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

2023-09-15宁涛

参花(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梅花三弄主部大提琴

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是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在管弦乐领域的代表作。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古曲《梅花三弄》的引申与扩展,以及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风格兼具民族化和现代化,生动地描绘了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绪,也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这首作品,并从创作和演奏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旨在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获得相应的启示和借鉴。

一、陈其钢与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

陈其钢,旅法华人作曲家。1951年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学习单簧管演奏,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跟随罗忠镕教授学习作曲。1984年赴法国深造,受到当代作曲大师梅西安的赏识,收为关门弟子。此后开启了职业作曲家生涯,先后荣获多个世界级作曲比赛的大奖。新世纪后,陈其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中国,先后组织和参与了多项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并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创作了主题曲《我和你》,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此后又陆续在国内多个交响乐团担任驻团作曲家。多年以来,陈其钢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包含古典音乐、电影音乐、通俗音乐等多个领域,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风格。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陈其钢逐渐意识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民族化音乐风格,获得了中西融合的全新创作效果。《逝去的时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协奏曲创作于1995年前后,是作者对人生体验的有感而发。“逝去的时光”是指每个人都有童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也都有童真、爱情、事业和人生,作品正是对这些过往的深情回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首协奏曲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并对该曲的音乐主题、创作技法等予以了全面的借鉴,同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别是大提琴深沉而忧郁的音色,充分调动起了观众对过往的回忆,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作品自问世以来便频繁上演于世界各地的舞台,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堪称是陈其钢的代表作之一。

二、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音乐分析

《逝去的时光》从旋律、织体、速度等方面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十个乐段,包含五个主部、四个插部和一个尾声。共有361小节。其中主部和插部以交替的形式出现,意在使二者的对比关系得到突出。具体分析如下。

主部一是1—7小节。作者通过引子开门见山,以大提琴独奏的形式奏出本曲的核心音调——源自古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随后再由不同乐器交替演奏,让主题呈现得更加丰富,也标志着回忆过往的序幕拉开。

第一插部是8—137小节。8—32小节中,作者先通过新材料与新音色,将观众从过往拉回到了现实中。具体方式是先以不协和的减五度音作为低声部持续音,随后用大鼓和低音管乐器展示出力度的强弱变化,再用包含大提琴在内的弦乐器呈现噪音音群,充满了现代音乐色彩。

主部二是138—159小节,在经过了现实的挣扎后,音乐再次回到了美好的回忆中。其中138—147小节完全再现了《梅花三弄》的主题段落,随后又引入了第一插部的些许素材,以此来表现现实是不安分的,总要窜入回忆中打破这份平靜与美好。

第二插部是160—234小节,乐曲带领观众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现实中,素材主要是第一插部的缩减再现,同时大提琴奉献了一个长达二十小节的华彩段落,让乐曲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主部三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了《梅花三弄》的引申主题,共有四个乐句组成,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五声调式,经过转调后结束于F宫调式,并通过音高小二度的形式引出下一乐段。

第三插部是256—291小节。这个插部主要是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工作。大提琴奏出了三十二分音符的纯五度琶音,然后与弦乐组交替演奏,音响效果越来越紧张,最后则加入了打击乐器的震音和竖琴的刮奏,为高潮段落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

主部四是292—307小节,乐曲再一次回到了回忆中,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作者创造性地在不同调式上奏出了古曲《梅花三弄》的主题,并选用了小号这一音色表现力极强的铜管乐曲作为主奏,随着力度的不断增强,全曲迎来了最高潮。

第四插部是308—315小节,作为高潮后的余味,作者先使用了声部叠加的方式,当力度达到最高点后戛然而止,乐曲也陷入了短暂的宁静。

主部五是316—349小节,在现实和回忆的激烈抗争中,心向美好的人们还是再次回到了回忆中,该部分再一次完全再现了《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并以极弱的力度与之前的高潮段落形成了鲜明对比,像是在与美好回忆依依不舍的道别。

尾声部分是350—361小节,大提琴以泛音技法模仿古琴,随着声音的渐行渐远,人们也意识到回忆终究是回忆,还是要慢慢回到现实中,两者的交织也至此结束,留给观众无尽的怅然和思考。

通过对全曲的分析可以看出,该曲的核心,或者说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对《梅花三弄》核心音调和中国五声调式的运用。通过传统素材和调式的融合,让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得到了彰显。在整体的结构布局中,主部主题都是以《梅花三弄》的核心音调为基础的,然后利用插部进行对比和延伸,呈现出更丰富的音色变化。主部一开始便让大提琴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线条虽然模糊,但是却十分优美,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主部二以每拍52的速度和中强的力度再现该主题,最后结束在升G徵调式上,为随后五声性音群的出现做好了充分准备。主部三在泛音主题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新的材料,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让作品的行进感得到了强化。主部四看似和古琴主题无关,但是却出现了频繁的转调,旨在通过转调的方式让调性得到回归,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主部五是作品的高潮部分。此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通过铜管、小号等持续音和五声性音群再一次加深主题的印象,然后多次转调后回归到F宫调式,再次完整再现核心主题,并在尾声使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陈其钢在法国跟随梅西安学习时,深受法国音乐精致、细腻音乐风格的影响,在调式和配器设计方面是极为考究的,在选定《梅花三弄》这个主题后,精心设计了主部和插部的对比,并选择大提琴这一最具歌唱性特点的弦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最大化地接近古琴原有的音色,最终达到中西合璧的理想与创新效果。

三、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的演奏技巧

(一)明确演奏理念

《逝去的时光》是陈其钢的代表作,集中展示着其特有的创作构思和风格追求。所以对于这首曲目的演奏,理念的明确应该放在首位。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演奏者要明晰该以怎样的方式奏出怎样的效果。这一问题的答案源于对作曲家和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用民族化和个性化来概括。

首先是民族化。陈其钢有过多年海外留学和创作的经历,系统地掌握了西方作曲技法体系。同时也正是在与西方音乐文化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步树立起对民族化风格的追求。同时,又因为作曲家有着丰富的西方音乐创作经验,所以乐曲中必然会有诸多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在演奏中还需要重点表现出这种融合色彩。最终呈现出的演奏效果是中国化的大提琴协奏曲,在具体表现上有着诸多创新,给观众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其次是个性化。从表现内容看,该曲通过现实和回忆相互交织的描绘,抒发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感慨,这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所以对演奏者而言,在演奏时应由作品联系到自己,将自己现实和回忆的体验与作品相融合,继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演奏效果。做到上述两点,就等于抓住了这首作品的关键。

(二)把握演奏关系

《逝去的时光》是一首协奏曲,表现内容是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所以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化的,对此需要有机把握。

首先是主辅关系。主辅关系是指独奏乐器和乐队谁为主,谁为辅,在作品中体现以下两种情况。如独奏为主,乐队为辅,该曲第二次、第三次完整再现《梅花三弄》主题时,均是由大提琴模仿古琴的音色奏出,要点在于应把握好力度和音色,使这种模仿更加自然和生动。又如乐队为主,独奏为辅。在该曲的31小节处,作曲家为了获得新奇的音响效果,让乐队中的多种乐器齐奏,此时的大提琴要做好辅助工作,不能喧宾夺主。

其次是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是指充分发挥主奏乐器和乐队在音色上的差异性,继而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特点。比如在该曲43—47小节中,采用拨弦的方式演奏大提琴旋律,乐队则在保持旋律一致的基础上奏出叠加的持续音。第一次是弦乐组以较弱的力度奏出,第二次则是竖琴以更弱的力度奏持续长音,以不同的方式与大提琴形成对比。这就要求大提琴演奏者要明白作曲家的用意,使这种对比效果更加突出。

最后是衔接关系。为了让配器更加自然和谐,作曲家在乐器衔接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在该曲217—218小节中,便出现了木管组与大提琴的衔接。其中一三拍由木管组演奏,二四拍由大提琴演奏,演奏力度则逐渐增强。要求大提琴演奏在精准把握自身力度的同时,体现出连续感,保证乐曲的顺畅进行。乐曲的尾声部分,其他乐器逐渐渐弱,声音逐渐消失,由大提琴模仿古琴再次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大提琴演奏要点在于要提前做好准备,进入时候不能过于突兀,而是尽可能做到淡然而丝滑,给人以不露痕迹之感。

(三)掌握特殊技法

《逝去的时光》作为一部中西合璧的作品,在作曲技法方面必然会有融合与创新之处,由此也带来了演奏方面的特殊性。特别是对大提琴而言,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演奏者牢牢把握。首先是自由处理。散板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色,即在节奏、力度等方面给演奏者充分的自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与严谨的西方音乐有着较大不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也对该传统予以继承。比如在该曲的14小节处,仅要求由慢到快向高音区滑奏,但是并没有具体的音高,可以由演奏者根据与乐队的配合情况灵活掌握。紧接着的15小节,要求大提琴用弓子和琴弦发出摩擦声即可,仍然没有节奏和音高要求,由演奏者自行把握。可见,作者显然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散板之精华,通过多次自由设置凸显了作品的民族化风格,而这也是需要演奏者重点关注和表现的。其次是古琴模仿。这首作品是以古琴曲《梅花三弄》为母体的,自然少不了对古琴的再现,仅是完整的主题再现便出现了三次之多。每一次出现,作者都要求大提琴要以合适的速度和力度,模仿古琴吟猱的技法和古朴、醇厚的音色。比如在引子部分,作者设置了从p到ppp的力度变化,辅以倚音和波音来模仿古琴的揉弦。第二次出现时,速度較之第一次有所提升,音区也提升到了高音区,倚音和波音的数量更多,音乐情绪也随之高涨。通过对古琴吟猱绰注演奏方式的模仿和细腻音色效果的呈现,赋予了作品古典的美感。要求演奏者深刻体会作曲家的用意,并对这些特殊技法予以重点练习,使其成为整个演奏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二十世纪初大提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便对其开启了民族化改造进程,旨在让这门外来乐器与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契合,同时也结出了丰硕的民族化创演成果,不仅让大提琴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对世界大提琴艺术的繁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实现了从赠予到反哺的转变。陈其钢是民族化创作追求的坚定继承者,特别是在多年的海外学习和创作后,其愈加感到民族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民族化呈现已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这首以古曲《梅花三弄》为母体的《逝去的时光》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在今天的大提琴创作和演奏中,演奏者应该对这首作品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民族化理念树立和风格呈现方面,其较之于以往作品有着更为明显的创新,是新时期中国大提琴民族化创新的代表。相信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全面研究,可以给创演者在音乐素养、技法、审美等方面带来新的扩展与提升,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可以对今后的演奏与创作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可以让这首佳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德胜. 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中对《梅花三弄》的引用以及音响化音乐分析[D].厦门大学,2018.

[2]江恬恬,黄祖平.论陈其钢《逝去的时光》中的古琴元素[J].音乐创作,2018(04):86-88.

[3]杨燕迪.陈其钢论[J].人民音乐,2021(12):4-13.

[4]刘雨悦.陈其钢作品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的音高组织研究[J].上海音乐学院, 2017.

(作者简介:宁涛,男,硕士研究生,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梅花三弄主部大提琴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魏泽怀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演奏特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梅花三弄 一壶好茶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梅花三弄,将军本色是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