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

2023-09-19晁耐霞吴耀生蔡丹昭蓝秀万

化工时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生物化学讲授

晁耐霞 吴耀生 罗 育 蔡丹昭 蓝秀万*

(1. 广西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21;2. 广西医科大学 分子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作者所在教研室采用了多种模式“混搭”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尝试融入了研讨式教学法、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1]。根据课程内容和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扬长避短、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一段时间后,课堂又回归到以讲授为主的模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传授的内容深入、系统、丰富、新颖,学生能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知识;而且目前的考核系统中,教师的讲授内容仍然是考核重点;此外,基础阶段的医学生课程多、任务量大,花大量时间做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的负担[2]。但传统讲授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需要我们立足教学实际,进一步探索适合医学专业学生,适合“生物化学”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2014年国内学者张学新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教学模式改革[3]。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一半时间留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内化和吸收”环节,让学生独立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最终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对立统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课程教学团队构建了“生物化学”对分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在2019年秋季“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首次尝试,并探讨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次运用对分课堂的班级是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1、2班,共109名学生,其中男生49名,女生60名。“生物化学”为本科生二年级的课程之一,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理论课共9周64学时,每周8学时,每学时40 min。

1.2 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了当堂对分方式,首先根据教学计划,选择3个知识点实施对分,分别是“酮体的代谢”“氨的代谢”和“DNA复制基本规律”。撰写教学教案、制作课件和设计问题,拟定评分方式。正式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实施办法和评分方式,将实验班级随机分为若干组,4~5人一组,不设组长或负责人,最后制作并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统计。

实验组将实施当堂对分,首先教师精讲5~10 min,然后学生自学内化,并提出“亮考帮”10 min,接着学生开展讨论10 min,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10 min。为更好推动讨论和凝练讨论问题,结合雨课堂功能,让学生通过发布弹幕开展全班讨论,增强全班互动,也有助于教师凝练学生的关键问题。

1.3 评价方法

评价主要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设置对分课堂问卷调查表,就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由雨课堂发布,要求学生完成提交。

2 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生物化学”的效果

本教学团队五位老师,分别选择三章内容的三个知识点,对学生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对分形式选择“当堂对分”。教师精心准备好教案和PPT,着重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体系和讲解重难点。保证学生内化的时间,在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总结问题,为课后主动探索指引方向。其他教学内容仍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系统详细地把每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课程结束时,课程教学团队向学生发放自设的生物化学对分课堂评价表,共6题,就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总体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共发放问卷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有效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图1。其中99.9%的学生对“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对分课堂”的实施效果表示满意(图1A),99.9%的学生认为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现有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地在传统教学中引入此种方式的教学(图1B)。在实施过程中,97.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分组讨论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的技巧(图1C), 100%的同学认为雨课堂和对分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能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学习兴趣(图1D)。但是作者也发现一些问题:69.4%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会过多占用课程学习时间(图1E),84.3%的学生认为参与对分课堂教学人数过多导致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时发言时间有限,影响教学效果(图1F)。

图1 对分课堂问卷调查结果:对分课堂其实施效果满意度(A)、是否同意引入此种方式的教学(B)、是否同意分组讨论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的技巧(C)、是否同意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能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学习兴趣(D)、是否同意对分课堂教学方式会过多占用课程学习时间(E)、是否同意人数过多导致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时发言时间有限,影响教学效果(F)

结合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作者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采用对分课堂,将部分教学时间分配给学生在课堂中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交流,改善了教学课堂沉闷的现状。但也要注意它对教师和学生有了不同,甚至高于以往的要求。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习惯,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过程中的激发者。如果不能适应这一改变,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3 对分课堂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3.1 对分课堂选择知识点很关键

生化内容多数较为抽象,内在逻辑性强,如果全部依靠对分课堂讲述,学生难以有全面系统化的认知。而且目前学生习惯传统教学,对教师授课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意识较弱;再者医学生课程任务重,因此对分课堂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教学团队认为涉及知识点自学难度不易过高,时长不宜较长,所选知识点应可在传统课堂中25 min左右讲解完成;知识点最好与典型临床病例关系密切,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3.2 对分课堂的实施关键仍然是教师精讲

对分课堂强调将学时的一半拿出给学生讨论,这样势必导致教师讲授的时间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要求教师能够讲出框架、重点,以及引导学生自学和有效讨论,这无疑对老师的要求大大增高。教师应根据本单元内容特点,精简讲授内容,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讲授本单元内容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采用“抛砖引玉”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目标性引导。自学作业的设置也尤为重要,要为学生抓住关键点提供依据,同时避免个别学生纠缠于细枝末节,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团队在对分课堂实施前集体备课,依据教学大纲、重点和难点,反复探讨了讲法、PPT设计和问题设置。

3.3 对分课堂在医学生化课堂开展频率问题

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对分课堂所用的时间往往比传统授课时间长。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内化需要一定时间,也由于我们实施教学的课堂是100多人的大班,全班讨论时间会较长。再者往往学生组内交流时只能解决低层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共性关键问题或者难点还是需要重点讲解。在对分课堂结束后,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学生认为人数过多、对分时长过长,影响讨论效果,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也是对生化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个挑战,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逐步调整策略和方法,去适应对分课堂带来的新变化。教师方面对整个教学进度应有全局考虑,不能因为对分课堂的知识点讨论影响到后面课程内容的正常进度。

4 总结

课程教学团队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尝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符合个体知识获取的认知心理规律,能够有效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对分课堂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整个教学进度带来影响,对知识点的选择有一定要求,因此作者认为它是有效补充生化教学的一种方式。“生物化学”的教学应该多种教学模式综合实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生物化学讲授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