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美之路:中年级学生版画课堂审美感知的培养

2023-09-11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承翠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纸版画版画海绵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 承翠琴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之前的课程标准不同,特别明确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这样的表述,足见“审美感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审美感知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名言。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去发现、去感知美呢?笔者试着从中年级版画课堂教学着手,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动手实践、一幅幅作品等,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在尝试中感知美

版画的制作有其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制作版画的步骤、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这样的课堂就是“满堂灌”,何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在学生接触版画这一画种时,教师应从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感知材料的特殊性,在试错中学习版画的制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课堂注入活力与动力。

1.在试验中感知材料的特殊美

海绵纸也能画画吗?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尝试着用手、用脸去触碰。学生发现,海绵纸软软的,有点暖呼呼的,比一般的纸厚一些。是的,粉印纸版画就是利用海绵纸有一定厚度的特点,用粗铅笔在海绵纸上刻出凹痕,涂上水粉颜料完成画作的。接下来,学生用铅笔在海绵纸上试着画一画,并用手摸画过的地方。

生1:凹下去了!

生2:是的,有凹痕。

师:请你用橡皮将画过的地方擦拭后再摸摸呢?

生:老师,没有了。

师:是没有了吗?

其三,研究方法单一,多元研究方法的比例较低.研究应融合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弥补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如结合前后测数据和访谈调查研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现状.

生:不是!老师,凹痕还在,铅笔的痕迹没有了。

就这样,学生在画一画、摸一摸、擦一擦、再摸一摸的操作中,感知了海绵纸的特殊性。教师相机向学生教授了版画制作的特点:刻版要做到下笔前胸有成竹,下笔后将错就错。

笔刻在海绵纸上的触感,是学生在其他绘画纸张上从未体验过的。究竟是怎样通过海绵纸“印”出一幅画来的呢?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在多次尝试后感知了海绵纸这一材料的特殊美,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

2.在试错中发现版画的特殊美

“粉印纸版画”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制版时刻线的力度控制、拓印时水分的掌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制版和拓印各分一个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学生制作完底版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涂色拓印。此时,教师无须多言,可让学生“尽情玩耍”。“玩”过之后,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为什么颜色上不上去?为什么图案看不出来?甚至有些学生急于求成,不是“印出来”而是“画上去”。在学生“试错”之后,教师再来总结和示范,这样远比教师一味地讲授要来得有效、生动。于是,在第二课时,教师通过对比观察、赏析作品、观看视频等方式,突破教学的难点,总结“凹痕清晰、将错就错、一色一印”等制版和拓印技巧。实践出真知,“试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试错,让学生明白要想完成一幅令自己满意、令他人称赞的版画作品是需要学习的,是要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的。对比自己之前的“作品”,再看到一幅幅色彩鲜艳厚实、肌理斑驳的版画作品,才会感叹“印出来”的版画真美啊!

二、在欣赏中捕捉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眼睛去发现版画中的色彩美、肌理美,用话语去评述版画的美,是版画欣赏的重点。

粉印纸版画、套色纸版画是彩色的,色彩是鲜艳、厚实的,肌理是斑驳的。纸版画则是黑白的世界,是对比强烈、干净简洁的。如何在作品欣赏中引领学生捕捉版画的美呢?

1.追溯历史,发现美

简单地说,版画就是将绘画与印刷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版画与印刷术的发生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故此,在学习苏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纸版画”一课时,教师加入了活字印刷术的简介,加入了石砖、青铜器纹饰拓片的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印制、印刷的魅力,继而过渡到“印画”。

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套色纸版画”一课时,加入了世界上被发现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术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插图,这幅作品是大约在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木板刻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画面的风格特点停留在复制中国特有的线描画法上。即便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版画这种形式,但是学生的内心肯定会无比自豪,因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版画发源地。

通过对版画历史的追溯,通过对活字印刷品、拓片、最早的版画作品的欣赏,引领学生发现黑白世界的美、线描作品的美、版画画种的独特美。

2.对比观察,发现美

版画、国画、油画等画种不同,采用的作画工具也不同,常用的作画工具有油画棒、马克笔、水彩笔等,不同画种采用不同工具创作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不同。例如,初识粉印纸版画,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水彩笔画、马克笔画、油画棒画,还有新授的粉印纸版画,让学生对比观察,说一说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完成的,以及分别有怎样的视觉感受。对于前三种画学生当然能回答出来,但粉印纸版画就没有人能回答出来了。水彩笔画清晰明快,马克笔画色彩绚丽丰富,油画棒画艳丽厚重,粉印纸版画鲜艳厚实。教师在初次的对比观察中,揭题——神奇的“印出来”的粉印纸版画。

再如,在教学“纸版画”一课时,教师在课初展示学生在“粉印纸版画”课堂上的优秀作品。随后画面定格在一组粉印纸版画作品与一组纸版画作品上,教师让学生对比观察,说一说两组作品有什么不同。彩色有彩色的美,黑白简洁也是一种极致美,它有其他色彩所不具有的视觉冲击效果,继而教师揭示本课课题“纸版画”。

两次对比观察,都用在了课的导入环节,旨在从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重构学生的知识框架,用作品说话,从视觉感知出发,审视版画的美。

3.内容引导,发现美

笔者在教授完“粉印纸版画”一课,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一幅好的版画作品除了要掌握版画制作的步骤、学会制作的技能技巧外,作品的内容也相当重要。否则,就算是制作步骤正确,刻线力度、水分控制恰当,而画面构图不合理、形象不如意,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此外,学生的原创作品还是非常少。如笔者在课件中出示的范画画面内容有荷花、荷叶、小蝌蚪,很多学生就照着画;笔者把几幅不同内容的范作展示在黑板上,试图拓宽学生创作的思路,但学生也还是照着画。当然,初学版画,以临摹为主,而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以鼓励原创为好。

于是,在学习“纸版画”一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对课件中的4幅作品做了赏析,并提问: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在学生一一回答后,笔者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这些作品有的侧重构图布局,有的侧重形象表现,有的侧重想象描绘……总之,希望学生在内容的欣赏中,发现作品的“好”,在学习中不断受到启发并尝试版画创作。

三、在实践中体验美

“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实验性的版画创作应该破除以技术的视角来思考版画,注重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思考版画,在利用版画技法创作的同时,摆脱其制约。”这是陈华新在《实验版画基础教程》一书中的原话。笔者想说,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儿童版画的创作也应该破除以技术的视角来思考版画教学,注重从视觉感知的角度,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体验来审视版画课堂教学。

1.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在公开课中展示版画课,就是想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关注版画课、参与版画课。通过版画课堂教学,让学生领略版画的魅力,让学生体验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的版画创作带来的乐趣。每学期设置几堂课,提供一些工具材料,有了实践的机会,师生多少都会收获一些快乐和惊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给我们积累丰富的经验。让学生用眼、用手、用脑,体验版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提升审美感知力。

2.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

除了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优秀的粉印纸版画、单色油墨纸版画作品外,我们还办过小小版画展。将课堂版画作品布置在美术教室的展板上以及学校的文化长廊内,让走进美术教室、走进学校的学生欣赏版画作品。总之,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这既是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与鞭策。希望通过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品评,能提升学生个人的审美感知力。

版画课堂教学过程,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是技能习得的过程,是作品创作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还是学生感知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希望通过版画课的学习,学生能欣赏美,提升审美感知力。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聚焦核心素养,突显美育功能,我们一直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猜你喜欢

纸版画版画海绵
版画作品选登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锥刻纸版画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小学纸版画教学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儿童纸版画教学中的渗透
海绵是植物吗?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