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研究

2023-09-13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空间建设

葛 焱

(河南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社会公共生活,是集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到今天,数字化发展经历了数字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digitalization)以及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等概念的变迁[1]。以数字化为主要特点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充分依靠互联网将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各项技术融入公共文化空间的各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作为公共文化空间重要成员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由于当时数字化技术发展缓慢,运用程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博物馆便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2]。因此,以数字化发展为背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新型文化空间现状及创新设计策略,有助于丰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沉浸式体验,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

二、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

公共文化空间是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构筑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和文化活动在内的物理场域,是城市或者农村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3]。随着我国文化市场不断壮大,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新型书屋、城市美术馆以及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何在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基础之上创新,已经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话题。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4],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理论的研究,研究基本从地理位置、空间类型、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或更新角度开展。

公共文化空间从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可分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城市印记等内容。孟耕合博士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智力的三个维度》 一文中,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价值导向维度、文化记忆维度以及文化参与维度进行讨论,阐述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城市空间建设的人文价值、意义以及功能[5]。

公共文化空间从用途上划分,可分为图书馆、美术馆、广场以及博物馆等文化场所。黄放与王柳晓认为,当前公众喜爱的文化空间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阅读空间为主,忽略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中的地位。目前文化馆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着选址距离较远、空间设计理念有待提高、开放程度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6]。公共文化空间从空间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线下空间指的是以传统实体空间为载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礼堂等文化场所。线上空间指的是运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的公共文化空间,以有声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平台以及自媒体APP等网络空间为主。传统意义上的线上公共文化空间由于暴露出运行卡顿、更新不及时以及缺乏互动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艺术的研究,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同样重要。刘文俭在《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一文中,阐述了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剖析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8]。王雪松在《从文化视角探索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路径》 一文中,对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内涵,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为进一步讨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指明方向[9]。马永强、吴艳丽与原彦平在《从“读者小站”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一文中,以“读者小站”为例,通过对文化场景塑造、生活方式引领以及文化价值的生产进行分析,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10]。吴焜与李林在《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一文中,以乡村文化振兴为背景,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进行研究,分析了公共文化建设的转向[11]。

实践方面,国内各地区已经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应用,大力发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通过10年的开放发展,已经形成了开放性思维办馆、办活动的思路,赋予群艺馆新功能,以满足上海市民的文化需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文化馆的发展以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新功能、打造综合性文化场所为主。

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问题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明确提出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等内容[1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公共文化发展的新方向,虚拟技术的运用在未来将会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地区都在大力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时仍面临诸多困境,在空间设计、软装搭配以及视觉体验等方面无法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验感。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面临困境

关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且不断丰富,虽然发展思路较以往有了明显改进,但从设计学角度以及实践角度开展研究较少,理论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缺少紧密联系,许多地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相对保守。实地调研发现,有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以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为基础进行更新,即将部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属性融入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将虚拟设备植入公共文化空间中,营造数字化公共文化空间氛围;二是新建公共文化空间,例如,兴建城市书屋、旅游景区以及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类空间场所。

由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处在发展阶段,设计时容易忽略公共空间的融合性以及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化发展,缺少公共文化空间演变过程的分析,忽略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城市印记不够凸显,乡村文化挖掘与应用不能合理有效地融入空间设计,整体缺乏科技氛围的营造。设计理念过于保守,设计方案中缺乏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思考,提出的发展策略与空间创新设计未能实现融合,从而导致设计方案普遍适用性降低,容易造成公共空间资源浪费,空间未能有效利用。实地调研发现,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时,对于家具的选择使用往往忽略了功能性。同时,对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儿童区域,忽略了选择圆角或切角的家具,防磕碰措施缺失,存在儿童人身安全隐患。

因此,解决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虽然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调研。做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与发展策略研究,无论是从大的框架结构,还是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都对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需求分析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公共文化空间如何赋能有了更高的期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与发展,无论是在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基础上进行更新,还是全新搭建公共文化空间,均应在更新建设理念,融入AI、VR虚拟技术以及丰富空间功能属性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公众文化体验。

1.感官体验:作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图书馆等具有展示空间功能属性的场所,带给公众的第一感觉就是常规陈列展示,即将展示物品陈列于展厅之中,仅仅向公众传递展品信息,满足视觉体验或听觉体验,无法进一步调动公众的其他感官。运用数字技术使能够游客或公众在进入该空间后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接受文化信息。

2.互动参与: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无论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美术馆等场所,都仅仅是以“输出”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的。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在展示设计时,大多数围绕墙体、柜台以及展台的搭建开展设计,公众进入场所内仅需要按既定路线完成观看或阅读即可,虽然能够传播文化,但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科技感与新鲜感,互动参与体验更是无从谈起。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在展览过程中仅仅靠文字或图片简单介绍,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内涵。因此,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设计中,应考虑到观众的互动参与体验需求,使公众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零距离感受文化魅力。

3.空间视觉:人对空间的感知和体验绝大部分由视觉认知来提供基本信息。近年来,针对公共文化空间改造、再设计等项目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许多地方对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了功能分区、舒适化,打造了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出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四、数字化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为公众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科技感以及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空间的公共性与文化性,更要突出科技感。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空间布局以及文化元素的挖掘等内容进行梳理,本文总结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的设计策略。

(一)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

数字技术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让老百姓真正能参与到数字服务中来,才能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Web4.0时代的到来和5G新技术的兴起,为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以网页、微信小程序、数字展厅等虚拟技术建设微平台,打造数字化移动展厅与虚拟线上文化空间,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体验感。在建造线上数字展厅时,要注重细化网页、小程序以及APP等页面设计,对于展厅的拍摄以及设计方案效果图图纸质量要求更高。数字化技术引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经成为趋势,增强用户体验感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将传统馆藏品数字化,既能方便公众随时领略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衍生项目的发展,又能减少馆藏品在展览过程中丢失、损毁以及仿造等的风险。同时,加强藏品数字化管理能够使同一展品同时在多地进行展出,缓解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因此,将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在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增加新鲜感与智能感,营造出空间科技氛围,提升空间视觉效果,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有助于公共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二)挖掘地域文化元素

地域文化元素是区域性人文价值的表现。在构思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方案时,应充分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与传统“非遗”项目,丰富公共文化推广的内容,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可以将本土地域文化与“非遗”项目结合,形成空间装置艺术或雕塑,既能够凸显城市印记,又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归属感和空间艺术氛围。在营造空间科技感时,运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在对传统文化与“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分析后引入VR设备,将文化的无形转化为有形,使文化变得更加直观,增强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体验感,有利于传统文化与“非遗”项目的推广与发展。在设计富含地域文化的艺术品与工艺品展览时,可在虚拟空间中,通过VR技术,展示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以及使用场景,使公众全方位体验文化魅力,提升大众审美。

(三)优化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设计是设计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合理的空间布局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设计方案。在优化空间布局时,应避免功能性单一造成的空间资源浪费。可植入多功能空间概念,加入可移动隔板材料,丰富空间功能属性,形成可变空间。可变空间能够根据举办活动或布展要求进行切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凸显空间科技感,保证电子设备能够安全平稳运行,在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虚拟场景时,应在设计方案中重点考虑强弱电路的设计布局,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融合数字化技术,运用全息影像、AI以及VR等技术手段,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与观赏效果,既要保证设备安全平稳运行,又要突出空间视觉效果,提升沉浸式空间体验。

从城市印记、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思考,发现公共文化空间现存问题并进行优化设计,最大程度保留地域文化特质以及美学价值,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必由之路。要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进行合理设计,确保空间布局合理、水电线路施工规范,综合运用虚拟技术及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力争做到既能符合设计施工规范、满足功能要求,又能反映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已经成为趋势。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探索空间创新设计。从环境设计专业角度出发,依据空间设计原理与施工工艺流程,结合数字化AI、VR等技术手段,运用5G互联网平台,将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围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技术运用、地域文化挖掘以及优化空间平面布局等方面展开空间创新设计研究,打造科技化、智能化、沉浸式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保证空间实现科技化、智能化,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助推“十四五”公共文化体系的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文化修养与审美水平。

猜你喜欢

数字化空间建设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