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幼小科学衔接的小学“适应期”语文教学建议

2023-09-19黄国才

新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适应期幼小衔接小学

黄国才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学段衔接,提出要注重幼小衔接,要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目的是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此要求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如何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和引导?本期专辑从资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角度,分别阐述了这些问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摘 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语文课程,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科学衔接的关键。必须认真盘点“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知彼知己;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确保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并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幼小衔接 小学“适应期” 语文教学建议

一、认真盘点“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知彼知己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幼儿园保育教育与小学学科教育之间科学衔接、顺利过渡指明了方向,确保幼小衔接双向互动、协同合作。同时,《意见》还有两个附件,只要细读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与小学入学适应就了然于胸。进一步一条条对照着读,我们还会发现,幼儿园入学准备的要求并不低。试以语文“学习能力”为例,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小学一年级的入学适应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要求差距并不明显(见下表),只要“各就各位”,就能自然衔接。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除了识字写字外,入学适应的要求并没有高出入学准备多少。而将入学适应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相对比,第一学段的要求就明显高于入学适应了。这就要求任教一年级的教师,要通盘考虑入学适应、《课程标准》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的目标要求,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透彻理解其精神实质,尤其要以入学适应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把握第一册教科书的内容,以精准制订教学目标、精确选择教学内容以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等。如此,知己知彼,到位而不越位,便可使幼小衔接“天衣无缝”。

通过将入学准备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见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口语交际和讲述故事二者几乎没有差距(入学准备甚至略高),儿童是完全能够适应的;而阅读和识字写字差距比较明显,儿童是不容易适应的。具体分析:(1)阅读。主要是阅读量显著增加。一年级第一册教科书共编排文本49篇(首/段),其中课文14篇、儿歌古诗韵文27篇(首/段)、“和大人一起读”的故事或儿歌8篇,共计3250字(不含标点符号)。一年级“适应期”的学生,将这49篇朗读得正确、流利(其中还有要求背诵的课文11篇)都是不容易的,何况还有“仿照课文说话”等训练。(2)识字写字。不仅数量激增,从“能认识并书写自己的名字”,上升到“会认”300个生字、“会写”100个字以及认识22个常用笔画名称和34个常用偏旁名称(还不包括汉字拼音的书写),而且质量猛升,如掌握笔顺规则,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会写”字还要了解其基本意思,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落脚点,显然都在识字写字和阅读(朗读)上。

二、正确理解“零起点”教学,因“材”施教

一是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这是《意见》提出的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举措,是“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必然要求。所谓“零起点”教学,并不是从“零”——“一张白纸”开始,而是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等所做的准备而开始进行的教学。

二是坚持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学提示和质量标准,坚持依标施教(含学)、依标评教(含学),不得进行纸笔考试。

三是透彻理解教科书。《课程标准》是以“学段”为单位规划各项内容和目标的,要落细、落实《课程标准》,必须凭借教科书。因此,透彻理解教科书、吃透编者意图才是关键一步。

四是以学为本,因材施教。一个班级的学生,不管其在幼儿园入学准备充分与薄弱,都存在差异,教学的关键在于正视差异、用好差异。例如,鼓励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当“小老师”,协助教师“教”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让彼此都快速适应学科学习的要求,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针对性设计“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学习活动

将小学一至二年级的学习活动设计得“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一些,旨在与幼儿园的“游戏式”学习和“一日生活式”保育相衔接,努力减轻小学“冷板凳式”学习给儿童带来的畏惧感、束缚感。那么,如何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學习设计呢?

一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因学施教、以教促学的教学观念。以学为中心的教,是更有针对性的教、更有效的教、更高明的教。这样的教,必然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要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了然于胸,要精心设计和周密组织教学活动以及精准评价教学成效。

二是提高教学组织力。除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吸引力外,教师还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自制力。(1)“儿歌式”的教学组织语言。如“睁大眼睛看过来”“拉长耳朵听清来”“一二三坐端正来”等。(2)“分段式”的教学时间编排。将课堂40分钟切割成“10-5/10-5/10”三段,“10”为教学新内容的时间,“5”为“学间”游戏或活动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可以做身体各部分运动操、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儿歌童谣表演说唱、可以下座位自由活动等)。

三是因“内容”制宜。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是方向性的、原则性的,但不能绝对化、教条化。换言之,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够或适合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必须因“内容”制宜,具体内容具体设计。下面以一年级第一册的学习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 “我上学了”的学习设计。《我是中国人》,听教师介绍国旗和天安门城楼,了解自己的民族,并在课本插图中找到“自己”;《我是小学生》,可以先表演唱《上学歌》,然后朗读;《我爱学语文》可以“比一比”,谁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包括执笔)正确且坚持的时间长(可以做“木头人”游戏);《讲故事 听故事》可以设计成角色游戏。

2. 汉语拼音单元的学习设计。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汉语拼音抽象乏味且知识点多、发音技巧多,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活动设计不当、教学组织不力,就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之繁难艰辛。“图—文—拼音”互动与脑、口、手并用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学习设计,则是破解难题、减负提质的关键。

(1)“图—文—拼音”互动。汉语拼音单元每一课的插图尺幅大(往往是整页),示形表义明显。如《ɑ o e》一课:小女孩张嘴发音表示“ɑ”;公鸡啼鸣图是“o”的形;大白鹅的倒影是“e”的形;小汽车分别在平路、上坡路、下坡接着上坡路和下坡路上行驶,既表示“平阳上去”四声的形,又提示发音技巧;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性和情境性帮助学生学习。从第4课《d t n l》开始到第13课《ɑnɡ enɡ inɡ onɡ》结束,每课都编排了一首儿歌韵文。一方面,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巩固拼音,增强了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可能性。教学时,要强化图、文、拼音的关联,看图识拼音符号、读文带动拼音,形成“图—文—拼音”互动共进的教学模式。

(2)脑、口、手并用。汉语拼音教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教与学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动口无须论证,动脑重点在看图想象和记忆,而动手常常被窄化和误解。实际上,动手包括“抄写”和“手势辅助发音”两项。抄写,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因此宜宽松要求,既可以突破“四线三格”的限制(因为儿童手部肌肉的发育尚难以完成如此精细的书写动作),也可以用手指代笔书写。手势辅助发音,是汉语拼音教学传统且有效的手段,便捷、形象,活动化、游戏化。一般地,教学发音时,师生都伸出右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或向下,通过手部或手指动作示形表现发音要点或技巧。如四声的发音:右手平伸,五指并拢,掌心朝下,双眼注视中指指尖——发阴平时,手从左向右平画约一尺的距离同时发音;发阳平时,手从下向上斜画约一尺的距离同时发音;发上声时,手先从上向下斜画约半尺后紧接着向上斜画约一尺的距离同时发音;发去声时,手从上向下斜画约一尺的距离同时发音。如此脑、口、手并用,好玩、好用且有用。

3. 识字单元的学习设计。识字单元共10课,主要以儿歌、童谣、韵文为载体(其中《口耳目》侧重字形与字义的直接关联,《日月水火》认识象形字,《日月明》了解会意字),要求“会认字”(能形音对应,不仅在本课中,在其他语境中也能“认”出来)共100个(含语文园地),“会写字”(不仅会认,而且要写得正确,有些字还要了解它们的意思或形义音之间的关联)共40个。这10课的教学活动设计适合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为主。如:《天地人》《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画》《大小多少》《日月明》等课,可以诵读活动和猜字游戏相结合;《小书包》《升国旗》等课,可以诵读活动和生活(实践操作)相结合。

4. 课文单元的学习设计。课文是“文选型”教科书的核心部分,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情境,因此,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一年级“适应期”14篇课文,要完成的任务有八大项:一是“会认字”152个(其中56个要求“会写”,学习结合图画识字的方法)。二是认识常用笔画名称9个和常用偏旁名称25个。三是明确要求掌握的词汇,包括掌握“会写字”在课文中的词语、“的”字结构词语。四是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准“一”的变调,读出人物角色,读好长句子的停顿。五是背诵课文6篇。六是认识自然段,认识逗号和句号。七是理解课文相关内容。如《青蛙写诗》一课:“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明天要远足》一课:“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乌鸦喝水》一课“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等等。八是结合课文内容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如《四季》一课:“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影子》一课:“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比尾巴》一课:“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等等。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要在规定的课时完成,其教与学的方式必然要以常态的“教—学—评”活动形式为主,且要加强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輔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如《小小的船》可以“读—唱—演”结合,《影子》可以做“踩影子”的游戏,《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可以角色扮演,《乌鸦喝水》可以边读(讲)边演示,等等,以增加阅读的兴趣性,锻炼具身认知力。

5. 口语交际单元的学习设计。现行教科书“口语交际”是在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中训练表达、倾听、应对的能力,具有高度的生活化、实用性,对应《课程标准》的“表达与交流”语文实践活动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科书编排的《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都可以设计成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学习活动,让学生仿佛“回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我说你做》,可以把教室的桌椅移到一旁,让学生围起来做游戏,在真实的游戏中“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注意听别人说话”。可以把《我们做朋友》的交际活动提前,让学生自由找同学“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看着对方的眼睛”,尽快“成为新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室/馆阅读,体验“小声说话”;可以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让学生体验不同时候在不同场所要用不同的音量说话。《小兔运南瓜》,可以“代替”小兔独立或合作完成“运南瓜”的任务,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交际活动都是真实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交际的主人而不是“旁听生”;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真实的任务而不是“纸上谈兵”。

6. “快乐读书吧”的学习设计。“快乐读书吧”是为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而专门设计的栏目。此栏目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荐适合阅读的整本书,又编排了循环往复的阅读训练点(包括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实践和阅读指导的效能。一年级第一册《快乐读书吧:读书真快乐》没有推荐固定的书目,设计教学活动时:一方面,注意对接“入学准备”,以图画书阅读为主,继续培养学生“能说出图画书的主要情节,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阅读活动以“生活化”为主,重点在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馆阅读,并让学生扮演图画书中的角色来讲故事;周末可以让大人带去书店看书;等等。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适应期幼小衔接小学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