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问学支架 促进思维发展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09-11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4期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王 钦

一、提炼学生问题,凝聚思维方向

学生学习时只有面对困惑、围绕问题、基于问题,思维才会被激活,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儿童问学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引导学生积极发问,将学生的问题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抓手。看似繁杂无序的问题,经过师生甄选梳理、分类归纳和转化应用,往往可以提炼出最具共性的主问题,即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学生“疑问”的核心,更是教师“释疑”的中心,它使教学目标和学生思维发展定向、聚焦。

学生着眼于单篇课文,教师却需要运用整合思路打“组合拳”,把握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筹安排,精准施策。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基于“读书明智”的人文主题编排了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及语文园地等内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根据需要梳理文中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合,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表述。

课前,学生借助“问学任务单”对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其问题主要可梳理归纳为以下三类:

1.文本信息类

2.心得体会类

为什么学习比思考更重要?为什么要将不同的书进行比较?为什么冰心奶奶认为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为什么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看的感受不一样?

3.评价应用类

为什么多看书,作文水平就提高了?把一些字都读错了,也是好的读书方法吗?为什么作者要“囫囵吞枣”地读书,我们也应该这样吗?

本单元从单元导语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开始,一直围绕“读书”二字引发学生成长路上的回忆、共鸣和质疑。将学生这些自然而问的问题归类后发现,学生对课文中重要的文本信息、作者的心得体会和联系自身的评价应用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兴趣并发问,这恰恰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有可融之处。真实的问能激发主动地学,因此将单元目标确立为借助不同支架解决三类问题,重点是学会梳理课文的主要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并迁移运用至口语表达和习作中,能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提高阅读能力。

二、搭建学习支架,实现思维进阶

本单元精读课文《忆读书》和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均为典型的叙事散文,具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文中的信息量大且细碎。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由于缺乏明确的信息提示而不能快速准确地定位,从而影响对信息的梳理。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教师应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进而实现思维的进阶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研究中,至少对污泥样品进行3次重复性实验,直到在相同工况下热解产物分布相似,并且峰的总面积相差不超过5%。采用面积归一法对热裂解产物的谱图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通常来说谱图中的面积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热裂解产物的组成,但是谱图的峰面积与裂解产物的产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产物成分的变化规律。

(一)图表支架让文本信息更明了

图表支架是通过图像构建来理解文本,将知识可视化,将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象化,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在将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时,学生可以选用的图像形式多种多样,如条目式、鱼骨式、表格式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梳理方法往往比较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各种整合方法,此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示范引领,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图像化信息整合手段。教师借助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先梳理课文信息,再由这种方法衍生出其他梳理信息的方法。从一种引出多样,既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又能促使学生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学会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梳理方法。

1.条目式

条目式梳理信息是对第五单元“学会分条说明信息,感受说明文特点”的承接,学生可以用序号把信息归纳成几句话,如《我的“长生果”》中针对学生的问题“叶文玲读书的类型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要先理清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

①最早的时候,读“香烟人”的小画片,读得津津有味;

②后来,开始读连环画,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③渐渐地,又喜欢上了文艺书籍;

④再后来,又迷上了大部头小说。

条目式列举信息较方便、全面,学生从课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即可。但是,其结构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搭建课文框架,体现课文的层次性。

2.鱼骨式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其实都介绍了作者的阅读经历,经历必然是有时间变化特征的,而“鱼骨式”即时间轴,能更好地体现这一要素。(见图1)

图1

学生梳理完可以明显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是要梳理、联结,并在反复对比和长线坚持中不断体味的。

3.表格式

如果需要呈现的要素较多,可以在明确项目和合理设计的前提下采用表格式。(见表1)

表1 《忆读书》中“我”的阅读经历

本单元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板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①交流之前,搜集并整理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相关信息,照样子填写在表格里;②交流时要利用好表格里整理的信息,有条理地讲述。阅读完一本书,可以借助图表支架,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和整理,从而突出重点概念,提升阅读效率。基于以上实践,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就可以借助表格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二)问题支架让心得体会更深刻

儿童问学课堂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一种学习内容来看待,也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专门编排了“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提出疑问并不是难事。需要注意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就已经将“提问”策略的要求延伸至“能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尤其是“心得体会”类问题,教师不应立即充当答疑的角色,而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在问题的驱动下,走进文本深处,理解意义,分析问题,发现真谛。

在反复研读和思维碰撞中,诸如“为什么要把书和书进行比较?为什么冰心奶奶认为读书是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为什么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看的感受不一样?”之类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问自读、自悟自解,还能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涵养思维品质,历练学习能力,获得生长智慧。可以说,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取向就是追求一种既有深度又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问学”历程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思维的进阶。

(三)联结支架让阅读方法更有效

联结支架指在阅读中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库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以往感知、接触到的类似生活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前阅读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一般建立在“文本—自己、文本—文本、文本—世界”之间,如对于“为什么作者要‘囫囵吞枣’地读书,我们也应该这样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建立起文本和生活的联系。

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作为学生自由讨论的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或了解其他更多名家的读书故事,表达不同的观点,并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最终,学生无论是否支持“囫囵吞枣”式阅读,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更加符合自身实际的阅读方法。

三、链接课堂内外,拓展思维场域

语文教材中,课文是一间间带窗户的房子。如果仅仅让学生在房子里转悠,而不去发现与开启那一扇扇窗户,去观察窗外大千世界的美好,就窄化了课文的教学价值。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教材引向课外读物,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基于此,儿童问学课堂还提出了拓展思维场域的“问学十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结合第五单元“谈读书”的主题,选用以下三种作为项目化学习任务:

(一)辩一辩:在“辩”中晓读书之法

辩,是一种明晓真理的方式,是一种疑义相析和共享互学的过程。辩一辩,就是引导学生在“问学”过程中,对所探究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价的活动,进而达到如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的效果。

学完《忆读书》可以让学生以“一知半解地读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自由选择正反方,并搜集相关资料作为辩论依据。注意发言时要用上“首先、其次、最后”或“一、二、三”等词语,分条表述,把理由说清楚。辩论结束后,汇总学生发言中的精彩内容,用条目式整理出读书的好方法,供大家参考。

(二)写一写:在“写”中悟读书之道

写,是一项动笔实践的活动,是一种流淌于指尖的智慧。写一写,就是引导学生在“问学”历程中,根据真实的情境和具体的问题用笔来写的活动。

学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后,分别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和“我最喜欢的书籍”为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借用图表支架,整理自己最喜欢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制作人物书签;自己最喜欢、最想推荐给同学的一本书,填写“好书觅知音”卡片。全班汇报展示后,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人物和书籍,向推荐人颁发“最佳推荐官”奖,并将这本书作为班级的“漂流图书”,全班共读一本书,在“好书觅知音”卡片上依次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积极阅读交流的平台,创设真实具体的交流语境,指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表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关注“最佳推荐官”在表达时的可取之处,总结要素,寓习作重点于情境任务中,最终形成完整的习作将是水到渠成;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回顾《我的“长生果”》中所阐述的“读写”关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迁移运用。

(三)联一联:在“联”中品读书之趣

联,是一种联系、一种关联。联一联,就是引导学生在“问学”进程中,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使“问学”得以拓展与延伸,“学问”得以丰富与提升。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培养学生长线阅读的意识也是本单元不可忽略的单元目标,有些学生总苦于“无书可读”,何不借此机会将这个妙招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同一作者、同一类型的其他书,或课文中提及的好书,不再局限于每册教材“快乐读书吧”中有限的推荐书目,而是着眼课外,拓宽渠道,使阅读空间更加广阔,阅读兴趣更加广泛。

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方法,如比一比、改一改、演一演等,引导学生阅读,发展思维。尤其是在问题情境中、在思维阻塞处、在思想混沌时、在情感升华处,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