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性的实证分析

2023-09-09缪昌武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历职业教育技能

[摘要]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从学生、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个层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匹配性调查研究,发现存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培养主体与需求主体对技术技能人才认识不匹配、人才培養对象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扭转职业教育内部“重学历”观念,强化不同学段学生技能培养;创新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式方法,倒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学历;技能

[作者简介]缪昌武(1965-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11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编号:B/2022/02/48)和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课题编号:苏教社政函〔2020〕20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7-0036-08

建设技能型社会,“人人拥有技能”是根本目标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目标,关键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承担着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并不高。为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本研究拟从学生、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个层面开展调查研究,试图在厘清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源起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质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需要,人类社会的技术技能要素也同样具有自身的演进脉络。探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性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历史演变与现实需要两个维度厘清技能型社会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与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实践:现实需要

构建技能型社会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与重要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奠定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关键支撑。随着新一轮数字技术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因素导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分工,适配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应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端研发人才严重短缺。这种因技能错配导致的“结构性人才荒”①,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力技能开发带来了巨大的转型压力。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并于2021年4月在全国职教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

“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提出之后,国家和地方迅速采取措施推进落实。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2021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1月,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这些文件明确了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推进任务时间表、国家技能开发体系构建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和优化等重要改革任务。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法律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层面,各省按照“各地打造技能省市”要求,开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例如,浙江省在台州市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出台了《台州市技能型社会建设规划(2022—2025)》,奋力打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台州样板;2022年1月,山西省颁布《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技能山西建设的决定》,推进“技能山西建设”;2022年10月,江苏省下发《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信厅国资委工商联关于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推进技能江苏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设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为推动“十四五”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技能人才对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价值:历史视角

技术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技能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引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带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导致新行业和新职业不断增加,职业专门化日益加剧,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掌握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只有技能型人才的供应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②。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就已经指出,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③马克思的这番话指出了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在世界工业化和科技大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大规模的内部建设奠定了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技术性导向,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

技能型人才培养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影响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经济的浪潮之中,特别是以ChatGPT人工智能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升级,这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人才经济学理论,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形态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在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中,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技能化的特征。例如,现代服务业需要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和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熟练掌握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这些都体现了新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经济学家Eric Hanushek指出:“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David Autor在其著作中指出:“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技能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④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主导的新经济下,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性、技能性和创新性。他们不仅要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技能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均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理论图景

技能型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我国当前的技能型社会建设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这种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仍面临诸多问题。要精准透析这些问题,必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多维思考。

从微观层面来看,适切的个体技能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方、人才需求方和人才培养对象三方协同努力。技能形成理论认为技能是影响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也影响到组织和社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身体—大脑—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复杂动力系统,需要个体、教育者和企业的共同作用⑤。具体而言,在培养技能人才之前,第一,职业院校应先确定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职位都有其独特的技能需求,需要综合考虑工作性质、组织文化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明确所需技能的类型和等级。第二,职业院校要了解人才培养对象的个体需求。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具身性,离不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体验,人才培养对象应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和技能发展潜力,以便于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形势的挑战。第三,职业院校要为技能人才培养创设工作情境。技能的形成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这意味着学习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和提升技能,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理论学习,理实一体、做中学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备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了解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端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而在技能型人才供给端,则既需要培养对象将自身发展需要与市场或社会需要相一致,更需要培养主体——职业教育者(学校和教师)将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或社会需要、培养对象自身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技能人才的供需匹配。

从宏观层面来看,适切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12个强国建设,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而要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既需要高精尖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两者不可或缺。就技能型人才而言,不能只关注供给侧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数量的增长,同时也要关注需求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特性。当前,企事业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开拓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技能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⑥。因此,职业院校应在宏观上把握国家产业发展动态,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维度来分析研判技能人才需求规模和规格,及时调整技能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技能人才供需两侧良好的匹配,保证人才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能够完美对接。

二、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匹配性的实证调查

为了了解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情况,本研究于2023年3月進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类群体。其中,职业院校学生涉及中专生、专科生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院校管理者涉及中职学校管理者、高职学校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涉及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上市企业的管理者。本次调查共发放918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950份,有效回收率97.5%。整体来看,数据样本庞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过程采用不记名原则,调查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

(一)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关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是否迫切需要技能人才”,100%的职业院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回答“是”,说明技能人才供需双方都认为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供给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技能型社会建设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管理者的答案是“80%~90%”,没有一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低于80%,在当前国家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环境下,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初次就业率如此之高,反映出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职院校管理者中85%选择“不清楚”,15%选择“40%~50%”;中职学校管理者中,15%选择“70%~80%”,42%选择“60%~70%”,43%选择“不清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个结果:一是职业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不太重视,一味地关注就业率;二是中职学校培养的低技能人才比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要高。关于“企业年度技能人才招聘任务完成度”,51%的企业管理者选择“50%以下”,36%的企业管理者选择“50%~60%”,13%的企业管理者选择“70%~80%”,表明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校生规模近3000万人⑦。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很少,无法满足高精特新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导致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在本次调查中,只有一所职业技术大学参与。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只有33所职业本科院校,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太低,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彻底打破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旧有格局,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和“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奋斗目标还有较长的距离。

(二)培养主体与需求主体对技术技能人才认识不匹配

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观认知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对职业院校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学校是否将升学率作为重要办学衡量标准”的问题,91%的中职学校管理者和89%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回答“是”,可见“学历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教育者中根深蒂固。在“毕业生升学比例”上,调查数据显示,49%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和31%左右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通过对口单招或职教高考的途径顺利升入高一级的院校就读。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达到升学的目的。被调查学校中,81%的中职院校和96%的高职院校参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历提升需求。在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中,关于“企业招聘员工标准”的问题,认为被招聘员工能力重要的占39%;认为被招聘员工学历重要的只占2%,认为被招聘员工学历与能力都重要的占59%。关于“招聘时选择什么样的员工”的问题,5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高学历、高能力”,27%选择“低学历、高能力”,14%选择“低学历、多经验”。此外,在“收入与能力关系”的问题上,67%的小微企业认为收入和能力有关,79%的高新技术企业、84%的规模以上企业和91%的上市企业认为“收入与能力”或“收入与高学历高能力”有关。这些数据表明,低层次的企业更注重能力,高层次的企业则强调“高能力、高学历”并重。总体来看,能力是企业招聘员工优先考察的指标,可以说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调查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长期“唯学历”的社会氛围阻碍了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学历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敲门砖”,导致上大学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历的价值观普遍存在⑧。在“学历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从教育体系内部结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各阶段职业教育学历结构失衡、本科学历阶段普职比失调,研究生阶段的学历职业教育基本缺失等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矛盾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从社会观念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落后观念普遍存在。

(三)人才培养对象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职业院校学生对学历和技能的主观认识决定了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努力的方向,该方向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否一致将直接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在被调查的职业院校学生(包括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学生)中,有92.25%的学生选择进一步提升学历。对于提升学历的原因,既有来自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驱动力,也有外在的推动力。内在驱动力方面,在希望提升自身学历的学生中,有96%的学生认为是“自我发展需要”和“就业需要”,并且有46%的中职学生、75%的专科学生和57%的职业本科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历层次不满意。外在推动力方面,一是学历层次影响就业,被调查的80%的中职学生、88%的高职学生和84%的职业本科学生都认为学历证书对求职有重要影响;二是学历层次影响就业收入,90%的中职学生、90%的专科学生和87%的职业本科学生認为学历层次影响就业工资收入。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调查中,关于“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度”的问题,68%的小微企业认为“满意或非常满意”,57%的高新技术企业、54%的规模以上企业和43%的上市企业认为“满意或非常满意”。可见,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总体素质能力满意度不高,并且企业的层次越高对技能人才能力的满意度越低。

长期以来,社会认可度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作为职业教育“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社会认可度的最核心要素。对此,职业院校管理者最有切身体会和发言权。调查问卷设置了“制约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提升最重要的因素”的开放性问题。中职院校管理者认为,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原因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管理者认为,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产教融合不深、实训基地不够、企业参与度低、“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强、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阻碍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可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企业用人标准指向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关于“招聘时选择什么样的员工”的问题,59%的被调查企业选择“高学历、高能力”;27%选择“低学历、高能力”;14%选择“低学历、多经验”。可见,能力强、特别是高学历高能力的职业院校学生能够获得企业的青睐,可有效提升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匹配性的对策建议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二是增强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⑨。其中,增强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是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的核心意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我国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国家主导模式,国家政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出台了大量的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文件,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等,旨在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岗位匹配度和社会适应性。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仍然不匹配,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重视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而对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关注较少,对政策实施结果通常采取粗放式的指标考核,缺少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和评价,使得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不到位、执行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⑩。因此,有必要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通过监督和改进政策实施过程,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科室负责政策的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估。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多是扶持性质的激励政策,会给予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税收减免、土地优惠、金融投资等支持,现行的填表式或总结报告式的政策执行情况汇报不注重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导致数据很好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育部职成司和省级教育厅职教处应成立专门的科室,安排专门的人员,必要时可联合发改、税务、银行和投资公司等机构跨部门成立联合督查委员会,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过程管理,切实提升政策执行成效。二是委托第三方智库或研究机构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应研究,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专业机构的政策研究,将职业教育政策分为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政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和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为行政部门制定或修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及时纠正职业院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偏差,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国家行政部门牵头构建政策效果评估体系,涵盖学生学业成绩、就业情况、技能掌握程度、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方面,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价教育质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二)扭转职业教育内部“重学历”观念,强化不同学段学生技能培养

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中,学历文凭是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技能逐渐成为人们职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因此,全社会要打破“唯学历”观念的束缚,特别是职业院校内部要扭转“重学历”观念,强化不同学段学生技能培养。

一是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的学习,根据国家政策顺势而为。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应首先营造一个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政策学习、国情研究、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宣传等方式,引导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技能对国家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源头上改变“重学历”观念。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强化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首先,优化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加快职业技术大学扩容增量,扩大职业本科、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并将一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此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人才,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业态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其次,在职业本科学段办学规模增大的基础上,逐步减少贯通培养项目数量,让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学生在各自的学段内,集中精力学技能,不断提升各自学段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少关注学历提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强化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职业院校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融入最新产业发展成果,及时修订专业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学徒机会,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三)创新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1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超过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一部分人才的能力结构与产业要求不匹配,导致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产业需求缺口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与产业融合不紧密,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导致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经验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剖析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运行方式,探索双方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机制,能够实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1>2”的效果。

一是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与“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采取双方人员互派短期挂职,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学徒制招生模式,实现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高匹配度的技能人才资源12。二是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职业院校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和产业资源支持,整合工业园区、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器的企業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践中心,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实习、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场所,增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扩大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规模。学徒制和订单班是实施真实情境教学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是促进学生技能形成的有效方式。由于学徒制和订单班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相较于校内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更烦琐更难,导致目前规模不大。各省要以国家试点为牵引,加快整省推进现代学徒制步伐;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产教融合激励政策,邀请更多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项目;面向学生,应通过参观合作企业、介绍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的办学优势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方式,加大项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适应性。

(四)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式,倒逼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评价可以直接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职业院校就业评价数据主要由职业院校自己提供,导致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被滥用,不能有效反映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优化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

一是增加“对口专业就业率”指标。专业对口就业率是反映教育部门在各级各类专业的投资,以及其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究竟在何种程度上适应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指标。就职业教育而言,对口专业就业率越高,说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越匹配。国家应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的“就业质量”部分增设“对口专业就业率”指标,通过该指标数据,职业院校可及时掌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提升职业院校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反应速度,倒逼职业院校及时动态调整专业、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水平。二是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教育部可以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省教育厅可以委托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用人单位、职业院校等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问卷调查和抽样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定期动态评价方法,这样可有效提高就业评价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可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三是逐步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应改变现有的以知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包括课程设置、育人方式、考核评价等环节在内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设置上,真实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超过50%;育人方式上,應以“真实情境教学”为主;考核评价上,施行实操、项目操作和实习表现等多元化评价。

[注释]

①陈新文,周志艳.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耦合的逻辑、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21.

②(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21.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④鄂甜.论技能型社会:战略意义、内涵目标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5):17.

⑤潘海生,林旭.职业技能形成的具身观:职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J].大学教育科学,2023(2):118.

⑥胥郁,雷世平.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功能承载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9.

⑦雷世平,谢盈盈,乐乐,等.从学历社会到技能社会:历史必然与推进策略[J].职教通讯,2022(1):44.

⑧唐智彬,杨儒雅.论我国技能型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6.

⑨王屹,黄凤萍.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7.

⑩石伟平,郝天聪.职业教育如何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当代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1):63.

11李梦卿,余静.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8.

12张元宝.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支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7.

猜你喜欢

学历职业教育技能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