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层维结构的建筑创作方法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为例

2023-09-17郑斐刘淑倩王月涛王鑫

世界建筑 2023年9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建筑师维度

郑斐,刘淑倩,王月涛,王鑫

1 文化与建筑创作

文化环境和科学技术是建筑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创作并形成建筑作品的基础条件,文化历来是影响建筑作品的重要因素(图1)。特定社会背景下建筑师盲目追求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文化元素表达,都容易使创作结果产生不平衡现象。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容易导致建筑作品中所体现文化含量与质量的减少与降低,造成建筑作品与文化表达间的不平衡。1960 年代末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实质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过于强调功能、技术的作用引发历史文脉断裂、文化缺失现象的批判性反思,这种反思一直影响至今[1]。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建筑创作快速发展,再次使城市建筑中出现趋同化、语义空泛等一系列问题,这使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被深入思考,并成为热点。

1 文化环境、科学技术、建筑作品的关系

1960 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建筑学者将建筑与文化相关联,形成了重要的建筑创作理论,对功能与技术发展主导下的建筑创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类型学中对建筑原型理论的发展与应用[2]、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将现象学扩展到建筑领域中对建筑氛围的诠释与表达[3]、杰弗里·勃罗德彭特(Geoffrey Broadbent)将建筑要素作为表意符号进行阐释的理论[4],分别在建筑原型、建筑氛围、建筑符号等多个层面上做出了贡献,使文化融入建筑创作,弥合建筑与历史、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割裂[5]。同时,我国部分建筑学者所提出的创作思想以及设计方法为建筑创作中融入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程泰宁提出“回归自然”“自然而然”等思想倡导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点来诠释建筑创作[6],王澍从建筑现象学中探讨氛围营造对传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表达与利用,张锦秋通过传统的建筑符号对中国特色文化进行阐释[7],何镜堂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念,认为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融合[8],上述各位学者分别在主体的本能、感知、认知和观念各层面论述文化与建筑创作的关联。

面对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建筑创作中大量应用造成的建筑作品文化质量和含量降低现象,研究建筑创作与文化表达的肌理和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创作的文化表达质量尤为重要。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作为典型案例,解析基于层维结构的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表达路径,为提升建筑创作中文化的质与量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2 文化的层次和维度

2.1 文化层次

文化从整体上看是指人类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及精神成果,其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网络中,构成了建筑师进行创作活动的范围边界。建筑师在实际的建筑创作中,往往是在特定主题的指引下选择网络中的某些节点开始的,通过多个节点的连接形成建筑的整体意义[9],对于文化的整体结构并未形成整体的认识。以往建筑文化学对文化结构的研究,通常是在客观的角度下,以文化载体的物质性程度不同,将文化分为器物、行为及观念3 个要素群,进而阐释各种要素群中所体现的文化及群间要素的关系。然而,这种文化结构的研究因忽略了建筑师主体体验与文化间的关系,很难应用于具体建筑创作。

1960 年代以来,部分建筑师借鉴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从建筑师主体对文化的体验出发,对建筑创作方法及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阿尔多·罗西借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对主体本能层次的研究形成了以建筑原型为中心的建筑创作方法。他希望将建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心理经验产生共鸣,即通过建筑的类型,努力使建筑追溯到建筑现象的根源上,将集体潜意识的心里经验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上,把建筑创作融入人类的历史文化中[10]。斯蒂文·霍尔、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l Pallasmaa)等建筑师在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对人的感知体验研究基础上衍生出了对建筑氛围研究的理论与创作方法[11]。这种理论认为对建筑的理解需要把身体图示投射到建筑空间中,通过自身敏锐的知觉与情感去测量建筑空间中所营造的地域的、民俗的文化氛围,知觉的建筑与人在建筑场景中的真实体验不可分割[11]。杰弗里·勃罗德彭特、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基于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等哲学家对符号学的研究,将建筑构成要素与符号相对应,形成了基于主体认知层次对建筑意义的理性认识[12]。他们将典型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场景视为指向事物和意义的社会交流符号看待,将建筑视为表达另一种事物、事件、意义及观念的载体和手段进行理解,形成了以符号为中心表达历史、社会意义的建筑理论与创作方法研究[13]。观念是主体在存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流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周围事物、现象、环境和世界带有本质性的共同观点和看法的意识活动层次。其在建筑创作中一般是指建筑师基于现实环境需求所提出的统筹建筑活动的一种设计理念,它从实践中来,同时反过来对建筑实践活动也具有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文章借鉴建筑学及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从主体体验的本能、感知、认知、观念4 个层面(图2)来论述文化的层次结构,由此文化层次可以对应地被划分为原型、氛围、符号、理念4 个层次(表1)。这种对文化层次的划分引入了文化与建筑创作的过渡桥梁——建筑师主体,以主体视角形成建筑师对文化的系统整体理解,有利于增强文化与建筑创作的关联,提升主体对建筑中所表达的文化体验和感受。

表1 基于主体体验的文化层次划分依据,刘淑倩 绘制

2 主体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其建筑创作转换

2.2 文化维度

在数学与物理研究领域,维度一般是指描述一个空间中的事物所需要的独立坐标和参数的个数,这些独立参数和坐标具有分类作用和定向的性质。文化研究中,维度也被借鉴用来描述不同文化的分类及导向。文化维度概念最早在1980 年代由荷兰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及其同事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所采用,提出了6 种不同价值观导向的文化维度,用于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框架[14]。这种文化维度分类方式对文化的多维度导向进行了探究,构成了一个以跨文化交流为中心的知识框架。建筑文化研究中,目前并没有建筑师明确提出文化维度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指导作用,但部分建筑师在借鉴其他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已在建筑本体、建筑氛围、建筑理念等不同层次上使用多重标准形成了文化类型和方向的划分,用于指导具体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例如建构文化、数字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类型。

文化维度的划分在不同分类标准情况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且在同一维度下能够被细分为更多种细小类别。肯尼斯·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从对地域文化的体验上,将建造看成是地点、类型和建构3 个因素持续交汇作用的结果,建构文化被认为是一个导向性的标准指导着建筑创作过程。何镜堂院士的“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在以建筑整体观、生态观、地域性等其他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同时,其本质是对生态文化、传统文化、数字文化等其他文化类型在众多文化层次上进行的过滤选择,进而形成的指导建筑创作的线索和方向。

由此,维度一般是指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种事物的思维角度和线索。在建筑学领域,文化维度具体可以表现为文化网络中一条条交织在一起有特定方向的路径,是建筑师基于不同现实环境所提出来的建筑创作导向与衡量标准,其本身没有确定的边界限制。在实际建筑创作中文化维度的选择往往是依据创作所要表达的主题决定的,主题往往形成了建筑创作所要表达的文化类型和方向。由于不同建筑师对具体文化的理解和体验的深度不同,它们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体现文化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也是各不相同的。文化的维度为建筑师在文化之网中体验文化和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文化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2.3 文化层维结构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犹如人的意识,是由各层次上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层次间元素相互连接所形成的路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网络结构。基于主体的本能、感知、认知、观念体验层次形成了对文化之网的横向结构划分;文化维度通过对某些层上或某几个层间的路径链接,形成了文化之网的纵向结构,层次和维度共同构成了基于主体体验的文化结构架构。这种架构方式为建筑师认识建筑创作与文化的关系,并将其用于指导具体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框架和方向。其中,文化层次用于建筑师确定其对文化的思考水平和丰富程度;文化维度用于区分各种文化类别,并依据具体的主题选择建筑原型、空间氛围,表达观念时形成导向作用,从纵向上控制引导某种特定的文化类别在各层次上的具体内容的选择(图3)。层次和维度的结合使得建筑师对文化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

3 文化层维结构

3 层维结构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方法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活动时,其思维过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难以通过量化的手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从其对具体文化元素的操作和表达推测这一创作路径。文化层维结构的划分为定位及描述建筑师的建筑创作过程提供了工具,使文化表达过程由黑箱逐渐变为透明,也为建筑师将文化融入建筑创作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3.1 文化体验

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之前自身就具有一定先验文化结构和背景,需要对工程项目及其所处地点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体验和认识,以在特定的主题下搜集文化背景中可能用于体现文化的要素。此时与主体认知结构类似的文化层维结构是在无意识情境下发挥作用的,它构成了创作主体组织和认识文化要素的天然结构。此后,主体对建筑的外部文化环境条件和任务书的客观状况形成初步的整体思考,为进一步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创作做好准备。这一过程是建筑师思维表达的准备阶段,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两个步骤[15]。其中,信息搜集主要是建筑师针对项目地点的自然条件、使用者要求、所在地区历史文化特征等其他要素形成客观的认识。信息处理是指针对上一过程中搜集到的大量信息,建筑师主体通过对它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归纳、综合,使其进入主体意识层次,在潜意识的文化层维结构中对文化层次上的元素选择和概念的发展方向形成大体认识,进而形成建筑创作的模糊概念形象。这个过程建筑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多,受思想素质、创作修养和决策能力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较大。

3.2 基于层维结构的建筑创作方法

文化层维结构为建筑师在创作中定位文化层次、选取文化要素、确立文化表达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坐标,进而为以某些层次为主选取适当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操作奠定了基础。从建筑师主体思维探讨文化表达过程大致可以总结为层次选取、维度定向、以某层次为主文化元素内容融合与扩展操作3 个阶段。建筑师在一定先验知识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建筑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体验、客观自然环境考察及任务书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形成关于创作的初步概念和意向。在初始概念和意向指导下一般选取原型、氛围、符号和理念某一层次特定元素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并通过多种设计手法对其不断进行变换处理。然后,在维度定向作用下,向其他层次上的元素关联扩展,对不同元素加以取舍、删减、调整、补充与完善,形成建筑创作之意象、意境及整体物质环境,形成完整的建筑构想,最后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形成建筑物质实体(图4)。其中,某一(些)层次为主选取文化元素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进行变换处理(表2),以完成建筑作品的表达。虽然不同的建筑创作活动对层次或其元素选择的侧重不同,但在整个建筑创作活动都需要兼顾整体。文化层维结构在建筑创作中发挥着文化元素选取的层次定位、维度定向和为具体文化元素操作方法选取提供判断基础的作用。

表2 各层次操作方法,刘淑倩、王鑫 绘制

4 建筑创作流程

3.3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建筑创作过程解析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位于济南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由孟建民院士工作室和山东建筑大学设计团队共同设计完成。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使建筑能够形成对济南地域文化及校园文化的表达,设计团队对项目所处地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调研。建筑创作从原型层次出发,形成整个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山水意象”。结合山东地域齐鲁文化影响下济南校园文化因材致用、随形就势的特征,利用山、泉、阳光、植被、文字等元素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表达场馆符号意义、诠释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作用下富有文化内涵的完整建筑形象(图5)。

5 文化层维结构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3.3.1 文化体验

济南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山水”贯穿着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舜耕于历山”的城市源起,到“佛山倒影”“鹊华烟雨”的空间图景,再到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泉城特色风貌带的架构延承,山水格局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6]。在“山、泉、湖、河、城”5 个要素共同作用下,济南城市发展依山就势,形成了“山—水—城”为一体的特色地域文化和空间格局。山水文化更是融入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临泉而建的四合院民居以及各具特色的临河平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利用泉水的方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特色生活场景构建了济南独有的文化风貌。创作团队在无意识情境下通过主体认知结构对济南传统文化背景形成了认识基础,构成了创作过程中选择、利用文化要素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项目基地内高差、周边建筑形象以及校园生态廊道等客观要素,形成了建筑因地制宜、与山水相融的模糊概念形象,并在潜意识的文化层维结构中对文化层次上的元素利用和概念的发展方向形成大体选择。

3.2.2 以层维结构为基础的创作过程

(1)层次选择:山水原型意象

建筑创作过程中文化层次选择的起点依据主体自身的文化背景、建筑作品类型、场地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具有任意性。基于对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所处地域文化环境的体验和场地内巨大高差的处理,创作团队以原型层次为起点,依山就势,以登山路线串联各种氛围空间和实体原型的方式形成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的山水原型意象,使建筑隐于环境,融于校园。原型作为人类主体无数次特殊或同种类型的共同经验积淀而成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能够对文化形成深刻的凝结与诠释,以山水原型意象作为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和重要串联轴线,有利于人们从本能层次上对其表达的地域文化进行体验与认识。同时,山水原型意象作为模糊的概念形象,在与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符号表达、理念诠释等不同层次上的内容扩展、融合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进而能够形成较为丰富的建筑形象。

(2)维度定向:济南地域文化、校园文化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作为学校展示历史、繁荣校园文化的平台,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建筑作品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同时承担着展示济南地域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性格的作用。在济南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双重维度导向下,形成建筑创作过程中对氛围、符号、理念层次上元素选择及利用的大致方向。

(3)不同层次融合与拓展

山东建筑大学校史馆建筑创作以原型层次的“山水原型意象”为起点,利用北方典型合院建筑具体原型进行分解与组合,使建筑形成数个相互交错咬合的方形建筑体量,使其融入校园,与山地环境和谐共处。同时提取济南泉水元素,融入自然原型,并利用登山路线串连建筑实体与各部分水景,实现“山—水—建筑”相融的创作意象。此外,钟塔作为校园建筑文化的一种重要原型,体现着校园建筑公共文化传承场所的特征,创作团队将钟楼原型融入创作过程,在展示校园建筑性格的同时形成竖向视觉中心。基于济南地域文化维度的引导,创作团队结合场地环境,利用台阶、阳光、平台、喷泉等要素,分别在场馆入口、中庭、主展厅、休憩平台等空间营造了具有登山、观展、眺望、戏水等综合氛围的场景序列,对行人视觉、触觉、听觉等统合感觉进行影响,形成特定空间场景下济南山水文化氛围的表达。建筑内部展厅空间以时间为串联轴线,以台阶为媒介,通过表意文字符号使用以及逐级增高的运动感觉对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叙述,完成建筑叙事目的。整个建筑创作过程引入山、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并利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消解建筑体量,使其融于场地环境,在表达齐鲁文化影响下校园建筑因材致用、因形就势特征的同时,诠释建筑与自然环境多元共生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创作中,由于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文化背景不同,并且在文化体验、层次选择、元素利用等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多,因此建筑创作结果具有多样性。文化层维结构既是主体选取和组织文化元素的主体思维结构,也是客观的文化事物及现象之网络存在的客观结构,层维结构应用强化了创作主体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明确了主体创作思维过程,有助于建筑师客观分析其创作过程,提高建筑创作中的文化表达的质量和含量。

4 结语

文章在阐释文化概念及其网络构成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层维结构的概念,用以梳理文化与建筑创作的关联,并通过对具体建筑作品的研究,梳理层维结构指导下建筑师将文化融入建筑作品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使建筑师创作的思维过程由黑箱逐渐变为透明。本研究从主体体验视角对文化结构的划分,为抽象文化的具象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建筑师对文化结构的深入理解及其作品的文化表达,为建筑师打开创作性思维提供了自主性的途径。同时为弥合高技术发展推动下建筑与文化之间的断裂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1)约翰·洛克提出了观念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并将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的观念。他的哲学观念对后代建 筑师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作用,详见参考文献[17]。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建筑师维度
胖胖的“建筑师”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当建筑师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简析建筑创作与文化认同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