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3-09-19薛莲段圣省郑兴飞殷得所董华林胡建林王红波查中萍郭英曹鹏徐得泽

中国稻米 2023年4期
关键词:再生稻种养湖北省

薛莲 段圣省 郑兴飞 殷得所 董华林 胡建林王红波 查中萍 郭英 曹鹏 徐得泽*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4;2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3 湖北洪山实验室,武汉430070;4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武汉430070;第一作者:xuebs21@163.com;*通讯作者:dezexu@163.com)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1],水稻产能持续稳定为端稳湖北人的饭碗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湖北力量。正确认识现阶段粮食生产形势,持续推进水稻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对湖北省提高粮食供给能力、扛稳粮食生产责任和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意义重大。近年来,湖北省水稻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结构布局持续优化,但仍面临产能增速放缓、资源约束趋紧等风险挑战,亟待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1 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

1.1 产能水平持续稳定

湖北省稻作历史悠久,稻作类型多样,稻作水平较高,是全国水稻生产大省,种植面积和总产常年位居全国第5 位,分别约占全国的7.7%和9.0%。“十三五”期间,湖北省水稻平均种植面积、总产分别为233.7 万hm2和1 901.7 万t,约占湖北省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的49.2%和68.2%,为稳定湖北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生产结构动态调整

受粮食生产结构优化及稻谷市场行情影响,湖北省水稻生产结构逐步由传统单双季稻混作变为单季稻生产为主[2]。与“十三五”初期相比,“十三五”末期早稻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减少10.2 万hm2和49.6 万t,双季晚稻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减少5.4 万hm2和38.7 万t,中稻(含一季晚稻)种植面积、总产则分别增加7.9 万hm2和78.1 万t。2020年,中稻(含一季晚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占比分别为87.6%和90.5%,较“十三五”初期分别提高6.2 个和4.7 个百分点。

1.3 品种更新迭代加快

近年来,湖北省选育优质稻品种数量取得快速增长,自主选育品种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审定水稻品种214 个,其中自主选育品种146个,占比达68.2%。审定品种米质达国标3 级或部标3级以上优质品种89 个,占比达41.6%,其中自主选育68 个,占比达76.4%;审定品种米质达到2 级及以上品种33 个,其中自主选育29 个,占比达87.9%。

1.4 技术模式多元多样

在稻麦轮作[3]、稻油轮作[4]等传统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稻粮统筹、稻禽协同、稻经轮作、稻渔共生4 类10 余种“水稻+”绿色低碳高效模式[5]。“十三五”以来,湖北全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6],统筹推进再生稻区、特色功能稻区和稻渔综合种养区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6 万hm2,综合技术位居全国前列;特色稻种植面积达40.0 万hm2,优势定位更加清晰明显;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8.7 万hm2,产能水平位居全国首位。

2 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双季稻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受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省逐年调减双季稻种植面积。“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双季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5.3 万hm2左右,其中早稻16.6 万hm2、双季晚稻18.7 万hm2。综合来看,湖北省双季稻生产中,丰产稳产、抗逆性好的本地品种相对缺乏[7],早晚连作模式比较效益不够明显,生产季节和劳动力需求相对紧张,适度规模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总体不高。下一步要定向选育生育期短、丰产性好的加工专用型早稻品种和食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的晚稻品种,加快选育适宜双季稻轻简化栽培的早晚兼用超短生育期早稻品种;要创新开展低耗高效除草技术、精准少耕免耕技术、无人机全程轻简化技术等新型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2.2 单季稻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1 再生稻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全省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光、热条件适合再生稻生产,是我国再生稻生产优势区,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 万hm2左右。当前,湖北省普遍采用生育期适宜的单季稻品种作为再生稻品种使用,再生稻专用品种十分缺乏;全省头季机械收获碾压比例平均超过30.0%,导致再生季不同程度减产,再生季产量水平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下一步,要定向选育改良抗逆性强和稻米品质好且对高温不敏感的再生稻专用品种,优化株行距设置、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时,同步开展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的研发试制[8],强化机手操作培训力度,适度减少碾压范围。

2.2.2 特色功能稻

特色功能稻是湖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常年种植面积40.0 万hm2左右,主要包括香稻13.3万hm2、粳稻18.7 万hm2、糯稻8.0 万hm2。香稻生产存在香味表达年际间差异较大和产量偏低[9]等问题,粳稻生产存在茬口适应性普遍不强、温光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10]等问题,糯稻生产则存在配套保优栽培技术研发相对滞后[11]的问题,“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矛盾突出。下一步,应以优质化品种为基础、以机械化生产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引导建设一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肥药管理精准化、产业链智能化的高质量水稻生产基地,靶向开展香稻增香控香栽培技术、粳稻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功能稻米外源物质形态与质量控制技术等研发和集成推广。

2.2.3 渔稻综合种养

湖北省是稻虾共作模式发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包括稻虾共作在内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经突破48.7万hm2。但是,据陈松文等[12]对湖北省10 个稻田养虾点的调查发现,稻虾模式水稻单产均低于水稻单作。渔稻模式中,水稻品种选择、茬口衔接以及水产品投入时间和喂捕方式等存在一定程度“相互挤占”,稻田“池塘化”和“非粮化”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下一步,应严格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规定,沟凼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0%,平原地区水稻单产不低于7 500.0 kg/hm2。同时,加强专用适用水稻品种选育工作,强化插秧投苗、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种养规范,构建稻田良性生态循环体系,推动稻渔轻简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迭代升级。

2.2.4 高产稳产带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单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均值达8 462.0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 521.6 kg/hm2,在13 个粮食主产省中,单产水平位居第2。分析湖北各地水稻生产情况发现,位于鄂中北(荆门市、随州市、襄阳市)和江汉平原(仙桃市、天门市、荆州市)的80.0万hm2高产稳产带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来看,高产稳产带存在下述问题:高产低耗、抗逆抗倒、适宜全程机械化的品种相对缺乏,机械精量播栽技术、超高产栽培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等集成度不高等。下一步,要加强超高产品种筛选、示范和推广力度,引导育种企业积极申报超级稻品种认证;充分利用籼粳亚种杂交优势,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跟踪服务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超高产攻关示范。

3 建议

3.1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按照“绿色农田、生态引领、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优先在水稻主产区建设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加强稻田沟渠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改良土壤,积极培肥地力,加快绿色农田和中低产农田改造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原粮生产示范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评价与监测,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土地持续产出能力。

3.2 加强品种定向选育推广

充分考虑市场热点诉求、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实际情况,选育发掘一批绝对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低耗高产水稻品种;推广应用一批环境友好型(抗稻瘟病品种和兼抗绿色品种)、资源节约型(节水品种、节肥品种)和品质优良型(部2 级优质标准及以上)宜机广适水稻品种;定向发展一批专用糯稻、香稻、渔稻等风味品质好、市场有需求的特色水稻品种;更新淘汰一批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旧品种。

3.3 加快高效技术模式集成创新

强化增产和绿色双重导向,兼顾资源利用高效化、经济效益高值化,集成推广一批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稻田杂草群落消减控草技术、水稻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定向推广“中稻-小麦”和“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等水稻绿色高效技术“吨粮”模式,优化细化“稻+再+鸭”和“稻+渔+菌”等“水稻+”绿色低碳农业模式。加快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配套机具、操作规程及标准规范,力争在绿色高效模式、智能农机装备、关键加工技术和防灾保鲜减损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和保供应水平。

3.4 加大水稻全产业链建设力度

积极服务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支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联合社等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及农资、市场信息等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行“按图索稻”订单生产模式,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稳定提升区域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一批优质食味稻、加工专用稻生产基地或“稻乡小镇”,发挥“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生产端和消费端发展壮大”的扁担效应,提升综合质量效益。

猜你喜欢

再生稻种养湖北省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