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视域下苏北大鼓传承中的风格与形态探析

2023-09-15刘洋

参花(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鼓苏北曲艺

口述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近年来这一研究方法在音乐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苏北大鼓是我国传统的曲艺形式,与我国很多民间音乐形式一样,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融入了当地独有的文化内容,这也使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又因为苏北大鼓在传承中没有固定的乐谱,不同地区的表演艺人也会依据自己所处区域的语言音调特点进行表演,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很多唱腔各异的表演流派。通过对苏北大鼓的风格与形态进行研究,一方面揭示苏北大鼓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另一方面也能让人们对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知。

一、苏北大鼓的历史沿革及风格探析

据记载,苏北大鼓由渔鼓演变而来,流布于江苏宿迁和徐州一带。追溯其来源,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本地起源说,在《泗县曲艺志》中有相关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农事活动,这也是普遍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说法。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响,苏北大鼓出现在宿迁和睢宁地区,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苏北宿、徐、淮、连从艺人数最多的一大曲种。因其唱腔、师传和艺人所处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门派。当时民间多称之为“说大书”,以宿迁方言为主说唱,艺人中以刘汉飞、牛崇祥、宋志喜等最具代表性。在此后的发展中,很多大鼓艺人逐渐开始向南方地区迁移、定居,这些艺人为了生存,开始丰富表演剧目、提升表演技巧,在风格上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表演流派。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曲艺协会、曲艺联合会等,并对苏北大鼓的传统表演曲目进行了系统性整理,编创了很多新的作品,苏北大鼓因此在表演与唱腔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2008年,苏北大鼓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据口述史中记录,苏北大鼓最初并没有固定的曲调,不同地区的艺人演唱口音也不相同,基本唱调仅有《四句牌子》和《垛子》两种,从已有的史料中也尚未见到有关苏北大鼓表演活动的有关记载。因此,人们很难具体分析苏北大鼓起源的相关促成因素。综上所述,苏北大鼓是吸收山东大鼓及本地民间艺术的营养,又结合当地的语言特点及文化背景逐步发展起来的曲艺形式。

(一)苏北大鼓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据史料记载,苏北大鼓的流派发展由来已久,清代末年,就已经出现了张、沙、杨、韩、邵、李、高、兰、柴、桂十个不同的表演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代表性的表演艺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北大鼓在表演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轻表演、重说唱转变为表演、说唱并重,还涌现出了以陈克俊等艺人为代表的苏北大鼓“鼓坛八将”。之后,苏北大鼓向南发展,出现了南北两大流派,南派以陈克岭、陈茂田为代表,唱腔优雅,注重唱词的表达;北派则以冯玉坤、李保全为代表,唱腔粗犷,注重表达的抑、扬、顿、挫。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全国各地曲艺协会、曲艺联合会的相继成立,苏北大鼓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在唱腔与表演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革新。在之后的发展中,苏北大鼓虽然也经历了起伏,但总体仍然在平稳发展。1985年之后,宿迁曲艺队涌现出表演艺人中的新兴力量,如宋志喜,牛崇祥等。牛崇祥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鼓的省级传承人,他于1981年跟随睢宁县的大鼓艺人周伟兰学习苏北大鼓,潜心钻研40余年,牛崇祥在江苏、山东等地被誉为“大鼓状元”,牛崇祥对苏北大鼓进行了创新改革,创编了很多新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大鼓艺术的发展。

(二)苏北大鼓的音乐风格

苏北大鼓的音乐风格是在山东梨花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淮海地区的民间音乐曲调发展而成。在苏北大鼓发展之初并没有固定乐谱,且由于大鼓艺人师承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因此在腔调上也没有固定模式,但总体可分为南北两个派别,南派主要流行于睢宁、宿迁等地以南,北派主要流行于邳县、徐州等地以北,两个流派相比,南派唱腔较刚,北派唱腔较柔。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各地曲艺组织对苏北大鼓的传统曲目进行整理,而后在表演与唱腔上也都有所创新,使得苏北大鼓由原来单一的、枯燥的、长期无曲谱而趋于悲调的唱腔转变成为能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感情的固定腔调和曲谱。

此外,从性质上看,苏北大鼓也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民俗元素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苏北大鼓将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化地加工,并通过作品呈现出来。而口述史的研究也表明,苏北大鼓不仅是苏北地区的文化瑰宝,还具备了艺术层面与历史层面的双重价值。

二、苏北大鼓的艺术形态分析

(一)苏北大鼓的曲式结构

苏北大鼓非常讲究平仄,分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以及混合句等。其中最常用的为十字句,十字句中还会划分为三四三的“正十字”结构与三三四的“反十字”结构,苏北大鼓的表演艺人们习惯将十字句与七字句称为“牌”,五字称为“锦”,三字称为“赞”。“赞”是大鼓中的短句,结尾处一般会带有拖腔。苏北大鼓常用的曲调有四句回龙调、慢赶牛、垛子、哀怜口等,以四句回龙调为例,它是苏北大鼓最常用的一种曲调,是一种四句体的说唱曲牌,源自《凤阳歌》,又叫回龙调,为四句转结构,与苏北琴书中的四句牌子同属一曲多腔的变体。回龙调常见的词格主要是“正十字”,第一句最后为定韵字,平声落音,第二句拖腔同样落在平声,第三句为压仄声,第四句落在平声。苏北大鼓在演唱时,对偶数句的押韵要求更为严格。

(二)苏北大鼓的伴奏

一位合格的大鼓表演艺人往往需要掌握一到两种节奏性乐器,如鼓、板等,尽量做到“曲不離口、器不离手”,在表达上也需兼顾叙事与代言的表现方式。伴奏乐器虽然作为唱腔的衬托,但对于整体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在演唱“四句回龙调”时,月牙板往往会通过八分音符的方式跟随音乐的律动为其伴奏,而大鼓则在演唱拖腔时出现。当大鼓表演艺人开始演唱时,月牙板就随着伴奏,采用压板、扬板等不同方式,通过力度控制音色、音高等。压板时,发出的音响是短而轻的“滴滴”声,对人声有很好的烘托作用,但力度上需要有很好的把控,这样不至于影响人声的呈现;而等到乐句末尾的扬板时,拖腔的音量要做渐强处理,这种“滴滴”声还会伴随着击鼓的声音;当演唱进入高潮部分时,需要依据大鼓表演艺人的情绪在唱词中间填入鼓点,鼓点填入时要有秩序,有时也会通过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行进将情绪推至高潮;说白时击鼓不击板,每个乐句的拖腔都使用鼓点进行伴奏,结尾部分的收腔也采用鼓点进行伴奏。

(三)苏北大鼓的唱腔特点

苏北大鼓属于说唱音乐的一种,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语言声调的影响,说唱艺术与语言联系较为紧密,其唱腔的特点也体现得非常鲜明。苏北大鼓的唱腔非常独特,依据地域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北派的唱腔刚健豪放,南派的唱腔温婉抒情。牛崇祥是苏北大鼓省级传承人,他曾表示,苏北大鼓在吐字方面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表演者的口型一般要充分打开,这样才能在吐字时让嘴与舌共同协作,这也是苏北大鼓唱腔风格的重要体现。与苏北琴书相比,苏北大鼓的唱腔相对简单,与诵唱相似。但即便如此,音调也要遵循自身的规律。例如,四句回龙调通常是四句转头,结构完整,包含了起、承、转、合四部分,采用徵调式,落音往往在re、sol、la、sol,第一句的语调也多在三度以内级进发展,落音在re上,第二句落音在sol上,因为乐音的转变会影响调性,由宫音转至角音,其实乐句的实际落音在属调上进行拖腔,之后的两个乐句也都是落在属调的re以及do上。

三、苏北大鼓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一)苏北大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苏北大鼓作为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传承方面,老一辈的大鼓表演艺人离世后,很多演唱方法与作品濒临失传。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青少年一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曲艺形式欠缺了解,兴趣也在不断下降。

(二)苏北大鼓缺少创新

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形式,苏北大鼓之所以受到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在当下,苏北大鼓的传承逐渐缺少创新的动力,尽管相关部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当前演唱曲目仍多为传统的经典作品,很多表演艺人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未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三)传承方式单一

苏北大鼓的传承在早期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很多表演艺人在很小时就接触过苏北大鼓,但对作品的表达内容仍较为模糊。现阶段,苏北大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机构与单位可以制定传承人的培养方案,从长远角度考量,苏北大鼓社会化发展仍旧是非常必要的。

(四)不能与时俱进

苏北大鼓的传承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即便苏北大鼓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如果长时间脱离时代发展,也很难吸引当下的年轻人,这也是苏北大鼓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四、苏北大鼓在传承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增加传承主体

苏北大鼓的传承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涉及很多要素,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影响苏北大鼓的传承。因此,我们可以从传承主体入手分析,探究如何更好地促进苏北大鼓的传承。

第一,相关部门需提高重视,加强区域内传承人的认证,加大扶持力度。此外,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强调其在苏北大鼓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传承机制,调动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做好苏北大鼓的创新发展。依据对口述史的整理,缺乏创新也是苏北大鼓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苏北大鼓的创新要从不同方面着手,如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行作品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的方向,高质量的作品也能够体现时代的价值需求。此外,苏北大鼓还可以在唱法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整体艺术表达。

(二)做好宣传工作

首先,可以运用教育传播。苏北大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不够,因此可以运用这一方式,将其与学校音乐课程或相关文化类课程教学进行融合,还可以在学校与苏北大鼓传承人之间建立联系,邀请大鼓表演艺人进入校园开展文化讲座或演出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苏北大鼓的艺术魅力。其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网络传播对苏北大鼓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也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传播,加深人们对苏北大鼓的认识,从而为苏北大鼓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口述史相关资料分析,能够对苏北大鼓的风格与形态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丰富人们对传统曲艺形式的认知,其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了解其他传统曲艺形式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对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传播也需要贯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找准苏北大鼓的发展方向,在保留其自身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禧,严永福.苏北大鼓的源流与表演特色[J].艺术评鉴,2020(24):8-11.

[2]朱建华.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分析[J].戏剧之家,2020(23):168-169.

[3]侯晓庆,朱秋华.流风遗韵乐鼓情——海州民间鼓吹乐和苏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0):88-90.

[4]葛至潔,陈逸雯,田斐凡.地方民俗的记忆构建与传承发展——以宿迁苏北大鼓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7):231-233.

[5]吴燕菊.苏北大鼓在区域文旅产业中的发展之路[J].艺术品鉴,2023(08):44-47.

[6]陈超杰,姜娟萍,唐青.非遗视野下苏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评鉴,2018(09):25-2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北大鼓’非遗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料收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2YSD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洋,男,博士研究生,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大鼓苏北曲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大鼓声声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大鼓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简述乐亭大鼓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大鼓敲响基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