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说理论证

2023-09-18池晓燕程必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心词

池晓燕 程必荣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的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中要求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准确、论据恰当、逻辑严密。因此,是否具有思辨性的表达是衡量作文高下的重要标准。本文就思辨作文论证阐述说理的技巧——大概念,小切入,找准思辨的突破口,进而在分析论证时,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理清事物的过程和结果、对立和统一等各种关系,使文章的思辨性表达有逻辑基础。

关键词 中心词  起点词  落脚词  思辨表达

这两年思辨型作文有一个共性,话题有两个或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多元关系,它们互相关联,有时还可能是对立存在。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好二者或者三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还要突出这些关系中论述的主体对象,切忌:平均用墨,中庸论调。这是因为“多元”思辨作文,就命题专家命题的意图而言,在作文题材料“多元”关系中会有“一元”处于核心位置,说理论述时,对“多元”关系的理解感悟只有贴合命题人命题意图,实现材料主旨、命题意图和构思立意论述三者叠合,才切中题意。而要做到这些,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大概念,小切入”,即从“多元”關系的多个关键词组合成的大概念中找到小的切入口——处于核心位置的小概念。

一、从多元关系中的“中心词”切入,架起“联系”的桥梁,左顾右盼分析思辨

“多元”思辨作文,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好几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还要突出这些关系中论述的主体对象,切忌平均用墨,中庸论调。为此,论证时,考生就要用“联系的思维”,从“多元”关系概念中抓住其“中心词”——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元素突破,架起“联系”的桥梁,分析它和其他有关概念问题的联系,拿捏事物的分寸,把握论证的尺度,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就能视通万里,抚四海于一瞬,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思辨论证思路:找准思辨的突破口→从中心词切入架起“联系”的桥梁→依据关系运用相关的论证方法说理思辨

例1.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关键词“人、技术、时间”

这道作文题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围绕“人、技术、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辨探究,思考技术发展给人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众所周知,技术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而人是主观能动的,人因技术发展而掌握时间带来便利与效率,人也会因技术发展而荒废时间带来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这道“三元”关系概念中“人”这一关键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元素,考生须思辨“人”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是合理和高效地“掌握时间”,还是“成了时间的仆人”(为时间所控制、使役,丧失其主观能动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可以看出,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是三个概念形成自然连接的纽带核心。考生可以“人”作为中心点突破,架起与另外两个概念“联系”的桥梁,而运用“正反对比”进行说理思辨,又是最佳的论述。

思辨论证示范:2023年全国高考甲卷满分作文。

时间滚滚东去,我辈逆水行舟

壮哉中华,大潮滂滂。中国科技向前发展的姿态,如大河东流入海,巨浪滔天,势不可挡。但在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人与时间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愈发复杂。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言:“一切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我们在享受技术的同时,也难免滑向消遣、浮躁的一边,成为时间的奴仆。面对人、技术、时间这三者的复杂关系,我们不禁要反思:究竟应该如何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寻时间与技术的平衡点?我想,“时间滚滚东去”,我辈应坚守“逆水行舟”,当“中流砥柱”。(以“人”为核心提出中心论点,诠释“人”要找寻“时间”与“技术”之间的平衡点)

以技术为桨,操时代之舟,渡时间长河。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仿佛“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三峡流水。5G迅速发展,“飞鸟”与“鱼”不再“隔山海”;短视频快速兴起,我们在“分秒”内便能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智能扫地机器人流行,减轻了我们生活的负担……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生活,以技术为桨,操时代之舟,都能助我们“获得”许多时间。(阐述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技术”掌握时间服务于生活)

为技术立规,以底线约束,勿以“无人”“舟自横”。我们常说“技术是把双刃剑”,却忘记了技术背后的主体始终是人。面对技术这一客体,有人沉溺虚拟世界采撷"不实月",也有人从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有人只为流量罔顾道德,也有人于此学习沉淀自我,AI换脸、Chatgpt带来的学术伦理问题亟待解决,青少年防沉迷仍存在极大争议。技术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亦不可绕过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为技术立规,我们方能平稳驶于时间的细流上。(运用正反事例诠释“技术是把双刃剑”,强调为技术立规,人要成为时间主人。思辨色彩浓厚)

令技术升温,助人文关怀,为时间提供可能。时序轮替,岁月匆匆。但科技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延缓生命”的道路,为留在世间与停在时间的人开辟了沟通的桥梁。韩国一位母亲通过VR技术看见了因白血病去世的女儿,圆了心愿。我想,这便是科技的温度。只有技术多一些温度,未来美好生活才能增加亮度,我们这个时代才能涵养风度。(作者进一步阐述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技术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发现了科技为人类提供的情绪价值,可谓见解独到)

面对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以规则束之,以温情化之。纵使时间滔滔飞奔,我们也不再畏惧发展的“潘多拉魔盒”,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在时代滚滚中以科技“逆水行舟”、坚守良善,借科技丰富自我。我们也知道,只要合理利用技术,就不会感到害怕时间的“失去”,因为流淌过的时间已经通过技术转变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与贡献,所以我们不再惋惜“逝者如斯夫”,而是庆幸“拥有”了永恒。(作者在最后这段的论述中,升华人利用技术让“时间流逝”转变为“拥有永恒”的辩证观点,点题并升华了主旨,写出了我之独特见解)

该考生在论证的过程,尤其注意把握好三个关键词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找到不同关系主体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支点“人”,即三元关系中的核心词,阐述对“人”“技术”“时间”三者的认识。作者在论述中抓住中心词“人”,架起与另外两个概念“联系”的桥梁,左顾右盼分析,凸显出清晰的思辨关系,鲜明地彰显了议论文的逻辑力量。这样,辨证分析就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可以说,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从多元关系中的“起点词”切入,预见“发展”的前景,抚今追昔诠释思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诠释思辨多元关系中的问题的时候,应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为此,在多元关系的几个概念中如果有表示先后关系,比如条件目的关系、承接连贯关系、递进关系等,那么这几个概念中的“起点词”就是突破口,考生可以此作为论述的“起始点”——思辨的“切入点”,运用“‘发展的观点”,抚今追昔进行多角度思辨论证。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

思辨论证思路:找准思辨的突破口→从“起点词”切入预见“发展”的前景→依据关系运用相关的论证方法說理思辨

例2.2022年新高考II卷作文题: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

“选择”“创造”“未来”是一个先后纵深式逻辑关系,材料中三个关键词最主要关系应是“条件目的关系”。那么,三个关键词中提及的“选择”这一概念应就是三元关系的“起始点、切入口”,这样选好思辨的切入口(起点)——选择,预见“发展”的前景,运用相关的论证方法诠释“选择→创造→未来”之间的关系,才具有最佳的思辨效果。

思辨论证示范:2022年新高考II卷满分作文。

携选择与创造,创美好之未来

不同行业的人选择了自己心之所向,促进了事业发展,开创了美好未来。这启示我辈青年,于时代发展中,携手选择与创造,开启未来之力量。(以“选择”为切入点,亮明中心论点)

选择为未来奠定了方向、夯实了根基。有了正确的选择,便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有了奋斗创造的起点与平台。正因韦慧晓读研期间萌生参军之愿,选择投笔从戎,才使得她成为中国第一位海军女舰长;正因黄旭华选择投入我国核潜艇事业,才使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迅猛,勇攀高峰。一切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事业的选择,都必将让个人未来有明析的方向,让创新之舰不致漫无目的地飘荡,偏离国家与民族所需之轨道。(诠释分析“选择”对未来创造创新的意义)

创造为选择后的实践、为实践后的未来释放了动力。倘若空有选择而不对选择之事加以创新与改变,人便会停滞不前、萎靡不振。创造让选择有了活力。鲁迅曾言:“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是创造的生力军,通过创造,可为新事物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且看那航天人,不断开拓进取、创新不止。“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巡航,中国航天由追跑变为并跑,再成为领跑。一朝跨越几十年的差距,是无数人的创造革新,是无数人的变化提升,是无数新鲜血液的代际更迭。因此,有了创造,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进一步分析“选择与创造,与未来”的关系)

未来的强音呼唤青年们选择与创造。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人类在进步与倒退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年应把握机会勇创未来。90后教授刘明侦选择了每日待在实验室,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创新与研究,创造卓越成果的同时也创造了未来。95后青年申怡飞身怀三项专利技术,第一项就是他17岁就开始研究的极化码技术,今日的成就正是他当时所盼望的辉煌未来。90后小伙儿高健听从未来的召唤,选择投身航天,见证了神舟十四号发射升空的不朽传奇。他们,都展示出新青年的价值取向。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祖国呼唤我们,要求我们与时代同频共振并拼搏进取。因此,我们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困难,果敢选择、果断创新,如此,我们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定能为祖国的发展添光增彩。(卒章显志,重申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道作文题思辨的难点在于,如何体现征文主题的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找准“选择”这一切入口,紧扣主题词,建立鲜明、准确、紧密的“递进”逻辑关系,并用分论点的形式清晰规整地呈现出来:分论点一,意在建立“选择”与“未来”的关系;分论点二,在建立了“创造”与“选择”的关系之后,马上重点强调“创造”与“未来”的关系;分论点三,植入青年视角,明析强化三者之间的条件、目的关系。作者选准“切入点”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证文章的观点,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让全文具有了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三、从多元关系中的“落脚词”切入,兼顾诠释其他两方,权衡比较辩证说理

多元思辨作文,几个概念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对对多元关系进行辩证思考,考生一定要用“全面的思维”思辨多元关系,在这几个概念之间,它们是怎样联系的,论证过程如果缺少思考、权衡,只说一个方面,没论及另外两个方面,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在论证过程中,注意对多元概念关系进行权衡比较,辨析其优劣得失,找准思辨论述的“落脚点”——全文论述的总观点,即以这个“落脚词”为重点,围绕“落脚词”,在阐述一方的同时,兼顾评论其他两方,在行文中体现出思辨分析的的严谨与深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思辨论证思路:找准思辨的突破口→从“落脚词”切入兼顾诠释其它两方→依据关系运用相关的论证方法说理思辨

例3.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作文题:关键词“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

思辨论证示范:2022年高考甲卷满分作文。

敢于独创,方开新局

移用“翼然”仅绘长亭之景,忽视了压水而成、清幽美好的意境;化用“泻玉”虽摹水泻之状,却落于俗套,不切省亲之事。题联造句如此,人生之理亦然。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迭代、科技的昌明往往也需突破移用借鉴的桎梏,如此方能开新局,闯出一片新天地!(开篇亮明观点,论述的“落脚点”在“独创”上)

于我观之,直接移用有如绘画中的照物描摹,一笔一划地复制,虽能造佳品,但绝不能成妙品。伯乐的儿子想相千里马,于是按照父亲所说“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撂起来的酒曲块”外出寻马,结果捉回癞蛤蟆交给父亲,惹出了按图索骥的千古笑话。伯乐儿子就可笑在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把移用当作行事“真经”。移用有时或能省力成事,但多数终是败事。移用并非不可,而是移用多了,我们进取的锐气就少了,变革的精神就弱了,独创的信念就丢了……(权衡比较“直接移用”的利弊)

借鉴化用有如绘画中的模仿仿效,虽能融会,但却缺乏新意。相较移用,化用或许思考多了些、理念新了些,但仍不是成事的终极之道。黄庭坚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就连拿笔的姿势也学苏轼的“单勾”,可怎么也学得不如苏轼,还反被苏轼嘲笑。由此观之,无止尽地模仿不仅不能成事,反会让我们迷失自我,不知所措,于焦躁中丧失前进的方向。(权衡比较“借鉴化用”的利弊)

上述黄庭坚的故事还有后续:心中郁闷的黄庭坚来到长江之滨,巧遇船工们健臂撑船,在长篙大橹间,他创造了“高提笔”的全新书法意境。可见,独创不仅能让自身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能打开新局面,产生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踽踽独行的獨创进程中,一项事业的成败往往更取决于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否有十足的勇气和过人的胆略。梦想与成功之间并非遥不可及,二者相差的仅仅是跨越的勇气。因而,十足的勇气可能产生惊人的力量,惊人的力量会催生重大的创新。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无论是小岗村还是深圳蛇口,都是当事人甘冒巨大风险,大胆地先行、先试,为后人闯出一条成功之路。对于其他领域的创新,我们也应以更大的勇气和热情去拥抱、去接纳。

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中,愿我们都心怀锐意进取的勇气,用独创写就更多精彩华章!(结尾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全文观点)

命题材料提供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这三元关系,该考生能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对立的观点来看问题。通过分析权衡比较,将三元关系概念的“落脚点”放在“根据情境独创”这一要素上,重点论述了独创所需的前提和条件,同时也能在与移用、化用的比较分析中突显独创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能够“多方兼顾”辨证地阐述“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的关系,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了片面性,避免了走极端,从而使思辨具有了极强的效果。

[作者通联:池晓燕,福州市闽清一中;

程必荣,福州市闽清一中]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心词
Why I ride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读解
SOLO分类评价法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基于频繁依存子树模式的中心词提取方法研究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