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假性疏离”,别让孩子爱在心口难开
——访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

2023-09-19米娜

教育家 2023年34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教育家假性

文|米娜

生活中,有些人总在亲子、师生、同伴等关系中心里渴望与人亲密,行动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被称为“假性疏离者”。在亚健康亲密关系中,“假性疏离”是一种很常见的状态,孩子也同样容易成为“假性疏离”的受害者。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成人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敢于表达爱、追求爱、拥抱爱?本期我们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请他从专业角度给予建议,帮助孩子拥抱健康的亲密关系。

孩子为什么渴望爱却逃避爱

《教育家》: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假性疏离”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专业角度来讲,什么是“假性疏离”?

周宗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假性疏离”表面上是拉开与别人的距离,但内心渴望得到亲密关系的一种自我矛盾的状态。这种状态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但假性疏离者自身会有孤独感或被忽视感等,严重时还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在亲子关系中,表现为孩子与家长矛盾较多、有逆反心理等,即使孩子不会表达,但内心极其渴望与家长达到一种亲密无间的状态,但仍会不自觉表现出疏离、抗拒;在师生关系中,表现为孩子明明希望教师关注自己、表扬自己,但表面上显得较为冷漠,不主动亲近教师,甚至逃避教师;在同伴关系中,表现为明明在意朋友对自己的情感与对彼此关系的重视程度,但表现得漠不关心等。

一般而言,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依恋关系。如果孩子的亲密他人无法给予他持续稳定、安全明确且温暖可感的爱,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比如孩子提出肚子饿,他的这一需求有时很快能得到家长的回应,有时却没有,这种忽冷忽热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长此以往,极易形成焦虑矛盾的“假性疏离”。

《教育家》:“假性疏离者”为什么明明渴望爱却逃避爱?“假性疏离”心理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周宗奎:我们刚刚提到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会导致孩子渴望爱却逃避爱,此外还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强调人应含蓄委婉,不提倡直白表达爱意,但在西方国家,人更偏向于直接表达爱意。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密关系的表达与处理是不同的,这也是孩子形成“假性疏离”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假性疏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上学期间,幼儿园与学校每个班有三四十个孩子,配有几位固定教师,这对“假性疏离”的孩子而言是高压环境。因为当孩子内心本就处于矛盾状态时,不知道有问题该去找谁,这种纠结与矛盾也会影响教师对他的判断与支持,从而影响到学业表现。步入社会后,孩子脱离了原先熟悉的环境,既害怕自己被他人排斥,又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从而降低孩子的生活幸福感;在职场上,他们可能很难与他人形成积极正向的同事关系。

《教育家》: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减少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自我疏离的表现。在您看来,网络成瘾与“假性疏离”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面对孩子疏离父母、沉迷网络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

周宗奎:这两个现象可以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并非有特别明确的因果关系。“假性疏离”的孩子可能会在网络上寻找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支持,我们称之为补偿行为。如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在虚拟世界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抑制疏离感带来的负面体验,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将重心从现实生活转移到网络中,成为“网瘾少年”。但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假性疏离”的孩子都会沉迷网络。

若孩子已表现出疏离父母、沉迷网络,家长要看清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孩子的“假性疏离”是否已经严重到需要成人干预或解决;其二,孩子沉迷网络的程度是否严重到需要成人干预。做出理智判断并施行干预,家长需先找到能够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关怀的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如妈妈可以发自内心地反复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让孩子记住这种爱的表达。但有时仅靠语言是不够的,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丰富的生活资源与生活体验,如带孩子旅行,为他们创造开放性社交场景等,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交往对象,提升社会认知水平,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受人与人交往的真诚与温暖,不能让其持续陷入“假性疏离”并形成认知偏差。此外,还可以通过能量转移做到有效干预,如合理安排分配一日作息、减少孩子上网时间等。

帮助孩子获得爱的能力

《教育家》: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从出生便开始,贯穿我们的一生,但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用“假装疏离”的方式保护自己是有效的方法吗?家长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周宗奎:我们不能用是非观去判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因为孩子的成长是由多方因素综合形成的。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在早期就会表现出来,并在后续抚养与成长过程中不断强化或改变。能否给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情感联系,是孩子能否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关键。当然,还是要持续给他们提供亲密的社会关系支持,在小事上做到事事有回应,或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尽快提供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在家长之间很流行,更好的理解应是不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缺少爱与关怀,而不是说孩子不能输在成绩、才艺上。若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缺乏应有的安全感,还何谈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可能自身就是“假性疏离者”,习惯于冷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但只要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完全可以做到同时治愈自己与孩子,在自我改变与提升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走出“假性疏离”。

《教育家》:若孩子已成为“假性疏离者”,他们该如何自救,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

周宗奎:自救应该从认知开始。改变认知态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需要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可能是情绪性的,可以是通过一件事打动一个人甚至撬开他封闭的内心世界。但这又有偶然性,我们只能通过家长、教师、密友等亲密他人积极找寻突破口。

从自我方面,要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完成自我破冰。如果自我认知有偏差,内心想法与外在言行不一致,矛盾的负面情绪就会时刻存在,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平衡的自我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避免因他人的负面评价而全面否定自我。

从情绪方面,“假性疏离者”需要有温暖积极的情绪体验。若总是孤独一人,习惯处于无助、焦虑的状态,疏离情绪会更加强烈,要学习情绪调节策略,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出口。

从人际关系来说,“假性疏离”的孩子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接近、信任的人作为支点,这种朋友关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他们可以彼此陪伴,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花时间解决问题、探索新领域,做到彼此理解、相互包容,得到稳定的情感支持。

《教育家》:如果孩子以“假性疏离”的状态进入学校,家校该如何联手帮助他们重获爱的能力,成为敢于表达爱、追求爱、拥抱爱的孩子?

周宗奎:当前,社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已大幅提升。首先,我们要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化成长需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和尊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是有主动性的,我们不能事先预判,再将他们视为被动的生物体置于设计好的环境下。其次,要意识到家校共育不是点亮一个灯泡这么简单,它是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先给孩子一个恰到好处的刺激点,让他们慢慢认识、接受、消化,直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和家庭需要重视孩子的需求,找到这个合适的刺激点,切实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形成完整的育人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生态。如学校可以安排心理教师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敏锐察觉孩子的内心需要,并做出及时的干预与有效的解决。当然,这需要家校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肩负起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若成人都陷入混乱状态,是无法帮助孩子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教育家假性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教育家与儿童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