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法在幼儿德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19刘昀

教育界·A 2023年23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幼儿教育

【摘要】教师要基于幼儿心理,遵循回归生活、知行合一、自主建构的原则,设计德育活动,要指向教育主体,通过幼儿互讲、集体交流、家园合作来开展德育活动,要创新教育策略,设计问题导入型、想象代入型、理性生成型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故事法;德育活动;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刘昀(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在幼儿教育中要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由于幼儿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一般不太丰富,因此如果教师直接灌输知识,那么他们可能缺乏学习兴趣,也不太容易接受。幼儿一般都对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德育活动与听故事、讲故事、扮演故事人物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融合,利用故事法辅助教学。基于故事法开展幼儿德育工作,可以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思辨,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向榜样学习,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基于幼儿心理,谈应用故事法的原则

(一)回归生活,熏陶道德情感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表征,但是多数幼儿的这种能力还很弱。故此,教师不应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而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他们获得真实体验、能够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表征的活动,以此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同时,教师也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并积极践行。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选择生活故事、反思生活问题、演绎生活场景这三个环节,提升幼儿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在选择生活故事后,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迟到大王》《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故事,构建生活化的故事情境,让幼儿说说主人公具有哪些品德。在反思生活问题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基础上思考与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说说自己和主人公相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让幼儿演绎生活场景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行为,引导幼儿通过对比的方式,判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样能让幼儿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培养他们的精神、品德。

(二)知行合一,体会劳动乐趣

知行合一是采用故事法教学的重点。如果教师单纯安排幼儿参与劳动,他们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疲劳;而如果教师采用故事法,将他们带入特定情境中,就有助于他们进行实践,提升劳动意识,体会劳动的快乐[1]。

例如,教师通过劳动前引导、劳动中鼓励、劳动后反思这三个环节,将故事和劳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在劳动前引导环节,教师给幼儿讲述《揠苗助长》等有趣的小故事,激发他们对种植的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参与播种、观察、收获等一系列的活动,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予鼓励。如有的幼儿看到青菜上的毛毛虫感到很害怕,于是,教师给幼儿讲述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在劳动后反思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到自主讲故事的活动中,说说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从而在欢声笑语中进一步感受劳动的乐趣。通过听故事和进行实践,幼儿找到了榜样,激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自主建构,发展具象思维

在运用故事法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教学活动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引导他们积极感受、自主表达,发展他们的具象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有的幼儿来说,理解勤俭持家这样的美德较为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成具体的事物,促进他们的自主建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爷爷运用聪明才智,将旧东西改造成了什么。然后,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制作好的纸道具,让幼儿通过拆分或组合纸道具,了解如何进行废物利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也有勤俭持家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进入故事的世界,将情节具体化,重构其中的画面,并且从分析他人的行为变成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处理家中的废旧物品,他们的具象思维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指向教育主体,谈应用故事法的途径

(一)幼儿互讲,活跃课堂气氛

《指南》指出,教师要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故事法辅助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交流等特点,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他们在表达中感悟,提升道德修养[2]。教师可以让幼儿灵活选择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自由地展开讨论,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听完教师讲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个故事后,有幼儿认为:“我觉得克拉拉真是一个坏小孩,地毯被她弄得到处都是皮鞋油,爸爸妈妈看到后很生气。”也有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克拉拉想帮爸爸妈妈擦皮鞋,却不小心弄脏了地毯,我觉得她的心肠还是很好的。”对此,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让幼儿在改编故事环节,说说克拉拉应该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环节,说说自己想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感受。在一番讨论后,幼儿从理解故事的层面上升到了结合自身情况分析故事的层面,认识到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自己要真心地帮助别人。之后,教师利用幼儿的认知冲突,组织他们参与辩论活动。这样能让他们深挖相关问题的根源,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

(二)集体交流,探讨生命意蕴

在集体交流中,教师要组织幼儿围绕故事进行互动讨论,探讨故事中蕴藏的生命意蕴。幼儿如果能从具体的人物形象身上得到启发,就更容易形成深刻的感悟。

例如,有的幼儿听了《田鼠阿佛》这个故事后,对阿佛采集的东西理解得不够深刻。此时,教师组织他们参与集体交流活动,探索故事的深刻意蕴。具体来说,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通过故事演绎的方法,展现有关阿佛和其他田鼠分别找了什么东西来过冬的场景,并思考如果没有采集到食物,田鼠们能否顺利过冬,如果没有阿佛采集的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田鼠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表演,幼儿逐步认识到,食物是使生命能够延续下去的重要因素,而精神食粮对于生命的丰盈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他人觉得寂寞或失落的时候,自己是否愿意拿出自己收藏的精神食粮和他人分享。如幼儿A说自己有一次在幼儿B受了伤之后,将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的贴纸送给了对方。幼儿A认为这张贴纸虽然并不能消除對方的疼痛,却能给对方带来力量。之后,教师让幼儿试着简单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说说自己未来打算做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在集体交流中,幼儿认识到除追求物质生活以外,人们还需要追求精神生活,也开始思考要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家园合作,培养良好品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教师要开展家园合作,积极地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帮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例如,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很少做家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进行了家园合作,将故事《乌鸦面包店》融入相关活动中。在课堂活动环节,幼儿听了故事之后,需要说出小乌鸦帮爸爸妈妈做了什么,然后扮演小乌鸦的角色。在家庭教育环节,教师事先联系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乌鸦面包店》这个故事,然后结合家里的实际情况,向孩子提出建议,鼓励孩子解决一些家里的问题。如某位家长的孩子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主动提出要帮家长照顾弟弟。该幼儿在家里不仅常常陪弟弟玩耍,还承担起给弟弟喂奶等任务,从而学会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减轻家庭负担,也和弟弟建立了更亲密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认识到了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自己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外,教师也告诉家长,他们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品德方面的问题,不应一味地说教,而应善于利用有趣的故事引导和启发孩子。

三、创新教育策略,谈应用故事法的模式

(一)通过问题导入引发深度反思

在利用故事法辅助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注意使应用模式多样化,用创新的方式激发幼儿交流的兴趣。问题导入型的模式需要教师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讲述故事,最后引导他们反思。应用这种模式有助于幼儿聚精会神地阅读,在故事中寻求答案,走进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在导入时提问的问题有多种类型。第一类是悬疑性问题。提出这类问题,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让他们集中精神听故事。如在讲述《迟到大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男孩约翰总是迟到,他的老师想了很多方法,但都无法让他不迟到,你想知道约翰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吗?他最终是否改掉了迟到的毛病呢?”第二类是生活性问题。提出这类问题,能够让幼儿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如教师可以根据《迟到大王》的内容提出问题:“约翰总是迟到,那么你和你的家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烦恼呢?你们是如何解决迟到的问题的?”第三类是反思性问题。这类问题也有助于进行故事导入。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的朋友中是否有经常迟到的?如果你和朋友们约好一起玩耍,但你总是迟到,那么你的朋友们是否会生气呢?你觉得如何才能不迟到呢?”上述三类问题提问的方向有所不同,但是都能引发幼儿深度反思。

(二)通过想象代入升华认知境界

想象代入型的模式需要教师关注幼儿对情感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升华认知境界。

例如,《勇气》这个故事中列举了不少和勇气有关的生活片段,如将两块糖中的一块留到第二天、解释自己的新裤子是怎么弄破的。教师在讲述该故事时,并没有对每个片段都做出详细的解释,而让幼儿发挥想象力,试着扮演其中的角色,之后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完成对应的任务为什么需要勇气。如有的幼儿演绎了吃糖的生活片段,并且他认为将糖留到第二天吃,能够说明自己改掉了贪吃的毛病,这种行为是一种勇敢的表现。结合幼儿的感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将自己想到的场景演绎出来:“那么你在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呢?你是否有勇气改掉你的坏习惯或者克服某些困难呢?”如一名幼儿说他晚上害怕一个人睡觉,然后演绎了自己一个人抱着玩偶睡觉的场景,这体现了该幼儿对勇气的认知。在进行想象代入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要求幼儿完全按照故事的情节进行演绎,而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情感融入表演中,同时根据幼儿的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情况,然后加以引导。

(三)通过理性生成拓展教育资源

理性生成型的模式需要教师拓展教育资源,将故事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区域活动等融合在一起,从生成的资源中提炼出需要集中讲解的内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应用这种模式,能将故事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挖掘资源时,经过观察,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在入园环节很少和他人打招呼;部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较少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交流活动经验。对此,教师运用理性生成型的模式,给幼儿讲述故事《我会关心别人》,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有哪些同伴具有关心他人的美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在入园环节布置向同伴问好的任务,利用午餐时间布置给同伴盛饭的任务,在区域活动中布置交换游戏材料、讨论游戏过程、分享游戏成果的任务。另外,教师鼓励幼儿调整生活状态,改变生活习惯,试着做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如有一名幼儿原来总是独自玩耍,之后逐步懂得关心同伴,和同伴一起寻找材料,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将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引导幼儿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上,基于故事法,完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模式。结合故事,幼儿可以积极思考品德方面的问题,在故事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能得到启迪,提升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鲍永丽.运用游戲活动提高学前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智慧,2020 (6):47.

[2]肖婷.“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困境与突破[J].山西教育(幼教),2019(10):50-52.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幼儿教育
基于生命成长的德育活动实践研究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爱国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