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感思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2023-09-12谭涛涛张倩怡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刘欣文化背景跨文化

谭涛涛 张倩怡

在如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社会,国际范围内的深度交往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长期趋势。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良好互动,可以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合作。但是由于生产方式、政治结构、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认知差异和理解障碍不胜枚举。为了突破困境,解决认知差异和理解障碍的问题,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让跨文化交流迈上新的台阶,需要进行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中关于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途径虽多,却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如何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则鲜有论及。本研究考察了全球文化交流下不同文化价值内核的差异,在思维层面上,颇有开创性地提出灵感思维的运用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认知差异和理解障碍这一命题,以期启发相关领域人员巧妙运用灵感思维,实现跨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

1 跨文化交流

1.1 跨文化交流释义

跨文化交流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跨文化传播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跨文化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1]。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沟通方式。跨文化交流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介入,需要运用到跨学科的方法,诸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读写能力。

1.2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如今,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同呼吸、共命运,跨文化交流在未来可能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双方要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克服语言差异,认识并理解语言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强调了语言构建和组织的方法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理解有助于交流双方进行有效沟通。

交流双方了解熟悉其他文化,逐渐学会跨越文化差异传达各自的思想,有助于发展双向沟通,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理解人类的共同之处。

1.3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当两种语言不同时,就需要使用翻译来进行交流,误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出现交流困难,不仅是因为语言障碍,而且还受到文化风格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相比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更甚。这种文化风格的差异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最大挑战之一。

不同文化群体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的文化概念存在诸多差异,有时他们对同一句话的理解,抑或是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都存在差异,甚至意见相左。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理解与感知囿于自己所熟悉和习惯性接受的语境中。布莱恩·斯皮茨伯格(Brian H. Spitzberg)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有着这样的界定:“跨文化交流能力廣义的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2]”这种语境就是有各自文化特色烙印的固定理解模式。突破这种固定理解模式所造成的交流障碍,需要运用到灵感思维。

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一个国家普遍的价值观,无法接受适应一种文化规范本质是认知的价值观与另一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而现如今大多数人挖掘隐藏在表层之下价值观的能力较弱,意识不到很多偏见存在的根源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例如,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中国电影大片《流浪地球2》备受好评,然而在北美市场却反响平平,甚至引起争议。电影中,当需要执行可能导致身亡的危险任务时,长官让所有五十岁以上的老兵率先出列,中国士兵首先站出来,身先士卒。外国观众认为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实质上是因为他们看重个体自由高于集体自由,他们无法认同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再比如,同样遇见水患,西方文化则倾向于乘坐“诺亚方舟”逃走,中国文明则诞生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因为中国人民有强烈的安土重迁意识。

博古夏·坦普尔(Bogusia Temple)和罗莎琳德·爱德华兹(Rosalind Edwards)说到,“跨语言的交流不仅仅涉及文字信息的传递。[3]”在这方面,雪莉·西蒙(Sherry Simon)声称,“译者不是在一对一的交流中简单地提供话语的人。相反,译者是在特定语境中协调意义的人。这些意义在翻译语言中是找不到的,但它们嵌入谈判过程中,这是它们不断重新激活的一部分。因此,译者需要对语言所传达的文化意义作出不断的判断。因此,意义转移的过程更多的是术语价值的重构,而不是术语的文化铭文。[4]”

2 灵感思维

2.1 何为灵感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刊登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钱学森在其中谈到:“我想人的思维不限于两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应该看看还有什么其他形式。不要关门!我认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灵感出现于大脑高度激发状态,高潮为时很短暂,瞬息即过。[5]”

灵感思维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6]。灵感思维的产生并不神秘,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人们在长期思维活动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达到顶峰,就能产生“灵感”,此时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被极大程度地激发,为已把握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认知赋予了新的形态和生命力,使得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灵感是人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的、转瞬即逝的、短暂的思维过程。

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灵感就是纯粹的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不可捉摸,无影无踪,但他们没有认识到灵感其实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刘奎林教授认为灵感是一种可控的思维形式。尽管灵感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和模糊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是它并非是“天赐”“神授”,或碰“运气”而获得的[7]。灵感的获得是在长期的思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下完成的。

2.2 灵感思维的意义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文学艺术家,有时会因‘灵感的触发,创造出不朽的作品。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和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创作一样,是需要靠‘灵感的。灵感思维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已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打破常规思路,为人类思维开辟新境界新状态。”

灵感思维还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润滑剂”。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习惯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环境和常规思路去判断理解他人。但是,按照常规思维就无法实现沟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时此刻,交流双方势必会产生矛盾、分歧和误解。灵感思维的运用就很有必要了。

2.3 如何培养灵感思维

(1)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当我们接触某一事物时,多在脑海中問几个“为什么”,发现不同的问题,潜心寻找新思路,开发人脑的创新潜能。

(2)保持思维系统开放:不断接收、加工、处理外界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逐步构建人脑中显意识领域与潜意识领域之间思维信息的密切联系,从而加强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挖掘和把握。

(3)观察分析,启发联想:全面观察分析事物,并结合已有的认知,启发联想,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认识。

(4)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久思索,厚积薄发。

3 灵感思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应用

3.1 不同意象,相同之意

两国语言的同一句话,通常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这些意象都有两个文化体系各自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带有特定国家文化历史渊源的独特表达,这种特殊表达只有置于对应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正确理解,灵感思维在精巧转译此种表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要让英语国家的人们理解中文中“缘木求鱼”的含义,不能直译作“Climb up the tree to look for fish”,而要机动地对应受众对象的文化背景,译作“Milk the bull”(从公牛身上挤奶)。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灵感思维的运用,可使得翻译效果更令受众群体易于接受,有极高的可接受性。要想熟练运用灵感思维于这种情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只有细心观察、逐渐积累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流的双方才可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互动。

3.2 国际交往

一个精彩案例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的线上辩论。起初,翠西声称中国的繁荣是以美国的利益为代价,把美国描述成中美贸易关系彻底的受害者,刘欣指出翠西的言论缺乏真凭实据,随后翠西在其个人推特(Twitter)账号上与刘欣约辩,刘欣欣然应约。刘欣在对翠西的回复里提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场有意义的讨论,增进彼此的了解。”二人对话的最终结果是翠西的态度更加理智,不再是之前强烈的情绪化反应,刘欣通过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翠西对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客观与公正。

刘欣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谈到,其实从一开始,她是冲着辩论去的。但是,她不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让美国民众误认为中国人是如此咄咄逼人,她认为与对方交心,倾听别人的故事更加重要,没有必要抱着要争输赢这样一种心态。于是,她另辟蹊径,从促进中美之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高效运用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突破了这次跨文化互动的障碍以及理解鸿沟。约谈时,在服饰的选择上,经过反复思考,她选择了让人看起来显得比较冷静清新的颜色,项链和耳环为“玉”质地,意在凸显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刘欣灵感思维的运用,从其言辞以及为这场对话所作的准备已经可见一斑。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当出现理解与沟通上的障碍时,我们可以运用灵感思维,灵活处理。但在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同时,不能片面夸大它的效果或将它神秘化。我们要立足于实践,实事求是,增进交流双方的理解,让跨文化交流实现良好互动。

引用

[1] 敬露阳.跨文化交流应彰显自信与开放[J].人民论坛,2018 (20):130-131.

[2] 李静.外语专业跨文化交流教材建设的思考[J].海外英语, 2020(24):200-201.

[3] Temple et al. Interpreters/Translators and cross-language research: reflexivity and border cross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02,1(2):1-12.

[4] Simon, S.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Routledge,1996.

[5] 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J].中国社会科学, 1980(6):66.

[6] 陶伯华.灵感思维概论——《思维科学概论》第六篇[C]//.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2012:127-144.

[7] 贾玉民.揭开灵感之谜,为创造创新搭建阶梯——刘奎林教授的灵感思维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7(5):9-13.

猜你喜欢

刘欣文化背景跨文化
清明节与介子推
小年赶集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o improve Chines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