加以关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同时,创作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创方案,设计出一批具有象征意义和标志性的文创特色产品。

通过发展一些旅游业,去带动当地特产,可举办一些特色文创市集、土特产市集(例如,沙田柚、含硒大米、无公害玉米等)、客家特色饮食比赛(如各种璪、客家腌面、擂茶等)等,拓展宣传,吸引人流量。打造当地特产口碑,城乡旅游相结合来推广农村振兴。

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们所学的知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构建联网式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发挥城乡和高校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以及电商推广带货、微店、视频号、京东等运营模式,深入挖掘推广当地的人物和历史,开拓新农村、新格局。

三、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战略任务,除了高校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国家权力和资源的再嵌入,需要根据当地发展的差异性,巩固优势,改变劣势”,挖掘出符合当地发展的功能与定位,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补短板、促融合,以文化带动发展的长期战略手段,加大乡村基础教育面积,优化基础条件,配置优质资源,点对点,精准投放,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资源整合实现自我治理和自我提升。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文化艺术的力量,用文化力、科技力、精神力、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出新时代的特色文明乡村。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