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管弦乐鉴赏与探究

2023-09-08陈紫薇

艺术大观 2023年23期
关键词:长城

陈紫薇

摘 要:中国的民族管弦乐艺术正在迅速崛起,这一发展趋势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是当代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期,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论是作品的数量、题材,还是技法、演奏形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城》这首民族音乐作品,通过优秀的旋律和节奏,向我们呈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长城代表着民族团结和坚强的意志,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墙,更代表着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力量。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中国民族音乐;《长城》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0-03

一、新时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概述

中华国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数量多达上百部,老一代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各具特色,青年一代的作曲家也频频崭露头角。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取决于一支强大的创作团队,由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组成。这个团队的成长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16年开始,各类民乐艺术展演汇集了顶流的艺术家、一流的艺术团体,以多样的形式为大家展现国乐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团队日益壮大。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通过各种方法将民族乐器融入乐队中,并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编,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种多样性是当下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一大特点[1]。

二、民族音乐会《长城》作品概览

(一)民族管弦乐《长城》简介

有不少艺术作品围绕长城来表达和歌颂对于长城的理解和热爱,这些作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是一场由四位杰出作曲家共同打造的民族音乐会,它将传统的民族乐器与现代的艺术表演相结合,展现出长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间音乐。

(二)民族管弦乐《长城》中乐器的应用

中国的民族乐器有四种类型,它们有各自独特的演奏方式。在民族管弦乐中,拉弦乐器通过拉弓来发出声音,弹拨乐器则通过手指或拨弦来发出声音,吹管乐器则通过气流来震动管道,并通过敲打、摇晃、敲击、摩擦和刮削来发出声音。在民族管弦乐中众多乐器是必不可少的,而它们除了有独特的音色外,还对全曲有着不可磨灭的表现作用[2]。

1.二胡

二胡属于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由两根琴弦组成,是民乐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乐器之一。因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很多中国民间老一辈人的家里都有一把二胡作为日常演奏的乐器。二胡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作为演奏主旋律的声部,因音色独特、接近人声而成为高频乐器。

2.阮

阮乐器也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为大阮、中阮、小阮。阮乐器由四根琴弦组成,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弹拨乐器,阮乐器一般作为低声部进行伴奏,能丰富整体的音响效果。阮的音色温柔如水,往往和拉弦乐器进行交融,在伴奏中更能突出该乐器本身的特色。

3.笙

笙乐器属于吹奏类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簧发声的乐器。笙的音色柔和,音域宽广,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演奏者要控制气息以及掌握演奏技巧,使得笙乐器演绎出它独特的伴奏音色,能起到丰富乐队色彩效果的作用。

4.唢呐

唢呐是中国一件历史悠久的传统双簧吹奏乐器,它的音色多变,穿透力极强,在高亢清脆、悠扬凄凉两种情感表达中随意变换,既能演奏欢快热情的乐曲,也能演奏悲凉凄冷的乐曲,表现力极为丰富。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单独演奏的机会不多,往往是和其他乐器相衬吹奏,更能凸显其音色的独一无二性[3]。

5.大提琴

大提琴属于西洋乐器,由四根琴弦组成,音色浑厚低沉。大提琴作为西洋乐器出现在民族管弦乐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缺少低音声部的乐器,因而借用西方的大提琴来进行低音声部的演奏,从而达到作曲家所想表现出的音乐效果。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大提琴往往以持续低音示人,为全曲衬托出鲜明的背景画面,它圆润的音色能很好地与其他乐器相融合,使得这件西洋乐器的融入毫无违和感,反而恰到好处。

三、民族音乐会《长城》作品鉴赏与探究

这四部作品的风格、文化细节所描绘的内涵都是大不相同的,不论是在作品中表达的一些幽怨、被压迫的感觉,还是对伟大祖国的歌颂,都是长城对于当代所表现的含义,它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思想精神源泉。

(一)《长城万里》

《长城万里》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序曲,也是整个音乐会的第一个乐章。这首乐曲的开头是唢呐的声音,它模拟古代战场的号角声。随后,大提琴的低音为整个背景增添了一丝沉重的气氛。多种乐器的齐鸣为整首曲子增添了一段引子。二胡的滑音技巧使得整首曲子充满神秘感,在宁静的氛围中,突然从弱到强的唢呐引出了主题旋律。唢呐群和鼓的重音十分突出,二胡群的整體旋律描绘出了战火纷飞时小心谨慎的情景,大提琴始终保持低沉的持续低音,箜篌的和弦音由强到弱引出了二胡群柔和的旋律表达,富有意味深长的韵味,随后主旋律由二胡过渡为琵琶,扬琴的颤音以及竹笛也贯穿其中,源远流长。作曲家用快慢对比、强弱对比来表现以前的长城和今天的长城,让听众联想到从安静祥和到狼烟烽火再到盛世之景的画面。前段高潮部分结束后,一种紧张的气氛又随之展开,二胡表现出行军中的匆忙与局促,大鼓和行进鼓也烘托出了一种焦灼的氛围,唢呐和笙模仿一阵阵的号角声,乐曲巧妙地借助不同乐器音色的特点,一阵齐鸣后顿时寂静,让人联想到烽火战争已成为过去,逐渐进入和平岁月的美好光景由此而来,随着音乐层层递进,全曲在各乐器的合奏声中进入尾声,在高潮处结束全曲[4]。

(二)《长城内外》

《长城内外》是一首充满活力的音乐,它通过使用埙乐器、埙弦、大提琴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协调的氛围。笙的旋律十分优美,与埙交相辉映,两个声部的埙同时进行,由近至远。展开部分运用不同乐器独特的音色巧妙结合,大提琴的低音铺垫也相得益彰。大提琴两个持续低音作为背景,竹笛的旋律更为清晰,二胡群的旋律极具地域文化和民族韵味的美妙音乐风格,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大提琴作为连接部分,过渡到了笙乐器,从而引出了二胡群的旋律,作曲家把北方长城所包含的不同地域文化独特的民歌音调融合在了一起。先是一股极为突出的南方风韵的音乐色彩,给人以细腻柔和之美;紧接着转换为东北民歌的素材,由二胡、竹笛、唢呐交替演奏,十分喜庆欢快的节奏较为明显;随后又融入了内蒙古民歌的音乐素材,呈现一种策马奔腾的景象,使整体乐曲毫无违和感,给人一种版图音乐的既视感,演奏家把这三个地域的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作品当中,产生了一种文化交融和文化碰撞的绚烂效果。在全曲的尾声部分,又回到了展开部分的主题旋律,在齐奏声中达到高潮,结束全曲。

(三)《血肉长城》

全曲共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名为《长城砖》,在全曲的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演奏家用弓敲击、拉古筝琴弦的画面,往日的古筝都是用弹、拨弦的手法进行演奏的,而在这首作品中用弓拉或者敲击古筝来创造出不同的音色,拉筝的新方式也是一种音色上的探索,激发出别具一格的音响效果。古筝与阮“一问一答”式的演奏方式极具生动性,筝声较为强,阮声则为弱,打击乐器在中间也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古筝跟弦乐的对抗,大提琴较弱的持续低音逐渐引出二胡声部。作曲家把这一块块砖拟人化地比喻为每一个中国人都紧紧地拥在一起,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法和音响效果来表现长城的坚硬之感,以及表现中国人民坚毅顽强的形象[5]。

第二乐章名为《众志成城》,在全曲中占的篇幅也较长,乐曲表现了一种凝聚力和团结的力量,这个乐章作曲家采用了劳动号子的形式,第一主题使用劳动号子中一领众和的演奏形式,是二胡声部和阮、琵琶声部“一唱一和”的表现形式,随后又转为二胡声部与大提琴,欢快的曲风逐渐明显。二胡声部突出主旋律,琵琶、阮声部辅之展开,展开部融入了唢呐、竹笛等乐器齐鸣,由强到弱,速度由小快板逐渐转为广板,连接处大提琴持续低音引出了笙乐器,竹笛清脆爽朗的旋律为听众描绘出一种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景象。笛与笙融为一体,随之各乐器合奏,主旋律再次转为二胡声部,乐曲的渐弱渐强十分突出,干净利落,融合其他乐器后,二胡声部始终保持低声部主旋律,所有乐器渐弱减慢,由扬琴和竖琴进行片段的结束。“用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而“用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则是整首曲子的灵魂所在。通过人声的朗诵,把“用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音色融入整首曲子,使得整首曲子的节拍从缓缓的低音转变至高亢的高音,以此来完美地收场。

(四)《长城颂》

《长城颂》是这场音乐会的总结,分为三个乐章,人声的部分是全曲的一大特色,贯穿始终,给人以一种从远古走向今天之感,既有对长城历史的回顾,也有对中国未来的希冀,是一首大气磅礴歌颂长城的作品。

第一乐章《黎明》,全曲由一个小的音乐主题开始,古筝的拨弦拉开了全曲的序幕,混声合唱的歌词“你听,你听”与乐曲相得益彰,鼓声模仿了行军的队伍,步履匆匆,持续的鼓声融合人声合唱,竹笛声穿插其中,阮乐器与合唱鼓瑟齐鸣,交相辉映,第一乐章的合唱部分较为突出,由远到近、由弱到强的声音逐渐传递,最后迸发出巨大的力量[6]。

相对来说第二乐章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第二乐章《夜雨》,由竹笛声拉开序幕,引出马头琴的旋律,马头琴演奏家对乐器的琴弦、演奏手法以及演奏形式做了创新。在用乐器模仿风声时,女声独唱融入其中,作曲家创作的人声和马头琴两个声部像在不同的时空对话,给人一问一答、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演奏和演唱声中不禁让人们想起无数英雄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传奇,这些色彩性乐器和人声的女声独唱会为观众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

第三乐章《骄阳》是对民族战士的歌颂,更是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乐曲在一阵齐鸣声中展开,随后合唱声部融入乐曲中,混声合唱与民族管弦乐相映生辉。合唱声部运用轮唱、齐唱等演唱形式,四句同样的歌词“不停奋斗的脚步”,由弱到强,与民乐融为一体,在一阵阵的合奏氛围中,合唱戛然而止,民乐演奏出了合唱声部的主题旋律,逐渐热血沸腾,由扬琴的弱音开始又引出了合唱声部,男女声部交替进行演唱,声部层次十分清晰,层层递进,阮声部的弱音部分与合唱的弱音融为一体,在民乐合奏声与混声合唱的融合中迸发出尾声的高潮。第三乐章让人热血沸腾,任岁月蹉跎我们依旧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引领中华儿女奋进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作曲家对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优秀创作,也是对中国人民精神的贊叹,更是对伟大祖国的歌颂[7]。

(五)《长城随想》

《长城随想》是音乐界里程碑式的作品,把这个作品放在全新创作的音乐会中,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表作品。音乐会选取第三乐章《忠魂祭》、第四乐章《遥望篇》,在演奏形式上并未采用大型交响乐的演奏形式,而是选择了弹拨乐小型的配器,运用当代全新的编配形式,在和声织体上也进行了不一样的改编。《长城随想》这首作品赋予了古老乐器二胡新的灵魂,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目标。

第三乐章《忠魂祭》是对千古垂青的无数将士的慰念,歌曲如怨如诉。乐曲的开始由阮声部的颤音拉开帷幕,扬琴持续低音贯穿阮声部的始终,随后引出二胡独奏的旋律色彩,二胡在这一章中占据主导位置,用二胡的音色渲染情绪,表达出了无限的哀思与深沉,中阮与二胡交替呼应,大阮作为低声部衬托出悲凉的背景,更为突出二胡萧瑟的音色效果,结尾处由阮声部进行过渡,与第四章形成了很好的连接。《遥望篇》的第四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展现了一幅神奇的画面:神州大地上繁花似锦,祖国的天空上响起了欢快的乐曲。在这一章中,二胡的声音更加活跃,扬琴和阮的声部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分欢快的气氛。速度由广板发展为小快板,曲风更为突出欢愉的色彩,二胡在高音区中逐渐走向尾声,由弱到强、由远到近,情绪更加饱满生动,酣畅淋漓。

四、结束语

各个民族乐器的独特个体、独特演奏形式、独特音响色彩是组成民族管弦乐的前提,当今世界中国民族管弦乐是民族文化的交融,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一曲曲具有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作品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发展中熠熠生辉。长城,在建筑的时候就创造了无数奇迹,且承担起了抵御外敌的功能,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它又是一种精神象征屹立着,在今天它对于构建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用纯音乐、民族音乐形式来表现长城的作品并不是非常多,而艺术家通过非常个人化的独特的表达,阐释了长城的文化价值所在,把长城历史的、当代的文化价值用艺术的手段进行了非常好的呈现。在听音乐会时,更多的是回溯历史,在历史中找到中华民族最不应该忘记的那些精神力量。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一场场寓意深远的富有想象力的旨在推动中国民乐发展的不同凡响的民族管弦音乐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特别的情感体验,丰富中华人民对于长城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冯志平.民族管弦乐漫谈[J].大众文艺,2014(01):21.

[2]薛楚兰.《乐韵中华》刘锡津作品音乐会简评[J].黄河之声,2018(21):148.

[3]孙建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个性创新与运用[J].音乐探索,2008(01):26-29.

[4]王涛.浅析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J].神州,2018(14):31.

[5]吴雅蓉.阮对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技法的影响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2):176-177.

[6]车永强.浅析笙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14):25.

[7]张萌.新时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述略[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1):34-48+4.

猜你喜欢

长城
“海上长城”丰盈关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保护齐长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防御策略,还看齐长城
守护长城
啊!长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