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3-09-13沈秋萍石娴静郑晨朱莹雯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熟2155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8期
关键词:最低水平医源性胎龄

沈秋萍,石娴静,郑晨,朱莹雯(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目前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下,早产儿的存活率已得到明显提升,但早产儿仍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贫血作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其对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故临床对防治早产儿贫血具有重要意义[1]。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周内因需适应周围含氧丰富的环境,血红蛋白水平会下降,早产儿发生贫血的时间越早,则贫血程度越重[2-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住院早产儿贫血的发病率高达38.1%-41.2%[4]。早产儿发生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与早产儿红细胞寿命过短、铁储备不足等生理因素相关,也与出血、感染、严重心肺疾病等病理性因素相关[5]。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早产儿基础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各因素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旨在为防治早产儿贫血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5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胎龄<37周。排除标准:产前出血;先天性血液疾病;新生儿溶血病;2周内出院或转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①收集早产儿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期间最低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发生时间、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等。②检测方法。取所有患儿股静脉血,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③诊断方法。早产儿贫血诊断标准:出生后2周内静脉血红蛋白水平≤130g/L,或末梢血红蛋白水平≤145g/L。贫血诊断标准:出生后2周-1个月内血红蛋白<110g/L,出生1-3个月内血红蛋白<90g/L。贫血程度标准:血红蛋白水平在120-144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90-120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90g/L为重度贫血。产妇的贫血标准为血红蛋白水平≤110g/L。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出生体重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伴随出生体重的增加,贫血发生率降低,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2.2 不同胎龄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伴随胎龄增加,贫血发生率降低,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胎龄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2.3 不同医源性采血量/体重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伴随采血量增加,贫血发生率升高,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不同医源性采血量/体重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2.4 不同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的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早产儿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145g/L组贫血发生率低于≤145g/L组,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高于≤145g/L组(P<0.05)。见表4。

表4 不同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的贫血发生率、住院期间血红蛋白最低水平比较

2.5 早产儿贫血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早产儿贫血组出生体重、胎龄、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时间与未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早产儿贫血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6 早产儿贫血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是影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6。

表6 早产儿贫血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贫血作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生理因素及病理因素等相关[6]。胎儿在宫内发育过程中可从母体内获得铁,在孕后期获得铁最多,而体重在1400g以下的早产儿骨髓可染铁在出生时含量较少,而在第八周后骨髓内含铁血黄素会完全消失,同时早产儿维生素B、叶酸等水平相较于正常足月儿低,所以出生后贫血发生时间较早[7-8]。探究早产儿贫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防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胎龄、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是影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分析原因为:①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为生理性因素,早产儿胎龄越小,则红细胞寿命越短;胎龄越小者营养物质储备量越少,胎儿主要从母体内获得铁,且在孕后期获得铁更多,因此早产儿出生后机体内铁储备量较低[9-10],同时早产儿叶酸及维生素E等均储备不足。出生体重越轻者,追赶生长时体重增长速度越快,血容量会显著上升,但是早产儿骨髓的造血功能较差,因此会导致血液稀释,贫血症状严重。且早产儿的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喂养难度大,因此机体营养摄入量不足,从而造成贫血[11-13]。临床对此类早产儿应加强造血物质的补充,尽早为产妇开奶,并可根据早产儿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补充剂以补充机体营养水平[14]。②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新生儿在出生时的血红蛋白水平是避免发生重度贫血的重要保护因素,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延迟脐带结扎或挤勒脐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在胎儿分娩后30s再结扎脐带可有效提升出生后24h内的循环血容量,并可有效减少输血次数[15-16]。对于早产儿可通过延迟脐带结扎或脐带挤勒以提升出生时机体内血红蛋白水平,从而预防贫血的发生[17]。③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医源性采血为引发此类患儿贫血的重要病理性因素。早产儿通常病情较重,且由于其胎龄相较于正常足月儿小、体重轻,在病情需要下需多次采血,因此较易引发贫血[18-19]。采血量每千克体重增加1ml,发生贫血的概率会增加1.5倍,所以临床可通过改善采血设备及相关仪器、微量采样等方式尽可能减少早产儿血液浪费,从而减少早产儿医源性采血量,降低贫血发生风险[20]。

综上所述,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与自身生理特点及病理因素等相关,增加出生体重及胎龄、提高出生时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尽量减少2周内医源性采血量/体重,可减少早产儿贫血的发生,临床应加强孕产妇保健及住院期间早期干预,改善早产儿预后。

猜你喜欢

最低水平医源性胎龄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巴基斯坦棉花产量下降到35年来最低水平
“双十一”销售额创新高但年增长率放缓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黔东南:中小学辍学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内镜下钛夹封闭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6例分析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