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式网络谐音词

2023-09-19吴欣洲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
关键词:双关

吴欣洲

【摘要】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文化也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词汇层出不穷,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成了网民们热衷使用的语言。其中谐音是一种创造网络词汇的主要方式,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通过谐音的方式产生的词汇,在这些词中,存在着一些比原词汇含义更丰富的谐音词,具有原词没有的幽默诙谐、戏谑讽喻的表达效果,本文通过描写和解释的方法,展示部分经常被使用的谐音网络词,并分析其形成机制、语用效果和流行原因。

【关键词】网络谐音词;双关;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38

一、引言

谐音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词汇类型,也是一种修辞方法,其基于汉语多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作为自古就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也对网络词汇的产生起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造词方式。这些词语通过谐音,根据已有的汉语材料和体系,产生出很多具有幽默意味的网络词汇,这些谐音网络词的类型有很多,比如由外语谐音的“爱老虎油—I love you(意思为我爱你)”“撒有娜拉—さようなら(意思为再见)”;也有从方言谐音中产生的,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广西地区‘n、l不分)”“偶—我(是闽南方言中的音)”等。这些词汇的特点大多都以幽默诙谐为主,也有直接谐音的,如“520—我爱你”“大虾—大侠”“人参公鸡—人身攻击”。这些谐音词汇都抛除了自身含义,保留了外在形式,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起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目前对网络谐音词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围绕谐音词的成词过程进行分类讨论,随着网络新词不断产生,部分谐音词的产生过程更为复杂,含义也更丰富,本文将根据新形式(谐音词)与旧形式(原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探讨这类新式含义谐音词的功能、成因和表达效果。

二、谐音词的新式分类

谐音词汇常常涉及两个语言单位:一个是通过谐音双关创造的新词,称为“谐体”;另一个原字词就是“本体”。目前各学者对网络谐音词的分类依据都是谐音词的产生过程,如数字型、方言型、外来音译型等,但其实这种分类忽略了谐体与本体的关系。一个词汇是语音、形式和含义的结合体,从结果来说,谐音词即为用一种新的形式(谐体)去指称旧意义(本体),人们称谐体自身的意义为“谐体原义”,而后指代本体的词义称为“指代义”,而根据谐体与本体之间语音、含义的关系,可以将谐音词分为三类:

1.谐体与本体只在语音上有联系,即新的谐体没有自身的含义,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指称旧义,常见有数字字母型“thank you——3Q,加油—— +u等”,音译外来/方言词型“さようなら(再见)——撒有娜拉,难受——蓝瘦”等。这些新形式没有自身的含义,原本也并不存在,是本体的含义赋予了谐体,使其具有意义。

2.谐体的形式本身就具有含义,但谐体本身的含义与本体的含义之间没有联系,如“想哭——香菇”“什么——神马”“同学——童鞋”等,这类谐音词的形式不是临时創造的,其本身就存在,是被临时用于指称本体,被临时赋予本体含义,增加谐体原有的含义。

3.谐体不再是单纯的变换形式,而是具有自身的含义,谐体原义和指代义产生互动效果。如“要完——药丸”“压力山大——鸭梨山大”,还有通过仿词产生的与原词汇语音上相同、形式上相近、意义上相悖的形式,如“刻不容缓——咳不容缓、试试就逝世——试试就试试、玩玩就玩完——玩玩就玩玩、多亿点——多一点、最后亿次——最后一次”等。

这些谐音词的产生过程比单纯的谐音更复杂,谐音词不再是原词汇的代称符号,而具有了额外的语义和表达效果,是一类具有高级含义的新式谐音词,下文就展示常出现的该类谐音词汇,并解释其产生的机制。

三、新式谐音词的形成机制

该类型的网络的产生不仅利用了词语之间语音相似的条件进行谐音,还在语义上通过双关和人们的认知反差赋予了谐音词更多的含义,并以此产生了原词不具有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有些谐音词还带有讽喻的色彩。

(一)谐音双关

谐音不仅是一种两个异形字的音相同或相近且普遍存在于汉语当中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修辞,是根据表达需要,通过语音相似或相同,更换本体的部分语素,改变了原来的词义,来创造出临时的新词语,这种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双关常常和谐音搭配,利用谐音在语音层面上的相似和相关,将一个词或语句赋予双重含义,形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谐音双关的使用自古有之,如“春蚕到死丝(谐‘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存在着许多利用谐音创造的具有双关义的歇后语,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谐音词通过谐音的方式完成语音上的关联,双关则在语义方面完成谐音体和本体在语义上的关联与互动。比如“药丸——要完”,药丸本身就有自身的含义,此时的“药丸”只是一个语音形式与“要完”相同的“词”,而被赋予“要完”的新含义是通过双关进行的,双关赋予谐体指代义,从而完成谐体原义和指代义的整合。

(二)认知反差

谐音和双关能够帮助谐音词建立相关词汇意义,要使得这些谐音词能够被说话人使用,还需要认知上的整合。

一般谐体的生成过程,是一种认知塑造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存在于词的内部,还存在于其使用过程中。要使一个谐体有实质含义,必须完成从本体到谐体的认知过渡,从创造的结果来说,谐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是语义和语音的关联,二者的词性并不一定相同,当人们第一次看有意义的谐音词时,首先会对这个词的语音形式进行感知,产生联想,在记忆中寻找与之相似或相同的词语,确认本体之后,将本体的概念和谐体的概念进行关联整合,也就是认知完形,理解谐体的含义,然后完成认知上的过渡。

这类新式谐音词的本义原义和指代义之间会产生不同情况的联系,通常情况下该联系表现为二者语义相悖,这就给予了人在初识该词时会产生认知的反差。以谐音词“药丸”为例,“药丸”和“要完”满足了语音形式相同的条件,是一个合适的“准谐体”,但是将“药丸”正式作为谐体,则是因为“药丸”本身具有的含义与本体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上的反差。药丸的本义是指丸状的药,一般情况下药能够治病救人,具有积极的形象色彩,而“要完”带有“不好的结果”之义,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在认知方面带给人一种比较显著的反差,因此“药丸”是一个“合格”的谐体,经常被使用。

(三)偶然性

其实除上述两种形成机制外,这类谐音词的产生也具备偶然性。人们通过键盘输入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言语交流,而在快节奏的网络交流环境中,输入的效率会关系到双方沟通的流畅度,当网民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字时往往会产生语音相同的备选词或备选字,于是一些未经过检查确认的词汇就有可能被发送出去,成为“错词”,但这也为谐音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部分谐音词可能偶然产生,但其谐体形式恰好有着比原词汇更丰富的表达效果,于是人们将其保留下来,并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进行传播。如“鸭梨山大”与“压力山大”,其谐体的产生并不是有意而为之,但其产生后人们发现谐体的表面字义与本体含义产生了反差,将人们不愿意面对的“压力”写成水果“鸭梨”,使之具有了轻松、诙谐、幽默的效果,因此被保留下来。

偶然性为原词汇产生谐体提供可能,修辞手段包括谐音、双关、仿词赋予谐体新的意义,完成词汇方面的语义整合,认知反差是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帮助使用者完成旧知识与新经验的结合。

四、蕴涵新义谐音词的表达效果

网络谐音词主要有新奇独特、含蓄避讳、简洁省力等表达效果,而这类谐体含义较本体反差较大的新式谐音词,则具有诙谐幽默和戏谑讽喻的表达效果。

(一)诙谐幽默

心理学中的“失谐理论”认为,原本期待与实际信息的冲突失谐,就是幽默感的来源(沈雅莉,2021)。而该类谐音词在创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认知上的反差,所以这类谐音词也会因为反差而产生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当听话人看到这些反差较大的谐音词时,原本的认知和实际信息会产生巨大的冲突,这种落差表现为听话人内心思想的起伏,当听话人完成对这种冲突的处理时,愉悦感和谐趣幽默感便会因紧张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而产生,人们喜欢看反转巨大的悬疑片也是这个原因。再如“药丸——要完”,人们在网络中想要表达某事物因为一些原因走向衰落的趋势,网友们就会评论:“再这么下去,吃枣药丸(迟早要完)”,“药丸”原本是使病症消退,使人康复的药物,但在这里指代“要完”,说明这件事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挽救其衰落的趋势,在意义上呈现相对的形式。当人们初识“药丸”一词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首先联想到的是其原义,但在知晓其指代义之后,会试将本体与谐体的含义进行比较、整合,经过认知的对比,体会到谐体与本体在认知上形成的巨大反差,完成这种认知反差产生情绪波动的处理后,便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诙谐幽默感。

(二)戏谑讽喻

具有戏谑讽喻的表达效果也正是该类谐音词的一大特点,这种效果是通过谐体原义和代指义的反差来实现的,谐体与本体进行语义的关联时,会产生更多的內涵。这些谐音词比原词汇有着更多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了原词汇不具有的讽喻调侃的表达效果。因此该类的词比一般的谐音词更具有戏谑的表达效果。如同一些具有讽喻性的歇后语,通过谐音的形式,将原本隐藏的讽喻义表现出来。

五、蕴涵新义谐音词的发展动因

语言的演变发展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语言自身的规律、言者群体的使用需求以及社会因素等,谐音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满足语言演变的规律。本节就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谐音词自身的特性和功能

一类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消退都与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网络快速发展使得词汇的更迭更为频繁,谐音词需要有自身言语价值或不断的自我改造或变革,符合社会环境和语言者的使用习惯,才能经久不衰。一类词汇的特性和功能是影响其能否被流行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反差性特别强的谐音词,不仅保留了谐音词中具有内涵丰富、诙谐幽默的特点,还带有其他谐音词不具备委婉讽喻的效果。这类反差谐音词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能够帮助个性鲜明的年轻一代网民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得以被广泛传播。

语言的经济性一方面要求说话者能够以尽量简洁省力的方式表达信息,另一方面希望听话者也能够花费更小的努力理解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谐音词就是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产生的,也因经济性而流行。谐音词是通过本体谐音产生的,在意思上会与本体产生关联,可以通过谐音词来表达更多的含义。比如,形容一些打着能促进小孩智力发育旗号的“益智玩具”实际上却误人子弟时,其谐音词“抑智玩具”就能很好地表达出对这类玩具的讽刺,其在保持与原词语音形式相同的基础上简单改变了字形,不但使之有了更多的含义,产生了更多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促使人们初识该词汇时更好地完成认知过渡,这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

(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和需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除了社会环境会对语言的发展演变产生影响,语言使用者也会将语言的某个内容改造或者创造满足交际需要的新形式,所以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和习惯是使语言的变化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逐新求异是年轻一代的群体心理,也是网络词汇的一大特点。当部分网络用户初识这类谐音词时,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合适的地方使用,表现出自己“能够跟上时代”,这就促进了谐音词在网络中的传播。除此之外,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人提出的谐音词都在双方的认知框架内,听话人也能够理解谐音词的内涵,这会让双方产生一定的群体归属感,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同时能够促进二者的交流。

人们的需求,是这类谐音词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这些具有新义的谐音词能够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因此被保留下来。例如每年都会根据当前年份的生肖,通过仿词的修辞创造新词,如“牛(扭)转乾坤、兔(突)飞猛进、大展宏兔(图)”等,这些词就在原词基础上调整改变,以最方便直接的谐音方式造词,通过谐音使得新词在语音上与旧词产生了联系,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要。

五、结语

网络谐音词是现代汉语在网络发展影响下的产物,一方面给网民带来了许多便利,增加了网络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所在,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谐音词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网络的交流相对于现实更为自由,即使有相关部门对网络上的言论进行管制,也会因偶然性产生一些无意义甚至较为低俗的谐音词。其次,一些会通过各种方式上网冲浪,但本身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在面对这些“错误”的谐音词的冲击时,往往没有辨识能力,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还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负面效果。此外,谐音词过度地滥用、不分场合地乱用则会降低人们沟通的效率,影响交流效果。

对于网络用户来说,每一位用户都是网络文化传播者,在面对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时需要保持辩证的态度,不能一味地从众,而是需要理性地思考和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让低俗无意义的谐音词流行传播。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一种语言现象没有优劣之分,并不能因为其影响的好坏而对其定性,人们持有的态度应该是多点宽容、少点指责,又不能放任自流,应当了解其产生机制、流行原因,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为社会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担负起相应的引导责任。

参考文献:

[1]潘峰.现代汉语仿音造词的方式、成因及其语言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4):163-168.

[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 (01):68-73.

[3]谢明镜.汉语词谐音现象影响力背后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06):58-61.

[4]卢旭.论歇后语喜剧效果之成因[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1-13.

[5]刘于逸宁,王一涵.略论网络谐音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16-117.

[6]秦夏梦.浅谈网络用语中的“谐音”现象[J].现代交际,2014,(06):47-48.

[7]周轩冰.浅析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的成因及特点[J].汉字文化,2020,(04):6-8.

[8]王宏军.网络谐音词的语用认知[J].嘉兴学院学报, 2018,30(02):74-79.

[9]崔容.网络用语“谐音”现象探析[J].语文建设,2012, (16):48-49.

[10]尚来彬.网络用语谐音现象的文化阐释[J].语文建设,2018,(08):52-54.

[11]胡婷婕.网络用语中的谐音换字原因分析及思考[J].山西青年,2017,(04):135.

[12]沈雅莉.諧音在网络用语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21,(07):14-15.

[13]陈氚,刘少杰.网络流行语的感性化与讽喻性[J].人文杂志,2013,(03):98-103.

猜你喜欢

双关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牡丹亭》伯奇译本中的双关翻译策略研究
能表达两种意思的“双关”
双关
英汉双关语分类对比研究
拆字与双关两种修辞格的语言兼用现象
一语双关
“运气”上门
双关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